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仅局限在“小行星带”中运动吗?
“小行星群”中有成千上万的小行星,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非常小, 就像颠簸起伏、质地疏松的丘陵。“小行星带”中的小行星虽然一开始在“小行星带”中运动,但却不能保证它们将永远这样运动下去,由于这些小行星是在环绕太阳运动的,所以它们仍受到其他行星的万有引力的影响,特别是巨大的木星的吸引,一些小行星可以穿过木星的轨道进入太阳系的外层空间,而另一些小行星可以穿过火星的轨道进入太阳系的内层。对于飞到太阳系外层的小行星,我们很难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 但那些比火星更靠近太阳的小行星是更容易进行观测和研究的,同时给我们带来危险的可能性也变大了。
1898 年,德国天文学家古斯塔维奇发现了一颗并入火星轨道的小行星,并将其命名为“爱神星”(人们给小行星命名时通常起一些温柔的名字,但对于那些有特殊运行轨道的小行星则起一些较有阳刚之气的名字)。
当爱神星和地球按照正常的轨道运行时,它们之间的距离仅为 2250 万公里,几乎是最靠近地球的行星——金星到地球距离的一半。因此, 爱神星是除了月球以外最靠近地球的星体了。1913 年,它移到了距地球2600 万公里的地方。
这个距离对地球来说是绝对安全的。爱神星以前的运动轨道是极不规则的,它很可能会与地球发生碰撞,所以它改变轨迹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爱神星的平均直径为 16 公里,它与地球的碰撞对地球本身来说并不会有太多的影响,但对地球上的生物来说这将是一场大灾难。
但问题是爱神星并不是唯一可能撞入地球的小行星。自从 1898 年以
来,人类发现了大量比爱神星更靠近地球的小行星(大多数直径仅为 1 或 2 公里)以来,如今我们至少已经发现了 1/5 的在地球周围的小行星, 并且每年都有新发现。
本书前面介绍过的陨星就是由于偏离轨道而坠入地球的小行星。它们并没有多大的破坏力,但迟早会有更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实际上, 正如我们所担心的那样,平均每 1 亿年就会发生一次毁灭性的撞击。如
果真是这样,那么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应该已经发生了 30 次这样的碰撞。其中,从大陆和海洋开始有复杂的生物存在后,应该已经发生了五六次大碰撞。这些碰撞是否在地球上留下了痕迹呢?
大约在 6500 万年前,地球发生了重大变故,导致了恐龙和其他动植
物都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直到 1980 年都没人能确定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假设推测,但都不能让人信服。1980 年美国科学家沃特·奥瓦瑞兹对已经有 6500 万年历史的岩石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发现目前这一地层的稀有金属——铱的含量是或早于或晚于这一地层形成的地层中铱的含量的 25 倍。这说明恰巧当恐龙从地球上消失时,某种物质使金属铱渗入到了岩石中。实际上不仅仅限于奥瓦瑞兹进行分析的那一地区,世界各地在那个年代形成的地层中稀有金属铱的含量都是相似的。
那时的地球到底发生了什么?奥瓦瑞兹认为:陨星中铱的含量通常比地壳中的含量要高得多(实际上大多数铱存在于含有铁矿的岩芯中),
所以看来 6500 万年前地球发生了特别巨大的碰撞,随之产生的大量的热把流星和地壳汽化。大量的尘埃被抛入到大气层中,由于太阳光长期照射不到地球,地球温度降低至冬季的温度。长期寒冷的恶劣气候使许多生命种类从地球上灭绝了。而且这次碰撞还引起了火山爆发、地震、洪水泛滥、大面积的森林火灾等等一系列的灾难。大多数生物特别是大型动物从此从地球上消失了,但仍有极少一部分生命种类幸存下来,继续繁衍生息。
有迹象表明,在地球发展的历史上会周期性地发生这些现象,每到这时都有大量的生命灭绝。这可能是生物演变发展的重要环节,因为它给了新生物种发展、繁衍、扩大的机会。例如,哺乳类动物在最后一次“大灾难”以前几千万年就已经存在了,但它们都无法与庞大的恐龙相竞争,而变得无足轻重。只有在那次流星与地球相撞以后,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了,小型哺乳类动物才得以有机会经历了演变并发展形成了如今地球上存在的许多高级物种——包括我们人类。
如果未来有另一次大规模的碰撞,而人类还没有能力避免这次灭顶之灾,那么所有的人类都会因此而丧生,并从地球上绝迹。也许其他更高级的生物将在地球上写出一部新的篇章。迄今为止,至少还没有足以把地球彻底毁灭的陨星与地球发生碰撞,但我们不能断定这种可怕的灾难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它是有可能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