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打工艰辛不忘自学

初到武汉,举目无亲。口袋里只剩 20 元,还有 5 本书,全是高一辍学时的课本。

他在街上到处走,希望找到一份活干。饿了,就买一角五分钱一个的硬烧饼啃;渴了,就扭开自来水笼头喝生水;累了,就找个人少的地方躺一躺。跑了两天后他发现:自己既没有武汉市户口,又没有高学历,身材还比较矮小,要在武汉找一份工作实在困难。而兜里的钱已所剩无几了,他感到生存的威胁迫在眉睫。

总不能饿死吧!无奈之中,他只身加入了拾垃圾者的行列。一个叫涂道玉的废品回收站老板看他年纪轻轻,穿着破旧,就问起他的来历,随后同情地将他留下来打工。

废品站里的活儿可不轻。每天,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废旧书报等着他分类整理,然后捆成捆,打包装车。一天下来,他浑身没有一处不酸痛,一躺到用黄纸板铺的床上,动都不想动了。第二天,他还要照常早起,做饭、打水、扫地、洗衣服,干各种杂务。农忙季节,他还要帮家在郊县农村的老板割谷插秧。

但他没有忘记读书学习,只要有空,他就从废旧书报里找书看。废纸堆

旁,黄纸板上,路灯下,都成了他读书的好地方。《周恩来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列宁、鲁迅的著作等等,这些从旧书堆里捡出来的书使他爱不释手,看后还认真作笔记,写心得。《周恩来传》增强了他战胜逆境、迎难而上的信念,他在笔记中写道:“重要的是他告诉了我人生的真谛,使我突然清醒起来,不断地反问自己,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应该做些什么?这样的书是不可能过时的。”

光看旧书不够,他还从每月 80 元工资里挤出 20 元左右买书。在劳动间

隙,武汉的几家大书店他几乎都跑遍了,连 260 元一套的《中国审判实务大辞典》、160 元的《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他也舍得买。

4 年下来,他将自己打工收入的一半——近 5000 元花在了买书上,共读

了上千本书,仅笔记就做了厚厚的 40 多本。今年他被推荐参加武汉《读书之星》的评选。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废品站老板深为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特意在废品站里临时搭了个小阁楼供他自学。这间 8 平方米左右的屋子几乎被书桌、书架、卧床三大件占满了,桌上、床上、书架上到处摆满了书,文学的、政治的、法律的、英语的,种类繁多,都码得整整齐齐。四壁上,贴着记有各种复习题的白纸,学习计划表及“勤奋”、“拼搏”等大幅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