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迪与《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重45万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纪念性建筑,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

整座铜像以120吨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是由建筑师约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艾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艾菲尔设计制作的。

自由的象征

正如看到埃菲尔铁塔就会想到法国,看到大笨钟就会想到英国一样,当看到自由女神像时,人们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美国。

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像,傲然屹立在美国最大城市纽约港入口处的自由岛上,高耸入云,象征着美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民为庆祝美国100周年国庆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它由法国雕塑家巴托迪创作,颂扬美国的新共和与自由,并希望自由重返法国(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第二共和国)。

女神双唇紧闭,戴着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式宽松长袍,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12米长的火炬,左手紧握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年7月4日”字样。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象征暴政统治已被推翻。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女诗人埃玛·娜莎罗斯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送给我……

你那些疲乏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遗弃的可怜的人群……

你那无家可归饱经风霜的人们。

一齐送给我……

我站在金门口……

高举自由的灯火。

女神身体微微前倾,气宇轩昂、神态刚毅,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感,而其端庄丰盈的体态又似一位古希腊美女,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晨光羲微时远眺女神,在朝霞的映衬下,显得雄伟、优雅;夜幕四合时,神像基座的灯光向上照射,将女神映照得宛若一座淡青色的玉雕。从女神冠冕的窗孔中射出的灯光,又好像在女神头上缀有一串闪着金黄色光芒的珍珠。女神右手高举火炬在夜空中发出橙黄色的光辉,给热闹、喧嚣的大都会平添了一处颇为壮观的夜景。

巴托尔迪于1904年10月5日在巴黎逝世,但他所塑造的自由女神像永远表达着人民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

自由女神像之所以能够在众多的城市雕塑中脱颖而出成为纽约的城标的原因是:它代表了城市的历史,它代表了城市的精神,它代表了城市的特点,它也道出了城市人民美好的、向上的理想与愿望。当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一定是高雅的、优美的。

如果你坐船到纽约,从茫茫大海来到哈德逊河口,远远地你就可以望见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像,高高地耸立在美国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

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

巴托尔迪由于创作了自由女神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而受到美国人民和法国人民的高度尊崇。他也因此当选纽约市荣誉市民和法国荣誉勋团指挥级团员。

解读自由女神像

有一种说法,现在的女神像,其形体就是以巴托尔迪妻子让娜为原型创作的,而神像的面容则是以艺术家的母亲为原型塑造的。

这一种说法认为,巴托尔迪在塑造这一作品时,深受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的影响,这座自由女神像的脸部轮廓,巴托尔迪是以自己的母亲为范本所构建出来的。而女神严峻的面庞和刚毅的神态则反映了作者母亲追求自由的理想。

最近几年,美国有些学者提出,自由女神像最初可能是为了颂扬解放黑奴而建的,而且原型还是黑人。美国哈佛大学美籍非洲裔研究员纽曼说:“自由女神像百分之百关乎奴隶制度,与移民完全无关……‘自由’指的是奴隶的自由。”

纽曼还指出,学术界中普遍相信拉布莱伊(提出建造女神像的法国历史学家)是想用自由女神来纪念奴隶获解放,兼庆祝美国支持联邦政府的一方在南北战争中获胜,以及纪念解放黑奴的美国总统林肯。

凑巧的是,当自由女神像在1886年竖立时,欧洲移民开始由纽约湾源源涌入美国,他们仰首一望就看到这个女神像,自由女神像因而被赋予一个全新的象征意义。美国负责国家公园事务的人类学家若斯芙也同意这个观点。

来自法国的礼物

1876年是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纪念日,自由女神像就是法国在这一纪念日赠送给美国的一份与众不同的礼物。

1865年,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史学家、著名的自由主义者拉布莱伊提议,要在美国独立100周年之际,赠送一份珍贵的礼物,以表达法国人民对美国人民的敬意和希望以及对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法联盟的纪念。

这一提议触发了充满激进思想的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1834~1904)的创作热情,他决定塑造一座象征民主自由的塑像,并立即着手进行图样设计。

对酷爱雕塑艺术且才华横溢的巴托尔迪来说,做这项工作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因为他在17岁时曾亲眼目睹了激动人心的一幕并在他的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印记: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政变。一天,一群坚定的共和党人在街头筑起了防御工事,与政变者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暮色苍茫时分,一位忠于共和政体的年轻姑娘,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不幸饮弹,壮烈地倒在血泊之中。这一景象使年轻的雕塑家心潮汹涌,久久难以平静。从此,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了雕塑家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

1869年,自由女神像的草图设计完成,巴托尔迪便开始全心全意地投入雕塑的制作工作。

远渡美利坚

巴托尔迪在塑造《自由女神像》期间,曾到过美国旅行。他想争取美国人对塑像计划的支持,但美国人迟迟没有意识到这一礼品的珍贵。直到1876年巴托尔迪参加在费城举行的庆祝独立100周年博览会,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而把自由女神执火炬的手在博览会上展出时,才引起一场轰动。

只见摆在人们面前的这只手仅食指就长达244米,直径1米多,指甲厚5厘米,火炬的边沿上可以站12个人。于是这件几天前还鲜为人知的雕塑品顿时身价百倍,成为美国人人渴望欣赏的艺术珍品。不久,美国国会便通过决议,正式批准总统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请求,同时确定贝德罗岛为建立女神像的地点。

1884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被正式赠送给美国。8月5日,神像底座奠基工程开始,基座高约27米,由花岗石混凝土制成。基座下面是打入弗特伍德古堡中心部位6米深处的混凝土巨柱。该古堡是一座军用炮台,呈八角星状,于1808~1811年为加强纽约港的防卫而建,1840年翻新。

1885年6月,整个塑像被分成200多块装箱,用拖轮从法国里昂运到了纽约。1886年7月4日美国100周年国庆日时作为法国人民的礼物正式交给美国大使。再重新组装在自由岛内由美国政府出资并委托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莫里斯·亨特设计的巨大基座上。

1886年10月中旬,自由女神像的组装终于全部完工。10月28日,纽约港内轮船汽笛长鸣,烟花绽放,在21响礼炮中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亲自宣布自由女神像正式在美国落成。无数群众簇拥在神像周围,怀着激动的心情企首仰望着自由女神像第一次露出她庄严的面容。

1916年,威尔逊总统为女神像安装了昼夜不灭的照明系统并主持了竣工仪式。1942年美国政府作出决定,将自由女神像列为美国国家级文物。

眼睛的视窗

观光的游人可从神像底部乘电梯直达基座顶端,然后沿着女神像内部的171级盘旋式阶梯登上顶部的冠冕处。

为了方便游人,每隔三节旋梯就设置一些休息座,供不能一口气登顶的游客小憩。冠冕处可同时容纳40人观览,四周开有25个小铁窗,每个窗口高约1米。

通过窗口向外远眺,东边可见有“钢铁巴比伦”之称的曼哈顿岛上高楼大厦林立;南边的纽约湾一望无际,波光船影相映;北边的哈得逊河逶迤伸向远方。

从冠冕处向右还可登上神像右臂高处的火炬底部,这里可容纳12人凭窗远望,因顾及安全因素,此处已不再对外开放了。

塑像的基座是一个大厅,1972年美国联邦政府将其辟为移民博物馆。馆内设有电影院,为游客放映美国早期移民生活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