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宏壮观的清帝王陵寝

清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由汉白玉制成的石牌坊,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势雄伟,堪称清代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紧靠着石牌坊的是大红门。这扇大红门是清孝陵,同时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红墙迤逦,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

穿过大红门就是牌楼。牌楼中立有两通高大的“圣德神功碑”,碑上分别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镌课着顺治皇帝一生的功绩。

龙凤门位于神道中间,共有三门六柱三楼,彩色琉璃瓦盖,龙凤呈祥花纹装饰,富丽多彩。过了龙凤门就是七孔桥,它是清东陵近百座石桥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最有趣的一座。

清孝陵的七孔拱桥在石桥中是等级最高的一种。这样的七孔拱桥在清东陵中,只有清孝陵有。七孔桥桥长110米,两侧安设石栏板126块,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块,远观似长虹卧波,雄伟壮观。

七孔桥的桥身全部用汉白玉石拱砌而成,选料奇特,如果顺栏板敲击,就会听到5种音阶金玉般的声响,因此又叫做“五音桥”。

神道的北端就是巍峨的隆恩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整个隆恩殿被金龙环绕,富丽堂皇。

清东陵各座陵寝的序列组织都严格地遵照“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既要“遵照典礼之规制”,又要“配合山川之胜势”。在这方面,世祖顺治皇帝的清孝陵足可称为成功的范例。

清孝陵以金星山为朝山,以影壁山为案山,以昌瑞山为靠山,三山的连线即为孝陵建筑的轴线。由于金星山、昌瑞山之间的距离超过8000米,为突出体现两座山的关系而又能形成恢宏的气势,营造者特意设置了一条长约6000米的神路,将自石牌坊至宝顶的几十座建筑贯穿在一起,并依山川形势分成了三个区段。

一是石牌坊到影壁山间长约1500米的区段。配置了宽大的石牌坊和高耸的神功圣德碑亭,与拔地而起的金星山及平圆的影壁山相呼应。

二是影壁山至五孔桥间长约3500米的区段。配置了石像生、龙凤门、一孔桥、七孔桥和五孔桥等低平建筑,以同周围的平坦地势相协调。

三是五孔桥至宝顶间长约1000米的区段。配置了神道碑亭、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主要礼制性建筑。并且这些建筑由南至北依次升高,以与昌瑞山及两侧护砂相互配合。

这些建筑的配置与组合,均以风水学中的形势理论为指导,其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皆以“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尺度进行视觉控制。

并将山川形胜纳于景框之中,作为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给人以“高而不险,低而不卑,疏而不旷,密而不逼”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良好的视觉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受。

清孝陵神路南起金星山下的石牌坊,北到昌瑞山下的宝城、室顶,沿朝山、案山、靠山的三山连线,将清孝陵的数十座形制各异、多彩多姿的建筑相贯串,形成一条气势宏伟、序列层次丰富、极为壮观的陵区建筑中轴线。

它虽然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明确显现了南北山向的一贯,配合了山川形势,强化了主宾朝揖的天然秩序。孝陵神路是清陵中最长的神路,也是最壮观、最富艺术性的神路。

清孝陵的石牌坊仿木结构形式,五间六柱十一楼,面阔31.35米,高12.48米,全部用巨大的青白石构筑而成。夹杆石的顶部圆雕麒麟、狮子,看面分别浮雕云龙、草龙、双狮戏球等图案。

梁枋上雕刻旋子彩画,折柱、花板上浮雕祥云,斗拱、椽飞、瓦垅、吻兽、云墩、雀替均为石料雕制,做工细巧,刻技精湛,历经数百年毫无走闪之迹,像这样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在国内已不多见。

清孝陵的石像生共有18对,其中文臣的石像有3对,武将的石像有3对。

站卧马的石像各一对,站坐的麒麟石像各一对,站卧的大象石像各一对,站卧的骆驼石像各一对,站坐的鋑猊石像各一对,站坐的狮子石像各一对,另外还有一对望柱。

这些石雕像都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的。在雕刻这些石像时,古代的石匠艺人并没有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更加注重神似,因此这些石像生的风格粗犷、雄浑、朴拙、威武,气度非凡。

这18对石雕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侧,南北长800多米,构成威武雄壮的长长队列,使皇陵显得更加圣洁、庄严、肃穆。清孝陵的石像生是清代陵寝中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组。

清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以及宝顶下的地宫。

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条宽9.70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该神路南与清孝陵的神路相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如龙,盘曲有情。

由于从五孔桥至牌楼门段的神路受到地形影响而呈弯环的曲线,无法像其他陵寝那样对称地布置,因此当时的修建清景陵的官员就干脆根据神路的走向,顺地制宜地设计出了弯曲的路。除了弯曲的神路,清景陵的石像生布置也有别于清代其他所有的帝陵。

清景陵皇贵妃园寝的建筑布局是,从南至北依次为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东西配殿、享殿、园寝门,后院内东、西并建两座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清景陵皇贵妃园寝的大门以内建筑以绿琉璃瓦盖顶,厢房及值班房用灰布瓦盖顶。按照清朝的建制,妃园寝本来是不该建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的,但这个园寝却一应俱全。

另外,妃园寝享殿前本来也不该有丹陛石,而这座园寝享殿前却设置了一块“丹凤朝阳”的丹陛石,这些乾隆皇帝为尽孝道而升级的规制,使清景陵皇贵妃园寝成为了清朝等级最高的妃园寝。

景陵妃园寝是清五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享殿、园寝门,后院内是宝顶群,院内共建有大、小宝顶49个,分7层排列。

宝顶下的墓室结构有石券、砖券、砖池三种。大门、享妃、燎炉等以绿琉璃瓦盖顶,厢房、值班房覆以灰布瓦。建筑格局成为了清代妃园寝的样板。

清王朝建造的第一座皇后陵是孝惠章皇后,就是顺治帝的皇后的孝东陵。孝东陵的建筑布局是由南往北的。

这些建筑一次是一座三孔拱桥,各5间东西朝房,各3间东西值班房,一座5间隆恩门,各一座东西燎炉,各5间东西配殿,一座5间隆恩殿,3座陵寝门,一座石五供,还有方城、明楼、宝城和宝顶。

方城前的神道两面,还各有14座小宝顶,都是南北纵向排列的,每旁两面三刀行,东旁的外侧是10座小宝顶,内侧是4座小宝顶。西旁的外侧是11座小宝顶,内侧是3座小宝顶。这种宝顶排列形式继承了关外盛京妃园寝的遗风。

以顺治皇帝的清孝陵为轴心,向西就是乾隆皇帝的清裕陵。清裕陵的陵堂局开阔,建筑宏伟,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富丽堂皇,堪称皇家陵墓中的上乘之作。

清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其圣德神功碑亭是重檐歇山式的建筑,以黄色琉璃瓦覆盖顶,厚重的墩台四面,各辟了券门。

亭内高6.64米的两统石碑分别竖立在两只巨大的石雕龙跃之上,东碑刻满文,西碑刻汉字。碑文由仁宗嘉庆皇帝撰写,文字由清代著名书法家、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亲书。此碑始终保存完整无损,字迹清晰。

亭外广场四角各竖一根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华表。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身、云板、承露盘和蹲龙组成。柱身上雕刻着一条腾云驾雾的蛟龙,屈曲盘旋,奋力升腾,寓动于静,栩栩如生。

八角须弥底座和栏杆上也雕满了精美的行龙、升龙和正龙,一组华表上所雕的龙竟达98条之多。

清裕陵的玉带桥在隆恩殿后、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单孔拱券,三桥并排。

桥面两侧安装白石栏杆,龙凤柱头。该桥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小巧玲珑。清裕陵不仅在陵前神路上的石像生数量就超过了康熙皇帝的清景陵,单是这座陵寝门前小小玉带桥的奢华与精美,在历代皇陵中就可谓独树一帜了。

清裕陵的地宫由九券四门构成,进深54米。从第一道石门开始,所有的平水墙、月光墙、券顶和门楼上都布满了佛教题材的雕刻。如四大天王、八大菩萨、五方佛、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及30000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

刀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像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被誉为“石雕艺术宝库”和“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是研究佛学和雕刻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这样的地宫在我国已开发的皇家陵墓中,只此一例,可谓是独一无二。

裕陵妃园寝从1752年葬入仪嫔开始,直至1823年时葬入晋妃而止,前后有嫔妃陆续入葬到裕陵妃园寝的时间达71年之久。

裕陵妃园寝一开始叫做妃衙门,建有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享殿、琉璃花门、宝顶,环以红墙。

1760年,因为乾隆帝的宠妃纯惠贵妃薨了,乾隆帝就下令改建妃园寝,增建了东西配殿各5间和方城、明楼、宝城。乾隆皇帝又下令把3座园寝门及两侧的面阔墙拆除,改建到享殿两旁。这项改建工程直至1762年时才完工。

裕陵妃园寝内葬有乾隆皇帝的1位皇后、2位皇贵妃、5位贵妃、6位嫔、12位贵人、4位常在、共计36人。

其中较著名的后宫嫔妃有纯帝继皇后乌拉那拉氏、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陆氏和容妃。裕陵妃园寝室是清代妃园寝中规制较高的一座,显现了清朝鼎盛时期的特色。

清定陵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陵寝,始建于1859年4月,完工于1866年12月,前后共计有7年半的时间。

清定陵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清定陵的神道在七孔桥的南边与清孝陵的神道相接,一直西行,直至西大河的东岸才向北折。

沿着神道走,第一个建筑是一座五孔平桥,每侧栏板7块,然后是涵洞一座、五孔拱桥一座、望柱一对,还有狮子、大象、骏马、武将、文臣的石像生共5对。

石像生后面的是冲天牌楼门和神道碑亭,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东西相对布瓦卷棚顶值班房各一座,正中为隆恩门,隆恩殿仅月台南东西三面有石栏杆,大殿本身没有环绕的石栏杆,殿后为3座门,清定陵裁撤了二柱门,其余的建制都与清代的祖陵一样。

清定陵妃园寝从设计到施工,完全是按照我国古代妃园寝规制的标准兴建的。清定陵妃园寝的建筑从南至北依次建有一孔拱券桥及平桥各一座、东西班房各一座、一座大门、一座左侧燎炉、一座享殿5间、一座琉璃花门、两座随墙门。后院建有3排宝顶,环以朱垣。

清惠陵大部分仿照了清定陵的建筑规制,除了没有修建圣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门以外,又缩短了石像生连接主神道的神路。

清惠陵的陵寝外围环绕着砂山,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的建筑是一座五孔拱桥、两座平桥、两根石望柱、一座牌楼门、东西下马碑各一座、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三路三孔拱桥、两座平桥、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一座隆恩门、东西老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一座隆恩殿、三座琉璃花门、一座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还有宝顶下的地宫。

除了东西值班房是布瓦盖顶外,其他建筑屋顶都覆盖着黄琉璃瓦。

清惠陵的建筑所用木料都是楠梃木。楠梃木木质坚硬,有“铜梁铁柱”之称,因而宫殿的木制构架始终保存完好。

清惠陵妃园寝仿照清定陵妃园寝而建,主要建筑由南而北依次为一孔拱桥、一座三孔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东燎炉、享殿、园寝门、宝顶,宝顶下有地宫,周围环以朱垣。大门外的建筑是灰布瓦盖顶,而大门内的建筑都是以绿琉璃瓦覆顶。

昭西陵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下马碑、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三座琉璃花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以及宝顶下的地宫。

昭西陵陵寝前东侧建有制作祭品的神厨库。隆恩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有燎炉两座。隆恩门内为一道围墙,开3扇琉璃门与内院相通。在清朝帝后陵建筑中,3扇门是隆恩殿后的后寝园门。而昭西陵的3扇门建在隆恩殿前,与诸陵不同,是有其原因的。

昭西陵隆恩殿在1688年至1725年是作为宝城用的。在内院设燎炉两座,东西配殿各5间,只存柱础。正面隆恩殿为重檐庑殿顶,关内清代帝后陵仅此一例。月台上有铜炉、鹤、鹿各一对。殿内有暖阁3间,殿内后部有一石基座,高约0.3米,宽约2.0米。

隆恩殿的大殿东西两侧有卡子墙,各开一道小门与后院相通。石五供比较低矮,方城下月台前比较陡峭,内立一座碑,满蒙汉三文写道:“孝庄文皇后之陵”,宝顶为圆形。昭西陵四周地势平坦开阔,没有其他帝后的后帐和东西砂山环绕。

普祥峪定东陵综合了清代帝后陵寝的诸多特点,成为最为完备的后陵。

普祥峪定东陵的建制规整齐全,自南而北依次为两通东西下马碑、一座井亭、一座处于神道正中的碑亭、一座三孔石拱桥、东西便桥各一座、东西朝房各五间、东西值班房各3间、东西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5间、5间隆恩殿、3扇琉璃花门、一座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环以红墙,东侧为神厨库,内有5间神厨,南北神库各3间、一座省牲亭、面阔进深各3间。

菩陀峪定东陵是慈禧皇太后的陵寝。其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修豪华。木构架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梁枋彩画不做地仗,不敷颜料,而在木件上直接沥粉贴金,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

隆恩殿的殿内墙上雕有寓意“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的砖雕图案,并全部筛扫红黄金。三殿的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盘绕半立体的镀金铜龙。

封护墙干摆到顶,拔檐砖上雕有“万福流云”图案。大殿周围的石栏杆,无论栏板、望柱还是抱鼓石上,全部浮雕各式龙凤呈祥、海水江崖图案。

隆恩殿殿前的丹陛石以高浮雕加透雕的技法,把丹凤凌空,蛟龙出水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是一件难得的石雕艺术杰作。贴金的彩画、扫金的墙壁、镀金的盘龙、精雕细刻的石栏杆,把三殿装饰得金碧辉煌,精美绝伦。

这种豪华装修不仅在明清两代皇陵中独一无二,就是在皇宫大内也难以见到。

自顺治皇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下落成以后,清代皇帝陵的规制就已基本形成。其布局可分为3个区,即神路区、宫殿区和神厨库区。

孝陵的神路区建筑配置最为丰富,自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东西下马碑、大红门、具服殿、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龙风门、一孔桥、七孔桥、五孔桥、东西下马碑、三路三孔桥及平桥。

宫殿区按照前朝后寝的格局营建,自南至北依次为神道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琉璃影壁及月牙城、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宫门以北部分环以围墙,前后三进院落。

神厨库区位于宫殿区前左侧,其建筑有:神厨、南北神库、省牲亭,环以围墙,坐东朝西。围墙外建井亭。

三个区的所有带屋顶的建筑除班房覆以布瓦外,全部以黄琉璃瓦覆顶。其中大红门为单檐庑殿顶建筑,圣德神功碑亭、神道碑亭、隆恩殿、明楼和省牲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具服殿、隆恩门、配殿、燎炉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朝房为单檐硬山顶建筑,神厨、神库为单檐悬山顶建筑,陵寝门为琉璃花门,井亭为盝顶建筑,班房为单檐卷棚顶建筑。

入关第二个皇帝,康熙皇帝的景陵承袭孝陵规制,宫殿区和神厨库区与孝陵相同,唯神路区有较大改动。

主要表现在,一是神路与孝陵神路相接,不单建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二是圣德神功碑亭改竖双碑,分书满汉碑文;三是石像生由18对缩减为5对;四是改龙风门为五间六柱五楼的牌楼门;五是裁撤了七孔桥、一孔桥,保留了五孔桥和三路三孔桥;六是五孔桥改建在石像生以南。

入关第四帝,乾隆皇帝的裕陵基本承袭了景陵规制,但稍有展拓。一是神路区的牌楼门以北增加了一孔拱桥;二是石像生增至8对,比景陵多出3对;三是在陵寝门前增设了三路一孔玉带桥;四是在三路三孔桥两侧对称地各增设了一座三孔平桥。

入关第七帝,咸丰皇帝的定陵基本沿用了祖陵的规制,但又仿效了其父道光皇帝慕陵的某些做法,裁撤了圣德神功碑亭、一孔拱桥、二柱门,将陵寝门前的玉带桥改为3座平便桥,将石像生改为5对。

入关第八帝,同治皇帝的惠陵规制更为减缩,不仅没有建造石像生,连与孝陵相接的神路也被撤掉,成为割断光绪的孤陵。

埋葬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由于是由暂安奉殿改建而成,因而规制极为特殊。一是神路区只设下马碑和神道碑亭,未设桥涵;二是宫殿区建了两层围墙,外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了隆恩门,内层围墙的正面设置三座琉璃花门;三是陵寝门设置在隆恩殿左右的卡子墙上;四是隆恩殿为清代建筑等级最高的重檐庑顶。其规制与其他皇后陵迥异,当为特例。

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是清王朝营建的最后两座皇后陵,其规制基本参照了孝东陵,但又有所区别。一是在神路区增建了下马碑和神道碑亭,三孔拱桥两侧对称地增建了平桥;二是陵内不再埋葬妃嫔,比起孝东陵来规制有所展拓。

在清东陵营建的第一座妃园寝是景陵妃园寝,其布局只有宫殿区。

自南向北依次为:一孔拱桥和平桥、东西厢房、东西班房、宫门、燎炉、享殿、园寝门。后院建49个小宝顶。厢房、班房均以布瓦覆顶。大门、享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并以绿琉璃瓦覆顶。景陵妃园寝成为后世妃园寝的蓝本。

景陵皇贵妃园寝是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二座妃园寝。乾隆皇帝出于对康熙帝的两位皇贵妃的尊重和孝顺,拓展了规制。

与景妃园寝相比,有以下三点不同:一是增加绿瓦单檐歇山顶的东西配殿;二是享殿月台前设置了丹陛石;三是为两位皇贵妃各建立了方城和绿瓦单据歇山式的明楼,从而使该园寝成为了清代等级最高的妃园寝。

清东陵内建造的第三座妃园寝是裕陵妃园寝。该园寝规制接近景陵皇贵妃园寝,所不同的是享殿前未设丹陛石,园寝门开在享殿两侧的面阔墙上,有一座方城明楼,后院内建34座小宝顶。

定陵妃园寝和惠陵妃园寝是清东陵内营建的第四、第五座妃园寝,它们的规制均与景陵妃园寝相同。

清东陵是我国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其壮丽的风姿和雄伟的建筑无一不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我国历史遗产中的瑰宝。

【旁注】

龙凤呈祥 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在我国的传统理念里,龙和凤都是最为神圣的祥瑞之兽,都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更是代表着喜庆之事。在龙凤呈祥的图案里,一般都是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则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龙凤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朝山 又名“朝砂”,是风水学中的说法,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作朝揖之状的山。风水学认为,朝山若能重重叠叠,节节增高,独具气象,显出立山穴场的王侯之尊,那么就能使墓主的子嗣高官厚禄,富比陶朱。

案山 又称“迎砂”,是风水学中的说法,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即距穴山最近而小的朝山,延伸略高出明堂的那一部分坡地。与朝山相对为远的就为案山。风水学认为,案山能使穴前萦绕更为周密,有助于生气凝聚。如果上面有文房四宝矗立,就更加吉利。

旋子彩画 也叫“蜈蚣圈”,是我国古代彩画艺术的其中一种,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旋子彩画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就是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我国元代,明初时基本定型,清代时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二柱门 由两根四棱柱形的石柱和一个夹楼构成,石柱顶部是望天吼。二柱门是我国古代时期清朝的标准陵制建筑之一,一般位于距离陵寝门以北不远的正中神道上。二柱门虽然名义是门,但实际上棺椁不从此处过,谒陵者也不从次通行,是纯礼制性的建筑。

丹凤朝阳 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也是征兆吉祥的雕刻和民间年画题材。丹凤是鸾的一种,头和翅膀都是红的。而凤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鸟类之王,象征美好、幸福。丹凤朝阳一般用来比喻贤才赶上好时机,寓意前途完美、吉祥、光明的意思。

燎炉 也指香炉,是我国古代时期用来焚香的器具。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炉、手炉、香斗、卧炉、香筒等不同形状的香炉,以及熏球、香插、香盘、香盒、香夹、香铲、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香器,使用的质料包括铜、陶瓷、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

满文 俗称“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是我国满族使用过的一种拼音文字。满文的字母数目和形体与蒙古文字母大致相同。在我国的古籍文献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满文的古籍文献都属于少数民族语言中最多的一种,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衙门 又称“六扇门”,是我国古代时期官吏工作的官僚机关。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牙门中的“牙”指的是猛兽的利牙。我国古时常用野兽的牙来象征武力,因此“牙门”是古代军事用语,是军旅营门的别称。

薨 我国古代时期对人的去世的一种说法,用来形容地位级别在皇贵妃以下,嫔以上的嫔妃的死亡。我国古代形容死亡的说法最常见的就是“卒”了,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对特殊地位或特殊方式死亡的,称为殉、没或自尽等。

庆恭皇贵妃 生于1724年,1736年被封为贵人,1751年晋封为庆嫔,1759年被封为庆妃,1768年成为庆贵妃。1774年7月15日薨,时年51岁,葬于裕陵妃园寝。1799年时。被感念她的养育之恩的嘉庆帝追谥为庆恭皇贵妃。

朝房 我国古代大型建筑中,御路作用两侧东西相向的房子。朝房是我国古代时期清朝帝王陵墓的建筑标准配置之一,一般分为东西两间,东朝房是在祭祀时做面点的场所,西朝房是烧制奶茶的场所。朝房也指古代时,供官吏上朝前休息的房子。

黄花梨木 又称“海南黄檀木”或“海南黄花梨木”,是我国古代明清时期硬木家具的主要用材。黄花梨木色泽黄润、材质细密、纹理柔美、香气沁人,其名贵程度仅次于紫檀木。又因为黄花梨木的木性极为稳定,不管寒暑都不变形、不开裂、不弯曲,有一定的韧性,适合作各种异形家具,如三弯腿。

悬山 也叫“挑山”,我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的一种。悬山式建筑的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

盝顶 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盝顶的顶部有4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梁结构多用4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盝顶在我国古代金、元时期比较常用。

卷棚顶 我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卷棚顶为双坡屋顶,两坡相交处不做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具有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慈安皇太后 钮祜禄氏,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是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的女儿。1852年时她被封为贞嫔,后来晋升为贞贵妃,然后又被立为皇后,时年16岁。1861年时,她与孝钦显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又称“东太后”。

丹陛石 又称“陛阶石”,我国古代时期皇家殿宇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长长的石头。丹陛石一般是一整块石头,有的是由好几段组成的。丹陛石的选材精良,制作精细,设计也有一定的套路。常人不能在丹陛石上走,只能走石头的两边,因为它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阅读链接]

康熙皇帝一生共有55位后妃,除却4位皇后和敬敏皇贵妃祔葬景陵外,其他50位妃嫔有48位入葬景陵妃园寝,另外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俩人单独葬在了景妃园寝东南的景陵皇贵妃园寝。为她们单独营建千秋兆域,是乾隆皇帝的手笔。

乾隆帝自幼蒙皇祖康熙钟爱,被抚育宫中,曾得到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提携照顾。即位后,乾隆帝知恩图报,在1737年5月20日发下谕旨,派人为这两位太妃另建园寝,规制加崇,作为酬劳。悫惠皇贵妃先于1743年入葬,居东。1768年惇怡皇贵妃入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