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舞梨花的杨家枪法

杨家枪,全名为“杨家梨花枪”,据《南乐县志》记载:北宋年间,宋军元帅杨延昭摆牤牛阵,要在南乐一带与辽兵决战,不料被敌识破,退回察院。杨延昭独自断后,因多日鏖战,疲惫不堪,遂在旷野一菜园草屋小憩。

岂知杨延昭一时失慎,竟患卸甲风昏迷过去。幸亏恰遇东寺庄精通医理的老人袁代,袁代将其搀扶到家中精心治疗,几经周折杨延昭化险为夷。杨延昭感恩不尽,以重金酬谢,袁代辞而不收,但求赐教枪法。杨延昭满口答应,事后便派人前往袁家精心传授。

后来因宋军挥师北进,袁代枪法尚未学完,杨延昭便派老将杨洪将祖传枪谱馈赠袁代。

南宋末年,红袄军首领李全的妻子杨妙真枪法精奇。《宋史》中《李全传》记载“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

杨家枪谱:

杨家枪法世称雄,前手正后手硬,仰手合手都有空。去似箭回如线,手疾眼快扎人面。舞花枪,眼花缭乱。锁喉枪,鬼神难挡。回马枪,神仙难防。怪莽翻身,梨花盖顶,乌龙翻江出海滩。绣女穿梭奔日月,金门石开抢中皖。要问此枪名和姓,七郎八虎守边关。

明清时期,杨家枪被武林公认为第一名枪,是当时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枪术流派,因舞时如梨花摇摆,又名“梨花枪”。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中指出:“杨家枪变化莫测,神化无穷,天下咸尚之。”俞大猷在《剑经》中也说:“山东、河南各处教师,相传杨家枪法。”吴殳在《手臂录》中进一步指出,“杨家枪,学之易,用之利,大有益于行阵”。

从以上引证明显看出杨家枪早在明清两代就已享誉武林,受到尊崇。杨家枪能名垂古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它较早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枪法理论和精妙实用的枪法体系,正如《纪效新书》所记载:“杨家之法,有虚实,有奇正,有虚虚实实,有奇奇正正。其进锐,其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在明代,杨家枪名声很大,被誉为最上乘的枪法,兵书《武编》、《阵记》等书均有记载,是为当时山东等地专习。

杨家枪技击战术以“快”为主,注重虚实兼备,刚柔相济,如《纪效新书》中说:“枪是伏腰锁,先扎手和脚。疾上又加疾,扎了还嫌迟。”何良臣《阵纪》中也说:“锐进不可挡,速退不能及。”

清代康熙时期,杨家枪为山东牟平县马某所传。清代末期,杨家枪法是由少林拳正宗第二十八代宗师,有“铁掌震东海”之称的杨秀山先生所传。是少林武术进行年代定位,以及少林拳在兼收并蓄过程中,传承脉络的有力证据。

杨家枪的主要内容是:八母、六合、二十四枪势。八母:即拦、拿、提、撸、颠、缠、还、圈。它们是八种基本枪法,是形成杨家枪技术与技法体系的骨干与核心;六合:一接、二进、三拿、四缠、五拦、六直。六合是杨家枪法对扎攻防的六项基本法则;二十四枪势是杨家枪的枪法组合套路,是最早的枪术套路。它由夜叉探海、四夷宾服、指南针、十面埋伏、青龙献爪、美人认针等二十四势组成。

杨家枪手执枪根,出枪甚长,而且有虚实,有奇正。进其锐,退其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最绝妙之招是在一得手后便一戳,敌方一失势便无再复之隙。杨家枪基盘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合而为一,周身成一整劲。

杨家枪共7个套路,计二百二十三式记真,各套路其枪势又多少不一。单练套路有常合枪三十二式等,对练套路有二十四式。

大花枪四十二式,由白蛇吐信、铁牛耕地、燕子夺窝、黄龙卧道等组成;花战枪三十八式,由十面埋伏、叶底偷桃、蛟龙出水、恶狼扒心等组成;十七战枪十七式,由黑虎卧身、下步角入水、滚坐马势、青龙落地等组成。

军战枪二十二式,由狂风摆柳、左蛟龙、乌龙摆尾、鲤鱼脱钩等组成;梨花八母枪十六式,由夜叉探海、恶虎扑鹿、跨虎开山、青龙献爪等组成。

阵战枪五十四式,由童子抱心、旋风破道、怀抱琵琶、火焰穿云等组成;小花枪三十四式,由金簪拨灯、乌龙入洞、乌鸦贯顶、苏秦背剑等组成。

杨家枪主要动作分为:直刺法、撇枪法、点枪法、拖枪法、拣枪法、提枪法、扫枪法、挑枪法、枭枪法、压枪法。拨枪法、逼枪法、格枪法、勾枪法、回马枪法、挑点枪法。拿卷枪法、悬脚枪法、攒刺击法、杀手枪法等。

临敌之时,先已蓄势欲发,或以右侧弓步,待敌临近大喝一声,扭转身躯,或左前弓步同时急将枪尖起花,从下泛起直刺敌心,敏疾异常,若非有所准备,则很少有不得手的,诚为枪法中之至妙者。

正因为杨家枪法系统完整,精妙实用,它才能驰名于天下,人们竞相学习、使用、发展它,进而从杨家枪中派生出马家枪法和沙家竿子。这两种枪法的创立,不仅丰富了枪术体系的内容,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杨家枪在武林中的魁首地位。

马家枪据传系南京回族马家所创,明代永乐年间迁至河北青县,明代中期有马仲良者善枪法,遂与沙家枪齐名。

马家枪出于杨家枪而参以击打,即枪棍合一,特点是“枪为神骨而棍为皮肉”。马家枪,属短枪、硬枪。枪法风格:身短而法奥,其势紧密而迅疾,其用在手,身如轻风随云,手如青蛇渡水。枪法技术体系以二十四枪势为主。

沙家竿子虽名“竿子”,其实是枪制,头重腰软。沙家竿子之用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乃合而一。其势阔大而迅疾,其用在足,腾挪进退,身如电光击石。

[旁注]

杨妙真 金代末期武术家。红袄军首领杨安儿之妹,号“四娘子”。杨安儿死后,率部与李全会合,结为夫妇,随李全投宋,善骑射,所创梨花枪,号称天下无敌手,为后世军事家所推崇。

何良臣 明代军事家、诗人。《阵纪》是何良臣撰写的一部有关军队作战的兵书,针对明代军事上的实际情况,结合历代用兵得失,论述了治军、用兵的原则,发展了《孙子》、《吴子》、《慰缭子》等古代兵书中的思想。

铁牛耕地 武术常用招式,用拳或用手掌作为支撑点,双手撑地,双臂张开,与肩同宽。双脚趾着地,双手双脚平行。头向斜前方顶,前脚掌、双手、颈、腰一齐用力,同时腰下塌,贴着地皮。这种练习主要针对颈部,并增强背肌、手腕、脚踝力量。

苏秦背剑 武术定式,指以器械置于背部格挡对手从背后的袭击。来源于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苏秦,传说苏秦游说六国合纵抗秦时,背后斜跨长剑用于防身。后世敬仰其成就,以“苏秦背剑”来命名武术定式,十分形象,通俗易懂,更取其纵横捭阖之意。

沙家竿子 又名“沙家枪”,沙家枪之用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马家枪法、沙家枪法均属六合枪系统。

[阅读链接]

后世传下来的杨家枪主要包括二十四枪名、七十二路花枪、四十二路散枪、二十四枪式和枪里加棍。其中被人们广泛知晓的二十四枪式中包括杨家的钩挂枪、追风枪、回马枪、封喉枪等。

最为独特的是,杨家枪的枪杆长一丈二,有“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的说法,而枪头却只有一寸长。这种配置,据说是因当时打仗身穿盔甲,盔甲缝隙很小,便于穿透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