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的追求

国际竞技体育正在进入高消费阶段。几年前球王马拉多纳到意大利踢球时,转会费是 700 万美元,后来意大利选手巴乔的身价盖过了马拉多纳,达

到 1400 万美元。1991 年 7 月,法国马赛俱乐部队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以 2000 万美元巨款,将捷克斯洛伐克选手斯库赫拉维挖到了自己队中。2000 万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呢?它大到足以和全中国一年的体育经费相比拟。

十几年前,我们还在紧闭国门,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体育是作为增进人民健康的手段而存在的。工人劳动之余,搞点文体生活,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也能乐在其中。但当我们敞开国门,走进竞争激烈的世界体育赛场后,一个矛盾日益突出地出现了:如何满足体育普及与提高的需要?做为十数亿人的代表,动辄便败于百万人口的小国,谁能久久地安于这

个现状?要想夺金牌,就要增加投入,器材、设施、仪器、教练,走出去请进来无一不是钱来开路。钱从何来?把有限的钱财用于培养世界冠军,或许可以多得几枚国际大赛金牌,但因此可能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失去了球场, 这得失又如何衡量呢?

窘迫的困境说明了百业待兴的国家现况,同其他行业一样,体育不但要生存,也要发展,中国的体育事业,在信心中继续启动了。1984 年,国家体委在全国体育战略研讨会的基础上,确定了奥运会战略,即以夺取奥运会金牌为最高目标,在此前提下调整项目设置和竞赛体制。这是竞技体育的方针, 与此并重的,是以群众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战略。此外还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战略和人才战略。

国家体委提出,要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以科学化和社会化为两翼,促使中国体育在 20 年内实现腾飞,本世纪末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在奥运会战略指导下,国家及各地体委先后调整了专业队的项目,重点扶植奥运会项目, 削减和砍掉了一些非奥运会项目。全运会比赛项目向奥运会靠拢,缩短战线, 突出重点,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夺取奥运会金牌。

确立奥运战略是有着明确的针对性的。进入 80 年代以后,中国的奥运

会、各单项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三大比赛中,共夺得 300 多个世界冠军,200

多个世界亚军,100 多次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但是在世界冠军中,有 60% 以上是非奥运会项目,如跳伞、航模一类;在世界纪录中,有 80%以上是非奥运会项目。由国家正式开展的 68 个项目中,属于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占

38 项。这就是为什么虽然中国健儿在国际体坛频频报捷,在奥运会上却难有作为的原因。

奥运战略的确立,为中国竞技体育规定了方向,与此同时,全民健身战略也引起了进一步重视。1991 年 4 月,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提出了“生活化、群众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指导思想,以学校体育为群众的基础,以职工体育和军事体育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民体育、少数民族体育、老年人体育、伤残人体育事业。

奥运金牌要拿回来,孩子们的操场也要建起来,强国不是梦,这就是我国体育事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