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想要创造宇宙

  1. 世纪的自然科学面临着这样一种沉闷的气氛,几乎被窒息,而出现萧条局面。

年青的德国天文学家康德向这种不变理论打响了第一枪。1754 年,他以“潮汐假说”宣布了地球的毁灭,第二年又以“星云假说”宣布了太阳系的起源,引起了科学上进一步革命的起点。

伊曼努尔·康德,1724 年生于普鲁士哥尼斯堡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家庭生活贫昔。小康德先天不足,体质瘦弱,成年后身高只有 1.57 米。靠家庭的节俭,亲戚、老师的资助,才得进学校读书。1740 年,他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受该校一位教授的影响,而对天文学和哲学兴趣很浓。

这位教授就是马丁·克努真老师,他向康德系统地讲解了牛顿的力学, 激起康德去探索天体的奥秘。

牛顿用万有引力描绘出宇宙的运动图景。在这幅图景中,各种天体由“万有引力”而联系在一起,恒星的位置是固定的,行星沿着固定的轨道周而复始地运转着。

康德在学习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天体是怎样产生的?”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去求教老师。

“关于起源问题,牛顿已经解决了。”克努真回答。“牛顿描述的只是天体怎样运行啊?”

“牛顿认为那是神的第一次推动。” “是上帝吗?” “对于无法解释的问题,只好推给上帝。” 康德下决心研究宇宙起源问题。

由于家庭困难,1747 年,康德还没有结束学业,就离开了哥尼斯堡大学。为了维持生活,他只好当家庭教师,一当就是 8 年,学生只是 10 岁左右的孩子。

在此期间,康德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书籍。

在古希腊哲学中,德漠克利特、伊壁鸠鲁的原于理论,对康德启发很大。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宇宙万物都是由一种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的物质粒于——原子所组成的。

在天文学上,除前人的成果外,他极其关注当时的最新进展。

1754 年 6 月,康德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地球是否由于绕轴旋转时发生过某种变化》。这篇论文是按照普鲁士科学院悬赏征文的题目写的。征文奖金评给了一位神父。

这位神父认为,地球自神创之日起,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康德提出了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摩擦而延缓的理论。他认为,在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时必然在月球引力切线方面落潮,垂直方面涨潮,涨潮、落潮必然造成潮水与地球表面产生摩擦,地球要带着潮头自转,潮汐摩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补偿,这就对地球自转产生直接影响,使地球自转速度缓慢地降低。

虽然这种降低的速度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永恒不息的作用中, 必然使地球自转速度逐渐迟缓。由此,地球和整个太阳系都将走向毁灭。

这就是康德著名的潮汐假说。

康德在当家庭教师的生活中,基本上完成了一部天文学方面的哲学著作,1755 年初定稿,定名为《关于诸天体的一般发展史和一般理论,或根据牛顿原理试论整个宇宙的结构及其机械起源》。

由于康德是一位年青的小人物,又慑于当时神学自然观的声威,便匿名发表这一著作并以最恭敬的颂辞题献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

1755 年 3 月,这一著作在哥尼斯堡出版,中文译名为《宇宙发展史概论》。在这部著作里,康德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种由各种物质微粒组成

的原始星云,它们像灰尘一样弥漫在整个空间,星云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物质微粒之间存在着两种作用力:引力和斥力。

引力使一些物质微粒之间相互吸引,密度大的质点会把密度小的质点吸引过去,形成引力中心,这个中心质量越来越大,最后形成太阳。斥力使一些物质微粒发生旋转运动,并使其他星云物质产生另外的引力中心,便依次形成行星、卫星和其他天体。

这就是康德的星云假说,它有三个特征。一是,肯定宇宙的本原是一种原始的星云物质;二是,引力和斥力是天体起源和演化的相互联系的基本作用力;三是,天体起源与演化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两个自然科学假说,一个说明了地球的毁灭,一个宣布了太阳系的诞生,从而说明了宇宙有其产生、形成、发展,而又衰老、死亡、毁灭的过程,第一次使宇宙生成问题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取消了牛顿的神的“第一次推动”,在 18 世纪的僵化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是第一次

真正的革命。

遗憾的是,在当时康德的学说不被理解,他的《宇宙发展史概论》出版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书的初版印数不多,销路不广,出版商宣告破产, 致使康德的卓越思想被埋没了半个世纪。

但是康德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科学战斗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时的欧洲弥漫着“宇宙不变论”的沉闷气氛,而地位低微的康德却很少保守思想,他不断学习,勇于接受新事物,不畏名人权威,23 岁时曾在一次讲演中说:“我若是想发现真理,那么牛顿、莱布尼茨的威仪,应当丝毫不顾。”他冒着遭受宗教势力围攻的危险,研究天体演化理论,大胆地提出“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31 岁时就出版了巨著《宇宙发展史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