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陵之首——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明孝陵建于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葬入此陵。因马皇后谥“孝慈”,故陵名称“孝陵”。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作为我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至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30余年。

朱元璋推崇皇权建孝陵

朱元璋在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起义军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

朱元璋在1368年在南京称帝后,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推崇皇权的措施,在墓葬制度上的突出一点就是恢复了皇帝登基后造寿陵的制度。朱元璋认为,皇陵是皇权的象征,皇陵的建造要能表现出皇帝的威仪,所以,造寿陵首先第一步就是选择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陵址。

据说,在朱元璋即位后不久,还特意向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定鼎功勋大臣们征询对陵址的意见,让每人为他选一个陵址,写在纸条上,在约定的时间一起从各自的袖筒子里亮出来。

结果,大臣们不约而同地在各自的纸条上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6个字。于是,朱元璋就确定了自己的陵址。

独龙阜玩珠峰位于南京金陵山,是金陵山的主峰,山秀林幽,背靠钟山,面临平川和前湖,是块理想的“吉壤”。

南京金陵山东西长约7000米,南北宽约3000米,三峰耸峙,中峰高约448米,虽不高而巍峨。这里自古以来就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之说。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楚威王灭越后曾在此地埋金,以镇“王气”,因此名叫“金陵山”。

汉朝时,金陵山改称为“钟山”,三国时,东吴孙权封秣陵尉蒋予文为都侯,为蒋予文立庙,又改称钟山为“蒋山”。因蒋山多紫红色的砂页岩、石英砾岩、石英岩,在阳光下常紫气蒸腾,金色绚丽,所以东晋时又称为“紫金山”。

1380年,朱元璋为了在此建造寿陵,下令将这里原来的蒋山寺拆迁到钟山东南,并赐名为“灵谷寺”。

1831年,朱元璋下令从全国征调大批军工民夫建造规模浩大的陵墓。1832年时,陵墓地宫基本完工了,其建造规模和形制很受朱元璋赏识,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管有功,被封为“崇山侯”。

就在这一年,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先行葬入了陵墓。马皇后原名秀英,是安徽宿州人,生性恭俭宽仁,而且有治军拥众的才干,和朱元璋很恩爱。

朱元璋曾把她比作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她却意味深长地说:“我怎能比长孙皇后。但是,常听说夫妻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和我贫贱时过的日子,也愿不忘和群臣过得艰难日子,时常这样想,有始有终,才是好事呢!”

马皇后在生病时拒绝服用太医开出的药方,因为她怕自己的病万一治不好,朱元璋会惩罚太医。因此,马皇后病重而崩。

朱元璋为失去这位善良的结发妻子而十分痛心,并从此不再立后,这也成为了后来明代帝王只立一后的规矩。

马皇后去世入葬后,朱元璋把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因马皇后谥号是“孝慈”,因此陵墓名称为“孝陵”。

马皇后入孝陵后,孝陵的地上建筑继续施工。1405年,明孝陵建成,历时25年。

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礼葬孝陵。

朱元璋及马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大字。

【旁注】

刘基(1311年~1375年),明朝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元末明初时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刘基精通经史、天文和兵法,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徐达(1332年~1385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徐达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为明王朝的开创立下了盖世之功。明朝建立后,徐达被朱元璋授为太傅、中书右丞相,后封魏国公,并封徐达的长女为燕王妃,次女为代王妃,三女为安王妃。徐达地位显赫,但依然谦虚处世,从不居功自傲,是朱元璋最器重的大臣之一。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安徽怀远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员骁将。他身为军中前锋,作战勇猛,席卷幽燕,直捣上都。由于他曾攻克了开平府,被封为开平王鄂国公。

都督 我国古代军事长官的官职。最初都督要负责主管监督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又发展成为中央军事长官。大都督是一品官,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代表着持有天子威权的黄钺的高级将领。

太医 也叫“御医”,是我国古代一种医生的职称。在古代,御医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家眷治病的宫廷医师,专门服务皇族,也直接听命于皇帝、指定的大臣、娘娘等,间接听命于其他后妃、皇子等。

[阅读链接]

据说,在朱元璋登基之前,为躲避敌军陈友谅部队的追杀,就逃到了金坛庄上村附近,但是去路却被一条大河拦住了。

朱元璋东张西望,看到大河口还有一只渡船,就急急忙忙乘着船渡了河。后来这条河上建的桥就取名为“急渡桥”。

朱元璋渡过河之后无路可逃,为了躲避敌兵的追捕,就一下子钻到一座小旱桥下。敌兵果然没发现他,朱元璋趁机逃生。后来,当地的村民们就把这个石桥改称为“偃龙桥”,也就是桥下曾藏过真龙天子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