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奖励对体育的冲击金牌的“含金量”

体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相悖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的现象。这其中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便是金钱的作用。

1987 年中国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后第二天,举重赛场上传出新闻:广东选

手何灼强在 52 公斤级比赛中两次刷新世界纪录。又过了一天,赛场外再次传来新闻:佛山市政府决定,奖给何灼强一套三居室住房;其家乡佛山市南海县政府奖给他价值 1.5 万元的一套家具;平州镇奖给他价值 1.5 万元的家用电器。加上省体委的破世界纪录奖和金牌奖,何灼强一夜之间成为巨富。

第六届全运全上,各省、自治区、市竞相对夺取金牌的运动员实行丰厚的奖励,以刺激他们为本地区争取荣誉。地处西南的贵州省只获得了一枚金牌,却是该省在历届全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于是省府给予重奖:教练员和运动员各奖 1 万元,住房 1 套。

不过,腰缠万贯乃至“十万贯”的何灼强同西方体育明星相比,就立即显得寒酸了。1987 年 4 月 6 日,在美国著名的赌城拉斯维加斯举行了一场世界中量级拳击比赛,由号称“屠夫”的哈格勒与“智多星”舒戈尔争夺世界冠军。这场拳击赛有 3 亿多电视观众,300 万人在闭路电视前观看实况,现场门票高达 800 美元一张。结果,舒戈尔收益 1100 万美元,哈格勒收益 1200

万美元。主办者通过各种收入获利达 1 亿美元。这还不是世界之最。重量级

拳王泰森同斯平克思的比赛,泰森仅用了 91 秒就打败对手,获得奖金高达

2000 万美元。

在古代奥运会上,物质奖励是不被推崇的,人们更注意精神上的褒扬, 获胜者仅仅得到一个橄榄花环。随着体育功能的日益扩展,金牌的“含金量” 也越来越高。各国政府出于不同的目的和需要,不惜以重金鼓励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商业为获得广告效益,也高悬重金吸引知名度高的选手进行各种大规模的角逐。于是,导致了全球性不可遏制的“商业化”浪潮。亚洲的南朝鲜在经济起飞之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开始实施“体育战略”,千方百计争取承办了亚运会和奥运会。政府鼓励运动员夺取金牌的有效办法之一便是高额奖金制度。在第 24 届奥运会的“奖金计划”中规定:在

奥运会上夺取一枚金牌者,可获得 15 万美元奖金,银牌获得者是 7.5 万美元。

更有奖金终身制,运动员只要在世界比赛中取得分数累计 100 分者,即可终

身享有每月 1500 美元的奖金。根据规定,奥运金牌 60 分,亚运 30 分,世界

大型单项赛事 30 分。物质奖励对于运动成绩的提高起了巨大作用,金钱栽培出大量光芒四射的明星。

金钱的诱惑还推动了体育的国际化。物质生活发达的西方体育俱乐部吸引着愈来愈多有才能的运动员。在 1991 年日本千叶举行的第 41 届世界乒乓

球锦标赛上,“乒乓王国”中国的“海外兵团”引起了注目。至少有 14 支球队由中国人执教,一些中国大陆出身的名将活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球队里。不过,国际化最典型的现象仍然在意大利,那里被称为“足球联合国”。

在美丽的亚平宁半岛上,有 18 支甲级队,其中容纳了几乎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球星。德国、荷兰、巴西、阿根廷、南斯拉夫等足球强国,差不多有小半支国家队长年滞留在意大利踢球。像丹麦、葡萄牙、匈牙利、英格兰、俄

罗斯、罗马尼亚等国,也都有优秀球员聚集意大利。不难想象,以拥有荷兰“三剑客”古力特、巴斯腾、里杰卡尔德的 AC 米兰队;拥有德国“三驾马车” 马特乌斯、布雷默、克林斯曼的国际米兰队;有马拉多纳、卡雷卡、阿莱芒的那不勒斯队;有扎瓦罗夫、阿尼连科夫、巴乔的尤文图斯队等明星在一起进行车轮大战,或粗犷,或细腻,或豪放,不同流派、不同风格各放光芒, 异彩纷呈,将是一幅多么引人的场景。这些,不得不归功于金钱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