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造地设——明显陵
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位于湖北省钟祥城北的纯德山。
明显陵的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其陵寝建筑中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鳞神道、琼花双龙琉璃影壁和内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仅见的孤例,尤其是“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明显陵原始建筑和环境风貌保存完好,建筑规模宏大,陵寝结构独特,文化内涵丰厚,堪称我国帝陵的璀璨明珠。
明世宗几经周折建陵
1521年3月,明武宗驾崩,他没有留下任何子嗣,也没有任何兄弟。眼看江山后继无人,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量后决定,由血缘最亲近的皇室来继承皇位。
因此,武宗的堂弟,兴献王朱佑杬的儿子朱厚熜当上了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嘉靖,成为了后来的明世宗。
朱厚熜即位后的第六天,就下令礼官一起讨论他父亲兴献王的称号。为了维持最纯正的皇家血统,以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为首的朝臣们引用汉定陶王和宋濮王的故事,建议朱厚熜应该把武宗的父亲、明孝宗弘治帝朱佑樘尊为先皇,称“皇考”,把自己的亲生父亲朱佑杬尊为皇叔父。
但是,朱厚熜没有同意,要求另议。由此,就开始了以首辅杨廷和等为一方,以皇帝和张璁、桂萼等为另一方的“大礼议”之争。
1521年7月,观政进士张璁向朱厚熜上奏了一篇《正典礼疏》,这篇疏文反驳了杨廷和的说法,认为朱厚熜应该遵循自己本家的血统,并主张将朱厚熜的亲生父亲兴献王朱佑杬尊为先皇,为他在京师立庙。
朱厚熜看完这个上疏后很高兴,立即召见杨廷和等人宣布自己将下令尊自己的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但被杨廷和等人反对。
张璁人单势孤,难以动众,世宗只有先对杨廷和妥协。但在奉迎生母蒋妃入京的礼仪上,朱厚熜坚持行以迎皇太后之礼,并在遭到杨廷和反对后表示愿意辞位,奉母返回安陆,杨廷和无奈之下只得让步。
1521年10月,朱厚熜以皇太后礼迎母亲入宫。
后来,张璁多次讨论古礼,再次上疏,抨驳杨廷和等人的议礼之失,请正大礼之议。赞同张璁等人的主张者越来越多,朱厚熜又决定召张璁及桂萼等人来京议礼。党附杨廷和的阁臣为阻止张、桂等人来京,在4月的诏书中,加称世宗父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和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
朱祐杬被追尊为皇帝后,原有的兴献王坟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了。
1523年4月,兴献王坟原来覆盖的黑瓦换为黄琉璃瓦,并修筑神路桥等。
1524年的3月,王坟正式更名为“显陵”。
同年8月,显陵太监杨保进言说,显陵的陵殿门墙规模狭小,还是按照天寿山的陵墓形势修建更为适宜。虽然这个建议被工部尚书赵璜反对,但朱厚熜还是听从了杨保的建议,在1527年,对显陵进行了一番扩建和翻修。
朱厚熜派人修葺了显陵的宝城、宝顶并重建享殿,增建方城明楼、睿功圣德牌楼、大红门,并在龙凤门前的神路两侧建置瞭望柱和12对石像生等。
1531年2月,又将松林山救封为“纯德山”,立碑建亭。
1532年10月,改建工程告一段落。
1538年12月,朱厚熜的生母章圣皇太后病逝,朱厚熜本来准备另寻一块风水宝地将显陵北迁,并下令武定侯郭勋和工部尚书蒋瑶等督工建造新陵,再将他皇考的梓宫迁于此处。
然而,这个决定一直遭到朝臣及章圣皇太后的反对,朱厚熜只好将他母后的棺椁合葬入显陵。
1539年的农历正月,朱厚熜南巡承天府时,认为显陵玄宫有水,需要重建玄宫,再好好整修一下陵墓。于是,朱厚熜降谕礼部说:“皇考显陵,昔者建造狭隘,虽尝增修,犹多未称。兹朕躬诣陵下,与诸左右大臣周阅山川,更卜吉兆,重建玄宫,以妥皇考皇妣神灵于无穷……骑登陵山,立表于皇考陵寝之北……命改营焉。”
于是,工部的左侍郎顾麟等人立即督工,按朱厚熜钦定的图式兴建新的玄宫,并用一座称为“瑶台”的高大砖石平台,将新旧宝城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陵双冢这种明代帝陵中独一无二的特殊格局。
1539年的5月,朱厚熜派了京山侯崔元护送章圣皇太后的灵柩,7月时,章圣皇太后的灵柩同朱祐杬合葬在显陵新玄宫内。
1542年,朱厚熜将荆州左卫改为显陵护卫军,还把李貌才等人率领的1200多人的正规军充进了护卫军。
1542年9月,朱厚熜下令修建显陵的祾恩殿,派遣内宫监太监黄锦和巡抚湖广右侍郎陆杰监督修建工程。此后,显陵建设继续进行,556年的4月,朱厚熜又下令改建祾恩殿,并让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莶都御史提督的卢勋监督工程。
明显陵布局巧夺天工,工艺浮雕精美绝伦,自然风光优美,堪称我国帝陵中的璀璨明珠。
【旁注】
首辅 也叫“首揆”或“元辅”,是我国古代时期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称呼。大学士拥有和宰相同样大的权力,负责主持内阁大政,还要参与国家大事的重要决策。大学士还要负责为黄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
张璁 明代的政治家,做过文渊阁大学士。张璁是个聪明果敢的人,以一篇《正典礼疏》而受到明世宗朱厚熜的赏识。
杨廷和 明代著名政治改革家。杨廷和曾管理朝政37天,做出很多意义深远的改革举措,使国家的恶势力遭到打击,正派力量得以增长。
桂萼 明代做过多个地方的知县,管理县内的行政。桂萼无论在哪里做官,都能端正风俗,抑制豪强,是一名很有政绩的好官。桂萼还做过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等官职。
梓宫 指的是我国古代时期为帝王和皇后用梓木制作的棺材。由于梓木材质轻而耐朽坚韧,木理优美并带光泽,因此是我国古代的木艺艺术最常用的原材料。古代帝王、王后下葬时专用梓木做棺。此外,梓木还是木胎漆器、乐器和雕版刻字的优质材料。
谕 我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之一,是以上级告知下级文书的通称,君臣都可以使用。但皇帝下达的谕令都要加“上”字,上谕是皇帝专用的文书。皇帝派侍臣口头下达的命令也叫谕旨。
巡抚 又称抚台,明清时期的官名,主管一省的军政和民政,是代表着地方的军政大员之一。巡抚要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得名。
御史 我国古代的官职之一,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保管朝廷的档案文件,也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别国使臣献上国书时,由御史接受。两国国君相会时,御史也要在旁侍候。
提督 全称“提督军务总兵官”,我国古代的武职官名。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负责统辖一省的陆路或者水路的官兵。提督掌管的国土区域最小是数万平方千米,最大是数十万平方千米。一般来说,我国古代一个国家会有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
[阅读链接]
在建陵墓之前,找到陵墓的“龙穴”是重中之重。几经筛选后,朱厚熜决定由一个号称何半仙的风水师负责。
何半仙带着一班文武官员在松林山上转悠了几天,终于选定了一个地方,说那里就是龙穴的所在地,四方有神兽守护: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都占全了。何半仙还断言,这块龙穴挖下去,肯定能挖出什么东西。
杂役们就往下挖,挖到一丈多深时,见到了一块石碑,取出来用水冲洗干净后,雪白的石碑上有首诗,写着:此地本是帝王家,老僧借住五百年。帝王如若来到此,将我移到东山边。
何半仙马上烧香叩了几个头,请示官员后,将老和尚的遗骨挖出来,埋到了东山边。后来,在老虎冲水库边,还有座和尚遗址,就是那时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