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信息经济概况第一节信息的特性与作用

当今世界,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信息,作为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日益信息化的趋势下,其作用更加显著,信息已然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信息,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极大青睐,得到社会的普遍注目和广泛利用;信息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成为当代社会中最活跃的经济;信息产业,之所以成为各国竞相发展、大力扶持的支柱产业,其根本原因何在?

毫无疑问,关键在于信息本身具有重要的价值和重要特性,以及建立在这些特性上的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对人类文明和知识构建的重要作用。信息商品具有使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使经济活动增值的重要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信息是人类认识扩展、知识增长、经济繁荣的催化剂,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最根本的前提。

一、信息的根本特性

信息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反映,信息的产生源于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差异,它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一般具有以下特性:

(一)普遍性和客观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既产生也携带信息。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对客观物质世界间接和概括反映的人类思维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因而信息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宇宙空间的事物是无限丰富的, 所以它们所产生的信息也必然是无限量的。诚然,由于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认识领域的有限性,在此阶段获得的信息也只能是有限的,但并不能由此否认信息资源的无限性。人类所获得的信息总量与人类认识能力有关,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不仅能增加其获得的信息量,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揭示信息本身的内在规律。

同时,普遍存在着的信息又是客观的。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着,并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差异。这些特征变化就是客观实在,并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反映出来。从有人类存在以前直至今天,人类及人类以外的各种生物就利用着客观存在的大自然中无穷无尽的信息资源。信息的客观性还表现为它是以物质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即使是主观信息,如决策、判断、指令、计划等,也有它的客观实际背景,并受客观实践的检验。

(二)可知性和可度量性

信息,作为人的认识的结果,是人的大脑关于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再现,毫无疑问,它是可以由事物的其它运动形式呈现出来的,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它也可以是由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其它运动形式再现的, 如大脑的存贮记忆等。而这种再现的物质属性是可知的,可以被识别和认识。

信息也是可以度量的。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C.Shannon),舍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人的情感等因素,只考虑事件发生的状态数目及每种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给出用以度量信息的熵函数,这是信息度量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虽然这种信息度量的方法有其局限性及其适用的条件和环

境,但信息论、信息科学的发展也正是以此为起点,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信息的度量方法,扩大度量信息的范围和层次。

(三)可转换性和可传递性

任何信息都是以某种物质的特定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信息必须依附于物质载体而存在,但这种依附性也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同种意义的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物质载体表现,不同种意义的信息也可以由同一种物质载体来表现。信息在变换载体时的不变性,使得信息可以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如物质信息可以转换为语言、文学、数据、图像等形式,也可转换为计算机代码、电讯信号等。由此可知,信息对于载体的可选择性使得如今的信息传递不仅可以在传播方式上加以选择,而且在传递时间和空间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使得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各项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

任何信息只有从信源出发,经过信息载体传递才能被信宿接收并进行处理和利用。所谓信息的运动过程,就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过程。因此,信息的获取必须依赖于信息的传递。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通常被称为信息的存贮。信息的传递是同物质和能量的传递相关的,其传递过程中必将伴有一定的物质及其运动的传递或变换、能量的传递或能量形式的变换。同时,信息的传递并不是被动地依赖于物质及其运动间的相互反映,尤其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目的选择适当的物质载体及其运动形式。

另一方面,人们要换取信息必顺依赖于社会信息的传递。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一般依赖语言、文字、表情、动作,社会信息的传递则通过报纸、杂志、文件等,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可以通过电话、电报、广播、通信卫星等通信手段进行传递。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个体的、自发的信息交流形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因而社会信息的传递,应通过宏观信息网络系统有计划、有组织、连续不断地进行。

(四)超前性和滞后性

一般说来,人们对于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认识,即有关事物的信息, 总是产生在事实之后。先有了事实,而后才有认识,才可能有信息,信息再快,也有滞后性。即使大脑,它在获取一定信息的基础上,经过思维,产生新的思想,发出指令并最终表现在行动上也需要一个过程,思想和指令是在思维之后,而关于行动的信息又在行动之后。

然而,信息的这种滞后性,并不意味着人类不能产生和利用超前于事实发生的信息。因为人们了解和认识已经发生的事实其目的并不在于承认既成事实,被动地等待下一次的接受和承认,恰恰相反,其主要目的在于积累经验,摸索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能主动地或迎接、改变或消除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即使是动物,出于本能,也会对将要到来的事实作出一定的准备,昆虫在夏秋季知道应该储备过冬的食物,看到老虎的羊群一定会逃跑, 因为如果被动地等待,到感受到老虎正在吃它时,为时已晚。

预测性信息来源于大量滞后信息的积累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它的有用性建立在对事物发生、发展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探索的基础上,它的准确性受到所积累的信息的质量、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利用能力、预测方法、即将发生的事物所处的环境条件变化等多方面的影响,需要实际发生和发展的事物来验证。而验证的结果、验证的方法等又将为预测其它同类事物发生和发展提供信息的积累。

信息的超前性是相对的,信息的滞后性是绝对的,即使是对几十年、几百年后事物发生、发展的预测,它也是人脑物质运动后的思维结果。信息的滞后性和超前性构成了信息同时间的异步性,因此导致了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五)可存贮性和可处理性

任何信息都是以某种物质的特定的运动形式表现出来的,它不能独立存在于某种物质之外,必须依附于物质载体而存在,需要物质承担者。也就是说,信息能够以一定的方式存贮在某种物质载体之中。人类除运用大脑进行信息存贮外,一般要运用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记载信息,并通过声波、光波、电波等信息媒体进行传递。如果要使信息长期保存下来以便日后查询, 还必须采用纸张、胶卷、磁带、磁盘等实物作为它的载体加以存贮。

人们存贮信息的目的在于利用信息,使信息成为一种造福社会的资源。信息是可经处理并加以运用的。人类能够按照既定目标要求,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归纳、概括,通过筛选和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信息或者精炼浓缩,或者扩值放大,变成对人类有用的资源。对于暂时不用的信息,人们照样可以把它存贮起来,加以积累,以资日后利用。

因此,信息可以压缩、扩充和叠加,也可以变换形态。在流通、使用过程中,经过综合分析,再加工,原始一次信息可以变成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原有的信息价值也可以实现增值。当然,在传递、流通或转换过程中,信息有可能产生变形的失真。但是,这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另外,信息还具有无限性、动态性、时效性、共享性等,这些特性与信息的其他特性一起构成信息在运动中能够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基础。

二、信息的基本作用

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远古的宇宙万物之中,在史前的猎、牧部族之中,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尤其是在当今的文明社会中,它一直都在积极地发挥着人类意识或没有意识到的重大作用。科学技术在 18、19 和 20 世纪所取得的空前进步,使人们终于认识到,信息是与物质和能源可以相提并论的用以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及发展的三大要素之一。因此,只有科学地了解和认识信息的基本作用,才能更好地把握信息,进而才能使信息更好地为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概括起来,信息的基本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

信息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为信息的认识功能,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信息是客观事物及其运动状态的反映,客观世界里到处充满着各种形式和内容的信息,人类的认识器官, 包括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对各种渠道的信息进行接收,并通过思维器官将已收集到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归纳、提炼、存贮而形成不同层次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人类是认识论的主体,信息是认识论的客体。

而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同客观的事物打交道,其首要条件就是要对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不确定性。这种认识和了解无疑是以信息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可以设想,

如果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的差异性不能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即如果人不能接收到有关客观事物的信息,那么就难以判断客观事物的存在,更难以认识到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则人和客观事物的关系只能是物与物的关系,而不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信息的存在也是人类发挥认识能力的基础。

(二)信息是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要素物质、能源和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

中,它们又是维护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在工业社会中是指物质资源。物质资源是有形的,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生产资源等。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信息资源大体有三种含义:一是广义信息资源,包括自然与社会所发生的有待开发和利用的客观信息资源;二是一般文献信息资源, 包括书刊、档案、技术资料等;三是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中流通和出售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一般说来,物质在使用中是消耗的。能量就是个体而言在使用中也是消耗的,就其整体而言则是永恒的;而信息在其传递和使用过程中却具有自己的特性,即随着时间延移而流失,信息价值由于重复使用和自身老化可能失位,也可能随着重复使用和再加工而产生信息增值,信息资源具有无限的再生性和增值性。因此说,信息虽然是一种资源,但是它是不同于物质和能量的一种特殊资源,具有物质与能量难以比拟的优越性。

(三)信息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工具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一个基本原理。邓小平同志

在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但坚持了这一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而且高瞻远瞩地进一步作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英明论断对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从初级社会到高级文明社会经历了五六千年,而人类社会的近代文明史只是发展在近 400 年。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根

本原因在于近 300 年来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是科学技术这一生产力要素造就了人类的近代文明。但是科学研究中的成果,技术上的创新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直接生产力是需要转化的,而转化的桥梁或工具则是人们所要把握的信息和其他一些因素。

从中国的四大发明、欧洲文艺复兴到现代文明的缔造,从农业社会到产业革命、化学工业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一直到当今以电子技术和生产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科技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传播知识成果、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的桥梁和工具作用。没有观察和实验数据,没有科研报告,没有书刊资料,没有机读信息和电子信息,没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扩充和增值的知识与智能,就没有当今文明的社会,而这一切恰恰都是以某种形式流动着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是体现科学技术自身,也是传播和推广科学技术,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的工具和手段。

(四)信息是管理和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信息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从广义上讲。任何管理系统都是一个信息输入、变换、输出的信息与信息反馈系统。这是因为管理者首先要知道被管理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管理对象认识的不确定性后,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进而实施管理。更进一步地讲,任何组织系统要实现有效的管理,都必须及时获得足够的信息,传输足够的信息,产生足够的信息,反馈

足够的信息。只有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管理才能驱动其运行机制,只有足够的信息,才能保证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

从一定意义上讲,信息又都是为决策服务的,是为人们未来行动服务的。所谓决策,就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管理社会和自身活动中,作为达到一定目的的选择活动。正确的决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决策体制、决策方法、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等,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对客观实际的了解,对未来行动及其后果的正确判断,而正确的判断则必须依赖于全面、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例如,现代领导者要作出科学的、合理的、有实效的决策,必须发挥群体效应,积极地借助于一定的信息系统,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任何不以信息为依据的决策,都是盲目的,脱离实际的,是注定要失误的。

(五)信息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保证

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信息可以创造财富,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知识性产品,信息的价值是无法直接计算的,但它的经济效益却是实实在在的。一项适时对路的信息,可以带来一种新产品,或者在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信息的交流可以鼓励竞争,消除垄断,使不同的企业或工程项目得到相互促进的发展;技术经济信息可以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市场信息能提高全民经济生产的协调性等等。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里,信息工作应把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作为自己的重要方针之一。

在工业发达国家,信息经济正迅速发展成为指导现代经济的主要经济, 并且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推进。我国在 80 年代后期才深化了对信息资源和信息工作的认识,并在世界性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形成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关键,并且确信信息经济在我国也必然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指导我国现代经济的主要经济。近些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调整发展和信息经济产值的迅速增长,已很好地证明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