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晚发现的大陆
南面的地方
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南极洲曾经是个深奥莫测的地方,古代和中世纪的地理学家,往往把南极周围画成一个无边无际的海洋,或者画成一个环形的海岛,有时也把它画成一个宽广的大陆,叫做“南面的地方”。
从16世纪起,在几乎所有的地图上都画着南极的土地。地理学家都是凭着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因为谁也没有见过这块土地,所以难怪他们把大陆的轮廓画得多么不相同啊!
后来,欧洲的航海家们在寻求黄金和殖民地的时候,曾经有意或无意地深入到南方,逐渐接近大陆的边缘。人们也曾多次组织专门考察队到南极去考察,但是都没有成功。冰块、云雾和风暴,掩盖着南极的秘密。
1772年7月13日,库克率领193名船员,分乘“冒险号”和“果敢号”再次向南航行,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去寻找这块神秘的大陆。1773年10月,暴风雪把两条船分开了,库克只好率领“冒险号”继续南航,绕南极航行了一个大圈,航程达86700多千米。他们曾两次冒着危险突破南极圈,可是遇到了一些冰山和一望无际的浮冰,毫无所获。他们在海上整整漂泊了一年半,已经精疲力竭了。强烈的风暴,使库克最后寻找南极大陆的希望幻灭了。
库克回国后说,南极不可能有大陆,即使有的话,也只是些小岛而已,它上面全被冰雪覆盖着,是人们难以到达的地方,对人类毫无用处。
人们相信了库克的说法。从此,很长时间就不再有人去寻找这块深奥莫测的大陆了。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又开始向南极挺进。不过,吸引人们前去的,却是南极海域里的鲸和海豹等动物。当然,随着捕鲸事业的发展,南极探险又活跃了起来。
1819年7月,俄国航海家别林斯高和拉扎列夫奉沙皇的命令,率领探险队180多人,乘坐“东方号”和“和平号”两艘不大的帆船,横渡大西洋,向南极驶去。他们绕着南极航行了一圈,几次冲进南极圈。冰块、冰山和冰原,威胁着航行,南极特有的风暴,掀起骇人的巨浪,船桅被吹断,帆船被冰块撞漏。他们看不见小岛的存在,也望不到大陆的影子。
第一年,他们在南极绕了半圈,闯进了南极圈。后来,由于夏季结束,冰山挡路,不得不驶向澳大利亚悉尼港停泊过冬。这次航行,他们虽然没有发现大陆,但是却发现了海水的颜色在变换,成群海鸟在顶空盘旋,还有陡峭的平顶淡水冰山……这些不都是临近陆地的象征吗?他们坚定了信念:南极一定有大陆存在。
第二年,南半球的春天降临了。两艘帆船继续绕南极另一个半圈航行。再一次闯进了南极圈。依然看不见大陆的一点影子。失败在等待他们。正在绝望的时候,有个船员开枪打死一只冰山上的企鹅,准备用它来佐餐。当企鹅被剖开后,发现嗉囊里有几个小石子。
小石子只有在陆地上才有,可是最近的岛屿离船也有几千千米,企鹅是不会跑这么远的。那么,离船不远的地方,一定会有陆地存在。
这几个小石子重新燃起了航海家们的希望。1821年1月,他们终于在南纬68°29′,西经75°40′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岛屿,定名为“亚历山大岛”。从此,俄国人就说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是别林斯高,还把岛南面的海叫别林斯高海。
美国人说,南极的陆地是美国“哈罗号”捕鲸船船长巴梅尔在1820年9月1日首先发现的,比俄国人早50天。美国人说,巴梅尔因追捕海豹,扬帆南驶,发现一个被冰块阻塞的海峡(大概是奥尔良海峡),在它的一侧就是大陆。几个月后,巴梅尔再往南方探险,发现了一批庞大多山的岛屿,这就是现在称为巴梅尔岛的地方。美国人还说,巴梅尔曾到别林斯高船上访问过,告诉他已到了南极大陆。别林斯高听了后,懊丧而激动地说:“这是我倒霉,您走运。请您接受我忠诚的祝贺!”
谁最早发现了南极洲。美国人和俄国人在争论。英国人又不同意美国人和俄国人的说法,认为,第一个发现南极大陆的是英国探险家布兰斯菲尔德,时间比巴梅尔要早10个月。
英国人说,1819年,一艘双桅船“威廉姆斯号”的船长布兰斯菲尔德,命令水手驾船进入一个大海峡,这就是现在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1820年1月10日,他们还发现在这个海峡南方的陆地和在东北边的一些岛屿。
不管争论结果如何,世界第五大洲的南极洲后来被人们相继登上,并正在揭开它的奥秘。
登上南极洲
从19世纪30年代末开始,美国、法国和英国的三支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大陆,发现丁威尔克斯地、阿得里地和维多利亚地。
罗斯率领的英国探险队除了发现维多利亚地高达4000米的山地外,还发现了一个深深切进大陆的海(罗斯海),它被巨大的冰障(罗斯冰障)所隔断。冰障长800千米,高10~70米。在一个岛上(罗斯岛),发现一座正在喷发的火山,给它取名为埃里伯斯火山。
1898年,挪威探险家波尔赫格雷维克率领的探险队,终于找到攀登罗斯冰障的道路,他们第一个登上南极洲,并且在维多利亚地东北的阿德尔角盖了一所小屋,也是第一个敢于在南极洲度过极夜冬天的人。第二年夏天,他们对南极大陆进行考察,并向南极进军,由于冰原裂谷阻挡,只到了南纬78°51′的地方。这是人类第一次到达地球最南的地方。
1901年,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率探险队在罗斯海西岸登上南极洲,在这里度过了风暴呼啸、长夜漫漫的冬天。第二年夏天,探险队乘着狗拉雪橇在冰原上向南极前进。狗都被冻死,人也疲惫不堪了,还得自己拉雪橇行进,到了南纬88°17′,的地方,再也支持不住了,只好回去。1908年,斯科特探险队的一个同伴沙克尔顿率领探险队,再次去南极。1909年1月,他们跋涉在冰原上,艰苦地行走了73天,到达南纬88°23′,的地方,眼看离南极只有170多千米了,可是粮食快吃完,不能再前进了。最后,经历了千辛万苦,又是失败而归。
斯科特再次组织探险队准备去征服南极。但是,这次却碰上了竞争的对手、有经验的探险家阿蒙森,他们一起争夺那地球末端的第二颗王冠明珠。
1911年1月14日,阿蒙森率领探险队乘坐“弗兰姆号”(利用南森乘坐过的那艘船,作了些改装)来到南极鲸湾,在附近建立基地,选择西经163°向南的路线,做好准备工作,设置休息站、粮库,每处树立了识别路途的标记,准备向南极进发。
就在这时候,斯科特探险队的“新地号”船,正停泊在“弗兰姆号”船附近。两个探险队相互作了访问,双方都想第一个夺取胜利。后来,“新地号”开到罗斯岛附近,“弗兰姆号”一部分队员留在基地,他们在南极度过了冬天。
10月20日,阿蒙森探险队一行5人,18只狗拉着3架雪橇,在支援队的配合下开始向南极行进。他们幸运地选择到一条平坦的路,天气也好,一路上走得很顺利,后来,遇上暴风雪,路途越来越艰险,冰谷、峭壁层出不穷。他们冒着极端的危险越过毛德山脉,终于在1911年12月15日下午3点钟,站到了地球的“末端”。这是多么欢欣的时刻啊!他们相互拥抱跳跃,一起把挪威国旗和“弗兰姆号”标志升起,还举行庆祝“宴会”——每人分到一块煎海豹肉。
他们在平坦的南极架起帐篷,逗留了36个小时。给周围的高地命名为“哈康七世高原”。他们知道斯科特就在自己的后面不远,不久也将到达南极,就留下了带讽刺性的信,说如果他们在归途中不幸死亡,请斯科特转递给哈康国王一封信,挪威人第一个登上了南极。
斯科特选择的是西部的另一条迂回路线。出发的日期是11月1日,比阿蒙森晚10天。选择马和摩托化雪橇做交通工具。不幸的是,路途艰难,天气也特别恶劣,马在半路上不耐严寒死去。摩托化雪橇也损坏了。他们前进的速度很慢,好容易徒步走到南极。可在到达的时候却发现挪威的竞争者已先到了南极点。于是,他们怀着失望、沮丧和痛苦的心情离开南极。
在归途中,阿蒙森一行乘狗拉雪橇平安地返回基地,然后回到了挪威。“弗兰姆号”上的阿蒙森和同伴,被当作民族英雄来欢迎,岸上成千上万人向他们挥手致敬,乐队高奏欢迎乐曲,就像当年南森自北极探险凯旋归来的情景那样。
斯科特等人在回程的路上不幸牺牲,但他给人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日记和标本,他的名字和功绩永留人间。
世界上首先完成横越南极洲的是福克斯率领的12人探险队,于1957年11月24日从阿克尔顿基地出发,穿过南极到达斯科特基地,历时99天,行程达3453千米。
在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一年里,12个国家共派遣了1万人到南极地区考察。斯科特的儿子小斯科特重新踏上他父亲的征途,在南极地区出人意外地发现了老斯科特探险队的遗物——4听罐头。小斯科特双手抱着果酱、炼乳、羊舌和牛肉饼罐头,睹物思人,热泪盈眶。令人惊讶的是,虽然事隔半个世纪,但罐头里的食物,色、香、味仍保持原样,真是探险史上的奇闻。
后来,每年也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家去探索南极大陆的奥秘。大部分是南半球夏季时在那里工作,小部分人留在基地挨过漫长黑暗的冬天,继续进行科学研究。
1980年1月,我国两位科学家董兆乾、张青松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初访了南极。后来又参加合作考察。他们是最早踏上南极洲的中国人。他们留下了两只具有中国特色的茅台酒瓶作为纪念标志,在南极的迪·迪尔维尔站、凯西站、莫森站等为了欢迎中国科学家,先后升起了中国的五星红旗。
1981年1月,我国先后又有11人赴南极考察,在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新西兰的斯科特站、智利的马尔什基地和阿根廷的马兰比奥站进行考察活动。
英国两个探险家萨·拉纳尔夫·柴斯尔顿和查尔斯·巴顿于1979年9月2日从格林威治动身,沿地球经线纵横南北极的环球一周的冒险旅行。他们曾以78天的时间成功地横断南极,创造了横断南极洲的世界纪录。
1982年1月,智利“世界发现号”到南极地区进行世界第一次旅游横渡。同年10月,在智利马尔什基地召开了一次关于“南极资源政策”的讨论会,参加的有15个国家的50名科学工作者。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这块被人称为“第七大陆”的土地上开这样大规模的会议。智利一向重视它在南极的地位,到1983年已在南极设立了7个科学考察站。
1984年2月14日,智利的6个家庭离开圣地亚哥前往南极洲,在南极建立了第一个居民点。这六家人共18人(12个成人,6个1~10岁的儿童),是第一批迁往南极洲的移民家庭。到1985年,智利已有25个家庭踏上南极大陆,并建立了一个小村庄。智利准备把这个村庄建成一个充满生机,好像人们生活在今天的阿拉斯加一样。
1984年12月31日,在南极半岛尖端附近的乔治岛西南部的菲尔德斯半岛的山坡上,中国南极“长城站”正式奠基。1985年2月15日竣工建成,并迎来了我国第一批越冬考察的科技人员。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1988年12月20日,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挺进南极圈,到达南极大陆,在那里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1990年3月3日,由中国、美国、法国、前苏联、英国、日本的6名探险家组成的国际徒步横穿南极考察队,历尽艰辛,几经磨难,经过219个昼夜,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西向东、路线最长的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
现在,全世界已有18个国家在那里建立140多个科学考察站,其中16个为永久性的。南极洲的奥秘已逐渐被揭开,第七大陆正日渐兴盛起来。
难达之极
地球上有两个人迹最难到达的地方——“难达之极”。它们不是北极和南极的中心。北极圈内的难达之极位在东经170°、北纬83°50′,这是北冰洋中距离海岸最远的地方。
过去,人们对这个地方是无知的。有人说,那里是一块未知的土地。也有人说,那里是可怕的无生命之极,是个死亡的海洋。海面上漂浮着冰块,水永远无休止地回旋着,是人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
1941年,前苏联考察队曾两次乘飞机从弗兰格尔岛起飞,三次降落在这儿的浮冰上。他们测量了海洋的深度,风、水流的速度和方向,还考察了海洋里的浮游动植物,搜集了海水的标本,揭露出难达之极的秘密:那里是一片海洋,有各种生命存在。
南极洲的难达之极位在东经55°、南纬82°06′,海拔3710米。这里是南极洲离海岸最远的中心地区,也是南极洲最难到达的地方。
1958年,前苏联考察队从“和平村”出发,经历2200多千米的艰难行程,克服严寒缺氧的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那里,人们进行了冰川、地磁、气象、地震和日光辐射等科学考察。
好多个世纪来,许多探险家勇敢攀登险峰,一个接一个地在这些未知的土地上印上了人类的足迹,消灭了地图上一个个空白点,写下了生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