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看起来像什么?

现在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太阳系的主宰和生命之源——太阳上来。不过,“太阳看起来像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太明显了,任何人都知道,太阳是一个耀眼的大火球。

的确,这个大火球熊熊燃烧,放出灼热的光芒,使人不敢直视,哪怕只是几秒钟的时间,否则就会伤及视力。因此,对太阳进行确切的描述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太阳灿烂的光辉及其所发出的光和热对人类极为重要,在远古时代,它在许多神话中被人们视为神灵。世界各地都流传着太阳神的动人传说。其中最优秀的要算是古希腊的太阳神赫里阿斯的传说了。神话中的太阳神名为“阿波罗”,他每天都驾驭着烈焰飞腾的战车翱翔于天际。

我们已知的第一位“神论者”是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他于公元前 1379 年登极,并创建了以太阳神(名为阿顿)为唯一天主的教派。出于对太阳的景仰,他改名埃赫那顿,但这一宗教并未使其长生。

基督教徒们心中的真神是万能的上帝,他们自然不会将太阳的位置凌驾于上帝之上,但他们也认为宇宙中再没有比太阳更有资格做为万能之主的象征的东西了。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也可能直视太阳,例如,当太阳掩映在乌云之后的时候,以及在黄昏时分,阳光在穿过晚霞之后将变得较为黯淡。此时,我们就不用担心直视太阳会伤及视力了。

往往在这些时刻,太阳的表面会呈现出一些“黑斑”。中国的天文学家们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并做了详细的记录。无独有偶,欧洲的天文学家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他们却从来未做任何记录,当时人们将这些遍布太阳表面的“黑斑”视为对太阳所象征的天主的肆意侮辱, 而究其原因,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视觉错觉。

直至 1610 年末,伽利略利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发现这些“斑点” 的的确确是存在的,他还根据这些“斑点”在太阳表面位置的缓慢移动, 计算出太阳的自转周期为 27 天,当然,这一发现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神学家以及教皇对太阳上的“斑点”感到恐惧,但是事实毕竟是事实,伽利略最终赢得了胜利并使敌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确切地说,太阳上的“斑点”并不是黑色的,它们只不过与太阳其他部分相比暗一些而已。当金星和水星运行到与地球和太阳成一条直线时,我们将发现它们是十分昏暗的,而它们靠近太阳“黑斑”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所谓“黑斑”比起金星和水星要亮多了。

1825 年,德国业余天文学爱好者萨谬·贺纳瑞奇·史奎克开始致力

于对太阳和“太阳黑子”的研究。他花费了 17 年的时间对其进行观测(为防止强光灼伤眼睛,他在观测时极其谨慎),从而发现“太阳黑子”出现的数量以 10 年为周期(另据其他天文学家的观测,该周期为 11 年), 他的研究开创了一门新学科——天文物理学。这是一门研究宇宙中星体物理性质的科学,直至今日,“太阳黑子”的成因仍是一个谜。

“太阳黑子”出现机率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852 年,英国科学家爱德华·塞宾指出地球磁场作用的强弱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基本相符,这一发现意味着“太阳黑子”具有

某些磁场特性。1908 年,美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勒瑞·赫尔发现“太阳黑子”附近存在强烈的磁场。上文中所提到的所谓“太阳黑子”变化周期实际上是 20 年,在这 20 年中,每 10 年磁场的方向发生一次翻转。

1893 年,爱德华·芒德通过对前人记录的研究惊奇地发现,在 1645

年至 1715 年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芒德郑重宣布了他的这一发现,但未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这主要是由于那些早期记录的可靠性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可。

本世纪 70 年代,美国天文学家约翰·A·爱迪发现了芒德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核实。他不但参考了人们利用望远镜观测到的结果,同时也参阅了早年中国和其他国家天文学家们用肉眼观测的资料。他注意到“太阳黑子”沉寂期(1645—1715)是“太阳黑子”活动的最小周期,并称之为“芒德最小周期”。1645—1715 年间的芒德最小周期是有史以来最晚的一次,而“芒德最小周期”的成因至今仍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