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中学生去南极

1993 年隆冬的一天,智利皇家空军的一架“大力神”C—130 运输机,载着我国又一批赴南极考察的人员,平稳地降落在充满神秘色彩的南极。

在这一批去南极的人员当中,有一个 18 岁的小伙子,是我国所有赴南极的正式队员中最年轻的一个。他叫齐澎涛,是北京劲松职高中餐班的学生。他是通过严格的筛选和激烈的竞争,才获得这次机会的。

在到达南极以后的 400 天,也就是一年零一个多月的日子里,他一直是我国南极长城站的厨师。他的任务主要是让中科院、极地研究所和科技成果司的叔叔们,能在这个童话般的冰雪世界吃到可口的中餐。

为了适应南极的生活,他在去南极之前,曾在我国黑龙江亚布力这个被人称为“夹皮沟”的地方生活了半个月。

他和其他预备队员一起,住在一座海跋 4000 米的高山上,经受严格的考验。

一次,为了自找苦吃,他们走出被他们称为“南极楼”的住地,到外宿营。其时气温已降到零下 35 摄氏度,而他们却偏偏支着单层帐篷,钻在薄不挡风的睡袋里。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恐怕不等到南极,就冻成冰棍了。

在南极不像在大城市出门有交通工具,因此必须学会滑雪。在电视屏幕上看运动员滑雪是挺惬意的,可要亲临其境,凭着滑雪板在茫茫雪原上滑行, 真是谈何容易!即使是像齐澎涛这样健壮如牛的小伙子,照样摔得鼻青脸肿。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真可谓伤痕累累。

在南极要是迷路或者遇险怎么办?那就得靠自己的生存本领了。齐澎涛在那座“周天寒彻”的高山上,经过了严格的生存训练。他学会了凭着地图找目标,而且能寻找捷径,缩短距离;他能凭着几根绳子和两个滑轮,从冰缝里往上攀登;还能凭着绷带、胶布和常用药品进行自我救护。他不但有勇, 而且有谋。

从这些训练科目,我们就不难想象南极生活的艰苦,可是齐澎涛却笑着对记者说:“也不像人们所想象得那么苦。在这里,有燃油发电,照样可以看录像、打台球。有录像带录音带,照样‘卡拉 OK’,唱歌跳舞⋯⋯”

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齐澎涛尚且如此乐观,在其

他的环境中,他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一个连南极也敢闯一闯的勇敢者,还怕竞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