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最优化(文化景观)的地理原理

资本主义国家习惯于预告地球和人类黑暗的未来。现代的生态和能源危机正是资本主义无能的一个证据。因此,在那里惊慌失措的预告和压缩生产、压缩人口的呼声不少,而且有人公然把这种呼声看成是挽救周围环境的唯一出路。

另一方面,改造自然的各种不切实际的设计,包括在海峡中建堤筑坝, 扭转洋流,连续不断地灌溉荒漠等等是大家都熟悉的。甚至还有人提出融冰、削平山脊以及在其他地方建造新的山丘等不切实际的建议。某些专家认为, 要战胜生态危机,只有把生物圈变为人类圈,也就是用人工环境取代天然环境。这种意见没有某种计算为根据,没有考虑全部地理关系的复杂性和出现意外结果的可能性,并且不是以实际的现代条件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而是以某个不确定的朦胧的远景为依据。

然而,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现实和迫切(例如,北水南调), 它要求以可靠的自然地理素养,对这类设计实施后的近期和远期的间接后果

作出预报。

现在应着手拟定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方面的总体方案。这个方案不应当按照无科学根据的建议,而应当遵循严格的自然科学原理。人类对自然环境作用的最优化,不能依靠各种局部的措施来实现,对于周围环境的保护问题, 不能站在部门的(专业的)、本位主义的立场来处理,而必须从综合的立场出发。

这表明,我们不应当把周围的自然环境看成是许多自然实体和现象的偶然的凑合,而应当看成是从相到表成地圈不同等级的地理系统的有机的结合。

正如我们曾指出的,人类对某个自然界的组成成分的影响,可以引起作为整体的地理系统的功能的严重破坏。同时鉴于地理系统的开放性质和表成地圈的连续性,地方性的人为作用可以沿着各个渠道传递,致使它们累积起来的效力具有区域乃至行星的意义,并且最终构成为表成地圈即整个人类地理环境的状态。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自然保护不应当缩小为保全个别稀有的或值得注意的元素(植物、动物、矿产等等)的局部措施。它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地理系统遭受人为压力影响过大,而使它的结构朝着不良和不可逆的方面变化。

这项任务不可能采取部分地取消经济利用,即歇业的办法解决。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人们把广大空间辟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无疑是对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贡献,但是这种办法不可能彻底解决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最主要和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在日益加剧的滥用资源的条件下,防止自然界的破坏。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只有对自然综合体的功能结构主动地进行干预, 以便调整和提高它们的经济和生态潜力。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最优化的概念应当包括:

  1.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2. 定向地调节地理系统的结构;

  3. 对它的局部地区实行自我保护(歇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必须注意地理系统的不同组织水平,它对于人类作用反映出来的不同的稳定性能,同时也应注意普遍存在的相互联系。必须注意在比整个表成地圈简单得多的相或限区的范围内,限制和“制止”各种从属过程(侵蚀、沼泽化、盐渍化等等)的发生。因此,解决周围环境生态保护和改善的关键,应当是在表成地圈的主要基层结构——单个景观中寻求逐渐地积累正的变化。

总之,从地理学的观点看来,具体的景观应是最优化的基本对象,而最优化的主要本质,可以定义为是构成或组织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应当具有两个重要的性质:(1)高的经济潜力(它依靠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物生产率,有效地利用太阳能、风和其它周期性的自然资源来获得);(2)高质量的人类居住的环境,也就是生态学的环境,包括合乎卫生保健条件(清洁的空气和水)和具备美学上的优点(风景多种多样,并且优美如画,尽可能多地保持天然环境区域,人工要素与天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文化景观的具体途径,应当属于应用地理学或建设地理学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