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镜秘府》与《文心雕龙》

标题中的这两部书,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名著,前者为日本僧人空海所撰,后者为南朝齐梁著名文论家刘勰所著。《文镜秘府论》既是古代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理论结晶,又作为中国文学的理论教科书在日本广为流传,并对日本的文学乃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文镜秘府论》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极好见证。而《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之作,对日本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同样产生了并仍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我们先说《文镜秘府》。

本章第二节“日本刮起白旋风”,曾提到弘法大师,他就是《文镜秘府论》的作者。弘法大师(774—835)就是日本僧人空海,俗姓佐伯,佛教法号叫遍照金刚,赞歧国多度郡屏风浦(今日本香川县善通寺市)人,“弘法大师”是空海死后追封的尊号。空海十五岁时就开始在他舅父的指导下学习

《论语》、《孝经》等中国典籍,二十四岁时仿照汉赋《子虚》、《上林》文体,撰写《三教旨归》三卷,讨论儒学、道学和佛学的旨趣。可见空海在到中国之前,就已经对汉学和佛学有了较深的造诣。

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 804 年),日本又一次派出遣唐使。在这个使团中,就有学问僧空海。空海大约是这一年的七、八间抵达中国,住在长安的西明寺。空海在中国留学期间,除了钻研佛教经典外,还多方吸收中国文化,广泛涉猎、搜求中国典籍(包括我们前面谈到的白居易的诗作)。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四月,空海离开长安,返回日本。空海回到日本后,应日本人民学习汉语和汉文学的需要,依据他从中国带回来的唐融的《唐朝新定诗格》、王昌龄的《诗格》、元兢的《诗脑髓》、皎然的《诗议》等书,编写了一本《文镜秘府论》。据专家们推测,《文镜秘府论》完成于日本弘仁七年(公元 816 年)前后,此后便一直在日本流传。

《文镜秘府论》分天、地、东、南、西、北六卷。天卷论音韵,地卷论体势,东卷论对偶,南卷论文意,西卷论文病,北卷论对属。《文镜秘府论》主要是讨论诗歌的声律理论。什么叫“声律”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歌, 从远古的民间歌谣开始,就有明显的节奏韵律。后来由于词赋的发展,五言诗的兴起,人们创作诗歌,就越来越讲究字音的高低轻重、抑扬顿挫,也就是追求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美。这就是“声律”。而对“声律”的理论研究,就是“声律学”。中国古代“声律学”的重要内容是南朝大诗人沈约等人创立的“四声八病”说。“四声”,就是用平、上、去、入四字标四声调名(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汉语拼音的“阴、阳、上、去”四声);“八病”,则是指诗歌创作中运用四声时常犯的毛病,也就是诗歌音韵不和谐, 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等等。空海的《文镜秘府论》,就是用大量的诗歌作例子,来详细地讲解什么是“四声”,什么是“八病”。虽然他的讲解并不十分准确,但毕竟对诗歌“声律学”的建设作了不少基础性的甚至是开拓性的工作。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文镜秘府论》保存了大量关于诗歌声律论的最早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在我国大都早已散失了。这些材料,对于考察我国古诗到律诗的过渡情况,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空海留学中国期间,正是唐代诗文革新运动的推进时期, 六朝文风的影响依然很大。《文镜秘府论》所辑录的材料,大部分是唐初的诗格、诗式,讲究声律偶对,辞藻典故。《文镜秘府论》的理论价值,除了“声律论”外,还有“创作论”,比如“地卷”的“十七势”、“八阶”、

“六志”,“南卷”的“论文意”、“论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