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测预警系统
探测预警系统,又称为战略情报收集系统,是战略 C3I 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敌方战略情报,特别敌人攻击情报,以防止战略突然袭击,保护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生存。美国战略情报来源主要靠 10 多个探测预警系统。探测预警系统的发展主要是伴随着战略武器的更新进行的。 50 年代,战略预警系统重点是对付亚音速战略轰炸机。60 年代,重点转
到对付新出现的弹道导弹。
70 年代以来,主要是研制、部署综合的战略探测预警系统,扩大探测范围,增加对付对方目标的能力和系统本身的生存能力,重点部署了预警卫星、大型相控阵雷达以及研制综合攻击判定系统。目前,正在大力发展超视距雷达和进一步改进预警卫星。海湾战争中,探测预警系统对伊“飞毛腿”导弹的探测预警、跟踪,对“爱国者”导弹的引导、攻击等均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美国的探测预警系统,无论是对弹道导弹预警,还是对战略轰炸机的预警, 都具备有相当可观的水平。美国战略 C3I 系统中的探测预警系统按照职能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包括:预警卫星系统、弹道导弹预警系统、潜艇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空间探测和跟踪系统等;
第二部分是轰炸机预警系统,包括:远距警戒线、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机载预警与控制系统和联合监视系统等。
预警卫星系统。它能提供陆基和潜射导弹发现的最初警报,是美国战略预警系统的关键部分。1985 年,美军共发射了 17 颗这种型号的卫星,已有三颗卫星分别定位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南美洲赤道上的地球同步轨道上,可以对前苏联地区和我国保持不间断监视。星上装有一套三米多长的红外望远镜、电视摄像机和核爆炸探测仪,能在导弹发射后 60 秒钟探测到其推进器排出的热羽烟。卫星将搜索到的数据送至地面接收站,再传到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进行分析和处置。这种型号的预警卫星对陆基导弹能提供 25~30 分钟的预警时间,对潜射导弹能提供 15 分钟的预警时间。据外传,美国国防部又增加了几颗上述型号的卫星,增加了空中预警能力,并在海湾战争中发挥了作用。美国国防部准备在 90 年代中期,用更高级的预警系统的卫星替代这种卫星,新一代卫星生存能力更强,能更早更准确地探测并识别目标,尤其是探测潜射导弹更有效,还能直接向用户提供数据,而下再经过易遭破坏的地面站。
“导航星”携带的核探测系统,又称为综合作战核爆炸探测系统。“导航星”是美国第二代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它配置在六个轨道平面上,每个轨道均匀分布 3 颗卫星,采用双频多星时间测距导航体制,能快速地探测、定位和报告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核爆炸。在核战争中,它既能提供敌方弹着点的地理位置,又能提供己方攻击中和攻击后的杀伤效果估计,使国家当局做出最合适的反应。同时,它还可以为全球范围内的飞机、舰船、坦克、导弹以及低轨道卫星、航天飞机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时间。在和平时期,该系统还可以监督禁止核武器条约的执行情况。
弹道导弹预警系统。开始建立于 60 年代初期,主要负责对进攻北美的洲际导弹提供预警。该系统由三个雷达站组成。它们分别设在阿拉斯加的克利尔,格陵兰的图勒和英国的菲林代尔斯三个地点,使用探测雷达和跟踪雷达。每站用两台计算机控制,有两条独立通信线路与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联系。雷达站可在 10 秒钟内将数据传到该司令部指挥中心,再传到国家指挥当局和
战略空军司令部。对洲际导弹能提供 15 分钟的预警时间。该系统于 1976 年以来逐步现代化,采用了新的计算机,改进了战术作战室,提高了雷达分辨率,使系统能区分近距离的目标,并能对付多弹头的导弹。
“铺路爪”潜射导弹预警系统,组建于 70 年代后期,主要是用来监视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原有两个站分别设在东海岸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空军基地,和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比尔空军基地。两站各建有一部双面的AN/FPS·115 弹头再进入精密截获相控阵雷达。“铺路爪”雷达的探测扇面为 240 度,能探测距美国海岸 4000 公里以内的低弹道潜射导弹和 5500 公里以内的高弹道导弹。它把预警和攻击数据传送给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和战略空军司令部。“铺路爪”雷达还能记录近地轨道上卫星的位置和速度。因此,它又是空间探测和跟踪系统的一部分。据外刊传,80 年代以来,美国又兴建了两个“铺路爪”雷达站,设立在左治亚州和得克萨斯州的两个空军基地。最后一个于 1987 年 5 月建成,投入使用。
空间探测与跟踪系统。是在已有的雷达站和光学站基础上于 1960 年组建的。它负责监视世界各地发射的绕地球运行的所有各种飞行体。对它的轨道、用途、状况和国别进行编目登记,对仕何可以再入大气层的飞行体进行跟踪, 预报其再进入大气层的时间和地点,区别导弹和陨落的人造卫星,并完成其他有关任务。空间探测与跟踪系统由空间监视中心和各种探测器组成。前者
设在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夏延山地下指挥中心。每天要处理该系统对空间现有 5600 多个物体(只有 5%~10%在工作)进行观测而产生的 25000 多个观
测结果。探测器遍布全球各地,其中重要的有 20 多个,这些探测器是在不同
年代组建的。如海军的空间监视系统早在 1960 年已投入使用,后经改进,探
测距离由 1.4 万公里增大到 2.8 万公里。“眼镜蛇丹麦人”相在阵雷达建于
70 年代中期,用于收集导弹试验数据,探测跟踪空间目标。也可以用于潜射
导弹预警。空间跟踪时,可在 30 秒内探测和跟踪 300 个已知目标和 200 个未
知目标,作用距离 4000 公里。收集情报时,可同时跟踪 100 个目标,并为其
中 20 个目标提供详细数据。预警时,可同时跟踪 200 个目标,并预测弹着点。美国认为,目前空间监视系统,还未完全覆益东半球的同步轨道,而此空间有前苏联大多数的静止卫星和美国一些重要卫星。因此,美国防空防天司令部研究了天基光学系统和空中预警雷达,并准备采用为战略防御计划研制的空间监视与跟踪系统。
远程预警线和北方警戒系统,是用来对战略轰炸机预警的。
远程预警线,建于 50 年代,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伸到格陵兰,全线长
9600 公里。全线共设 31 个雷达站(阿拉斯加 6 个、加拿大 21 个、格陵兰 4 个)。雷达站中分为主站和副站。采用 AN/ FPSI9 型、AN/FPS-30 型雷达。该系统能在时速为 960 公里的飞机到达美国本上前两个半小时发出警报,信
息可在 30 秒钟内传送到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缺点是无低空探测能力,自动化程度不高,维护费用昂贵。
后来美国决定将远程预警线加以改造,改为北方预警系统。新系统共设52 个雷达站,其中远程雷达站 13 个(加拿大 11 个、阿拉斯加 2 个),配有AN/FPS-117 固定三维雷达。这种雷达作用距离为 370~460 公里,平均无故障时间 1076 小时,平均修理时间少于 30 分钟。近程雷达 39 个,其中 36 个在加拿大,3 个在阿拉斯加,均为无人站,采用一种新型二维雷达,其作用距离 110~150 公里,起间隙填补作用,并能探测低空飞行的飞机。北方预警系统工程分两期完成。第一期 1988 年底完成,第二期 1992 年 9 月底完成。该系统建成后;能覆盖原来远程警戒线不能覆盖的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和巴芬岛一带地区。由于新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高,每年可节省经费 4000 万美元。
超视距后向做射雷达。这是美国 80 年代开始兴建的一种新的轰炸机和巡
航导弹预酱系统。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利用电离层反射 4 言号,无通常视距雷达的缺点。该雷达探测距离为 90O~3350 公里。900 公里以内的地方是它的跳跃盲区,须设常规微波雷达或系留气球载雷达来弥补,也可以把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的覆盖区重叠起来,或与能探测巡航导弹的 P-3 型预警飞机等配合工作。但该雷达能对探测距离内的轰炸机提供全高度监视,包括在极低空跟随地形起伏飞行的飞机或“隐身”飞机,以及较高空的巡航导弹,对超音速的飞机能提供 1.0~1.5 小时的预警时间。因此,超视距后向散射雷达, 是北方警戒线极为有效的补充手段。
除上述之外。美国还设有 E-3 型机载顶警与控制系统。这种预警系统具有对轰炸机和巡航导弹预警与指挥双重功能。可以用于战略和战术目的,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预警飞机。还有联合监视系统,平时用于对空监视、防空预警和跟踪,战时与机载预警和控制系统一起完成防空作战任务。还有一种侦察卫星,又称为间谍卫星。也是战略 C3I 系统中情报的主要来源。侦察卫星出现,打破了传统侦察手段的某些限制,在空间上,又具有全球和全方位
的覆盖能力,在时间上又有全年全天时的覆盖能力。美军大部分秘密军事战略情报,多来自侦察卫星。美国的侦察卫星又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和海洋监视卫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