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而又绝的短器械

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不及身长,多以单手操持格斗的武术器械列为短兵器。短兵器以锤、锏、鞭、剑、金钩为代表。短兵器在战争中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兵器的强度和杀伤力。

锤是古代短器械中的代表,大体有长柄锤、短柄锤、链子锤等,也有分为硬锤、软锤的。长柄锤多单用,短柄锤多双使。由于锤的特点各一,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样。

短柄锤多沉重,使用时硬砸实架,其用法有涮、拽、挂、砸、架、云、盖等。软锤多走悠势,讲究巧劲。

锤有多种制式,如少林铜锤,全长2.5尺,头长8寸。立瓜锤,柄长7尺,一端为锤,锤为椭圆形,如竖立之瓜,故名。还有两头锤,柄长6尺,两端各有一锤,锤呈圆瓜形。

锤在古代战场多立大功,岳飞帐下有“八大锤四大将”,梅花锤为严成方的掌中宝锤,锤身呈瓣状,锤顶为一朵铁铸梅花。流银锤为何元庆的掌中宝锤,外漆银粉,挥舞之时,银光流彩,颇为雄美。

青龙锤是狄雷的掌中神兵,传言二锤舞圆之时,锤中会飞出青龙两条,直如天神下凡。烂银锤为岳飞之子岳云的掌中宝锤,单锤就重达86斤,岳云的绝招是“落马分鬃锤”。

锏是武术短器械之一,也称“简”。锏因其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因得其名。出于晋唐时期,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之称。

锏为铜或铁制,长为4尺。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铜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两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两寸,其后粗,越向其端越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

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为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于手腕。

锏有单、双之分,通常以练双锏者居多。击法有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二十四法。招数有“横三竖四”,有蹦、砸、滚、挑、戳、架、挂等。用锏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锏打乱劈柴”之说。对练套路有“双锏进枪”等。

双锏技法从身形、步法、兵器、技击、艺术技巧多方面综合为一体系,整个套路演变丰富多彩。其身形变化:俯、仰、开、合,上下起伏。步法灵活迅疾,技法多变,应用有:劈、挑、滚、压、搂、旋、撩、刺、崩、扫、滑、粘、脱等,技法势势相通串变。

古代用锏高手为唐代的大将秦琼、宋代岳飞帐下大将牛皋等。后世《陈氏太极双锏套路》是陈氏太极套路中的双器械之一,双锏多以打、压、砸、挡、戳等锏法为主,同时结合陈氏太极拳功法。此套路对练习太极拳的功架,周身协调一致有很好的帮助,同时可以加强攻防意识。

鞭是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鞭有软硬之分。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

硬鞭适用于马战与步战,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鞭与锏使法相似,主要以挡、摔、点、截、扫、盘、板、戳、拦、撩、拨,以及绞压等主。它要求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捷奋迅,与手法紧密配合。

硬鞭而言,有竹节鞭、虎尾軮等数种,大概就其形式而定其名。然因名之不同,其法也因之而门户杂出,多少不同,古代唯有尉迟恭鞭法为世所崇尚,后世著名的如少林无常鞭法等。

拐,俗称“拐子”,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长拐一般长4尺,拐柄为圆柱形,在其柄端垂直处,有一突出之横拐。使用时可双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短拐多为丁字形,长不足3尺。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

拐种类繁多,如二字拐、十字拐、上字拐、下字拐、卜子拐、勾镰拐、鸳鸯拐等。

其中十字拐柄为木制,长约2.5尺,横柄长8.3寸,柄上端装一矛头,下为握把。横把左面为尖刺,右为月牙铲。可三面击人。拐呈十字形,故名。其横竖把相交处有4个直角,具有架、格、拨、揽等功能。

而钩镰拐是拐柄的两端各有一钩镰枪头。距拐柄两端各1/3处,均有一突出之横柄。横柄方向相同。其用法兼有枪、拐之特点。

判官笔属于武术杂兵械之一,又称“状元笔”。器形似笔,笔头尖细,笔把粗圆,也有两端均为笔头的,笔身中间有一圆环,笔长约20厘米,前端稍重于后端,多以硬木或金属制成。

判官笔主要用于取穴打位,对于判官点穴笔,武学说道:“一寸短,一寸险!”普通的判官笔2.8尺,主要用法有穿、点、挑、刺、戳等。动作招式有穿喉、仙女引针、白猿献果、叶底偷桃、双蝶舞花等。

唐代三大高手之一的宇文通所用的判官笔只有7寸长,实是短得不可再短,因此每一招都是欺身进搏,凶险万分。而更绝的是他这对判官笔在对敌时能陡然暴长7寸,原来他的判官笔共有4节,每一节长度7寸,一按机关,便可以一节一节的伸出来,全长仍是与普通的判官笔一样。但他这判官笔能瞬间暴长,威胁极大,不是武艺惊人之士难以躲避。

后嵩山拳叟李杰,曾从名武师真传,转辗传授,故北方健儿中多有能精通判官笔法的。

刺是武术短器械之一。据记载,峨眉刺作为武术项目出现是清代末年。峨眉刺短小,铁制,长约30厘米,其形状如枣核,呈中间粗、两头细的锥形体,头端略扁,呈菱形带尖,正中有一圆孔,串联一圆环。

刺在使用时,将圆环套在练者中指上,左右手各持一个,运用抖腕和手指拨动使其转动。用法主要有刺、穿、拨、挑等,结合各种步形、步法、平衡、跳跃、翻转等动作构成套路练习,舞动起来,动作潇洒自然,特点突出,别有风格,适合于青少年及女子练习。

峨眉刺共八八六十四式,按井字八角练,每角8个动作。歌诀写道:

戴家短兵峨眉刺,井字八角步法奇;

挑点贯带劈甩挎,摆裹托推绞拨扎。

刀之用法贴敌身,棍之用法挪闪精。

剑之用法劲快妙,三器合一显奇能。

鞭杆也是武术短器械之一,又称“鞭杆子”。鞭杆为木制短棍,长度约为使用者的一臂加一肘长,粗约一寸,一头略粗,另一头略细,粗的一头称为“把”,细长的一头称为“梢”。

鞭杆既可以单练,也可对练,鞭杆的基本套路有十三鞭、三十六鞭、陀螺鞭等。演练时,单手或双手持鞭杆,梢把并用,常常调手换把,要求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干净利落,动作有左有右,身法伸屈吞吐,方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

鞭杆在技法上以搬、拦、裹、劈、勾、挂、霍、剁、滚、格、墩、戳、砸、掠、挑、窝、飞、点、绞、压等二十字诀动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糅合移置刀剑枪棍的一些招式,组成了许多鞭杆套路。如流传在陇南一带的赤龙鞭杆、五虎群羊鞭杆、云摩鞭杆、扭丝鞭杆等不下数十种之多。

鞭杆短而无刃,梢把并用。单双手互换,它吸收和综合了武术长短器械的多种运动方法,衍变出独特的运动风格。用法要诀是乘人之势,借人之力,出势要伸展自如,劲力要刚柔相济,动作要声东击西,进退要虚实随机,表现“出似蛟龙缠身,身似猿猴攀纵,眼如狸猫攫鼠,步像雄鸡斗勇”的特点。

凳俗称“横头凳”,是城乡民间常用的木板家具,在乡村的街头、茶楼食肆到处可见,随手可取。横头凳在武术中主要有双把式和单把式,即双手持凳腿或一手握凳腿另一手握凳板中部。

对付长重兵器,一般采用双把式,一拦一架、一压一扣、一撞一击,夺敌长兵器得心应手;单把式撩、挑、冲、扫,横扫千军,势不可挡,专打短兵器。

凳的步法以马步、弓步、虚步为主,重腰马配合,连攻带守,稳且狠辣。技法有拦、压、冲、挑、架、撩、绞、扫、扣等打法。不受场地限制,多练能腰马矫健,手法灵捷,强身健体,防身抗敌方便之极。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做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比较难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半米,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至清代之前时还比较流行,后世已极为罕见。

[旁注]

岳云(1119年~1142年),岳飞的长子,历史上少有的少年杰出英雄。12岁时从军,被父亲岳飞编入其部将张宪的队伍中,当一名小卒。他旦夕勤学苦练,可谓文武双全,大有乃父之风在战斗中屡立奇功,百战百胜。

秦琼(?—638),唐代初期著名大将,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是一个于万马军中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的传奇式人物。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

尉迟恭(585年~658年),唐代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后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

判官 代官职名,又是古代传统文化传说中的阴间官名冥府判官,长得凶神恶煞、阴险狡诈,但绝大部分都心地善良、正直。主要职责是判处人的轮回生死,对坏人进行惩罚,对好人进行奖励。

峨眉刺 原为古代水战中使用的一种格斗短兵械,可在水中做刺杀或潜入水底凿穿船底之用,故又称“分水峨眉刺”。后改为陆上应用。由峨眉山一位僧人发明,故称之为“峨眉刺”;另有一说法,峨眉刺为蜀中一位武林高手所创,因该械形似鹅眉,故得名。

鞭杆 在甘肃、山西、宁夏、陕西等省流行较广。鞭杆的特点是长短适宜,运用方便、泼辣迅猛,两头并用,把法多样,换手掉棒,变化多样,适宜激烈格斗。

[阅读链接]

在太极门中,有一种短兵器,被称为“太极功夫扇”,太极功夫扇吸取中华传统武术精华,在创编中进行大胆、有益的新探索和新创造,把太极拳的动作和不同风格特点的武术动作熔为一炉,巧妙糅进其他武术项目以及京剧、舞蹈等动作,构成了载歌载舞、快慢相间、刚柔并举、活泼新颖、情趣盎然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