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浮士德》

“假如有一天我心安理得懒睡在床,

那我的一生便算收场!

你若能用奴颜媚骨将我欺诳,

使我对自己得意洋洋,

你若能用享乐使我迷惘,那就算末日临我头上!

我愿打赌一比高强!”

浮士德同魔鬼靡非斯托立约后,开始走上了人生探索的崎岖之路。虽屡遭挫折,但仍自强不息、艰苦卓绝地探索人生最高意义。

德国天才诗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1749年8月23日,时钟刚敲响12下,世界文坛巨匠歌德诞生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的一个殷实家庭。歌德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从16岁起,便尊父命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但个人兴趣却在艺术与自然科学方面。

1775年,应卡尔·奥古斯特公爵之邀,歌德来到面积不到40平方千米,人口不过10万的魏玛公国,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以枢密顾问、内阁大臣的身份,开始了为期10年的社会改良实践。整整10年,歌德在劳而无功的繁忙公务中虚耗了自己的天才,几乎没有进行什么文学创作。在他的心里,“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可敬的魏玛枢密官顾问之间的斗争”,在漫长的克制、妥协和深深的痛苦之后,1786年,歌德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改名换姓,独自逃离了魏玛,向着向往已久的意大利奔去。

意大利的自然风光和美不胜收的古代艺术激发了歌德的创作激情,他写下了《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埃格蒙特》、《托夸多·塔索》以及《浮士德》的部分场景。

1788年歌德返回魏玛,不久,法国大革命爆发了,歌德始而为之欢呼,但渐渐地对革命中的暴力流血产生了憎恶,甚至写了一些作品对革命加以诋毁和嘲弄。这个时期,他对自然科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解剖学的创见、一个植物学的重要假说和一个复杂的颜色理论。

1794年,歌德与席勒交往,开始了两位伟大作家携手合作的光辉的10年。歌德曾不无自豪地说:德国拥有这样两个人,应该感到满足了。他们共同主办了魏玛的剧院,主编文艺杂志,合写了一批诗歌和谣曲。晚年歌德主要从事文学创作,写作出诗剧《浮士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和自传《诗与真》。1832年3月22日逝世。

几百万人开拓出疆土

魔鬼靡非斯特与上帝打赌,认为人类无法满足的追求终必导致其自身的起落。上帝却以为尽管人类在追求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达到真理。是由魔鬼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此时浮士德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学者。他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钻研各种学问,以洞解自然奥秘。然而到垂垂暮年,他才悟到这些知识毫无用处?而自己身处的书斋则形同牢笼,把自己与大自然隔离开来。他痛苦得想要自杀,好到另一世界去寻求出路。

复活节的钟声唤回了他生的意志,把他引到郊外,在万物欣欣向荣的大自然和自由欢乐的人群中,他找回了自己。这时,他从郊外带回的卷毛犬化的书生出现在面前,浮士德问他的真实身份,他说自己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其实他就是魔鬼靡非斯特的化身。魔鬼答应做浮士德的仆人,带他重新开始人生历程,条件是一旦他感到满足,灵魂便归魔鬼所有。

最后,浮士德决心要成就一番事业,借魔鬼之力,平息了一个国度的内乱,因此得列一片海边的封地,并率领众人制服肆虐的海水,变沧海为桑田。正当他雄心勃勃向自然挑战时,他的生命已渐渐衰弱,此时的浮士德已是双目失明的百岁老人。魔鬼命令死魂灵们为他掘墓,浮士德听到铁锹之声,还以为是众人为他开沟挖河。想到自己正在从事的伟大事业,他不由得脱口赞道:

“是的!我完全献身于这种意趣,

这无疑是智慧的最后断案,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

然后才能做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听一听吧,你真美丽!”

就在他得到了“智慧的最后断案”,感受幸福的时候,他依约而亡。

魔鬼正要夺走他的灵魂,这时天降玫瑰花雨,化为火焰,驱走了魔鬼。众天使对浮士德说:“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然后将浮士德接至天上。

倾注毕生心血的巨著

1831年,白发苍苍的歌德老人最终完成了耗尽其一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此刻的他正凝望这部靠他的天赋和勤奋完成的书稿,回味着创作《浮士德》那漫长的岁月。

《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德国的一个民间传说。经考据,浮士德是1480年前后生于小城尼特林根的天文学家,同时也是吹牛大王和江湖医生。他死后,民间流传许多关于他的传说。1587年德国出版了《约翰·浮士德的一生》,叙述了他与魔鬼立约、漫游世界、享受人间的欢乐、最后惨死于魔鬼之手的故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马洛(1564~1593)曾写过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把浮士德写成神权的反叛者,追求神奇认识能力和尘世最高权力的人物。莱辛(1728~1781)等启蒙作家也相继创作了同一题材的作品。

少时的歌德就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即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老人掐指一算,整整花了60年的心血,才圆了自己的梦想。

老人微笑着回想起与席勒的友谊,1773年,他开始了构思《浮士德》;1775年,写作了一些片断,后因魏玛之行而中断。正是在席勒的鼓励下,经过长达两年的深思熟虑,才于1797年郑重地打开封存十年的手稿,重新开始这一宏伟工程。经过近十个春秋的辛勤笔耕,《浮士德》第一部终于在1806年4月脱稿,1808年出版。而老友席勒已于—年前逝世。

此后,歌德用了20年的时间来酝酿和构思第二部,并从1825年起集中精力写作,而此时的他已经年迈,为了给自己鼓劲,他为《浮士德》加写了《魔鬼厨》这一出。“不求医,不寻神玄,你立即走向田间,挖起土,犁起田……要牛马共苦同甘,尔收尔获的田畴,须得尔肥尔灌!这便是最上的良方,你便活到了80岁也很康强。”事实上,这是歌德老人给自己开的药方。就是这个良方,陪伴着歌德老人辛勤耕耘,笔耕不辍,为他的一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1831年7月25日,《浮士德》第二部终于完成。歌德惟恐这都呕心沥血的辉煌巨著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于是将手稿封妥并加盖印章,决定在他去世之后再出版。因此,这部传世之作是在1833年作为他的遗著与广大读者见面的。

《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起作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永世不衰。

歌德轶事

一,歌德的家里有一个小巧精美的图书室。有一次,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诗集,刚要读,就被父亲夺走了。父亲对他说:“这是‘禁诗’,不许你读。以后,我叫你读什么,你就读什么,一切都要按照规矩去做。”

一天上午,歌德趁爸爸不注意,偷偷溜进图书室,拿起那本“禁诗”读起来,他不但自己读,而且叫他的妹妹也读了。他扮演诗中的魔鬼,他的妹妹扮演别的角色,两人又背又读,专心极了。当时他们的父亲正在理发。歌德背得起劲,声音由低变高,忘了父亲在那里;他的妹妹大呼大叫,走上前将扮演魔鬼的哥哥一把抓住。吓得理发匠打翻了面盆,扣到了父亲身上。偷读“禁诗”的秘密被拆穿了,歌德受了一顿训斥,可是感到很高兴。

二、魏玛公园里,歌德正在一条狭窄得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把他所有作品贬得一钱不值的批评家。两人都站住了,那位批评家傲慢地说:“对一个傻子,我绝不让路!”

“我却相反。”歌德微笑着站到一边。

三、有一天歌德收到友人寄来的一封特重的欠资信,歌德补足了邮资打开信一看,只见一大包废纸,上面附了一张短笺,友人促狭地写道:“我的身体很好——你的N。”很快的,这个身体很好的N也收到一包超重又欠资的邮包,里头是一块不小的石头,上面同样也附了短笺:“获悉贵体康健,这块石头从我心上落了地——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