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与《伪君子》

“这是一出非常危险的喜剧,对宗教特别有害,因为借口谴责虚伪,或者伪装的虔诚,它可以让信心最坚的人们,全都受到株连。”这是巴黎大主教在1667年8月11日颁布的禁演《伪君子》的公告,同时还宣称:凡是看这出戏,或者听这出戏朗诵的人,一律驱逐出教。就这样,《伪君子》被停演,作家莫里哀气恨交加,大病一场。

商贾逆子莫里哀

1673年2月17日,法国巴黎的王宫剧院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里正在上演法国著名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无病呻吟》,并由作家亲自扮演主角。当时的莫里哀健康不佳,抱病演出的他凭着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然而,台上演出的莫里哀咳嗽不止,难受得要命。演到最后一场,禁不住抽起筋来。他像平时一样,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到演出结束,回家后咯血不止,不到3个小时,就永远地闭上了他那炯炯有神、富于表情的眼睛。

1622年1月15日,对戏剧事业献出毕生心血的莫里哀出身于巴黎一个具有“王室侍从”身份的宫廷室内陈设商家庭。他的父亲希望儿子长大后继承父业,成为一个能干的商人。莫里哀中学时受到良好的教育,1643年他向父亲宣称放弃“王室侍从”的继承权,决心参加剧团,这一举动如晴天霹雳,震惊了全家,因为在17世纪的欧洲,舞台被视为通向地狱之门,演戏这一行是伤风败俗,被教会所排斥的,演员死后甚至不能以基督徒礼仪安葬。这样的一个家庭居然出了个当戏子的儿子,简直是有辱门庭,大逆不道。1643年6月30日,莫里哀与玛德隆等朋友组成“光耀剧团”,自编自演。自从参加剧团后,他就放弃了原来的名字,取艺名“莫里哀”。由于种种原因,剧团后来解散了,自此,他开始了长达13年的流浪演出。多年流浪艺人的生活。虽历经坎坷,却加深了他对法国社会的观察和理解,也磨炼了他戏剧艺术的才华。

他所创作的剧本绝大多数是讽刺贵族阶层的,所以贵族常常禁止他的演出,拆毁他的剧院,甚至当众扭打他。但国王常出面保护他,把王宫剧院供他使用,赐予他“喜剧诗人”的称号,并当他孩子的教父……即使这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国家里,他的创作道路仍极为坎坷。为了争取剧本的上演,不得不进行持久的艰苦的斗争。他是杰出的喜剧诗人、编剧戏剧理论家,又是优秀的演员,饰演了许多重要的角色,演技和嗓子为当时的人们所称道。

由于他在喜剧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使得这一时期的法国喜剧,被提高到了与悲剧同等重要的地步。莫里哀一生共创作喜剧近30部,代表作是五幕的诗体喜剧《伪君子》也是他创作中战斗性最强的一部作品。

伪善的教士

巴黎富商奥尔恭将一个衣食无着、却经常在教堂虔诚祈祷的人领回家中,这个人就是答尔丢夫,他本是外省一个没落贵族,但因挥霍无度,以至穷得连一双鞋子都没有,几乎成了叫花子。于是,他像当时一些没落贵族一样,走宗教这条路子,打扮成虔诚的信士,靠着他在贵族社会中养成的一套伪善的手腕,骗取了奥尔恭的信任。

答尔丢夫进入奥尔恭家之后,专门吹毛求疵,挑剔别人,弄得全家人都与他为敌。但是在奥尔恭面前,他却装得十分虔诚,他将奥尔恭送给他的少部分钱转手送人,甚至一点点小事也会大发雷霆,责怪自己。一次,他在祷告的时候。捉住了一个跳蚤,因为太生气将它弄死,事后直骂自己罪孽深重。

在他的影响下,奥尔恭一心敬奉上天而变得麻木不仁,可以看着兄弟、儿女、母亲和太太死掉也全不在乎。对答尔丢夫他毫无保留,甚至把他最危险的秘密——一个逃亡朋友寄存的文件匣子也交给答尔丢夫,还打算撕毁女儿与一位年轻绅士原订的婚约,把女儿嫁给答尔丢夫。然而,答尔丢夫在准备与奥尔恭的女儿结婚之时,却还勾引奥尔恭的续弦太太欧米尔。

奥尔恭的儿子发现了答尔丢夫的丑行,向父亲告发。答尔丢夫说这是上帝“借这个机会来磨炼”他,别人再怎么诬陷,自己也应该忍受。这番话使得奥尔恭对他更加信任,一怒之下赶走儿子,把全部财产的继承权赠给答尔丢夫。

奥尔恭的执迷不悟给全家人带来了灾难。为了让他看清答尔丢夫的真面目,欧米尔设下巧计。她让丈夫躲在桌子下面,听答尔丢夫是如何向她求爱的。最后,答尔丢夫色迷心窍原形毕露。

奥尔恭终于看清了答尔丢夫的真面目,愤怒之余要当场赶走这个坏蛋。答尔丢夫马上露出了凶恶的本相,他既已夺到了奥尔恭的产权,又掌握了奥尔恭的秘密,马上到法院起诉,派人来赶走奥尔恭一家,又向国王告发,亲自带人来抓奥尔恭。在奥尔恭追悔莫及、伤心绝望之时,他女儿原来的未婚夫,主动来帮助他们一家。最后,幸亏国王圣明,免除了奥尔恭一家的罪孽,才使伪君子答尔丢夫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命运多舛的《伪君子》

天主教是欧洲封建制度的灵魂,从中世纪以来,就在欧洲各国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占有统治地位。天主教教会打着上帝的幌子进行思想统治,它的活动向来以伪善为特点。教会的宗教说教本身就是欺骗,教士们的假仁假义更是一种普遍的现象。17世纪20年代法国的宗教反动势力成立了所谓的“圣体会”,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仇视教会之外的人们,扩大势力,监视平民。甚至陷害那些所谓有自由思想的人,梦想让社会恢复到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期。答尔丢夫这个形象,就概括了这类人的真实面目。自从这个喜剧上演之后,“答尔丢夫”便成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狼心狗肺的“伪君子”的代名词。它以锐利的锋芒,揭穿了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击中了它的要害,抨击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这出喜剧矛头直指天主教教会,有着很强的战斗性。

也正因为如此,《伪君子》这部戏才命运多舛。1664年它第一次在凡尔赛宫上演时只有三幕,但该剧触犯了教会和贵族,他们在路易十四面前诋毁他蔑视宗教,因此这部戏被下令禁演。后来,莫里哀修改了剧本,1667年更名为《骗子》,公演后仍被人告发,当时的最高法院再度下令禁演。巴黎大主教还到处张贴告示,警告教民对这出戏连剧本也不要读,违者开除其教籍。莫里哀当时被气得大病一场,剧团也停演7个星期,以示抗议。直到1669年,经过莫里哀的不断努力,《伪君子》才被解除了禁演令。这5年的斗争,是莫里哀一反封建教会斗争史上最精彩的篇章。

《伪君子》为什么会获得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支持?

《伪君子》几经周折,最终获得公演权。莫里哀反复修改剧本当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深层原因我们须到17世纪法国当时的社会中去寻找。

17世纪的法国,天主教被定为国教,上层僧侣是社会的“第一等级”,享有种种特权。教会本身有一套从上到下完整的组织机构,形成一股可以与世俗的封建政权相抗衡的统治力量。随着专制正权的巩固,天主教教会和僧侣在统治机构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两朝的大臣——黎塞留和马扎然都是红衣主教,两朝的国王都是虔诚的教徒,两朝的王后都来自教皇统治势力相当强大的国家。

与此同时,王权与教会之间又存在着权利之争。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之后,加强专制统治和中央集权,竭力要使教会服从他的统治,为他所控制,宣称他“自己将是自己的首相”。对于教会那种超然于政权之上的独立地位很不满意,并在议会上发表演讲:“先生们,你们认为国家是你们自己的吗?朕即国家。”但是,他仍然不能忽视教会的力量,他在宣布“朕即国家”的同时,还宣布“君权神授”,不得不借助宗教的力量来把自己的政权神圣化。他更不能忽视在他身边聚集着那么一股强大的宗教势力。因此,在莫里哀与教会势力的斗争中,路易十四扮演了“中间人”的角色,他从自己的政治需要出发,支持莫里哀,可是又不敢得罪教会。于是,他一方面不准《伪君子》公演,另一方面也不接受教会势力的恫吓而加罪于莫里哀。

直到1669年1月,路易十四和罗马教皇克雷曼九世决定缔结“教会和平条约”,宗教迫害至此有所收敛。莫里哀抓住这个时机,上书路易十四,请求撤销禁演《伪君子》,路易十四批准了莫里哀的请求。1669年2月5日,也就是“教会和平条约”签署的当天晚上,《伪君子》终于正式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