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枪之一峨眉枪

峨眉枪法在明清枪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创始人是四川峨眉山普恩禅师。相传普恩遇异人授以独特枪法,他曾经两年于密室研习,通彻其中的枪理与精义后,将枪法传于徽州的程真如和月空行者,两人将这技艺风格独特的枪法带回中原进行传播。

后来程真如达其义,手著成书,命名为《峨眉枪法》,传于朱熊占。朱熊占于1662年在鹿城盛辛五家中巧遇江苏太仓人吴殳,朱熊占慧眼识人,收文武兼备、年已51岁的吴殳为徒,亲传峨眉枪法并赠其书。

明代著名军事家、武术家程冲斗撰有《耕余剩技》,记述了“峨眉枪法”、“白眉棍法”等技艺。

吴殳于1678年将《峨眉枪法》收入他的名著《手臂录》使其流传千古,成为武林名枪之一。其中写道:

西蜀峨眉山普恩禅师,祖家白眉,遇异人授以枪法,立机穴室,峨习两载,一旦悟彻,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与驾并。枪法一十八札,十二倒手,攻守兼备,破诸武艺。

可见峨眉枪法变幻莫测,精妙绝伦。在峨眉枪法中,有治心、治身、动静、攻守、审势、戒谨、倒手等技法,大大丰富了峨眉武术的理论。

峨眉,可算是古代巴蜀的代称,峨眉武术,也可称其为“巴蜀武术”。因为峨眉山作为佛教圣地的关系,峨眉武术脱离不了与佛教思想艺术的联系,相比少林,峨眉枪法功架优美、劲力饱满、步活身灵、枪路纵横、变化多端,所谓“枪似游龙扎一点,舞动生花妙无穷”,实在是优雅飘逸许多。

峨眉枪一般枪长两米二至两米五左右,峨眉枪是三刃枪,抹扫挑劈等不用管刃在何方。其枪用势与众不同的最大特点是枪不走圈,崩分敌枪多走半个不到的周圆,外枪相交时弧线崩分后多用挑枪,一般多配合后步斜上挑枪,其以便卸力,以便安全进入,内侧相交时崩分后多侧上前步抹扫,敌大步退时滑竿追刺。

峨眉枪少大开大合,其与拳法相同,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多用涌泉力而少用丹田劲。其小俯度脚心一紧的整体抖弹,还有与众不同的是先出枪,身步追着枪势的梢牵法,与大多用根摧枪势不同。

峨眉枪法心解即是“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拳不接手,人以根摧,我以梢牵,人以丹田,我以涌泉,人以意求,我以自然”等而为特色。

峨眉枪法理论体系较为完备,讲究用技易,练心难,强调意气力技综合发挥的重要意义。提出宜静、宜动、攻守、审势等技击战略战术法则和枪法诀要。

峨眉枪诀中说:

峨眉剑法有妙方,也有枪法堪称强;

素娥守门人难识,玉女抽身势难当;

斜插梅花大拂面,双鬟扣门小试枪;

圈拿点扎莫管他,避青入红不用忙;

更有分花拂柳式,纵是神仙也难防。

峨眉枪的套路招式包括素娥守门、玉女抽身、避青入红、素女掸尘、小鬟扣门二式、倒步迎进分花拂柳式、大开门迎进分花拂柳式、分花拂柳一步三枪、你分我也分崩分点喉枪、拦路枪、分花拂柳对劈枪、分花拂柳分杆枪等。

峨眉枪站势时即中平藏把持枪势,枪尖始终对着对方身体中线,以一静制百动,不管对手晃上晃下的虚招,退让转走中寻机,见机突然出击加飘进,突然进,突然飘出。属江湖步战枪。

峨眉枪法中所谓的“大蹲身圈枪盖压”,即利用身体沉降的整体力,和枪杆弹性及盖把的杠杆力。大蹲身即用丹田劲出击即用根摧法。

峨眉枪还要画个半弧,抬腿时盖上身下压以枪杆弹性向下弹抖打压枪杆,使其亮开门户,此利用上身起落对争力及突然弹抖劲和你所力的各种力,但比大蹲身打法要快半拍,此即起步时打人,运动中发力。

峨眉枪法中还有“破大蹲身盖压”:敌蹲身盖压不用同其形成抗力,让其将你枪圈过,顺势前步向对方正门侧上,步以大跨步前插挺枪扎腹。

[旁注]

程真如 明代海阳,即广东潮安人。初从事山墙法,后师事峨眉山普恩禅师,受枪法十八扎、十二倒手,并习动静进止、疾退攻守。其法攻守兼施,破诸武艺,称“峨眉枪法”,成为峨眉枪法一代宗师。

涌泉 经穴名。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跖屈卷足时,在足心前的凹陷中。涌泉穴是人体长寿大穴,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发育正常,精力充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江湖 并非武林的同义词,江湖社会所涵盖的范围极大,三教九流人士皆有,如命相卜卦、和尚法师,甚至乞丐宵小等皆可称之为江湖中人。武林则是武术界各门派的一个泛称。

[阅读链接]

清代末期以后,由于洋枪洋炮的输入,武术的御敌功能不再具有广泛的意义。三大派武术都渐渐式微了,但是仍然有许多民间人士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习武,峨眉枪法到了后世也大放异彩,四川武林人物李毅立、任刚、彭项等将其发扬光大,使各自所练枪术成为全国一流水平,屡屡在全国和亚洲武术竞技中取得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