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亲王坟中的帝王陵
景泰陵被称做“明十四陵”,位于北京海淀玉泉山北麓,这里风景优美,抬头看去,玉泉山高耸,山上还有两座古塔。在北边百多米处,有一片开阔的绿地,这里除了花草,最多的是白杨和椿树,许多柏树簇拥着一座黄色琉璃瓦顶的古代碑亭,这就是景泰陵。
碑亭的顶部为两层黄色琉璃瓦,正方形建筑,碑亭四周有一圈相对低矮的围墙,为红色,碑亭内墙为黄色,并无彩绘。碑亭中间就是石碑。
过了碑亭,就是墓园正门,正门没有多大,也没有匾额。景泰皇帝的侄子虽然跟他平反了,但还是没有重新大规模以皇帝规制为他修陵。
碑亭向北,有面阔三间殿宇一座。单檐硬山顶灰瓦三间,此建筑是享殿,应为黄瓦,但后来重修时却变成了灰瓦,把享殿也变成了宫门形制。
景泰陵基本具备了同时期明皇陵的主体建筑和布局特点。墓葬分为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均为庑殿顶。前室为方形,整个墓室通长约11米,规模较大。
陵区原有宫殿、神厨、神库、宰牲亭、内官房和碑亭,以及皇陵最重要的祾恩殿。祾恩门为单层灰色瓦,中间有两根红色的木柱,一条石砖路笔直延伸,经过几级向上的台阶是个大平台,就是祾恩殿。宝城位于皇陵区的最后面。陵区内保存有御碑亭、稷恩殿和宝项原有的中路部分建筑。
两级高高在上的月台,第一级是原有的月台,第二级应该是原来宝城的位置。宝顶的面积很大,北面有很大的宝顶遗存,有夯土和废青砖。
此陵是明朝皇陵的特例,特例其不是位于十三陵的北京明朝皇陵,特例在于其是从王爷坟改建过的皇陵,特例在于其神道碑亭内的神道碑很特殊。
陵前有黄瓦歇山顶碑亭,亭内有一通在1769年时所立的御制诗碑,碑的南面刻乾隆御题《明景帝陵文》,碑的北面刻着“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亭后有黄瓦硬山顶祾恩殿3间,其后为宝城。
陵墓都是坐北朝南,所以碑的正面即南面应该是陵墓的名字,北面才是碑文,而此处恰好相反,这就是景泰陵的一个谜。
景泰帝朱祁钰在这里也不寂寞,许多皇子皇孙、嫔妃废后,都陪伴在他身侧,这里有“一溜边山七十二府”之说。朱祁钰葬于金山娘娘府,虽然以亲王之礼埋葬,但终归曾为帝王,因此其陵寝也是金山地区最好的风水位置。
这里后面的高山像一道墙一样阻断了北风的侵扰,这一段山脊平直,连接着大昭山和寿安山,南坡山势并不陡峭,植被很好。路的上方,玉泉山的妙高塔探出身形,玉泉山正对的便是娘娘府了。
景泰帝在生前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而且在死后一两百年时又受到一次折腾。
后来清朝的乾隆皇帝,因为熟知汉文化,曾多次到景泰陵进行察看。乾隆认为景泰陵的风水极佳,他担心,如果让明朝的皇帝占用这么好的风水之地,可能会使明朝复辟。
于是,乾隆就让人用砖石围绕景泰陵区筑起了8个墩子,把陵区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这样一来,就破坏了此地的风水,使景泰陵永远处于禁锢之中。
在清朝时,这座皇陵就残破不堪了,后来又将宝顶改建挪做它用了。
【旁注】
琉璃 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采用古代青铜脱蜡铸造法高温脱蜡而成的水晶作品。其色彩流云漓彩、美轮美奂;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琉璃是佛教“七宝”之一,是“中国五大名器”之首。
匾额 是我国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我国古代,用以表达经义、感情之类的属于匾,而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之类的则属于额。因此合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宝城 帝王陵墓“地宫”上面的城楼。我国古代时,修建的专为死者在阴间使用的房子,是石雕刻和石结构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是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放死者棺椁的地方。一般常见于帝王陵寝或贵族的坟墓。
嫔妃 帝王妻妾。我国古代皇宫里的女官。嫔,原意为宫廷女官;多指指皇帝的妾,侍从。亦可作动词,帝王女儿出嫁之意。妃,原意为配偶,多指帝王的妻,位次于皇后;亦指太子、王、侯的妻。
汉文化 我国汉族在古代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艺术。汉族有5000多年有实物可考的历史,400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因此汉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汉文化的文化典籍极其丰富,在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众多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阅读链接]
景泰帝生前已在天寿山陵区为自己建了陵,他死后,这处陵寝被毁,并留下了“景泰洼”这个名字。
而“景泰洼”在100多年后竟然又葬入了一位皇帝,他就是仅仅在位一个月就死了的明光宗朱常洛。
朱常洛连自己的父皇都还没来得及安葬,更别说为自己建陵了,于是“景泰洼”就被废物利用,重新修整收拾了一下,把明光宗葬了进去。也就是后来的庆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