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的束缚

一般对体育精神的叙述,大都是沿着西方体育文化和历史的轮廓来介绍的,这也是目前随着奥林匹克精神而传遍世界、已经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的事物。但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背景之下,确实形成了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体育文化。在比较了中西文化差异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是缺乏一种对抗性。在这种大气候的影响下,中国传统体育自然也不例外。

第一,中国的体育活动一开始便大量渗入了礼仪内容。射箭本是体现尚武精神的,可是从春秋到旧中国时期却被视为表示封建等级的仪式。“大射、燕射、宾射、乡射”制度复杂,所用弓、箭及所配音乐都专门规定,不可混淆。

第二,忽略体育的自身价值,如娱乐、健身、陶冶性情等,而尤其重视

它的政治功能,以礼仪原则决定体育活动的存在价值。这造成了体育的活动主体——人的价值被忽略和轻视。在晋代,有种可笑的认识,持这种偏见的人上书要求取消技巧表演活动,认为其中的倒立和空翻等动作是以脚踩天, 以头触地,违反了礼仪道德,应该禁止。到了后来,杭州钱塘江一带出现了水上弄潮活动,这不但是一项极具技巧的水上运动,更是我们民族中不多见的踏江蹈海、极具气魄的壮举。然而,在封建卫道士眼里,弄潮的勇士成了“无赖不惜性命之徒”,当时就有人作《戒约弄潮文》极力攻击,百般扼杀, 使这项颇具对抗、朝气蓬勃的活动终于偃旗息鼓,渐至绝迹。从这些地方不难看出后世中国人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和逆来顺受的心理习惯,同体育竟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体育不能“丧志”。不但为政者不可以耽迷于体育娱乐,就连普通百姓也不能“玩物丧志”,否则就会败坏社会风气。唐太宗就曾深深以此自责,他当众将自己玩过的球烧掉,以表示自己的决心。从此体育成了万恶之源,这当然不会有良好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些本来曾经是对抗性的活动,如蹴鞠,渐渐变成了表演性活动,最后甚至绝迹。直接脱胎于战争技击的武术,经过数千年发展,没有形成如西方拳击那样的对抗性项目,却成了接近体操一样的表演活动,以至于今天我们想让中华武术走向世界时,竟为难于武术的缺乏对抗性!

当然,尽管西方竞技体育以其内在活力传遍了世界,并且仍在继续进入我们的生活,但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仍然有它的长久价值。一些研究未来的学者,越来越重视身心都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的意义,并且认为这才是将来人类对于健康的定义。这种身心俱佳的标准恰恰正是中国传统体育中气功、养生的追求目标。西方体育表现为“动”,而中国体育着眼于深入人的内心, 表现为“静”的方法,其所依据的理论,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