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的由来

富兰克林以他杰出的科学才能、勇敢的探索精神,认识了多少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雷电的真面目。

但是,广阔的天际奥妙无穷。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江河不息,四季循环,昼夜交替,万物繁荣;在天际,太阳升落,月有圆缺,星星闪烁,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可是,地球是怎样产生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问题,在古代中国和西方都有说法。

中国人说“盘古开天地”。在太古的时候,那宇宙天地混沌一片,万物皆不可分。有一位名叫盘古的大神,用一把神斧将宇宙从中砍为两段。从此, 混浊顿开,清者轻上升为天,浊者重下降为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尺, 慢慢地形成了天地日月星辰。

在古代西方,《圣经》里说天地万物是由万能的上帝在一星期内创造出来的。上帝第一天使混饨黑暗有了光,形成白昼和黑夜;第二天造出大地; 第三天使地有陆地和海洋之分,陆地上长出青草、菜蔬、树木;第四天造出天上的众星;第五天使水里有鱼和各种动物,陆地有动物和昆虫,还有鸟雀; 第六天创造了人。

对这两种说法,很多仁人志士表示怀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天地万物是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构成的。巴比伦人认为天地由水产生。古希腊人提出过“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认为太阳、月亮和其他星体,以及地球上的生物和无生物都是由原子结合而成的。

这些认识虽然接近科学,但由于时代的局限都停留在思辩性的范围内, 缺乏有力的依据和证明。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文化复兴运动的开展,使 16 世纪和 17 世纪的科学轰轰烈烈,成就倍出。天文学在整个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快,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开普勒发现了三大定律,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使人类在认识宇宙的规律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牛顿创立天体力学后,也思考过天体起源问题。他曾设想: “如果构成我们的太阳和行星的物质以及宇宙的全部物质都均匀地分布

于整个天空,每个质点对于其他一些质点来说都具有内在的重力,而且物质

分布于其中的整个空间又是有限的;那么,处于这个空间外的物质,将由于其重力作用而趋向所有处于里面的物质,而结果都将落到整个空间的中央, 并在那里形成一个巨大的球状物体。

“但是,如果物质是均匀地分布于无限的空间中的,那么它就决不会只聚集成一个物体,而别一些物质则会聚集成另一个物体,以致造成无数个巨大物体。它们彼此距离很远,散布在整个无限的空间中,很可能太阳和恒星就是这样形成的。”

牛顿的设想具有唯物主义倾向,再前进一步将有可能提出关于天地起源的假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晚年热衷于神学,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最后坠入神创论,认为宇宙万物按照本来的航线永远不变地运动着。

这样,以哥白尼为开端的向宗教神学的挑战,又以牛顿的“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设还给了上帝,人们的思想重新被束缚起来,使 16 世纪和 17 世纪科学的辉煌暗淡下来。

牛顿的宇宙不变论和林奈的物种不变论、沃尔弗的目的论共同导致 18 世纪科学发展的相对停滞。

林奈是瑞典博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家,对物种起源问题,最终认为是神创“第一对原种”的,之后,物种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它们的形状也总是不会改变。

这三种理论,总的来说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世界上的万物,无论是宠大的天体,还是地球上的花草树木,不管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只要一旦存在,就始终是一个样子保持不变。如果要有变化,也只是场所的变更,数量的增减,机械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