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列克星敦枪声

大陆会议从 9 月 5 日一直开到 10 月 26 日,历时 51 天,并商定于下

一年 5 月,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

对华盛顿来说,舞文弄墨和宣传鼓动均非其所长、非其所好。在会议期间,他利用余闲时间尽量走访各代表的住所,广交有识之士,深入交换意见,用自己的主张去影响、团结别人。这样,争取大多数人的工作卓有成效,自己的知名度也大为提高,给各地的代表留下了良好印象。人们发现他蛮有大将风度,沉着果断,又有政治家的真知灼见。

另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就是关于“独立”这个口号。50 多天的大陆

会议,讨论最多、争论最激烈的也许正是这个问题。

大陆会议的召开,特别是建立了“大陆联盟”,就意味着北美与英国的决裂已成定局。它反对五项“不可容忍的法案”;主张建立武装, 建立政权,自行征税;与英国断绝一切商贸往来,这不是“独立”又是什么?惟一欠缺的就是“画龙点睛”,没把薄薄的一层窗户纸捅破而已。

为什么此时不鲜明地树立起“独立”这面旗帜呢?必须从深层社会文化心理去探寻原因。北美 300 万人民与宗主国的关系千丝万缕,不是“一刀切”得断的。甚至一些政治主张很激进的人士,也不敢于公然号召独立;独立即是“叛国”,即是“大逆不道”。条件尚未成熟,定然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时至今日,大英帝国依然维持君主立宪政体, 可见其臣民对于国王信念之深,更何况二百多年前呢!

华盛顿自然不可能超越所处的历史阶段。此时他还认为英国国王是有道明君,只要下情充分上达,英王就会主持正义,纠正内阁的错误。所以直到 1776 年初,他在每顿晚餐之前,总要虔诚地为英王的健康而干杯。明知请愿已无济于事,却还是害怕担待“叛国”的罪名,充分显露出了矛盾心态之尴尬、心理压力之巨大。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北美当时一无军队,二无政权,是一个不设防的大陆。如果以手无寸铁之众,面对英军的大炮和毛瑟枪口,贸然侈谈“独立”,不过徒自授人以口实。那就不是什么“激进主张”,而是呆气十足的盲动了!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大陆会议很策略地避开“独立” 这一敏感的口号。

华盛顿开完大陆会议,匆匆回到弗农山庄。

这几年因忙于公务,放松了庄园的经营管理。许多家务事全都偏劳夫人,他心里深感过意不去。他和玛莎结婚数年,一直未生子嗣。好在华盛顿不甚介意,只把玛莎与前夫所生的子女视如己出,关怀有加,甚至近乎溺爱。只要能抽出一点时间,就带孩子们到林子里或波托马克河边游玩,让他们尽情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凡外出公务回家,总忘不了买回几件儿童玩具。从孩子们惊喜的笑声里,他自己仿佛找到了天伦之乐。

这一年女儿因病亡故,儿子不在身边,丈夫离家忙于社会事务。作为母亲的玛莎,悲痛与寂寞更是沉重。华盛顿是个家庭责任心极强的人, 回来后便承担起治理庄园的工作,陪伴夫人共度时光。

不过,弗农山庄再也不可能恢复从前那种宁静、闲适的生活。英国政府鉴于北美人民压而不服,决心投入更多力量,准备对反英运动实行残酷镇压。他们频繁调动部队,运集军火弹药,在军事要冲修筑工事, 四处抢夺殖民地民兵储存的武器,下令搜捕反英运动的领导人⋯⋯而人民群众针锋相对,也加强了对抗措施。根据大陆会议的决议,各地纷纷成立安全委员会,督导抵制英货,贯彻大陆联盟的禁令。在地方安全委员会主持下,建起了武装民团,与英军分庭抗礼。弗吉尼亚人表现最积极,几乎每县都组织了一个连队的民团。这些民团一致要求华盛顿出任他们的指挥官。一些亲英分子在家乡呆不下去了,不约而同地跑到波士顿避风。因为有盖奇将军的军队驻防弹压,波士顿暂时成了他们的庇护所。

弗农山庄这段时间还是宾客盈门,但已经不是沙龙里的社交应酬。

来宾中有各地群众组织的领袖人物,如像乔治·梅森、托马斯·杰斐逊、詹姆士·麦迪逊和查尔斯·李、霍雷肖·盖茨等人。特别是后面提到的两位,都是军界耆宿人物。查尔斯·李就很有个性,是一员敢想敢说敢打敢拼的猛将。盖茨曾在英国正规军中供职,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作战经验。他们从前很少来此做客,此番光临朝夕密谈自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1775 年 3 月 20 日,华盛顿到里士满城参加第二届弗吉尼亚会议。会上发生了两派对立意见的论战。一派对局势持乐观态度,认为三项禁令已见成效,英国政府定要改变初衷,因而没必要再采取过激行动。以帕特里克·亨利和杰斐逊为代表的激进派,力主马上扩大民兵组织,确保殖民地的安全。

正在两派争执不下时,从英国传来消息,英王乔治三世在议会发表了一通杀气腾腾的演说。他定的调子是北美殖民地发生了严重的“暴乱”,即要按照“暴乱”罪实施镇压,用血和火来回答大陆会议的“致英王书”!

英王的演说逼得北美人民没有了退路。帕特里克·亨利再一次起立大声疾呼:“为什么在没有和平的时候还在侈谈和平?战斗的时刻已经到来了,我们的兄弟已经奔赴战场,为什么我们还稳坐不动?难道我们的生命就那么宝贵,和平就那么甜蜜,以至可以用镣铐和受奴役来换取? 不,我们必须战斗⋯⋯”演说结尾他喊出了那句流传全球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

亨利激情奔放,谈锋犀利,具有很大的鼓动力。华盛顿还是老习惯, 在会上未发表长篇宏论,但在会议中间他进行了广泛的活动,争取成立“安全委员会”的提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最后表决,以多出 5 票的优势通过了亨利的建议。立即成立以华盛顿、杰斐逊等人为首的“安全委员会”,它就是弗吉尼亚的革命政权。

会议还决定,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的代表,继续代表弗吉尼亚出席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

其他各殖民地的情况大致相似,纷纷成立政府,组织民兵,搜集武器弹药。矛盾的双方都已剑拔弩张,战火一触即发!

先动手的是马萨诸塞总督兼英军司令盖奇将军。他秉承英王旨意, 决心以 5 个团的兵力拿波士顿人民开刀。侦查得知,当地反英派正在离

波士顿城 27 公里的康科德镇征集军火弹药,建立一个秘密军火库。1775

年 4 月 18 日夜晚,盖奇将军派遣史密斯中校带领 800 名英军去收缴武器, 逮捕为首的反英分子。但是他们的反常活动引起了居民的警觉。很快, 一位医生打听到了确实消息,马上派自由之子社成员保尔·瑞维尔和工人威廉·戴维斯抢在英军戒严之前,骑上快马把情报火速传往各地。最先得到消息的波士顿郊区民兵,立即紧急集合,陆续赶赴康科德。

皮特凯恩少校率领的英军,经过一夜急行军,19 日凌晨来到一个名叫列克星敦的村庄。英军突然发现教堂外面的草地上有武装民兵挡路。皮特凯恩少校命令士兵装炸药上子弹。他自己挥刀策马走向前去,大声吼叫:“叛乱分子,赶快解散,放下手中的武器!”他身后的英军平端着滑膛枪,列成战阵,一步步逼近。民兵们未予理会,没放下武器,也没有散开让路。双方距离不断缩短⋯⋯突然,“砰”地枪声响了——这具有历史性的第一枪,说不清是哪方面先打的,紧接着乱枪齐发,一场

混战开始了。

民兵们顽强抵抗,有 8 位民兵牺牲,10 人受伤;英军方面伤亡了一些人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直扑主要目标康科德。由于列克星敦阻击战赢得了时间,康科德民兵已抢占了南、北两座桥头,库存的武器弹药大部分已分散转移。当英军匆匆赶到康科德时,迎面就遇到民兵射出的成排子弹。康科德教堂的钟声响了,它召唤爱国者拿起武器参加战斗。英军在武器装备和技术训练上明显占有优势,根本没把这伙很“业

余”的民兵放在眼里。可是打了一个多小时,不断有新的民兵队伍赶来增援,人数越来越多。民兵天时地利人和,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猛烈地向红制服“虾子兵”射击。英军渐感不支,又害怕后路被截断,被迫下令向波士顿撤退。这时四乡的民兵闻听警报,都自动拿起身边的武器, 沿途堵截狙击,康科德民兵乘胜尾随追杀。英军且战且退,撤退很快变成溃逃。波士顿城里听到枪炮声十分激烈,情知不妙。盖奇将军连忙派珀西勋爵带领一千英军,出城增援接应。增援部队还没弄清楚敌人在哪里,就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指挥官珀西勋爵也被子弹射中胸前的铜纽扣,险些送了性命。英军残兵败将逃回波士顿,清点损失:死 65 人,

伤 173 人,失踪 26 人。民兵方面牺牲 49 人,受伤或失踪 46 人。北美人民初战告捷。

历史学界对列克星敦战斗非常重视,称之为“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这一枪,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这一枪,打破了英国正规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一枪,把包括华盛顿在内的北美人逼上了“梁山”⋯⋯列克星敦的消息传开后,各地的“自由之子社”马上行动,夺取了

一些军火库。过了不久,由新英格兰及其他地方来的志愿民兵,达到一万五千余人。民兵集结在波士顿周围,把城里的英军包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