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与《大卫》

米开朗琪罗·博那罗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坛的三杰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雕刻家、画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家和诗人。

米开朗琪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他的作品创作兼有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这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艺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大卫》,大理石雕像,像高25米,基座高55米,米开朗琪罗创作于1501~1504年,现在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贵族艺术家

500年之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大卫》不再那么陌生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不想起米开朗琪罗。这是一位集雕刻家、画家、建筑家、诗人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他漫长的一生经历了意大利从繁荣到衰落的转变,他始终是一名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

米开朗琪罗出身于离佛罗伦萨不远的卡普里斯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父曾担任奎奇市和卡普里斯的市长。米开朗琪罗6岁时丧母,从小就在乳母的家中长大。乳母是一位大理石匠之妻,于是在他幼年时就有了一种石匠的气质,以至后来成为雕刻大师与大理石结下终生之缘。

米开朗琪罗10岁入学,酷爱艺术,成天梦想着雕刻云石。尽管他父亲不屑儿子成为地位低下的艺术家,但最终还是顺了他的心愿,把他送到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基兰达约的工作室。后来,又转入罗伦佐·美第奇家族开办的美术学校。美第奇家族大量的艺术藏品,更使米开朗基罗大开眼界。在这里,他的艺术技巧迅速提高,习作经常使老师大为惊奇,备受宠爱。1492年,罗伦佐去世,米开朗基罗幸福的少年时代也随之结束。

米开朗基罗生活在意大利社会动荡的年代。1494年,法国军队侵犯意大利,包围了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因为在美第奇家院的文物与美术收藏所待过,也被迫逃离了该城,他来到向往已久的罗马。不久,他创作了《哀悼基督》,为自己赢得了最初的荣誉。在罗马,米开朗琪罗接触到古代大师的作品,他的技艺有了进一步提高。

颠沛流离的亡命生活,使他对时代产生了怀疑。不久,佛罗伦萨资产者合城市手工业者发动了起义,打退了侵略者,并建立起以城市为中心的共和国。米开朗琪罗感到一切都新生了,他响应新政权的号召,应约于1501年返回佛罗伦萨。

最完美的塑像

如果说达·芬奇创造了内心深邃、高度智慧和风格文静的典型而闻名,那么米开朗琪罗就以塑造了充满力量、坚毅果断和具有信心的英雄形象而不朽。他的笔下、刀下的英雄虽然取材于宗教、神话故事,其实是讴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力挽狂澜拯救祖国的英雄,寄托了艺术家和人民的希望与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米开朗琪罗回到佛罗伦萨的第一个秋天便开始创作著名的雕塑《大卫》,于1504年完成。《大卫》是他整个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雕像之一。

大卫是圣经中的少年英雄,《圣经》中说,在大卫还是个牧羊少年的时候,以色列人经常和非利士人交战。一天,两军刚刚摆开阵势,忽然,非利士营中冲出一员大将,他头戴铜盔,身披铠甲,虎背熊腰,身高七尺……这人就是迦特人歌利亚。见此情景,以色列营中无一敢出来迎战。一连40天,歌利亚骂阵不止。

大卫有3个哥哥在以色列王扫罗的军中当兵,一日,大卫给他3位兄长送饭,恰逢歌利亚骂阵,大卫听到这狂言笑骂气得浑身发抖。见到兄长和以色列王扫罗,他坚决要求出去迎战,大卫没有带盔披甲,没有带兵器刀枪,他仍然穿着平日的牧羊服,拿着牧羊时的打狼棍和弹石器,又顺便捡了5个石子来到了阵前。歌利亚看到只是一个牧羊的孩子,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就在歌利亚拿着钢刀恶狠狠地直冲过来将要接近大卫的一瞬间,大卫使劲一拉早已准备好的弹石器,石子正中歌利亚的脑门儿。这位迦特巨人一头栽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非利士人被这意想不到的结果惊呆了,顿时,营中大乱,以色列人乘胜追杀,非利士人落荒而逃……在此之前,不少雕塑家曾塑造过大卫的形象。但是米开朗琪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也没有塑造成多那太罗(1386~1466,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的青铜雕像《大卫》那样显出喜悦和悠然自得的神情。米开朗琪罗刻刀下的大卫是一个充满着旺盛生命力,有着必胜信念的健与美的英雄形象。

在这件作品中,大卫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拿石块,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

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琪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得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据说,《大卫》原石粗胚由原产地阿尔卑斯山脉卡拉拉山麓挖采移送佛罗伦萨,先前已经委托其他雕刻家创作,但当这位雕刻家着手雕琢时惊讶地发现,石材硬度、密度、光滑均为上选之材质,自感艺术造诣不足,惟恐糟蹋了这块宝贵的石块,因此而停顿。及至日后,他将之交付米开朗琪罗雕琢。《大卫》完工后,受到众人赞赏,米开朗琪罗自己谦虚地表示《大卫》像已存在于大理石内,他只是把多余的部分清除去掉使之呈现原貌而已。

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不仅如此,《大卫》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

米开朗琪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大卫》的成功,也标志着米开朗琪罗艺术上的成熟,而此时米开朗琪罗还不到30岁。

《大卫》魅力的关键所在是米开朗琪罗对巅峰状态下的人的完美表现——健美、理性、精神抖擞、充满力量。它塑造了一个人类英雄,以及一个必定会成就他胜利的宇宙。对于任何一个抱有如此人生观的人来说,这个形象都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不管这个人是生活在500年前,还是身处我们这个时代。

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英雄《大卫》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表现了大利亚拿着钢刀向大卫冲来,大卫并不躲闪的紧张瞬间。他紧锁眉头两眼怒视前方……但是,《圣经》中所描述的大卫并不是裸体,也不是这样的成年人,虽然,作者并不是为了表现《圣经》情节,宣扬《圣经》教义,而是借《圣经》中的这一情节表现他心目中的英雄。

在创作《大卫》的年代,正是教皇腐败,外族入侵,佛罗伦萨面临崩溃的年代。米开朗琪罗迫切希望能够有一位像大卫一样的英雄站出来,拯救自己的祖国。他清醒地知道,拯救自己的祖国不能靠神,也不能依赖上帝,拯救自己还要靠自己本身。因此,他突破了《圣经》情节的局限,用全裸和近乎成人的形象以及那蕴含着巨大潜力的发达肌肉,表现了他所特有的民族自信和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具有叛逆性的人文主义精神。

博学大师

米开朗琪罗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博学艺术大师。在长达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历经坎坷,创造了许多天才作品,为人类文明增添了不朽的篇章。

在创作完《大卫》后,他重返罗马,为西斯廷教堂制作壁画。经过他4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一组令人瞠目结舌的鸿篇巨制《创世纪》诞生了。

第二年,教皇朱理二世去世,新教皇列奥十世决定为他前任的陵墓制作雕像。米开朗琪罗受命制作了3尊大理石作品,《摩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

与此同时,他还在佛罗伦萨为美第奇家族修建小礼拜堂,留下了一组充满诗意的组雕《晨》、《暮》、《昼》、《夜》。同时又接受罗马教皇的委托,绘制巨幅壁画《最后的审判》,此画于1541年开工,历时6年才得以完成。

晚年的米开朗琪罗住在罗马,他的兴趣主要在建筑上。1564年2月18日,大师长眠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享年89岁,终身未婚。

他的侄子将他偷运到佛罗伦萨,安葬在圣切罗克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