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陵之祖——盛京三陵

盛京,就是后来的沈阳,满语称“谋克敦”,汉译为“兴盛之城”,它是我国清朝的肇兴之地,在这里修建有清朝开国之君及其父祖们的陵墓。盛京三陵就是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也称“东北三陵”。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孟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永陵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小,占地仅11000多平方米,但列三陵之首。

陵寝群中的福陵和昭陵

努尔哈赤是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受明册封为女真族建州部首领,后来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

他精通汉蒙文字,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而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和满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颇有建树,为满族的初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满族的民族英雄。

626年,努尔哈赤在盛京去世,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安葬地点,所以未立即下葬。

1629年,才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同年将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的墓从东京杨鲁山迁来此处。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1636年定名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

陵墓1651年基本建成,后来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又有增建。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孟古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福陵坐落在沈阳东北的丘陵山地之间,南临浑河,北靠天柱山。它所在的沈阳是清朝入关前的都城,称为“盛京”。

福陵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陵区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陵墓面临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清幽。

陵园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而北渐次升高。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寝。

陵园的四周环绕着红色缭墙,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40米。南面墙正中开三楹歇山式的正门,称“正红门”,两边墙壁上镶嵌有五彩琉璃蟠龙。

门外两侧有下马碑、牌坊、石狮和华表等,原为木制,乾隆时改为石制。门内神道旁排列着狮、马、驼、虎等四对石像生。

福陵的南向四周围以红墙,正中是正红门,自南而北地势逐渐升高,门外的两旁对立着石狮、华表、石牌坊和刻有满、蒙、汉、回、藏5种文字的下马碑。正红门是很长的一段神路,路的两侧有坐狮、立马、卧驼、坐虎等4对石兽。

神路尽头是利用天然山势修筑的108级砖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

砖阶之上是牌楼,楼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内立康熙帝用汉、满两种文字书写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

方城位于牌楼后,是一座城堡式建筑,为陵园的主体。城中央有隆恩殿和东西配殿,是祭祀之所。隆恩殿坐落在须弥座台基上,面阔、进深俱为3间,单檐歇山顶,供奉木主神牌。

殿前有焚帛楼,殿后有石柱门和石五供。配殿东西各5间,均为周围廊、歇山式建筑。

方城城墙高约5米,周长约370米,南有隆恩门,北有明楼,四周都设角楼。隆恩门是一座三层歇山顶式的门楼。明楼内竖“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楼下为石洞门。方城内的建筑都用黄琉璃瓦铺顶,廊柱俱是朱红色,廊枋间有“和玺”式彩绘壁画。

方城之后为周长约190米的月牙形的宝城,又称“月牙城”。城正中是高两米的宝顶,其下即为安葬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以及3个殉葬嫔妃的灵柩地宫。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后来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堪舆家的指导下进行,从选址至规划设计,考虑了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明清陵寝地表建筑,基本上是紫禁城建筑的变例,而紫禁城建筑的前身就是沈阳的故宫和昭陵、福陵。

其主导思想在于宣传皇权至上,其等级、使用材料均与紫禁城宫殿一样,不同的是陵寝是皇帝死后居住之所,不仅要威严,还要适应陵寝这一特殊要求,故明楼宝顶成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清福陵不仅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我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皇太极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生于1592年,曾追随其父,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清政权,是清朝的开创者,戎马征战数十载,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清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1626年,皇太极继父位称汗,1636年4月称帝,改后金国号为“大清”。

皇太极为大清基业和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清朝历史影响重大,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皇太极在1643年驾崩,时年52岁,共在位17年,被追尊为“清太宗”。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阳北端,所以又叫“北陵”。

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昭陵始建于1643年,与福陵同年竣工,也就是1651年基本建成。经康熙、嘉庆增建,陵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

陵寝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昭陵全陵占地18万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是,从下马碑到正红门的前部,包括华表、石狮、石牌坊、更衣厅、宰牲厅。从正红门到方城的中部,包括华表、石像生、牌楼和祭祀用房。后部就是方城、月牙城和宝城,也是陵寝的主体。

陵区南北狭长,东西偏窄,四周设有红、白、青三种颜色的界桩,其南面还备有挡众木,又叫“拒马木”。陵区的最南端是下马碑、华表和石狮。其中,下马碑有4通,华表一对,石狮一对,它们分别立在道路的两旁。

石狮之北建有神桥。神桥的西面本来有一眼涤品井,后来没有了。神桥往北是石牌坊,石牌坊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其中,东跨院是皇帝的更衣亭和净房,西跨院则是省牲亭和馔造房。

昭陵的牌楼是前部的主体建筑,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层,雕刻得玲珑剔透,精美无双,为罕见的艺术珍品。牌楼的尽头就是正红门。

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两翼装饰着五色琉璃蟠龙壁。正红门的周围是环绕陵区的朱红围墙,又叫“风水墙”。正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石路叫“神道”,神道两侧由南往北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对,石狮子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麒麟一对,石马一对,石骆驼一对,石象一对。这些石兽统称“石像生”。

石像生里面包括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它们两两相对,十分肃穆。石兽中最精美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据说这两匹石像马正是以清太宗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

神道的尽头就是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是为颂扬清太宗的功绩而建,里面有一通碑写着“昭陵神功圣德碑”。碑亭两侧有“朝房”,东朝房是存放仪仗及制奶茶之地,西朝房是备制膳食和果品之所。

碑亭之北是方城,方城正门曰“隆恩门”,城门上有楼,俗称“五凤楼”。

出了碑亭就到了昭陵后部的方城的正南门,隆恩门。方城建造得如同城池一般,位于缭墙,仿佛是城中之城,而隆恩殿就在方城的中心。

隆恩殿以雕刻精美的花岗岩台阶为底座,以金光闪闪的黄琉璃瓦为屋顶,再加上画栋雕梁、金匾红墙,所以显得异常华丽。

隆恩殿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和配楼,四隅有角楼。隆恩殿的配楼俗名叫“晾果楼”,是晾晒祭祀用果品的地方。隆恩殿后有二柱门和石祭台,再后是券门,券门顶端有大明楼。

经过明楼,就能到宝城。宝城又称“宝顶”,在方城北端,为月牙形。宝城的下面就是地宫,安置着清太宗夫妇的棺椁和陪葬品。宝城之后是人工堆起的陵山,即隆业山。

昭陵的另一特色是漫漫数里的古松群。昭陵的古松多达2000余棵,松龄达300多年,摇曳挺拔,参天蔽日。这些苍翠的陵松在金瓦红墙中构成昭陵又一壮丽景观,其中的“神树”、“凤凰树”、“夫妻树”、“姐妹树”、“龟树”等更是别具特色。

陵寝西侧、与宝顶遥遥相对还有一组建筑叫“懿靖大贵妃、康惠淑妃园寝”,是安葬太宗众妃的莹地。除此之外,在陵寝东西两翼各1000多米有陪葬墓,左侧有武勋王杨古里墓及奶妈坟,右侧有贞臣敦达里及安达里殉葬墓。

这种以功臣陪葬的形式是古代陵寝制度,体现了我国古代君王“事死如事生”的愿望,也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忠君思想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陵区之外还有藏经楼、关帝庙、点将台等建筑。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等陵寝规制,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这样的设计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同时,可以使建筑群稳重、平衡及统一。

昭陵的管理有文武两大衙门。一个叫总管衙门,一个叫关防衙门,管衙门主要负责陵区的防卫,关防衙门负责祭祀和陵寝建筑的一般修缮。清代后期,昭陵虽然仍由三陵守护大臣负责管理,但由于连年战乱,国库入不敷出,对昭陵无力做大的修缮,以至陵园建筑残破凋零。

当时有位文人写过这样一首《游北陵》诗,描述了昭陵的情景:

涉足昭陵户与庭,辉煌眩目未曾经。

莓苔满径无人管,杨柳山中犹自清。

总的来看,沈阳昭陵主体建筑仍然完整地保存着,地下基础完好,规划、布局依然完整,古建筑与遗址未受后人过多的干预与改变,自然环境也基本保持原始状态,真实性与完整性程度很高。

【旁注】

八旗 我国古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势,由清太祖创建的军队制度,初建时设黄旗、白旗、红旗、蓝旗四旗,后来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并且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

满族 旧称为“满民”、“满人”或“旗人”,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唯一在我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满族忌食狗肉,语言是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族的姓氏叫做“哈拉”,多达1114个。

和玺 我国古代清朝时一种皇宫最高等级的建筑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5种。

紫禁城 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依照我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所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紫禁城也指皇族居住生活的地方,位于帝王之都的北京。紫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代表着祥瑞高贵的颜色。风水学上的大吉之兆之一,就是“紫气东来”。

净房 我国古代时期皇帝使用的厕所。净房一般是封闭的亭式建筑,三面是墙,而面向照壁的一面则是木制的4道门。还有四角的圆石作为柱础。在净房的地面上,一般会有一条长两米,、宽一米左右的大石面,石面上有厕坑。

券门 我国古代建筑防御建制之一。古代时,很多士兵是要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这些士兵也许不能及时登城抵抗敌人。为了预防这种情况,所以古人在建筑门口的内侧部分,每隔不远就建一个圆拱形小门通到城门上,这就是券门。

[阅读链接]

昭陵有著名的十景,分为隆山积雪、宝鼎凝晖、山门灯火、牌楼月光、柞林烟雨、浑河潮流、草甸莺鷤、城楼燕雀、华表升仙和龙头瀑布。

这其中,属城楼燕雀的奇景最为壮观。“城楼”指隆恩门的五凤楼,上面筑有许多鸟巢。每当黄昏时,经过一天觅食的燕雀,都会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围绕五凤楼上下翻飞,不断鸣叫。

凤凰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瑞兽之一,有“鸟中之王”的美称。因此,当地人都认为,百鸟是在每天觅食之后,向五凤楼中的凤凰之灵请安示意。

牌楼月光指的则是神功圣德碑亭。相传,此楼顶上的琉璃瓦有特殊成分,不仅和普通的琉璃瓦一样流光溢彩,光芒醉人,到了夜间,在月光的折射下,还会泛起微光,因此被称为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