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星

现代非洲的作家们在复杂多变社会矛盾中,用他们手中笔,展现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变革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涌现出一批诸如纳丁·戈迪默(南非)、沃莱·索因卡(尼日利亚)、费尔南·奥约诺(喀麦隆)、契努阿·阿契贝(尼日利亚)、夏邦·罗伯特(坦桑尼亚)、桑贝内·乌斯曼(塞内加尔)、贝尔纳·达季叶(象牙海岸)、雅德·亚伯拉罕、等优秀作家。

纳丁·戈迪默 1923 年生于南非斯普林斯,曾就读于威特沃特斯兰大学,其后到各国旅行,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讲授现代非洲文学。成为美国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和国际笔会副主席。13 岁时,戈迪默就发表了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见的黄金》,在其后 50 余年里,先后写

下了《伯格的女儿》、《自然的变异》、《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等 10 部长篇小说、11 部短篇小说集和 160 余篇评论、杂文。作者的每部作品都反映出南非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种族主义的罪恶,生动、深切地反映了生活在南非的黑人与白人的种种烦恼及种族歧视给人们带来的不幸。

《自然的变异》是作者的重要作品,描述了女主人公海丽拉少年时, 因父母离婚,住奥尔加姨妈家,她因到有色人种男孩家去玩,被学校开除了,后来,她与表弟的恋情,使她离开第二个姨妈家。只得在 17 岁时, 孤单地走上社会,为了生存,推销过百科全书、散发过广告、做过理发学徒、心理医生的助手等,22 岁时,她与南非黑人运动的领导人黑人惠拉结婚。惠拉被种族主义者暗杀后,海丽拉变得成熟起来,她投身于南非黑人的解放事业。其后,她与流亡国外的非洲某国首领导罗埃尔相识, 帮助他重新出任总统,他们结了婚。罗埃尔作为非洲统一组织领导人参加了南非黑人新政权的成立典礼,海丽拉激动地望着新国旗的升起,浮想联翩。作品情节复杂,思想深刻,是一部了解南非社会的教科书。

索因卡 1934 年生于阿贝奥库塔的一位督学家庭。先在伊巴丹大学学院受教育,后去英国利兹大学攻读文学。1958 年毕业后,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任剧本编审。1960 年回国研究民间文艺,创办国家剧团,把西方戏剧艺术同非洲传统音乐、舞蹈、哑剧结合起来。在尼日利亚——比夫拉战争期间,被作为政治犯拘禁近两年,1972 年起任伊费大学教授。1985 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剧本《狮子与铁石》、《森林之舞》、《疯子与专家》、《强种》、《路》等,剧作以幽默和讽刺享有国际声誉。作者的长篇小说有:《痴心与浊水》(《译员》)、《社会反常的季节》等。

《痴心与浊水》巧妙地通过五个尼日利亚留学生遇到的几件事反映出尼日利亚独立后的社会痼疾。从国外学成归来的艾格博、本德尔、本塞尔、孔塞尼、科拉一日在河上游玩。他们一起来到酒吧与德享娃、萨戈聚在一起。萨戈喝多了,他回想起自己回国后,到一报馆面试,被迫花钱买下记者的职位。一次,萨戈为了给自己的好友塞孔尼洗净“疯子工程师”的恶名,写了一篇报道,结果,不但未发表还成了报社做交易的本钱。后来,塞孔尼受到精神刺激,被汽车撞死。艾格博在外交部工作,他一直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徘徊不定。科拉则认真进行绘画创作,

以纪念塞孔尼。塞孔尼展览会在一座戏院大厅举行了,艾格博因桃色事件而心神不定;本德尔在尽心照顾妓女喜楣——艾格博的相好。科拉在想如何解决他遇到的纠纷,萨戈忙于在朋友间寻找新材料来补充自己的新闻稿件。艾格博感到深爱他的喜楣的眼中流露出特有的哀愁。作品以意识流手法,怪诞、隐晦、迂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条理清楚、富于联想,语言幽默。

喀麦隆作家费尔南·奥约诺发表于 1956 年的长篇小说《老黑人和奖章》写老黑人麦卡是杜姆村里一个有名望的富裕农民,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两个儿子被法国人送上了战场死在那里,他自愿献出自己的土地给上帝,殖民政府决定授予他一枚奖章。麦卡欣喜异常,周围的人们也沉浸在喜悦之中。麦卡在授奖之日穿上了新衣和皮鞋,在烈日下等待长官们的到来。当白人酋长亲手为他戴上奖章时,觉得自己与白人可以平起平坐了。授奖之后,麦卡被请到“非洲之家”赴宴,城防司令对麦卡大谈友谊与合作,麦卡因酒喝多了而睡去。夜里,暴风雨突然到来, “非洲之家”被冲毁,麦卡逃出后,丢失了奖章,进入了白人居住区后, 警察将他拘捕,他说自己是司令的朋友,警察根本不相信他,把他当成疯人。天亮后,他才被放出来,遍体鳞伤的麦卡又回到黑人中间,人们听到此事都非常气愤,他们说要像祖先那样,把侵略者赶出去。从此以后,麦卡像换了一个人,他说自己是个傻瓜,不断诅咒白人,讨厌人们再提上帝。作品中生动而多变的心理描写,夸张幽默的风格都很突出。

契努阿·阿契贝1930 年出生于尼日利亚东部伊博族的一个家庭。1953 年毕业于伊巴丹大学。次年在尼日利亚广播电台工作。60 年代末期,曾为比夫拉政府工作,以后为尼日利亚大学研究院院士、大学教授。主要作品《瓦解》、《动荡》、《神箭》、《人民公仆》被称为“尼日利亚四部曲”,此外还有诗集、小说集、论文集等等。

长篇小说《瓦解》描述了 19 世纪伊博族村社的生活。作品前两部写奥贡喀沃擅长摔跤,他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当上村社的头人。第三部描写村社在西方殖民统治下的瓦解。奥贡喀沃为维护民族尊严和民族独立,反抗当权者的统治,与他们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最后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主人公悲壮地自杀。作品叙说了殖民主义者入侵尼日利亚的过程, 歌颂了民族英雄,展示了上个世纪末期村社的社会风貌和风俗习惯。作品情节动人,人物刻画形象、生动,语言幽默、流畅。

《战争中的姑娘》是阿契贝的另一部作品。格莱蒂斯本是个纯洁、工作认真的姑娘,在战争中为了生存,成为了人尽可夫的妓女。恩旺克沃在战前见过她两次,战争中见面却使他惊讶。他带她去舞会,跟她上床,心里把她看得一钱不值。第二天,恩旺克沃给她一些救济品和钱, 她两眼流出眼泪。路上,敌机来空袭,人们争先恐后下车去躲避,一位伤兵叫喊着,要人给他开车门,格莱蒂斯去开门。这时,一颗炸弹爆炸了,姑娘与士兵都被炸死了。作品结构巧妙,恰当地展现人物对话与心理活动,叙述、描写与议论三者相辅相成,具有很强的功力。

夏邦·罗伯特 1909 年出生于坦桑尼亚坦噶市附近的农村。上过 4 年

学,以后一直在政府机关工作。他在 30 年代初走上文坛,毕生用斯瓦西里语从事创作。主要作品有:《我的青少年时代》、《我的一生》传记

《桑给巴尔女歌唱家西蒂·宾蒂·萨德》及诗集《非洲人在歌唱》、《夏

巴尼诗选》,长篇叙事诗《为自由而战》等等。

中篇小说《农民乌托波拉》是夏邦·罗伯特众多作品之一,发表于1958 年。小说说的是主人公乌托波拉,毅然放弃优厚的生沃条件,离开繁华的城市,来到穷困的农村,追求劳动的乐趣。作品以叙述生动而独具魅力,是该国文坛的一部重要小说。

桑贝内·乌斯曼 1923 年生于塞内加尔济金朔尔的一个沃洛夫渔民家庭,没有上过学。15 岁时参加法国军队。1947 年回到祖国。同年参加达喀尔——尼日尔铁路工人大罢工,以后在法国马赛生活了 10 年,出任当地码头搬运工工会的负责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黑色的码头工人》、

《祖国,我可爱的人民》、《神的女儿》、《公民投票》、《哈拉》及多部电影剧本。

《祖国,我可爱的人民》写伊斯兰教长的儿子乌玛尔·法伊在二次大战期间参加法国部队,建立了功勋,获得了勋章,以后在法国工作, 与法国姑娘伊札贝拉结婚。乌玛尔怀念自己的祖国,他与妻子乘船归国, 途中,他狠揍了鞭打黑人的白人船长,为同船的黑人出了气。回到家里, 上年纪的黑人们对他带回的白人妻子很反感,当地白人也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叔父和年轻人们却欢迎他到来。他创办了一座示范性的农场,当年就获得好收成,他还想与同胞搞联合来与殖民者竞争。第二年,农场发生了蝗灾。乌玛尔带领同胞扑灭了蝗灾,他把种子借给农民,还答应收购粮食。乌玛尔的这些活动引起了殖民统治者的不满,他们对乌玛尔又恨又怕,一天夜里,坏人把主人公骗到丛林中,将他杀害了。然而, 乌玛尔却活在人们的心里。

《叛逆者的爱情》是南非作家彼德·亚伯拉罕的长篇小说。彼德·亚伯拉罕 1919 年出生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黑人居住区。九岁起半工半读, 初中毕业后干了许多临时的工作,跑遍了南非。1939 年流亡英法等国, 1957 年定居牙买加。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矿工》、《城市之歌》、

《夜深沉》、《该岛今日》,自传体小说《自由的故事:非洲的回忆》及《叛逆者的爱情》等等。作品讲的是开普敦附近一个有色人聚居的山村,有色人都是白人强奸黑人妇女所生下的,他们既不属于白人世界也不属于黑人世界,他们过着悲惨的生活。白人殖民者的后代格特住的都是当地最豪华的大房子。有色青年兰尼大学毕业了,他回到了阔别 15 年的家乡,然而他刚到这里就遭到白人的殴打。他为了提高混血儿的文化水平,开办了有色人的学校,他的举动引起庄园主格特·维利的愤恨, 因此受到恐吓与毒打。以后,兰尼和大房里的沙莉·维利尔相识,他们不顾肤色的差别相爱了。兰尼的朋友听说此事,劝他赶快离开家乡,兰尼不肯,他们告诉他,老格特·维利尔是他的生身父亲,他和沙莉是堂兄妹。沙莉带兰尼来到格特的老祖母家。得知从前也有个沙莉,她爱上了受过教育的混血青年山姆。格特得知后,把他打成残废,他们这才知道格特的仆人山姆大叔为什么脸和身子有了可怕的病变,常常头晕、发疯。兰尼和沙莉决定到东非去。山姆悄悄送他们出发了,路上遇到格特的阻击,格特要把兰尼弄成残废,这时,山姆不顾伤残与格特搏斗,最后他们都死去了。兰尼、沙莉一起迎战白人和狗腿子,人们都涌上了大街。后来,枪声停止了,四周变得异常寂静。作品情节曲折、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除上述作家外,非洲还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家,他们是塔依卜·萨利赫、法拉赫·奥勒、詹姆斯·恩古吉、阿·索·法尔等等,其作品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非洲大地的社会现实。

苏丹作家塔依卜·萨利赫 60 年代创作的《移居北方的时期》曾轰动文坛。作品描写我从欧洲回到自己的祖国,出于好奇心对在此定居五年的穆斯塔法很感兴趣,便想尽办法与之接近。原来,穆斯塔法出生在喀土穆,幼年丧父,与母亲一起生活,因天资聪慧,两年就读完了小学, 后来在开罗读中学,又赴英国深造,24 岁时获博士头衔,在牛律大学经济学系担任讲师,尽管待遇优厚,仍然难以满足其空虚的心灵,他醉心于考虑如何与女人度过夜晚,先后把琼妮·莫里斯等几个女人弄到手, 又杀害了她们,为此而坐了七年牢。穆斯塔法把经历告诉我之后就自杀了。他的妻子赛娜又被迫嫁给垂暮老人瓦德·利斯,赛娜杀死他后,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打开了穆斯塔法的秘密箱子,又找到了反映他身世的东西,我跳进尼罗河,当河水要淹没我时,求生欲鼓励我要顽强活下去,我拚命地挣扎,大声喊“救命”。

这部小说是接受西方教育的非洲青年的心灵写实,表现手法独具特色,主题含蓄、很有深度。

索马里作家法拉赫·奥勒的《芦荟恋歌》是一出爱情悲剧,它写少女奥蕾拉在一艘帆船上结识了抗英团体——索马里穆斯林兄弟会的阿里马赫,阿里马赫在沉船事故中营救了奥蕾拉,她向他倾诉了爱慕之情, 两人相约日后成婚,阿里马赫为完成任务与奥蕾拉道别。不久,奥蕾拉的父亲为得到 100 头骆驼的彩礼,要把她嫁给一个老头。女主人公思念男主人公,写信给他,阿里马赫深受感动,对她更加爱慕。奥蕾拉得知男主人公在一次战斗中牺牲,悲痛万分,被迫与别人成婚。婚后,奥蕾拉积郁成疾,一病不起,她在痛苦的思念中死去。阿里马赫受了重伤并没有死,以后,他因爱情的打击加之伤势恶化而去世了。

肯尼亚作家詹姆斯·恩古吉的《大河两岸》则是看重反映该国独立前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斗争。小说描写瓦伊亚吉经过再生礼割礼之后,心情异常激动,他已经成年了,决心为民族独立而学习,以增长智慧,为赶走殖民者而努力。殖民者到来后,约苏亚等人否定传统的割礼, 大部分人则坚守原始信仰、习俗。卡波尼操纵长老会,使两派更加对立。瓦伊亚吉对内讧十分痛心,认为民族内部要团结对敌,两派应相互谅解。瓦伊亚克费尽波折,办起一所学校,让孩子们入学,他也因之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卡波尼害怕他危害自己对部族的控制权,图谋陷害瓦伊亚吉。瓦伊亚吉与约苏亚的女儿相恋,她忍痛拒绝了他的求婚。在长老会上, 卡波尼说他出卖了部族,男主人公对此给予还击。卡波尼和约苏亚两派的争斗又进一步升级,瓦伊亚吉为救约苏亚一家,却被拒之门外,约苏亚之女跟着瓦伊亚吉离开了家。瓦伊亚吉在部族大会上向百姓讲明实情,提出只有团结起来,才能赶走殖民者。但卡波尼等人却指责瓦伊亚吉背叛部族,违背誓言,把他和恋人交给长老会审判。

《乞丐罢乞》是一篇别开生面的小说,它是塞内加尔女作家阿米纳塔·索·法尔的作品。描述身为国家卫生局长的姆尔·恩迪埃接到指示彻底清除乞丐。乞丐们受到警察的围攻、驱赶,姆尔的努力受到共和国总统的赞许。姆尔想当副总统,就去找经师,经师要他亲手宰一只小白

羊,把羊肉分给七个乞丐。乞丐帮的头领不许子民们行丐,说官员们像需要空气一样需要他们,哪有一个野心家不通过施舍而向上爬的呢?乞丐们罢乞了。姆尔又受到总统的表彰,他深信就要当上副总统了。他请来一位资深经师,经师告诉他,将要升任副总统,让他捐出一头浑身一色的公牛,分成 77 份,送给乞丐,八天后即能如愿以偿。尽管姆尔多次到乞丐区进行劝说、引诱,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期限已过,总统宣布了副总统的人选,姆尔白费了苦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感到,东方文学好像一座博大而又迷人的宫殿, 里面有着无尽的宝藏,有待人去认识,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