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四陵——景泰陵

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的玉泉山北麓,是明代宗朱祁钰的陵园。景泰陵基本具备了同时期明皇陵的主体建筑和布局特点。墓葬分为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均为庑殿顶。

景泰陵的前室为方形,整个墓室通长约11米,规模较大。陵区原有宫殿、神厨、神库、宰牲亭、内官房和碑亭,以及皇陵最重要的棂恩殿。

宝城位于皇陵区的最后面。陵区内保存有御碑亭、稷恩殿和宝项原有的中路部分建筑。

一生跌宕起伏的景泰帝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个皇子,也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的生母是汉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吴氏。

宣宗皇帝后来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被吴氏的美貌与聪慧所打动,回京后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

后来,吴氏为宣宗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

1433年,宣宗皇帝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后来,朱祁钰被封为郕王。

1436年,朱祁钰的哥哥,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朱祁镇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在明英宗的治理时期,漠北瓦剌部落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当时的明朝对待进贡国家使者的规矩是,无论贡品如何,总要给对方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数派发。

瓦剌部落的统领者抓住这个规定的漏洞,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用微薄的贡品换取优厚的赏赐。由于瓦剌部落一开始派出的人数少,明英宗并没有太在意。但是后来,瓦剌部落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至3000多人。

深受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对此忍无可忍,提议明英宗下令减少赏赐。这个改变引起了瓦剌部落的不满,于是,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以此为名义对明朝发动了攻击。

明英宗年少气盛,想御驾亲征,受到了王振的鼓励,但是由于当时朝廷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战,一时难以调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劝阻英宗不要亲征。

可大臣们的规劝还是没有改变明英宗的态度,明英宗下令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了20万大军,号称“50万”。在明英宗的指挥下,军队浩浩荡荡开始亲征。

但是由于当时连天下大雨,加之粮饷接济不上,明英宗的军队士气非常低下。当军队行动到大同附近时,明英宗和王振都动摇了,决定撤军。可是大军撤退的最佳时机又被王振耽误了。

所以,当大军终于赶到怀来附近时,辎重却还没有赶到。于是,王振下令让明军军队原地驻扎,等待辎重。

这时,也先的军队趁机追上并包围了明军,还切断了明军的水源,使明军被困在原地。这个时候,也先假装要议和,然后趁着明军不备,发动了总攻。

明军措手不及,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也先俘虏了,王振被杀,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也战死了。

在当时的明朝国内,由于群龙无首,奉命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在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支持,以及皇太后的授命下,匆匆即位成为明代宗,改年号为“景泰”。

景泰帝即位之后,许多曾被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治为之一新。同时,在于谦的指挥之下,明朝开始了京城保卫战的准备工作,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编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

同时景泰帝下明诏,规定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于是,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城池的计划就难以实施了。无奈之下,气急败坏的也先率领大批瓦剌骑兵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

但是在明朝国内,受景泰帝重用的于谦把战前准备做得非常充分,除了调兵勤王之外,于谦还在北京的9个城门都布防了重兵,看准时机后就在德胜门外与瓦剌的统帅也先展开了激战。

为了保卫国家,也由于景泰帝深得民心,北京的军民空前团结,领兵的将帅作战也异常勇猛,明军大破了瓦剌部落的精锐士兵,还成功战胜了为也先助战而来的,也先的弟弟带领的军队,使也先不得不匆匆退兵离去。由此,明朝的国势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

景泰帝在坐稳帝位之后,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接回朱祁镇。但是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将朱祁镇以太上皇的身份迎回了。

明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并且希望由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来做太子,取代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浚的位置,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就这样,原来的太子朱见浚改名为朱见深,并被废为沂王,而景泰帝的儿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

可是后来,朱见济早夭了,失去儿子使景泰帝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1457年时,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最要紧的事,被摆上了朝堂。

可众大臣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

正在大臣们争执得不可开交时,内宫突然传来景泰帝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决定暂时停止争论立太子的人选,而准备在第二天上朝时再与景泰帝商议。

但是景泰帝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大臣们没有等到景泰帝,于是相约明天早朝再来。

谁知就在这天夜里,朱祁镇趁此机会借助曹其祥、石亨等人的力量,重新夺回了帝位。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基以后,废景泰帝为王。昔日的景泰帝,也就是病中的朱祁钰,不久便过世了。

明英宗驾崩后,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浚重新作为太子继承了帝位,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明宪宗虽然曾被景帝废去太子地位,但对景泰帝的功绩还是很尊重的。

明宪宗客观地评价了景泰帝朱祁钰一生的功过,恢复了他的帝号庙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重修其陵地,改王陵为帝陵,建有享殿、神库、神橱、宰牲厅、内宫房等。嘉靖帝睦时又改建陵碑,并变绿瓦为黄瓦,使之更加符合帝陵的规制了。

【旁注】

漠北 指瀚海沙漠群的北部,也就是狭义的塞北之北,包括外蒙古跟贝加尔湖,在历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人的活动中心,也是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汉族活动的根据地。

瓦剌 是我国古代时期的西部蒙古民族,也是明代对西部蒙古各族的总称。瓦剌的先世为“斡也剌惕”,居住于叶尼塞河上游八河地区。瓦剌部落人数众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称,分为四大部或四万户,简称“四”,其中包括许多古老的蒙古语部落和突厥语部落。

于谦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廉洁官吏,担任过明朝时山西和河南的巡抚。于谦为人才思敏捷,不畏权贵。做官时清正廉洁,与岳飞、张煌言并称为“西湖三杰”。

诏令 也叫圣旨,是指我国古代以皇帝名义发布的公文的统称。诏令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是发布重大制度、典礼、封赏的文书,二是日常政务活动的文书。概括起来有制、诏、诰、敕、旨、册、谕、令、檄等。

太上皇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当朝皇帝给予退位皇帝或在世的父亲的头衔,通常给予的对象是在世但已禅位的皇帝。我国历史上首位健在时把王位直接内禅给儿子的君主,是赵武灵王,他传位给儿子赵惠文王后自称“主父”但仍主持军事要务。

早朝 上朝是我国古代宫廷政治的一个重要部分,早朝指的就是在上午时上朝。上朝时,官员会分列进入朝廷汇报问题、提出建言,而皇帝则分别回答,是古代国家大事最重要的决策时间。

驾崩 我国古代称呼帝王或皇太后、太皇太后的死为驾崩,有“皇驾崩塌”之意。古代皇帝有万民拥戴,有权力驾驭和支配臣民来维护江山的和平稳定,如果皇帝死了,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没有了,“驾崩”形容的正是江山少了支柱会崩塌的意思。

谥号 我国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的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大臣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阅读链接]

景泰帝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力挽狂澜,并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但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他显得过于小气又得寸进尺。

景帝死后,英宗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景帝终身为恶,死不悔改。

后来,一些大臣开始为景帝鸣不平,他们认为景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却谥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景帝即位,外敌如何能退,英宗如何能返?

宪宗虽然曾被景帝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几经周折,宪宗下旨恢复景帝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