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年第一餐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主要劳力吃鸡爪, 意味“新的一年能抓财”;有希望的后生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 当家人吃鸡头,有“能出人头地”之意。爱国诗人屈原的家乡——秭归,春节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吃鸡蛋,叫“石滚蛋”,吃了“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三个煮得很嫩,透过蛋白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 得金得银”。

湘鄂边界的土家族,春节第一餐,吃几种菜捏合在一起的“坨菜”。因为明朝末年,客王突袭土家,土王率部抵抗,将士来不及将菜一样一样炒了再吃,只好将猪肉、炸土豆、粉条、胡萝卜、白菜一起蒸炒,每人带上几坨。为示纪念,迄今保留吃“坨菜”风俗。湖南大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年糕”,意即“一年更比一年好”;居住在湖南的苗族,春节第一餐吃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丰收”。

江浙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蕴含事事遂意,样样齐备的祝福之意。

安徽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每人要咬一口生萝卜,名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延安一带,春节第一餐吃豆腐和枣儿糕,还要把它们和一条木制小鱼一起装进碗里,象征新年有头有尾。

广东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在春节这一天,淘出和蒸出足够春节全家吃用三天的饭食,俗称“万年粮”,寓“不愁吃喝”之意。潮州地区,春节第一餐吃用米粉和萝卜末炸成的“腐团”,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梅州地区客家人,春节第一餐吃素,吃用粘米蒸的发糕及用糯米、红糖做成的年糕,俗称“甜板”, 厚 5~7 厘米,直径 50~100 厘米。做成后切成 15 厘米左右的四方块,食时蒸、油煎均可。“糕”谐音“高”,有“年年高”之意。表示“生活美好, 甜蜜如意”。肇庆一带吃以冬叶裹糯米而蒸制的大粽子,寓生活美好之意; 海丰一带吃素食。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同时家家在厅堂餐桌上,摆一钵“年饭”,上插四季花,俗称“春枝”。漳州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西鄱阳地区,要吃饺子和鱼,寓“交子”和“年年有鱼”之意。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生、钱币,谁吃到就分别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关中、河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与面条同煮的饺子,叫“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象征有钱而长寿。

我国台湾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吃“长年菜”,这是一种茎叶很长,有苦味的芥菜,有的还在菜里添加细长的粉丝,意即“绵绵不断,长生不老”。海南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只吃素菜,叫“吃斋”,现在斋菜变成了一种美食。

北方习俗要在除夕晚上包好饺子,半夜 12 点过后煮食。因为半夜 12 点,

是 12 个时辰的“子时”,也是正月初一元旦的开始,“天增岁月人增寿”, 取“更岁交子”之意。各地饺子制法与食法不同,四川人喜欢泼辣吃,内蒙

古人把饺子放在粉丝汤中一块吃。山东人爱吃素馅饺子,东北人吃老边饺子。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它取“招财进宝”之意。

我国许多民族春节有吃年糕的习俗。年糕花样纷呈,北方人习惯做白年糕,塞北做的是黄米糕,江南少数民族吃糯米粑粑,北京人吃桂花、百果年糕,山东人吃红枣年糕,福建、台湾吃红龟糕等。春节吃年糕,寓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不管吃什么和怎么吃法,都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