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产业发展

当今世界,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及其所占的比重都越来越重要。而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及革命密切相关的,本节从介绍本世纪以来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技术革命出发,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其在信息产业中的应用和影响,试图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对策及图书馆在这种环境下的出路。

一、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是近 20 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信息的产生、收集、存贮、处理、检索与传递等方面的应用而形成的。是人类为了解决信息源与接收源之间的传递,根据科学原理和它们的经验形式而创造的各种活动手段,包括信息活动的工具、工艺流程以及它们的操作方法和技巧等。因此,根据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可以把信息技术分为信息的获取技术、信息的处理技术、信息的存储技术及通信技术等。各类技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

技术革命已多次发生,如蒸汽机的出现、电力、原子能的应用等,每次革命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产生重大的甚至根本性的影响和变化。发生或应用于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我们称之为信息技术革命,一次又一次的信息技术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化。人类发明创造并掌握应用信息技术,随着历史的发展,利用信息资源的本领发生以深刻的改变。在信息领域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的重要信息技术,有计算机技术、光盘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研究(光纤通信)以及多媒体技术等。

(一)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又称为电脑。1946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这台计算机使用的是电子管,运算速度较慢(每秒可做 5000 次加法运算)内存能力也小。此后,电子计算机飞速发展,五十多年来,计算机发展已经历了四代即电子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现在正研制的第五代智能计算机已取得重大进展,日本在 1988 年就已宣布研制成第五

代计算机的样机,美国全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专家认为 90 年代末,会出现超级并行处理计算机,这种计算机不仅体积小,造价低,内存能力高,运算速度快,而且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处理大量不同的信息。这就为计算机的普及开辟了道路,为信息工作的进一步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日本从 1992 年 4 月开始研制第六代计算机,它将具有人的思维功能,能够说话,思考和学习,预计到2000 年,通用微机将达到每秒进行 1 亿次运算的能力,并可实现声图文多种介质的处理,可构成网络,可集合多种软件而成为一种开放式的工作平台, 巨型机甚至可达每秒进行千亿甚至万亿次的运算能力,超大容量的磁介质外存可达 1000Mbit/平方英寸以上的记录密度。总之,随着其它各种高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和互相推动,计算机技术将会越来越发达。

我国现有微机 50 万台(全国年产能力 6 万余台),大、中、小型机 9000

余台,巨型机 4 台,计算机硬件人员 10 万,软件人员 10 余万,每年计算机

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约 3000 人,已研制出功能相当于 Sun 4 这样的高性能工作站的软、硬件系统计算机技术已有相当的水平。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很落后,还需要迎接各种挑战,需要大力发展和普及。

(二)光盘存贮技术

光盘是用激光束在光记录介质上写入与读出信息的高密度存贮载体,它是在激光唱片与激光视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既可存贮音频信息,又可

存贮视频信息,从而把多种信息载体的功能融为一体,光盘的出现和使用是一次重大的信息技术革命。

光盘存贮器这个概念是 1966 年提出来的,70 年代初科学家们开始着手研究只读光盘和一次写入多次阅读光盘。1972 年,荷兰菲利浦公司研制成功了激光唱视盘,成功地采用了激光技术来存储和读取电视图像信号,1978 年该公司又研制成功了数字式音频激光唱盘。盘上录入了数字化的音乐节目, 1983 年,该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共同研制成功了密集型只读光盘存贮器,我们通常通之为 CD—ROM。两年后一次写入多次阅读光盘(WORM)也研制成功了。1985 年开始销售第一张 CD—ROM,引起极大的震动,1989 年磁光型可擦除重写光盘系统(E.ORAW)问世。

CD—ROM 的生产是以激光技术将原始信息数字化后制成母盘,再大批量地用廉价材料压制成复制盘片,直径为 4.75 英寸,厚 1.22mm,存贮量为600MB。相当于 1600 个软盘的存贮量,可存贮 30 至 50 万篇文摘,不过这种光盘只能读不能写。WORM 即一次写光盘的表面镀有一层易熔金属薄膜,用户可以利用高能的激光束,将这层薄膜烧蚀成微坑而当场将信息记录下来,但这种微坑不能复原,无法抹去重用,所以 Pq WORM(即 Write Only Read Memory)。这种光盘很适于用作建立数据库的前期信息、准备或是用以建立电子档案。可擦除式光盘采用磁光技术的可读又可抹去重写的光盘,不过制造这种光盘的难度比较大,关键在于记录介质。目前,实现商品化的可擦写技术只有磁光技术(MO)一种。

无论是哪种光盘,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点即存贮容量大、存贮密度高,是目前大容量存贮器中最高的,可达 15X105 位/mm’。比磁盘高 50 倍、比磁带高 100 倍。与缩微胶片大体相当。光盘使用方便灵活,可以随机存取和快速检索,易于复制,拷贝盘制作价格便宜,信息存贮的成本费用低,光盘因表面涂有透明的保护层,具有坚固耐用,抗环境污染能力强的特长,使用寿命可长达 10~30 年。另外,光盘还易于与计算机、传真机、激光扫描器等数字化设备相联,在信息、管理、文件图像的存贮与检索以及数据库建设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预计光盘技术将是今后 10 年内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新型信息技术。

(三)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控制和处理知识和信息的现代化手段、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数据库为中心的数据库处理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是服务于各种数据处理的、有组织的信息单元的有序集合,这些信息单元的存贮独立于使用它的程序,可按一种通用的方法对这些信息单元进行维护和检索,存贮在其中的信息可为不同的用户共享。

数据库及其处理技术是一次重要的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历了 20 多的发展历程,发展速度非常快,据统计,1975 年世界上仅有数据库 50 多个,到 1990 年就已发展到 4465 个,现在,数据库技术已形成了一套完全的理论和方法。当然它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仍在继续变化并向更复杂、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数据库系统是从早期的文件系统发展而来的,它改变了文件系统中数据

(库)对应用程序的依赖性,完全面向系统,从数据库中存贮的数据对象来划分数据库,可分为数值型数据库(其存贮内容为某一行业或领域中的有用数据,以数值为主)和事实型数据库(其存贮内容的描述客观世界存在的现

状,既有数字表示形式,又有文字叙述形式)及文献型数据库(其存贮内容为各种文献资料)。从数据库采用的数据模型来划分,可分为层次型数据库和网状型数据库以及关系型数据库。另外从数据库的物理存放位置来划分又有集中式数据库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两类。前者是数据库发展初期普遍采用的一种运行方式,后者则是在微型计算机广泛使用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日趋完善的条件下出现的,它是实现大型数据库系统的一项重要技术。

我国近年来数据库技术发展也很快。我国建设数据库是从 1987 年国家信

息中心成立后正式开始的,到 1991 年初,已建成中文数据库 400 多种,其中

文献总容量超过 100 万篇。

光盘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又为数据库的建设的高速度发展创造了条件。今后,数据库技术将得到越来越大的改进和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四)光纤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很活跃的技术领域之一,光纤通信属于通信技术中的一种,它是 1966 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高锟首先提出来的,是利用激光用为载波,利用光导纤维作为传输介质的通信技术。它的出现是信息领域中又一次大的技术革命。

光纤通信的原理是首先把要传递的信号调制到作为载波的激光束上,这就是用所要传输的电信号来调制光的强度。使光线的强度随着要传输的电信号的变化而灵敏地变化,这样就把电信号载到光波上去了。然后通过耦合器将此经过调制的信号光束注入到光导纤维中去(并需尽可能减少注入时的损失)。信号光束经过很长的光导纤维(或光缆)传输到目的地区。再通过接收端的耦合器进入到光检测器中,由光检测器将光信号再转变成原来的信号

(即解调),这样就实现了通信的目的(见图)。

第二节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产业发展 - 图1

图 纤通信的原理

光纤通信兴起于 60 年代,70 年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自从它被采用以来,已显示出很多突出的优点,并兼有许多种有用的性质。如损耗低、带宽大、直径小、重量轻、灵活以及二进位制信息高传输率,光波频率比微波高 100000 倍。这表明与现存通信系统相比,光纤通信有极大的传送能力,同时系统尺寸可明显减小,并易于航空应用,不受电磁干扰,这些优

点使得光纤通信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各行业所产生的信息剧增,光纤通信正在成为满足高速传输要求的一种优先选择,将来,只有它才能处理全球和空间通信的巨大信息量,光纤通信发展迅速,以致就远程通信来说,现在已在考虑第三代光纤系统,下一种光纤系统预计将在红外频率上工作。纤维衰减估计可大大减低为 10~3 分贝/千米。

目前,“信息高速公路”已成为一个不陌生的名词了,它是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 1992 年搭挡竞选总统时作为他们竞选纲领内容的一部分而提出来的新概念,是指拟建中的贯通美国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至普通美国人家庭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它是以信息系统为目的的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的材料便是光导纤维,典型的一根光导纤维览自径不足 1.3cm,其中含有头发丝粗细的玻璃纤维丝,建成后,经过压缩的数据将以高于现在数千倍的快速度传递,所以叫信息高速公路是很形象的。

鉴于光纤的巨大潜力,信息高速公路将不仅成为数据传输的媒介,还将输送电视、电话、教学、金融等多种服务,成为继本世纪 50 年代美国开始大规模普及电话之后最重大的通信革命。总之,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将大大促进信息产业各方面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五)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媒体信息处理是根据人们各自的需要和爱好,通过计算机系统或受其控制的一系列视听设备(如录像机、摄像机、有线与无线电视网;图文传真、电话、收录机和音响等)对各种文字、图像、视频及声频等多种信息进行交互式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展示和输出。它是计算机产业与影视服务业、报刊和图书发行业以及通信服务业等现代工业及商业相融合的产物。

多媒体技术是 90 年代计算机的特征,国外专家预测,到本世纪末,文本检索将成为相对稳定的检索技术,信息界将面临对多媒体信息管理的新问题,未来的研究兴趣将集中于图像和声音进行内容检索,多媒体信息系统不仅将在今后的信息服务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还将对人类的学习环境和大众信息传播媒介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将和其它新的信息技术一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过去 20 多年中,计算机和信息设备的性能价格比以每年 25%的速度增长,计算机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据统计其应用项目已达3000 多种。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点”,“线”、“面”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点”应用是指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那时的电脑是独家独户设置,只限于单机处理信息,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第二阶段是从 60 年代到 70 年代初,为“线”应用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大、中、小型电脑集中在一起联接使用,构成一个以大型电脑为主的集中式处理系统。第三阶段是“面”应用阶段,从 70 年代开始,微型电脑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再联接上众多的终端机、构成了电脑网络系统,这种网络可以把不同地区和部门的电脑终端联接起来,实现电脑硬件、软件、通信和数据信息等资源的共享。由此可见,现代微型电脑的应用,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由文件和设

备所代表的硬件概念,而成为一个由硬件、软 件及数据库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目前美国已有 5000 多万台个人计算机,数千种软件包用于家庭和办公

室,每年还有上千万个微处理器用于汽车、微波炉、电话和电视中,美国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相关行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 10%左右,约 5000 亿美元。加上有 60%的劳动力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所以其产值所占比例可能还要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交织在人类生活之中,达到无所不用的地步。现在国外又出现了几种不同规模的微机,有 1 英寸的“tab”,有

1 英尺的“pad”,它将来可做到与纸张一样轻、薄,可起到纸张的作用。还有一种一码的显示板叫“board”,放在家中可作电视机、在办公室则可做为布告板等,还可以作为电子书橱,通过它将文件装入“pad”或“tab”。而且这些计算机耗能小,价格便宜,这样,计算机几乎可以无处不用了。

在我国,计算机特别是微机的应用已进入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电迅、商业、科学、文教、军事和管理现代化等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促进了各行业的自动化和现代化。

“五五”期间,我国对计算机应用实行优惠政策,并重点加强传统产业的电子技术改造和对几个大型信息和业务系统的建设,这些政策措施不仅使机械、电力、煤炭、建材、商业、农业、交通等 20 个行业,通过开发和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新增产值 40 亿元,利税 16 亿元,还为各大信息情报系统的崛起和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 年全国各级信息中心共拥有大、中、小型计算机、微机、传真机、轻印刷系统等技术装备 4000 余台。国家信息中心还与联合国开发署与国际组织联机联网,经济系统下的各个专部部门的情报信息系统也发展迅速,1989 年,仅国家银行电子信息网络就拥有 100 多台套中小型计算机,微机 8000 多台套。我国科技情报系统的发展也蔚为壮观,1989

年时就拥有大、中、小微型机,终端声像设备等近 3000 台,并已建立了国内

联机检索系统和 100 多个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我国图书情报部门应用计算机起步较晚,但现在也比较普遍,目前,计算机管理正从单项,多项应用向集成系统方向发展,许多集成系统已通过国家鉴定,并为兄弟单位引用使用。目前,我国各系统图书馆都在研制应用计算机管理,使用的机型从大型机到微型机都有,系统功能各有特色。

(二)光盘存贮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在信息业中的应用

光盘技术与数据库是紧密相联的,由于光盘存储能力特别大,因而大大地促进了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为全文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光盘问世后对信息部门特别是对图书情报部门的影响很突出,它不仅改

变了信息存储方式和传递方式,也使图书情报机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库建设与开发利用

光盘解决了情报信息存储时需要极大容量的难题,在建设数据库时,凡是数据库要求极大容量,需要同时处理存储多种信息,以及需大量拷贝发行的情况下,都适宜建立光盘数据库。还可以利用光盘复合系统将不同载体的信息转换,这样就将文摘、索引建立在光盘上,将一次文献全文拍在缩微品上,复合系统可以快速检索,并能根据需要将不同载体的信息轮换,将二次文献检索和一次文献检索完善地结合起来。正因为光盘比磁盘存储能力高, 所以近年来全文数据库发展很快,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计划在六年之内将其收藏的声记录、手稿、照片、电影和图表等存入光盘,并且全部编制了目录和

索引便于检索;日本专利厅实施 10 年无纸计划,从 1984 年开始将全部专利文献作为国家信息输入光盘。

  1. 用于图书情报自动化管理

CD—ROM 都具有检索、机读、打印、套录数据、重组编辑等功能,因而在图书情报自动化管理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可以利用美国国会图书馆、OCLC、鲍克公司生产的书目光盘来建设图书馆书刊采购系统、编目系统等。这样系统可以十分有效地进行书刊查询、查重、预订、验收、登录、分类编目、打印目录卡片、统计管理等工作,这对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很有帮助,且经济、实效。

  1. 用于信息服务

光盘特有的信息存贮方式、传递方式极大地改善了信息服务方式,长期以手工检索为主的方式逐步为光盘检索取代,一些过去无法利用的数据库, 现在可以通过购买光盘进行机检了,服务内容也扩展到多种形式,光盘检索被认为是联机检索的支持和补充。光盘还被许多情报机构用来开展检索咨询服务、定题服务、专题文献指导、套录检索数据库,并且推动了情报调研、科研课题或成果的鉴定查新工作,拓宽了情报工作的路子,提高了情报服务水平。

  1. 用于用户培训

国外利用 CD—ROM 产品来培训用户学习信息处理及各类职业培训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成功的经验。

据 1992 年美国“计算机可读数据库”统计,国外数据库生产者、批发机构的数据库记录条数都已大为增长,据 Infor-mation Market Indicators, Inc 的调查, 1984 年美国主要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文字型数据库的利用率是每年 75 万次,1991 年达 3445 万次。现在美国的 CD—ROM 光盘的内容也主要是数据库,且图书情报方面的内容占多数。

1986 年我国天津国家海洋局情报研究所引进了 CD-ROM 数据库,是我国正式利用光盘的第一例。近几年来,我国又陆续引进和开发了不少光盘数据库。至 1991 年初,我国已有 126 家单位引进了 53 种 199 份 CD—ROM 数据库。主要用于辅助图书采购与编目、开展定额情报服务、进行回溯检索、成果与专利申请的查新、套录数据、建立专题文献数据库或专业数据库、进行国际联机检索前的预检或代替部分国际联机检索、高校机检课程的教学和机检用户的培训等。1992 年 6 月,我国自己建立了第一个 CD—ROM 数据库,即“中文科技期刊 CD—ROM 光盘库”,是由中情所重庆分所开发成功的。1993 年 2 月,国家专利局将 18 万条专利制作成 CD—ROM 数据库,从而成为我国自建的第二个 CD—ROM 数据库。1993 年 4 月,由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的“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光盘”也制成发行。我国对 WORM 光盘系统的引进从1987 年始,中国交通部情报所成功地利用 BCDDS/ISIS 软件将建立在磁盘上的中国交通文献库 30837 条记录转存在 5.25 的 WORM 盘上,随后它又从 LISA 的 CD—ROM 光盘上套录了 27000 条记录到 WORM 上,另外在 WORM 上还建成了IRRD(International Road Rosearch Docu-mentation)库,内有记录 240000 条,这三个数据库已于 1992 年 12 月 10 日通过了鉴定。除此之外,近两年来清华大学高电光盘公司还为计委、苏洲长城机械厂、军博及军事单位开发了WORM 系统,主要用来存储,规划技术档案与国防资料,国内最大的 WORM 系统是北图的善本存储与检索系统,使用的是 12″WORM 光盘,目前我国 WORM

的应用主要是小系统,用户还不多,范围也不大。据专家们预言,我国“八五”期间将出现应用高潮,北京兰星公司在 1990 年上半年已为用户引进了近

10 套 5.25″盘片的可擦除系统,主要用来存贮银行单据及地图等。随着国外可擦除的技术日益完善,我国的用户会逐年增多。

作为数据库应用的首要技术——数据库设计,近年取得了重大成就。据有关资料报导,1988 年,国际数据库产业的产值为 58 亿美元,到 1990 年,

全世界可供联机检索的数据库只有 4465 个,数据库的生产者或编制者为1950

家,1990 年,美国数据库服务业的产值为 90 亿美元,日本为 20 亿美元,西

欧为 12.5 亿美元,我国经过“六五”和“七五”计划的建设,已建成一批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并引进一些国外的文献数据库和 CD—ROM 数据库,据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的统计,到 1988 年,全国共建设各类数据库 298 个。

光纤通信技术应用非常广泛,首先,在工厂、企业研究机构与办公室自动化系统中,可用光纤构成局部区域网(LAN),用于传输生产现场的数据和设备监控,连接自动化系统或计算机系统的终端,例如,日本著名的科学城筑波的信息处理系统,全部采用光纤通信,光缆总长 360 千米,连接 9 个研

究所的 60 个建筑物,大约有 3000 名研究人员使用它。其次,光纤通信可用

于载波海底光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日本早在 1980 年秋就在伊豆附近

铺设了 10 千米的试验海底光缆,1982 年又进行了 45 千米的海底光缆的铺设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今世界上已建成了数以百计的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分布在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北海等海域。另外,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系统也运用光纤通信,因为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需要传送以大信息量为特征的图像信息,引入传输容量大的光纤通信十分有利。光纤通信及系统在军事方面的应用也很多,包括控制、指挥和通信系统。例如,应用于雷达和分散掩体之间、卫星和导弹的跟踪系统与电子计算机中心之间、军事基地以及基地内部导弹和鱼雷的有线制导等方面,现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光纤通信。

1992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提出在全美建立“信息高速公路” 即建立起覆盖全美的光纤网络,通过电脑系统、电视、传真、电话等通信手段,向美国公民适时地提供所需的信息。自 1993 年以来,美国政府大力主张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科技计划,并加强有关“信息高速公路”的立法工作。

日本在 1984 年,完成了从北海道到九州,全长 2830 千米的 400 兆比/ 秒单模光纤实用化通信系统。这是一条跨越日本的干线。近来,NTT 公司作为政府规划的先头部队,首先宣布了它打算在 2015 年把光纤扩展到日本每个家庭的新目标,实际上该项目于 1991 年就已开始,NTT 的这项计划曾投资上千亿美元。

英国在 1984 年建成了 15 条光纤通信线路,英国电信局打算投资 100 多亿英镑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向英国家庭提供交互式录像银行业务和购物等多项服务,并计划使电信网络的全国电缆全部用光缆取代,而且打算把光纤直接通到每个家庭。

法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推动“信息高速公路” 的计划。

我国光纤通信的研究,近些年也很受重视,长短波长兼容的低衰耗多模光纤、单模光纤、光源和光检测器等器件,都已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在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等地已分别建设了市内光纤通信实验段,最早建成的

试验段可通 120 路电话,通信距离为 3.3~7.7 千米。深圳市正在加快“信息高速公路”的开发与建设。引进美国 750 兆赫系统和 550 兆赫系统兼容的先进设备,在罗湖、福田、南山三区大规模铺设光纤光缆主干道工程。展望未来,我国的光纤通信技术定能赶上世界前进的步伐。

光纤通信实现大容量信息传输也使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多媒体技术产品,已在走上商品化的轨道,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如信息处理系统、办公室信息系统、商业事务处理、卫星天气预报、军事、古典文学、百科全书、地理数据库、库房、教学、家用等领域。

在国外苹果、微软等十几家公司已开发了如 Action,Ad-vanced Serrer Tech,Add Impact 等几十种多媒体产品。

国内产品主要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多媒体实验室最近推出的多媒体系统;东北工学院软件研究与开发中心推出的“多媒体数据存取系统 MDRS”后勤科学研究所的“多介质 MIS 综合数据工具软件”; 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的多媒体技术产品如 GW—Video Master 视频卡等; 中国和新加坡合资的北京丰台区高科技园区新四能公司推出的多媒体升级套件及北京星河自动化技术服务部推出的 GYBASE 多媒体数据库。

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发展前景很大。比如,美国提出的“超级信息高速公路”即是光纤通信和多媒体融合在一起的产物,它将使信息系统各部门发生巨大的变革并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很大影响。

三、信息技术革命对信息产业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与其它领域的革命一样,使社会经济各方面发生急剧的变化,在生产领域、生活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就业目的等多方面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产业从一二三产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并将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具体说来,信息技术革命对信息产业的影响大致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产业规模增大,就业人数增加

信息产业自本世纪 60 年代以逐步形成以来,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在短暂的几十年里,就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现在仍以平均每年增长 20%左右的速度发展。有些行业,如微处理器业,个人计算机业、办公室计算机业、集成电路业、数据库产业、电信业等,平均年增长率可达 20%—30%左右, 甚至更高。

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取得发展的动力和扩大规模的基石。在信息社会里,起主导作用的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近几十年来,以美国的代表的西方发展国家,传统工业都不景气,不仅没有发展,反而有所倒退,而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产业却不断显示它的生机和活力, 规模越来越大,如美国最大的两家信息产业公司美国 IBM 公司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983 年产值分别为 400 亿美元和 700 亿美元。又如美国的一个小公司英特尔公司,1968 年创办时只有 250 万美元的资金,由于是以研制和生产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机为主的新兴企业,到 1980 年,该公司销售额高达 8.5 亿美元,其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信息产业在各领域迅速发展,通信产业规模越来越大,本世纪 70 年代又称为模拟电话时代,80 年代为数据通信时代,90 年代为综合通信时代,21

世纪将进入智能通信时代,现在每年通信总收入已达 2500 亿美元,由于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它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各国竞相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因此,通信产业将大有发展前途。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机器产业规模也将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扩大信息产业的市场容量,如图文传视技术使信息服务深入家庭,大大扩大了用户数量。

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产业大发展,从而劳动文化、教育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的职业,如信息服务业、信息流通业、软件业等。因而形成了对就业的更大需求,近年来,信息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就业结构中,已经占有大量的职业岗位,像美国、日本、加拿大、美国、前联邦德国、法国、瑞典、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信息职业占全部职业的比重在 70 年代就达到了 28%—41%的高水平,美国在 1987 年高达 67

%,预计到本世纪末将达到 90%,我国在 1982 年信息劳动力占就业人数的比重只有 8.8%。但趋势也是越来越大,这表明信息产业的发展,为提供就业机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二)产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随着信息产业的规模扩大,信息产业的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各样化,从教育信息到娱乐信息,从商业信息到科技信息,各领域的信息产品都比过去大为增长,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而且,许多传统上互不相干的行业,融合到信息行业中来,同一信息产品寓于多种介质, 可由机检索系统,光纤通信等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向另外任何地方传递,这一切离开信息技术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说,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产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

(三)数据库、软件业大发展

数据库产业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多种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尽管国外经济萧条,数据库产业却一直在继续发展和扩大, 特别是光盘问世后,由于它存贮能力大,因而大大地促进了数据库的建设和发展。随着光盘技术日益发展和成熟,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光盘数据库,现有的数据库也可以转化为 CD—ROM 产品,同时,多媒体技术也已应用于数据库开发和利用,国内外已经开发了不少多媒体数据库。

软件产业产生于 60 年代初期的美国,它是随着第二代计算机的出现而产

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据美国 ADAPSO 的一项调查表明,从 1965 年到 1985 年,美国计算机软件和服务的产值年增长率为 17%—19%,软件及其服务产业的产值增长率已进入产业部门的前列。1985 年世界软件产品市场的交易额大概为 400 亿美元,现在约以平均 30%的速度迅速增长,大约高出硬件发展速度的一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软件开发有了较大发展,软件科学研究、软件技术的发展有了若干可喜的成果,并开始重视软件生产的工程化和商品化。八五期间,我国计划建设北京、上海、深圳 3 个软件基地和软件测试登记中心,同时还拟建设一批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骨干企业,为软件开发创造良好环境,建立我国软件产业。

(四)信息服务更为深入

信息服务业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只有在信息技术产业得到质地突破后,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并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而更为深入,并且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传统的信息服

务部门逐渐吸收和融合了信息处理、信息系统、网络服务、大众传播软件开发、调查咨询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无论信息的管理或服务都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信息服务的规模和范围逐步扩大,从科学技术向经济、企业、管理、市场、新闻、法律甚至家庭生活等领域渗透。据日本《信息服务产业白皮书》 1990 年版统计, 1989 年的全世界信息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 1800 亿美元,在发达国家中,80 年代以来信息服务业的营业额,正在逐渐地赶上并超过计算机产业的销售额,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结构比重的增加,反映了高技术密集性和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的信息服务业越来越广泛深入到社会各方面。

(五)信息技术革命使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受到重视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商品化,信息也是一种财富,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是一个大家都关心地问题。如果信息生产者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出来的信息,无偿地被别人使用,信息事业就会逐步萎缩, 所以知识产权必须受到保护。现在各个国家都在加强有关信息产业的立法工作,不少国家制定了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和软件法等。从 1956 年至 1986 年,日本先后制定了电振法、机电法、情振法和情促法,对信息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已建立制定了专利法、保密法、统计法及版权法。但整体而言,信息立法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今后随着条件的成熟,应对信息和信息产业制定更多的法律如信息法、信息技术标准法、软件数据库保护法等,因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才会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提高信息生产者的积极性。

(六)促进信息的商品化

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形式出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必然趋势。在商品经济的早期阶段,更不用说在自然经济状态下,信息不可能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商品进入流通,而且也发挥不了商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信息在人类社会在各项活动中,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样,一方面,物化于产品中的信息成分越来越多,使得物质商品的价值构成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商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显示出其信息的价值,另一方面,一部分信息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也逐渐显露出商品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特性,并在经济体系中逐渐地发挥了商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可不断发展,一部分技术性、应用性的信息,在商品生产发展的条件下被商品化。技术性、应用性信息作为一种社会劳动产品,为了保持它的流通,使用和再生产,就必须按价值法则,使信息生产者及传递部门在交换中得到对等的经济补偿。也就是说,技术性、应用性信息在它的生产者、传递者与消费者之间流通时,不能不用商品货币形式与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信息经济的兴起,使得信息越来越商品化。当然,信息毕竟不同于其它商品,它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品的。

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引起了产值结构、就业结构、能源结构乃至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在相当程度上的化为生产、经营、竞争方式乃至国际关系等,改变以往经济活动的内容,提高了人类社会生活的质量。总之,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就象历史上重大的产业革命一样,都将引起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我国的信息产业也是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之下产生和发展的,目前,

我国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各行业,计算机产业已经历了几个发展的阶段,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软件开发有了较大进展,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有了突破,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软件已成为商品,数据库产业经过10 年的建设现已建成一批各类型的数据库,引进了一些国外的文献数据库和CD—ROM 数据库,电信事业已有了初步发展,深圳等地区开始修建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服务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就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革命给我国经济等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将会继续并深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