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石山上留英名
1942 年 11 月,初冬的胶东大地已是北风摧生,寒气袭人。日寇驻华北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亲自指挥,纠集青岛、威海、烟台、莱阳等据点敌伪军 3 万多人,开始对我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拉网式”“扫荡”。敌人采用所谓“铁壁合围”、“分进合击”、“对角清剿”等战术,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从四面八方向马石山区平推过来。白天,他们像梳头一样,以密集的队伍齐头并进,不漏过一个村庄、一座山头。晚上,各条要道、山口都拉起铁蒺藜,挂上铁铃铛。每隔三五十步, 燃起一堆火,派敌兵把守,稍有响动,一处鸣枪,四面一齐开火,由此构成一个大火力网。此次被“网”进来的,就有来自莱阳、海阳、文登、牟平、栖霞、福山等地的上万名群众,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夹带着简单行李,惊恐不安,跌跌撞撞,哪儿安全,便奔哪儿逃难。最后,许多人逃到了当时未见到敌人的马石山区。
马石山,耸立于乳山、海阳两县的交界处,因有石似马而得名,绵亘 30 多华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善良的人们哪里知道,这正是日本强盗有意摆下的一个陷阱,表面上看不到敌人,实际上,这里正是敌人“拉网扫荡” 的“收网”处。敌人已经在这里布下了宰杀中国人民的屠场。
开始,敌人每天只以一二十里的行程紧缩着包围圈。23 日,他们突然加快了速度,疯狗一般地向马石山扑来。敌人的飞机先绕马石山兜了一会圈子, 便头一扎,对着地面一阵扫射,紧接着,倾泻下一颗颗重磅炸弹。霎时间, 树倒石飞,硝烟四起。被围困在山后坡的群众,在政府干部和民兵的带领下,
趁鬼子“网”尚未拉拢的时机,寻找薄弱地段,拼死向外突围,不少人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可是,聚集在山前坡平顶寨一带的几千名群众,却被敌人牢牢地困在了里面。惊慌失措,乱成一片。情况危急啊!
正当大家走投无路,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忽从西面传来一阵喊声:“八路军来了!咱们的八路军来了!”人们一下子从山沟、树丛里钻了出来。果然,10 个雄纠纠的八路军战士,正向他们走来。战士们身着灰色棉军衣,脚打裹腿,腰束手榴弹,身背武器背包。一看就知道是从主力部队来的。原来, 他们是胶东军区 5 旅 13 团 7 连 2 排 6 班的战士,在东海军分区执行一项特别任务后归队路过这里。他们见山上的群众被敌人围困,便主动留下来帮助乡亲们突围,已分头带领好几股群众冲了出去,现又返回来帮助山前坡这些处境危急的群众。
苦难的乡亲们终于有了希望。顿时,他们全都围了过来,期盼的目光, 殷殷的话语,一齐对着自己的子弟兵,自己的亲人。战士们听着乡亲们的诉说,一个个紧握双拳,抱定誓死掩护群众突出重围的决心。
这时,只见一个二十四五岁的战士,嗖地跳上石墙。他矮矮的个子,长得墩墩实实,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格外有神。他的皮带上拴有个小磁碗,碗套上还绣着个鲜红的五星。他就是 6 班班长王殿元。他猛地一挥拳头喊道: “乡亲们,不要怕!大家尽管放心,有我们在,就有大家在!我们带领大伙往外冲!”他把几个战士凑在一块,询问了周围的敌情,又派人前去作了侦察,选定西北方向的一条大沟作为突围点。人们准备着,等待着黑夜的到来。
突围开始了。半夜过后,10 名战士随同 2 名军区文工团员、民兵一起, 带领着 1000 多名群众,悄悄地来到大沟里。班长命令大家作好突围准备,战
士们都上好刺刀,推弹上膛。班长带着 3 个战士,分别攀上了沟两侧的山脊, 迅速摸向火堆。没多久,随着两山包上的黑影的晃动,敌人的哨兵不出声地被战士们干掉了,火堆也随即熄灭。山沟下已移动到沟口的群众,按照事先的安排,由其余 7 名战士、文工团员、民兵分头率领,一西一北,两路齐进, 势如潮水,一批一批地涌出了沟口。
三星已经老高了,敌人尚未发现这个巨大的缺口。班长和战士们送走了第一批突围的群众,便准备进行另一次突围。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 拉着两个孩子来到战士们面前,焦急地说:“这两个孩子的爹妈,都为打鬼子把命丢啦,上级把他俩交给我,说什么也不能再让他们落在鬼子手里,同志,带他们出去吧,让他们长大了好给爹妈报仇。”说到这里,老人禁不住涌出了热泪。两个孩子一齐扑到老人怀里,哭喊着:“奶奶,我们在一起, 我们不离开你。”突然,人堆中跨出了扛机枪的大个子战士,他把机枪往背上一背,一手搂过一个孩子,对身旁的班长说:“班长,把这两个孩子交给我吧!我一定把他们带出去。”另一个姓徐的小战士也抢前一步,刷地一晃刺刀说:“班长,我来开路!”其他战士也磨拳擦掌,表示坚决把大家全带出去。班长赞许地点着头,他向人们一挥手,人流又顺着黑黝黝的大沟,向前冲去。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那个大个子战士名叫赵亭茂,是 6 班的机枪射手。他和班长王殿元都是班里的老兵,几年来,他俩参加了上百次大小战斗,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班里的战斗骨干。
赵亭茂冲在前面,出了包围圈。他迅速地闪在路边,低声招呼乡亲们别停步,赶快过去,又急忙放下背上的孩子。不一刻,另两个身背大娘与孩子
的战士也赶了上来。大娘手拉两个孩子,让他们跟叔叔告别。孩子们弯下腰, 恭恭敬敬地对战士们行礼。班长动情地亲着孩子的小脸蛋,说:“跟奶奶走吧!”转身便和 9 个战士,闪电般地又进入了鬼子的包围周,去解救那些尚未脱险的群众。
可是,当第二批群众由他们带领刚刚走出沟口,爬上土岭,眼看就要脱身的时候,却被敌人发觉了。一小队鬼子叫喊着追了上来,机枪、步枪一齐向人群射击。人们乱了,不知所措。这时,只听班长那宏亮的嗓音响了起来: “机关枪吸引敌人火力,其他人跟我来!”于是,我们的机枪开了火,立刻将敌人的火力吸引住。战士们边打边变换射击位置,敌人被迷惑住了,真以为我们来了多少人和枪呢,原先追上来的敌人趴在地上,胡乱地射击着。趁着这个时机,人们迅速从撕开的网口,纷纷冲过土岭。然而不少人并未立即离去,仍留在土岭下不安地注视着,他们要等亲爱的战士们和尚未冲出的乡亲。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鬼子在向班长他们逼近。月色下只见蹿跳的身影与刺刀的闪光。
终于,一场短兵相接的白刃战结束了,阵地上留下了十几具鬼子的尸体。但 6 班已付出了血的代价:战士王文礼英勇牺牲,班长王殿元已几处负伤。
正当战士们准备掩护群众冲出重围的时候,忽然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跑到大个子机枪手赵亭茂的跟前,哭诉说:“同志啊,俺全家都没有出来,全在西南面那条沟里!”
班长一怔,忙问:“沟里还有多少人?” “满满一沟,不知有多少!”小姑娘急切地述说着。
这时,东方已出现了鱼肚白,马石山露出了锯齿形的轮廓,夜里的时间不多了。“小妹妹,不要哭,我们一定把你的全家救出来。”班长一面安慰着小姑娘,顾不得自己的伤痛,一面带领战士们和帮助组织突围的民兵,义无反顾地又奔回了马石山。
没有突围的群众已经不多了。四周的日伪军嚎叫着,眼看已逼到山根。现在只有抢占有利地形,争取时间。在战士们的带领下,人们穿过纵横交错的沟谷,迅速地来到了山后的峭壁之下,顺着一个光如石板的大陡坡,爬上了马石山主峰。
班长和大伙一道察看完地形,接着便作了简短的动员和战斗分组,然后吩咐大家抓紧时间,趁敌人还未上来时稍事休息。为了保护众位乡亲和战士们,他已打定主意,决心在此和敌人血战到底。
经过一夜的紧张战斗,大家还没有吃东西,身上的棉衣在紧张的奔波和战斗中也汗湿了,一歇下来,肚子饿得咕咕叫,冷风一吹,棉衣冰凉地贴在身上,全身上下不由自主地战栗起来。大家找出了剩下的仅有的几个玉米饼, 一人分食了点儿。为了抗住冷和饿的威胁,他们只好站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擦拭武器、垒砌掩体上来。班长则提枪在手,来回踱步,时而倚着过去放牧残存的石墙向下观望。突然,他的身子一震,因为他看到南石山脚下,已布满了鬼子兵,狡猾的敌人将部分被绑着的群众推在前面开路,正吆喝着、张望着向山上蠕动而来。班长又转到东、西、北面观察,山下也都是敌人。情况紧急啊,一场恶战就要发生。
敌人的飞机又来袭击了。它们嗡嗡地喧嚣着,从东南方向来到山顶上空, 翅膀几乎擦着那个高大的平顶松,神气活现地绕山峰盘旋,然后将一颗颗罪恶的炸弹投掷下来,就一歪一扭地飞走了。一时间,硝烟弥漫,泥石飞进,
响声如雷,令人口眼难开,耳根发麻。然而,战士们抖抖身子,揉揉眼睛, 继续紧张地注视着山下。北面,密密麻麻的鬼子爬到了半山腰,一个身骑高头白马,手挥军刀的家伙,在山根下吼叫着。不能再等待了,这正是攻击的好时机。为节省弹药,战土们因陋就简,他们拆掉石墙,以石头作为武器。一块一块的石头,连蹦带跳,迎头砸向敌人。敌人鬼哭狼嚎,死伤严重,没命地滚爬了回去。接着,敌人用迫击炮向山顶轰击,但由于角度关系,炮弹只打在悬崖上,炸飞一些碎石和树枝而
与此同时,敌人在南坡方向加强了攻势。他们驱赶着群众,漫布在从东到西的整面坡上,向山上爬来。战士们搬起石头的双手放下了,眼睛里都要喷出火来。明摆着的敌人不能打,叫人有多难受呀!其实群众也是一样心急如火,他们早已识破敌人的阴谋,就听山下的人群里有人高声喊,捆绑的绳子被挣断了。愤怒的人们一个个抱起石头,砸向敌人。敌人终于下了毒手, 群众在枪弹和刺刀的杀伤下,成片成片地倒了下去⋯⋯
近了,敌人来得更近了,连他们那狰狞的兽性的面孔都看得到了。战士们握枪的手心攥出了汗,炯炯的目光紧盯着敌人,几乎屏住了呼吸。当敌人离山顶五六十米时,随着班长一声令下,大个子赵亭茂手中的机枪,小徐的步枪,所有的枪支一齐吐出了愤怒的火舌。敌人在战士们猛烈的火力下,不得不退了回去。
但就在战士们和正面敌人交火时,东西两侧的敌兵已快爬到了山顶。战士们又分头将他们打了下去。一次,二次,三次,敌人爬上来,被打了下去, 打下去,又爬了上来。战士们不时地有伤亡,现在,就只剩下班长王殿元、机枪手赵亭茂和战士李贵了。战士们的子弹已经打光,而敌人却越压越紧, 并且又调飞机前来助战。此刻,王殿元把两颗手榴弹紧紧握在手里,敌人嚎叫着向山顶冲来,王殿元用尽全力,把一颗手榴弹扔向敌群⋯⋯
英雄的 6 班班长王殿元、战士赵亭茂、李贵,在敌人即将冲到跟前时, 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日军攻占了马石山后,将抓捕到的 500 多名群众全部杀害,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马石山惨案”。
当人们清理惨案现场的遗留物时,在山边的两个火堆旁,看到了两个战士的遗体。山西南的一条沟里,横躺着几百个同胞的尸体,其中有老有少, 有青年,有妇女,还有那个慌忙找战士求救的小姑娘,以及小姑娘的全家。但不屈的群众临死也没有停止斗争,他们有的和鬼子的尸体扭在一起,不是咬着敌人的耳朵,就是卡着敌人的脖子。平顶松旁的石墙已是东倒西歪、残垣断壁,但那上面新掏的众多射击孔却清晰可见,每个射孔下,都堆有一堆空弹壳,4 个战士牺牲在旁边。石墙门旁,满地散乱地丢放着被砸碎的枪托、砸弯了的枪筒和砸扁了的机枪盒子。石墙外,到处都是一滩滩血污和许多个被打穿了的敌人的钢盔。在那大青石间的平顶松下,人们找到了班长王殿元、大个子机枪手赵亭茂、战士李贵 3 个人的遗体,王殿元的手里,还握着一块手榴弹木柄的碎片。
由于诸多原因,6 班 10 位勇士没能给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单。人们虽然不全知道他们的名字,但“马石山十勇士”作为一个英雄群体,受到了人们永远的崇敬。乡亲们把他们的遗体安葬在山顶上那棵平顶松附近,并为他们和所有在马石山牺牲的烈士建立了纪念碑。
马石山十勇士的英名万古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