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一八八三年八月七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小说通过小市民家庭内部亲兄弟间拒不相认的故事,对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的刻画,以可怕的真实性,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其揭发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力度,较同类作品更胜一筹。

故事很简单。有一天,约瑟夫·达弗朗司大大方方地给了一个白胡子老乞丐五个法郎。这究竟为什么呢?我很奇怪。于是,他告诉了我自己家里所发生的一个悲惨的故事。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那时还是一个小孩子,全家住在哈佛尔港。父亲菲利普是个小职员,挣的钱很少。家里还有二个姐姐和母亲。姐姐因为没有陪嫁,还没有出嫁。家里样样东西都要节约,吃的、用的都是减价的处理品。可是还要摆阔气、装门面,尽量掩饰贫寒生活的真相。

每逢星期日,全家都要衣冠楚楚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那时父亲穿着方襟大礼服,戴着礼帽、手套。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像节日里悬万国旗的海船。但是每次出门前,总会发现父亲的大礼服上还有一些未擦干净的油渍, 母亲只得脱下手套、架上眼镜,仔仔细细地把这些污点擦干净,全家这才能庄严地走在大路上。父母亲挺起腰板、伸直了腿,正颜厉色、举止庄重,仿佛他们的态度举止关系着一桩极端重要的大事。

散步的时候,父亲只要一看见驶进港口的海船,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出那句从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能在这只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啊!”

我的叔叔于勒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花花公子”, 把自己应得的一份遗产花得一干二净,又用掉了我父亲菲利普的一部分钱。全家骂他是“坏蛋”、“流氓”和“无赖”。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打发到美洲去碰运气。万万没有想到他到那里不久就来信说,赚了些钱,可以赔偿我父亲的损失。全家深受感动,于勒叔叔变成了正直的好人、有良心的人、达弗朗司家的好子弟,像所有达弗朗司家的子弟一样的公正无私了。

两年后又接到于勒的第二封信,信上说: “我的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动身到南美旅行,发了财就回到哈佛

尔。那时我们就可以在一起快快活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全家的福音书。此后十年没有收到任何消息,可是父母亲天天等待着于勒的归来。母亲常说:

“只要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看见喷着黑烟的大轮船从天边驶过来,我的父亲总要重复着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能在这只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

那时全家简直以为马上可以看见于勒一面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一面阔气地从船上走下来。父母亲就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地盼望着发了财的于勒早点回来。抱着这种急切的盼望心情,全家动不动就拿出叔叔的信念上一遍,要不然就是拿给别人看。我们还拟定了上千种美好的生活规划,甚至想在安古维尔附近买一幢别墅。于勒变成了我们全家的希望,变成了我们生活欢乐的源泉。

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公务员看了于勒叔叔的来信,才决心向二姐求婚。婚礼之后,我们全家和新婚夫妇决定到哲赛岛游玩。这个地方是穷人们

最理想的游玩场所。它是距哈佛尔很近的一个英属小岛,乘两个小时的轮船就可渡海到达这个岛上。这样既不用花很多的钱,又可以落个出国旅行的美名,摆一摆绅士的派头。这次旅行,成了全家时刻梦想的好事情。上了船, 大家又快活又骄傲。

船在平静的碧绿的海面上驶向远方。父亲挺着大肚子四处观望,一眼瞧见了两位漂亮的太太,高雅地吃着牡蛎。觉得这是一种雅致高贵的派头,于是问母亲和两个姐姐: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怕花钱,两个姐姐马上赞成。母亲只好很不痛快地说: “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后转身对着我,又说:

“至于约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心里很不高兴,觉得这种不同待遇很不公道,眼睁睁地望着我的父亲带着女儿、女婿走到那个衣服褴褛的卖牡蛎的老头跟前。装模作样地教她们怎样吃牡蛎,才能够不叫汁水溅出来。不料弄巧成拙,他刚一模仿那两位太太吃牡蛎的样子,就把汁水全倒在身上穿的礼服上,狼狈地抬起了头。突然间,他觉得这个老头很像于勒,很像日夜盼着、想着的于勒。顿时,他吓得目瞪口呆,脸色苍白,赶快向我们走来,低声告诉我的母亲: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人,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吃惊了、发急了,亲自走过去观看,回来时也吓得直哆嗦,她急切地说:

“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我们。”

父亲走到船长身边,客客气气地搭讪着,船长冷冷地说: “他是个法国老流浪汉,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

他在哈佛尔还有亲族,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着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听说他在那边曾经阔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落到了什么地步。”

一切希望都破灭了。父亲一屁股坐在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真是他!”“弄出大乱子了。”

母亲从“希望”的顶峰,一下子跌进“失望”的深渊。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于勒竟会是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在船上卖牡蛎的老乞丐。她突然暴怒起来,冲着我的父亲说:

“我早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对达弗朗司家里的人还能有什么指望吗?”

父亲无可奈何,愁眉苦脸的只是问她: “咱们怎么办?”

母亲干干脆脆地说: “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现在巳经够倒霉了,要

是再被这个讨饭的认出来,在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船的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还决定不让姐姐们知道。她给了我一个五法郎银币就走开了。我把钱

付给了于勒叔叔,望着那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我又留神看了一下他的脸,这是一张又苍老又穷苦的脸,满面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不由得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回来后,母亲冲着我喊:

“你简直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远处,已经可以望见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赛岛了。我真想再看看我的叔叔于勒,想走到他的身边,对他说几句安慰的话、温暖的话。可是他巳经回到了龌龊的舱底了。

回来的时候,为了避开可怜的于勒,我们改乘圣玛洛船回到了家里。有了这件事后,我每次遇见一个乞讨的老流浪人,总要给他五法郎。

读了这篇小说,它会让你说:这篇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是这样卑劣丑恶, 又是这样的庸俗平凡,但是里面却隐现着小市民的全部生活和思想。它在读者眼前打开了一帧丑恶的现实生活的画卷。在那里,金钱决定人的价值、地位和荣辱。所以菲利普夫妇尽管生活上捉襟见肘、破绽百出,却拼命装点门面,摆出一副庄严而神气的绅士面孔,维持小资产者的体面。因此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约瑟夫全家脱离贫困深渊的“希望”和“福音”,菲利普夫妇对他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手足之情,幻想着占有金钱的欢乐,陶醉在想象的幸福中。他们那颗“虚荣”而“冷酷”的心,被万能的金钱开动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于勒,不是日夜梦想的阔佬,而是一个又穷又苦、衣服褴褛的卖牡蛎的乞丐,立刻激起菲利普太太的恐惧、暴怒、绝望和躲避。他们满怀希望结果又异常失望的命运,被作者无比真实地抓住了,以无比辛辣、苛刻的嘲笑表现出来。于勒的发财与破落、阔佬与乞丐之间的鲜明变化, 决定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他的两种全然不同的态度,真可谓“有钱千里盼相逢, 无钱对面不相认。”从而剥光了涂在人们脸上的虚假的色彩,撕碎了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纱幕,手足之情、兄弟之谊完全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者的揭露可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小资产者的贫困境遇、海外发财的梦想,拜金主义的人与人的关系被合盘托出。

最后作者以饱含伤感的笔触,通过小约瑟夫的内心独自,抒发了对不幸者的无限哀伤之情。正如左拉在莫泊桑的墓前所说:“读他的作品的时候, 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莫泊桑曾经说过:“一个作品的布局的巧妙不在于有激动力或者令人可爱,决不在于引人入胜的开端或者惊心动魄的收煞,而在于那些表现作品的明确意义的可信的小事的巧妙组合。”结合《我的叔叔于勒》理解这段话是十分中肯贴切的。

这篇小说题材十分普通,可以说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和事。乍看起来平淡无奇,作者仿佛只是记述一场偶然的谈话,一件偶然碰到的小事。然而仔细玩味,就会看到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见,但却很少注意的一些特征。从中体察出平淡无奇的叙述里蕴有深意,平铺直叙中含有辛辣的讽刺, 情节波澜起伏,构思巧妙。当菲利普夫妇酣睡在黄金的美梦中殷切盼望于勒归来时,笔锋轻轻一转,巧妙地安排了他们和于勒在船上的狭路相逢。作品具体而鲜明地通过人物的对话、骤变的表情、迅速的转移,避之如虎狼的态度以及归程改乘另一艘轮船等一连串环环相扣的情节,神形兼备地表达出了菲利普夫妇二人在希望和失望的矛盾中产生的种种思想感情。用这种白描的手法、深刻的思想分析、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既写出了他们的丑态和内心恐

惧,又使人物认人唯钱、冷酷自私的性格跃然纸上。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借“我”之口叙述了整个事变,更给人以实感逼人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