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陵中的皇后陵墓

泰东陵内安葬的是雍正皇帝的熹妃,乾隆皇帝的生母、乾隆朝的圣母皇太后,孝圣宪皇后。泰东陵坐落在河北易县清西陵境内,位于雍正帝的泰陵东北约1000米处的东正峪。

泰东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1736年9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务的恒亲王弘晊,内大臣、户部尚书海望向乾隆帝请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宫后,是否给皇太后预留分位?乾隆帝不便做主,转而请示皇太后。

皇太后降懿旨写道:

世宗宪皇帝奉安地宫之后,以永远肃静为是。若将来复行开动,揆以尊卑之义,于心实有未安。况有我朝昭西陵、孝东陵成宪可遵,泰陵地宫不必预留分位。

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于1737年在东正峪为皇太后营建泰东陵,约于1743年建成。

泰东陵的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三孔拱券桥一座、东西下马碑、东西朝房各5间、东西值房各3间、隆恩门一座5间。东西燎炉、东西配殿各5间、重檐大殿一座5间。陵寝门3座、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陵前左侧是神厨库。库外井亭一座。

泰东陵与其他皇后陵相比,有三点独创之处。

一是首创隆恩殿月台上设铜鹿、铜鹤之制。

在泰东陵之前建成的昭西陵和孝东陵,隆恩殿月台上只设铜炉一对。而泰东陵则又增设铜鹿、铜鹤各一对。很明显,这是仿照帝陵之制,首创了皇后陵设铜鹿、铜鹤的制度。以后建的各皇后陵改为设铜鹿、铜鹤各一只,成为定制。

二是首创大殿内东暖阁建佛楼之制。

在泰东陵以前建的皇帝陵和皇后陵,均无佛楼之设。泰东陵则在隆恩殿东暖阁建了佛楼,为一层。这与孝圣皇后笃信佛教有关。

从此以后,凡皇帝陵均建佛楼。皇后陵只慈禧陵建了佛楼。凡以后建佛楼均为上下两层。

三是地宫内雕刻经文、佛像。

以前总认为清代皇陵中,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是乾隆帝的裕陵。清宫档案记载,泰东陵地宫里也镌刻了经文、佛像。泰东陵早裕陵6年而建。这表明第一个在地宫内镌刻经文、佛像的不是裕陵而是泰东陵。

清宫档案还记载,泰东陵地宫的地面不是用条石铺墁,而是用金砖铺墁。具体泰东陵地宫的规制、经文佛像的内容,因为地宫尚未开启,档案也不全,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考证。

昌西陵建于1851年至1853年,陵内安葬着嘉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和睿皇后。她也是清一代坐在皇后位置上最长的一个。

孝和,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颙琰即位前,她是颙琰的侧室福晋,颙琰当了皇帝以后,封其为贵妃。1797年2月,孝淑皇后薨逝,百日之后,太上皇乾隆敕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居中宫,并举行了册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的典礼。

1801年,加封钮钴禄氏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晋封为一等侯。

1820年7月,颙琰崩于承德热河行宫,道光继位,将孝和尊封为皇太后。1849年12月,孝和薨逝,终年74岁。当时,道光帝春秋已高而且有病。

1851年,为孝和兴建昌西陵,竣工后葬于地宫奉安。谥号全称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天熙圣睿后”。

昌西陵既不像孝圣皇后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近似于道光皇帝的慕陵那种典雅风格。

隆思门以内的建筑,从前至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洪亮的回音。环绕宝顶的罗锅墙,是回音壁。

昌西陵回音石与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用于陵寝建筑的新创造。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慕东陵是道光帝孝静成皇后的陵寝,位于慕陵东北方的双峰岫,原本是慕陵妃园寝。

孝静成皇后博尔济锦氏,曾生皇二子顺郡王奕纲、皇三子慧郡王奕继,均不足3岁即夭折。1832年11月21日生皇六子恭亲王奕訢,封静贵妃。

孝全成皇后去世后,静贵妃代为抚养其子咸丰帝。

咸丰继位后,尊静贵妃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颇受恩养。但当她去世后,其子恭亲王奕忻请求咸丰授予她皇后封号入葬,咸丰皇帝没有正面回应,只是含糊地“哦,哦”答应了两声。

但奕忻记挂着母亲的尊号,就趁着自己身为军机大臣的便利,让军机处恭办了静贵妃为“皇太后”封号的事宜,咸丰帝无奈之下只能接受了静贵妃已经被定好的封号。

对此,咸丰皇帝极为不满和愤怒,虽然他后来没有取消封号,但在静贵妃的丧葬礼仪上对礼仪标准和排场摆设一再降级,还不准在静贵妃的谥号上加上先帝道光帝的“成”字。

为了惩罚恭亲王以权谋私的行为,丧葬仪式过后不久,咸丰帝就罢免了恭亲王的军机大臣职务。

在咸丰皇帝去世后,恭亲王重掌军机处,被封为议政王,就将其母静贵妃的神牌升入太庙。因为静贵妃没有庙号,就给她加谥号为“孝静成皇后”。

就这样,这位博尔济锦氏的静贵妃既不是道光帝生前所立的皇后,她的儿子恭亲王也不是皇帝,却得到皇后头衔入葬,并配享太庙。

最南端是神道旁两通下马碑,左侧有神厨库和井亭,神道全为砖墁,没有皇后陵神道的中心石和两侧牙石,3座五孔平桥,都是妃园寝留下的痕迹。

东西朝房面阔5间,进深两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布瓦东西班房各3间、隆恩门面阔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这里原为绿琉璃瓦,后全改为黄色。

门内有两座燎炉,东西配殿面阔3间,隆恩殿面阔3间,前出月台,但无拦板、铜鼎鹿鹤。殿后为面阔墙一道,中门有门楼,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正面额枋上为青白石匾额,上书满蒙汉“慕东陵”字样,中门两侧开角门。

墙北是石五供,北为月台,上建圆形宝顶一座,无方城和明楼。宝顶东侧并列建有宝顶一座,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

孝静成皇后宝顶北部,分散建有宝顶3排,葬15人,共有贵妃3位、妃4位、嫔4位、贵人4位。

【旁注】

户部 我国古代的官署名称,吏、户、礼、兵、刑、工的六部之一。户部负责掌管全国的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也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镶黄旗 清代八旗之一,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与正黄旗和正白旗并称为上三旗。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镶黄旗有八大老姓,分别是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乌拉那拉氏、郭罗络氏和伊尔根觉罗氏。

军机大臣 又称大军机或枢臣,是我国古代清朝时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机构的官职之一。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无定员,一般六七人。其中资历最深者叫首席军机大臣或领班军机大臣。

庙号 指驾崩后的皇帝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在我国古代,为了避免祭祀上的麻烦,在君王驾崩几代之后就会毁去原庙,用一个太庙合并祭祀几位君主。在这几位君主之中,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才会被追封庙号。

[阅读链接]

乾隆皇帝由于喜爱微服私访,因此在民间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传说和美食美景的典故。

传说,在清乾隆年间,砀山一家汤馆来了两位气宇轩昂的客人。

伙计端上两碗汤,客人立马为这香气扑鼻、黄澄晶莹的鲜汤所吸引,问道:“这是什么汤?”

汤馆的掌柜在一旁回答说:“过去叫雉羹,后来以乌鸡代雉,既然你问是什么汤,那就叫潵汤好了。”

听了这话,其中一位客人十分赞赏,吟诗说道:“一奚乌鸡鸡羹传世。”

这时,另一位客人马上说:“戋金竹籛籛铿调鼎。”

这个绝妙的对联让在场的所有人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才知道,上首落座的客人便是当朝皇帝乾隆爷,下首者乃当朝大学士纪晓岚。从此,“潵汤”之名便就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