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绝宝——器械

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多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18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

后世常用武术器械除刀、枪、剑、棍之外,弓、矢、弹弓、戈、戟、钩、拐、盾、匕首、鞭、锏、鞭杆、圈、流星锤、镋、叉、耙、锤、抓、峨眉刺、斧、钺、槊、铲、橛以及暗器等,也都各有其丰富的内涵。

依据类型,可将其分为长兵器、短兵器和暗兵器。

放长击远的长器械

长兵器,是古代较长的武术器械的统称。但古代长兵器与短兵器的划分没有严格的尺寸标准,一般将等于身长或超过身长,多用双手操持的器械列为长兵器。

叉为最古老的武术长器械之一。在远古时代,为捕鱼狩猎的生产工具,后演变为一种兵器。叉由叉尖和叉把两部分组成。末端分两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

叉尖为钢制,有三股叉,中股直而尖,两侧股由中股底端弧形向前,后粗前尖。通体为圆形或扁平形。叉把木制或铁制。

叉的主要技法有转、滚、捣、搓、刺、截、拦、横、拍等。叉法本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后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铁环,演练时可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颇具观赏性。

钯,同“耙”,也是源于古代农具,当时并非兵器,乃神农之遗制;其来历悠久,与弓弩矛盾无分前后,本用木质,后来变为铁质而为兵器,虞喜《志林》记载,“贺齐好军事,兵甲器械,极为精好,钯爪叉棍,咸取上材”,此即古人用钯之明证,也见钯之在武艺中,为不可缺者。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工具。铲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末端开刃。

相传铲最初是佛教或道家所用兵器,又名“方便铲”或“月牙铲”,铲头部分长1.8尺,代表阴间的十八层地狱,铲叶尾端两边各挂有一环,代表阴阳二气,铲头裤端挂有5个铁环,代表五行,其意是人在五行之中,当平衡阴阳,普修正道,方可脱离苦海,铲平十八层地狱。

铲柄部分长3.3尺,代表三十三重天。其意为三十三重天之间,善恶因果好自把握。

铲尾部分长8.6寸,8寸代表八方,6分代表六合,以三角之式造成,代表三才,每角又挂有一小环,代表三宝,其意为天、地、人三才,各得精、气、神三宝,为此,人行八方,当以六合为念。

“八十一铲法”据传为老子所创,其本意是警示门下弟子当把握阴阳,勤修功德,广行方便,多结善缘,三返九环,九九归真之后,方可铲平地狱之门升归上界。使用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道有关,如参拜天地、火雷入地、仙人指路等。

戈是春秋战国时的主要刺杀格斗兵器。其主要性能是用以勾挽或啄刺敌人,因此又叫做“勾兵”或“啄兵”。它通常由青铜戈头、柄柄末端的鐏等部分组成。戈头中又包括援、内、胡等部分。

从春秋时期的实物看,当时戈的形制较商周时期又有所改进。具体表现为:戈援比前向上扬起,援部有脊,其上刃和下刃前伸后都做内折而聚成前锋,呈弧形而尖锐,即所谓“圭锋”状,更利于啄击和钩割。“胡”明显延长,上面多有两个以上的“穿”,这样就可使麻绳绕过穿将戈头牢固地绑缚于柄上,保证戈头不至于在实战中脱落。

戈是古代兵器的重要代表,汉字的“武”是一个会意字,从字的结构上看,主要由“止”和“戈”组成,由此可见,戈可以代表所有古代武术器械。并且戈的用法也可以包括所有器械中的技法。

镗是古代长兵器,始于明代,是由枪发展而来的,镗一般头的两边形似马叉,中间似剑状。它上有利刃,称正锋,尖锐如枪,横有弯股刃,两锋中有脊。锋与横刃互镶,并嵌于七八尺长的柄上,柄下端有长约半尺的梭状铁钻。

镗的形状较多,主要有:月牙镗、四节镗、五齿镗、三节镗、雁尾镗、雁翅镗、雁嘴镗、凤翅镏金镗、锯翅镗、金牛镗、燕子镗、凤翅镗、夜战镗、牛头镗、燕子镗、雷震镗等。镋属于罕见兵器,可用于击刺架格。

由于镗过于长大,分量又重,所以只有身高力大者才能使用。使用时多是两手交换,有时左把在前,有时右把在前。它的基本技法有:捕、折、翻、撩、勾、捅、捞、咬、拨、拍、砸、拿、滑、压、横、挑、扎等。

矛最出名时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蜀国猛将张飞,手执一支丈八蛇矛,纵横沙场,转战南北,在百万军中取敌首级,犹如探囊取物。

矛是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长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两米,有的达4米多。矛头一般长0.4米,有的达0.8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和铁制矛头。

矛属于刺兵,是枪的前身。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块刺杀动物,后来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与戈、戟、殳、矢并列为五兵,矛占其二,可知为主要兵器。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或戮为主。

斧是武术中用于劈砍的长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铜质或铁质,斧柄一般为木质。古代使斧最著名的人物是程咬金,这个性格直爽、威风凛凛的猛将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头,他三斧子定瓦岗的故事被后人津津乐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

斧舞动起来,姿势优美,风格粗犷,豪放,可以显出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斧的主要用法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

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带刺、带钩的钺多刺、钩两法,由于斧和钺演练起来比较笨重,加之很多传统套路已失传濒于失传,故在武林中已很少见。后世斧的套路有山东螳螂派的旋风双斧和开山斧。

狼牙棒是武术中的一种打击兵器,也称“狼牙锤”,考王晫《兵仗志》记载:“兵器名,取坚重之木为棒,长四五尺,置直针于其上,如狼牙者,为之狼牙棒。盖此物古实以木制,后始以用者之嫌其轻脆,故易为铁制耳。”

狼牙棒有长短两种。长柄者则双手合用一柄,短柄者则每手一柄,锤头系浑圆形,周围约一尺。长也如之,后装一柄,以铁铸与锤头融合,锤之四周则有无数锐利之铁钉附其上,长约寸许,有如狼牙之错杂,故得名。

狼牙棒的种类有很多,基本的击法主要有劈、砸、盖、冲、截、拦、撩、带、挑、抡、旋、磕等。

戟也是著名的长兵器,如东汉末期的吕布,擅长骑射,武力过人,闻名于并州,他用的武器就是方天画戟。戟是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它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利器。

据说吕布的戟法源于西楚霸王项羽自创的“霸王戟法”。共分七式二十一招,每一式各含三招变化,威力无比。这七式分别是第一式“诛仙灭魂”;第二式“杀神破碎”;第三式“降妖绝影”;第四式“伏魔乱舞”;第五式“斩鬼天下”;第六式“霸气纵横”;第七式“吞天灭地”。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一,多用于马上作战。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槊的各类很多,结构复杂,较为笨重,多为力大之人使用。因此槊在后世武林之中已近失传,练槊的人寥若晨星。

槊是由矛和棒演变而来的。《正字通》一书中写道:“矛长丈八谓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两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七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

《武备志》记载:“棒首施锐刃,下做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主要有指槊、掌槊、双槊、衡槊及枣阳槊等。

传统演练的套路称为“单槊”,练法与大刀相似。它的用法有劈、盖、截、拦、挑、撩、云带、冲等。尽管槊较重,但也可演练许多招式,如“泰山压顶”、“刀劈华山”、“横扫千军”等。

[旁注]

虞喜(281~356),东晋时期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根据冬至日恒星的中天观测,发现岁差,认为太阳从第一年冬至至第二年冬至向西移过原先位置,推算出每50年退一度,这一发现对以后天文学颇有影响。

方便铲 是一种及棍、叉、枪、刀于一身的综合兵器,其动作主要由钩、挂、劈、架、刺、铲、扫、撩、拍、打、缠、绕等所组成,其风格特点是反防为攻,反退为进,刚中有柔,柔中带刚,快慢相兼,刚柔相济。

丈八蛇矛 古代兵器名。又名“丈八点钢矛”。全用镔铁点钢打造,矛杆长一丈,矛尖长8寸,刃开双锋,作游蛇形状,故而名之。

方天画戟 戟有双耳者叫做“方天戟”。方天戟上以画、镂等作为装饰,又称“方天画戟”。方天画戟属于重兵器,和矛,枪等轻兵器不同。方天戟使用复杂,功能多,需要极大的力量和技巧,集轻兵器和重兵器功能于一身。

《正字通》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这部书总12卷。所分部首与梅膺祚《字汇》相同,凡214部。部首次序和每部之内的字次都按笔画多少来排,《字汇》注释比较简单。

[阅读链接]

长兵器与短兵器相比,具有时效性好,可先发制人的优点。在《周礼·考工记》中,对此就有明确的记载。长柄兵器,以不超过使枪人身长的3倍为原则。但是也曾出现过超过人身长3倍,长达6米的长兵器。

在战车成为战场主力的年代,攻击力甚强的矛、戈、戟这些带有青铜刀尖的长柄兵器主要以刺为攻击方式,其中又以直刺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