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的科学使用

化肥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人工生产的或经过对矿石的煅烧而产生的肥料。目前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使用最广、用量最多的肥料,它在补充土壤中化学物质的数量,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因而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由此引起的化肥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化肥成为人们欢迎的产品,主要是它具有较多方面的优点:

①肥效快。大多数化肥能直接溶于水或弱酸性溶液中,很快能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肥效快,一般施肥后三到五天就可见到效果,能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②成分单纯。人工合成的化肥其主要成分很清楚,而且有较高的纯度, 生产中容易根据作物生长发育所特别需要的某一物质及时有目的给予补充, 容易有理想的肥效。

③养分含量高。化肥经过了化学方法的处理,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很高, 如尿素每百斤含氮量达到四十六斤。

④使用方便,省工省时。由于其易溶于水,且含量高,每次使用量比传统有机肥的量要少得多。

化肥的优点使得农业生产上大量和广泛地使用,但也容易产生滥用现象,造成浪费和不良的后果,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剧。这是因为化肥还有其他不利的特征,在使用时也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地方:

①化肥有一定的酸碱性,虽然化肥绝大多数都是盐类,但在水中溶解后即以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形式存在。由于作物对土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使得土壤中某种离子大量积累,造成土壤酸碱度的变化。由于引起土壤板结,从而影响土壤的通气性能,影响作物生长。如当硫酸铰施入土中后, 即离解成铰离子(阳离子)和硫酸根(阴离子),作物根系选择性地吸收大量的铵离子,并交换放出氢离子,引起土壤变酸性,这类化肥叫做生理酸性盐;而硝酸钙施入土壤中,作物选择性吸收硝酸根离子(阴离子),残留在土壤中的钙离子容易与水中的氢氧根结合,生成氢氧化钙,使土壤呈碱性, 所以这类化肥称为生理碱性盐。当然化肥中也有对土壤酸碱度影响不大的种类,如硝酸铵,由于水中溶解后形成的铵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植物都容易大量吸收,很少在土壤中积累,这类化肥称为生理中性盐。

②容易出现烧苗现象。由于化肥的含量较高,当使用化肥时要特别注意其浓度,过浓的化肥溶液,会使作物出现叶面枯萎,严重时整个植株烧灼枯死。这主要是由于施肥过浓,土壤溶液中的水势过低,植物根系不仅不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肥料,反而要渗出水分到土壤中,植株因缺水而出现烧苗现象。

③化学性质不稳定。化肥一般具有吸湿、溶解和挥发的特点,在生产、运输和贮藏中容易受潮、失效。

根据化肥所含主要成分不同,可分为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肥料和复合肥料。

氮肥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硝酸铵、氨水和尿素。根据其中含氮化合物的形式,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作物对铵态和硝态氮肥能直接吸收利用,故肥效快。而酰氨态氮要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碳酸铵和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肥效相对较慢。

磷肥品种也很多,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可分为水溶性、弱酸溶性和难溶性磷肥。水溶性磷肥能直接溶于水,施入土壤后,被植物吸收利用,如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磷酸等。弱酸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弱酸,施入土壤后,能被土壤中的酸或作物和微生物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碳酸逐渐溶解,被植物吸收利用,如钙镁磷肥、沉淀磷肥等。难溶性磷肥的溶解性很差,不易被植物吸收,肥效慢,后效长,如骨粉、磷矿粉等。

钾肥。土壤中含钾量高,但仅有 1%~2%可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磷酸二氢钾等。钾肥易溶于水,在土壤溶液中以钾离子形式存在,并以钾离子形式被植物所吸收。不同作物对钾的敏感性不一样,含糖类较多的作物,对钾的要求较高,如烟草、纤维作物、马铃薯、甘薯、甜菜、甘蔗、葡萄等,多施钾肥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好。甜菜、烟草、甘蔗、葡萄等作物喜钾忌氯,不能施用氯化钾,应选用其他钾肥。

微量元素肥料是指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化合肥料。如硼砂、硼酸、钼酸铵、钼酸钠、硫酸锌、硫酸锰、硫酸亚铁、硫酸铜等。可作为基肥、种肥和追肥及根外施肥,往往针对某一作物的某一生育期的特殊需要给予补充。如在油菜开花前期施硼肥,有利于油菜的结实率提高,促使种子饱满,产量提高。

复合肥料是指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化学肥料。如磷酸铵、磷酸二氢钾和氮磷钾复合肥等。它具有养分含量高,成分多样化,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节约施肥劳力,对土壤的不良影响少等优点。

科学施用化肥应该掌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化肥与农家肥配合使用:农家肥的肥效缓、稳、长,养分齐全,来源广, 与化肥配合使用能补充多种营养元素,改善土壤结构,防止板结和酸碱度变化。在肥效上也是两者快慢互补,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氮、磷、钾等化肥配合使用:根据作物生长的要求,按比例配合使用氮、磷、钾化肥,能协调供给作物养分,提高化肥利用率,达到高产稳产和培产增收的目的。

根据气候与土壤条件和作物营养特性施肥:在适宜的温度下,作物代谢旺盛,吸收养分的能力强,生长快,肥效易发挥。如水稻幼苗在土温 16℃时, 对氮、磷、钾的吸收率分别只占在土温 30℃时的 71.1%、55.9%和 78.9%。在越冬作物和春季育秧时,由于肥效低,应增施速效肥,特别是速效磷、钾肥可促进早生快发。土壤的养分含量、含水量、酸碱度和土壤砂粘性等因素, 也会影响对化肥的利用率。在酸性土中施生理碱性盐,在碱性土中施生理酸性盐,能避免土壤过酸过碱,有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作物的生育前期一般以氮肥为主,促使有效光合面积的快速形成;开花前期应控制使用氮肥,防止徒长,造成花而不实和落花落果;灌浆期和果实膨大期应多施磷、钾肥,促进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和积累。

掌握好化肥溶液浓度:溶液浓度不宜过高,要分次施肥,少施多次。同时不能让作物与化肥直接接触,防止烂苗。

注意施肥方式:作物生育后期施追肥,由于根系吸收能力的下降,可采取根外施肥的方法,让地上部分,特别是叶片吸收肥料。对于容易在土壤中形成不溶性化合物的肥料,也最好使用根外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