两虎相争五接战

高欢与宇文泰的东、西魏吞并战争开始了。小关之战揭开序幕。

西魏大统二年(公元 536 年)正月,东魏高欢西征,占据了汾水入黄河的龙门(今山西河津县),继续沿黄河河套南下,抵达蒲坂(今山西蒲州)。蒲坂是自古以来兵家西进、争夺潼关(今陕西老潼关)的运兵渡口,高欢令前军在黄河上架设浮桥三座,直逼长安。

高欢这次伐宇文泰,兵分三路,除自率中军之外,用先锋窦泰攻占潼关, 派大将高昂从风陵(今山西风陵渡)渡黄河,驱兵南下,直取洛州(今陕西商县),然后西进,形成南北夹攻长安之势。

宇文泰当时带兵从广阳南归长安,得到高欢东侵的紧急军事情报,忙召集军中将帅,商量对策。宇文泰分析战情道:“如今高欢分三路互为犄角之势向我们逼来,又大造浮桥,显示出不惜一切从蒲坂渡河的姿态,目的就在于引诱和牵制我军主力与他在黄河两岸相持。而他的先锋窦泰则可以趁我风陵兵力不足的机会,强渡黄河,攻占潼关要塞,将我军控制在关内,围而歼之。”众将帅骂道:“好毒!我们该怎么办呢?”宇文泰接着说:“高欢自从起兵以来,总是派窦泰担任先锋,窦泰手下兵精卒锐,屡屡获胜。正因为此,便生骄傲之心,以为无人敢敌。自古道‘骄兵必败’,我这次就要从窦泰开刀,打他的七寸,等窦泰一败,高欢不战自败,何须费力!”众将帅又问:“高欢离我们近,窦泰距我们远,舍近而击远,若有差错,让高欢主力过了黄河,我们悔都来不及了啊!”宇文泰满有把握地说:“错不了!我准备用精兵突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掉窦泰,此举万无一失。退一步说,

即便高欢真的过了黄河,我军也不过暂退霸上(今陕西临潼)而已,仍可拱卫长安不失。”宇文泰怕众将帅心中不踏实,又说:“高欢这次大军压境, 以为我们兵力弱小,只能防守,根本没想到我反要袭击他的精锐前锋,再加上他一时得逞,有轻慢之心,乘此机会攻打,何往而不胜呢?他虽搭造浮桥, 那么多军队也不可能一下子全渡过来,至少需要五天时间,这时我早已把窦泰消灭了。”

宇文泰定下方案,军队也回到长安,然后故意放出风来,谎称“东魏攻伐,军威正旺,一时难以抵挡,不如退守陇右(今甘肃东部)暂避锋芒,再作计较。”还故意做出引军西退的样子,麻痹高欢。第二天,宇文泰拜别文帝元宝炬,率领精兵悄悄折向东方,衔枚疾走,沿渭水直奔潼关左边的禁谷, 地名小关。窦泰此时已经占了潼关,正自得意,根本没有安排防御,却万万没想到宇文泰会来偷袭,当时窦泰已经来不及摆开阵势应战,就被宇文泰的军队击溃,成了俘虏,窦泰也随之自杀。

高欢得到消息,如雷震耳,惊愕不已,只好赶快拆掉浮桥,撤回军队, 并急令高昂从上洛一线退兵。

宇文泰以弱胜强,出奇兵一击定大局,首战告捷,取得了东、西魏交锋的第一次胜利。

第二年,东、西魏又爆发了沙苑之战。这年八月吉日,宇文泰率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侯莫陈崇、李远和达奚武等 12 员战将伐东魏,兵至潼关,宇文泰誓师道:“这次出兵,奉天威,诛暴乱,全靠众位将士,你们要整顿好武器、战马,作好血战的准备, 不准贪财轻敌、凶暴逞威,遵守的有赏,违令的杀头!”旋即派于谨为东征先锋,当天就攻下盘豆(今河南阳平西北),活捉东魏守将高叔礼。第二天, 又攻破恒农(今河南三门峡市)城,俘获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恒农守将高千及守军 8 000 多人,一时威震敌胆,周围的宜阳(今河南韩城)、邵郡(今山西古城),望风而靡,纷纷归降。

高欢见来势凶猛,心中大惊,于是调集鲜卑主力 10 万朝蒲坂进发,另派

大将高昂率 3 万人在黄河以南阻截宇文泰,其实,宇文泰东征只是虚晃一枪, 他是因为关中粮荒严重,而东魏在恒农城储有大量积粟,这才前去武装“就食”,等高欢兵马赶到,他已住了 50 多天,满载而归。

高欢吃了个亏,气恨交加,干脆挥军从蒲坂津渡过黄河,再过洛水,将10 万大军屯扎在许原,要找宇文泰报复。宇文泰由于当时手中只有 1 万兵马, 敌我兵力悬殊,于是向众将问计,部将宇文深说:“高欢在黄河以北甚得众心,他虽乏智谋,而人皆听命,若是安分守土,要打他还很不容易。如今驱兵西征,让鲜卑人相互攻杀,实非众愿,难以齐心。只因窦泰被斩,又失积粟,丢了面子,含愤而来。这是‘忿兵’,一战可擒。”宇文泰深以为然, 当即率精锐轻骑从渭水南岸渡到北岸的沙苑(今陕西大荔县南),距高欢大军 60 里安营。大将李弼又向宇文泰建议:“敌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此处

东面 10 里有渭曲,可据以待敌。”宇文泰觉得有理,将军队推进 10 里,背水分东、西列阵,李弼指挥西边方阵,赵贵指挥东边方阵,都埋伏在芦苇丛中,以鼓声为令,操戈待敌。十月二日申时,东魏大军兵进渭曲,明知西魏兵少,毫不在意,乱嚷嚷往西边方阵闯去,宇文泰见敌军已至,击鼓催战, 于谨率兵迎敌,李弼、赵贵伏兵顿起,李弼的铁骑横击东魏主力,将高欢大军截为两段,不能照应,东魏大败,高欢连夜跨骆驼逃往黄河西岸,抢得船

只渡河,其余几乎全军覆没。

沙苑一战,宇文泰虏敌 7 万,获粮草辎重无数,全胜而归,从俘虏中选

留 2 万人补充军队,其余则全部放回,用以分化高欢。李穆见高欢已吓得魂飞魄散,建议乘胜追击,宇文泰怕高欢反扑,主张“穷寇勿迫”,带兵返回渭南。

接着便是河桥之战。西魏沙苑之捷后,士气高昂,一举攻下了河东的蒲坂和洛阳的金墉城。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公元 538 年),东魏大将侯景夺回金墉,烧毁了洛阳内外大量官寺民居,西魏文帝元宝炬和丞相宇文泰本来要到占领的洛阳去祭扫先帝陵园,见侯景攻打金墉,宇文泰亲率大军前往救援,前军到谷城(今河南新安县东),击杀了东魏前锋莫多娄贷文,侯景北据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南依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布好阵势,宇文泰提兵赶到,搏战时马中流箭,宇文泰被摔落下来,幸亏大军掩杀过来, 救起宇文泰,奋勇进击,东魏军被杀得大败,落水而死者多达万人,15 000 兵士被俘,连大将高昂也被追兵斩杀。

高欢闻知侯景战败,亲率精锐骑兵 7 万赶到洛阳,这时西魏大军已撤, 金墉守将见势弃城逃遁,东魏收复洛阳。可等高欢刚一撤兵,西魏便卷土重来,再占洛阳,几经战火熏炙,名城洛阳已破败不堪。不过,宇文泰的确又赢得了一次胜利。

双方经过五年的相持,东魏孝静帝武定元年(公元 543 年),再燃战火, 这就是邙山之战。这年二月,东魏的北豫州刺史高慎降西魏,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落入宇文泰手中,宇文泰率领大军至洛阳前线接应高慎、并遣大将于谨围攻河桥南城,东魏高欢则于三月提 10 万大军赶到黄河北岸。

宇文泰从上游放火船下来烧河桥,以阻止高欢进兵。东魏及时派出 100 多只小艇拉起铁链挡住火船,拖到岸边,保护了河桥,高欢大军顺利从桥上通过, 占据军事要地邙山。宇文泰向邙山推进,两军交锋,东魏大胜,斩杀西魏将士 3 万多人。第二天,两军再战,西魏中军、石军联合击败东魏,而左军失利,宇文泰战败,只得引兵退回关内。

邙山之战虽败,西魏耿令贵、王胡仁、王文达等三名关西将领仍因功受赏。宇文泰从此看中关中人的勇猛,广泛招募关中豪强充实军队,并创立府兵制,藏兵于民,一旦需要随时可以调集。同时改革官制,改鲜卑化为汉化, 实行依靠汉士族的政策,使实力大大加强。

事隔三年,东魏武定四年(公元 546 年)义爆发了玉壁之战。这年十月, 高欢再次率十万大军围攻西魏的玉壁(今山西稷县西),要拔除西魏在汾水下游的重要据点,西魏拼死坚守,东魏大军猛攻 50 多天,死伤 7 万人,仍未攻下,最后高欢病倒,方才解围而去。宇文泰获得了保卫战的胜利。

不久,高欢病亡,侯景叛降,东魏由高欢之子高澄接掌大权,双方仍时有攻战,东魏武定八年(公元 550 年),东魏高澄以 10 万兵攻打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一年,双方死伤无数,才得以攻下此城。这时,侯景乱梁, 南朝衰颓,东西魏两虎这才罢战,转向梁朝扑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