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学说

人们常用“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来形容坚定和平稳。但事实上,岩石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在风吹、日晒、雨淋等外力作用下,它们也会慢慢变成碎屑。泰山也并不稳,近100万年以来,泰山不断运动,大约升高了500米左右。地球就是在这样的外力和内力的联合作用下,一直发生着沧桑巨变。

地壳有着缓慢的升降运动,举世闻名的珠穆朗玛峰,在几千万年前曾是鱼虫游弋的洋底。人们在那里发现,有的岩石有海相沉积,同时还发现了古老的鱼龙化石。而在意大利波河入海口一带的海水下面,人们又找到了早已被淹没的古代道路。

火山爆发和地震的不断发生,更说明地球内部的活动一直在进行着。1943年的一天,墨西哥的一块玉米地里突然出现一个裂口,并从中不断喷出火焰和岩浆,一个星期以后,便堆积成一座百米高的小山包。此后,这个小山包不断增高,直到1946年,终于形成现在著名的海拔2700米的帕里库廷火山。显然,地球内部的运动改变着岩层的面貌。如果你有机会去深山旅行,不妨仔细观察一下岩层的构造,本来应该是水平的沉积岩层,常常变得七扭八歪,这便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后果。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至今,这仍然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多数人认为大地的水平运动是主要的,它和地幔物质运动有关。也就是说,是地幔物质的运动造成了地球表面形状的变化。

随着人们对洋底地貌研究的深入,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约在两亿年前,大西洋还不曾存在,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的确是连在一起的。而且,南极大陆、澳洲大陆、印度半岛和非洲大陆,也曾身为一体。例如,若把南美洲大陆向东推移,使之与非洲大陆相嵌合,在它们嵌合处的岩系和矿床可以相当准确地对得上口。后来,对古地磁、古生物和洋底结构的研究,也都为大陆漂移提供了证据。于是,人们才又想起曾经被遗忘了的大陆漂移说。不过,这次它是以板块构造的新姿态出现的。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整个地壳是由若干坚实的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浮在地幔的软流层上。由于软流层的温度和密度不均衡,会产生缓慢的对流运动,大约每年流动1厘米至几厘米,所以浮在它上面的地壳板块,就会像坐在传送带上那样缓慢地漂移。在地幔软流层物质上升的地带,岩浆不断涌出,形成新的地壳,这便迫使原来的地壳张裂开来,并被推向远方,这就是所谓的海底扩张。如果这个地带正好是一块大陆,那么这块大陆就会被撕裂,中间的裂缝越张越宽,以至形成新的大洋。如今的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并且,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地带,往往形成洋脊,如纵贯大西洋的洋脊就是这样产生的。

运动着的板块还会发生碰撞。如果是较硬的洋底板块同较软的大陆板块相撞,洋底岩石层便会斜插到大陆岩石层下面,并在那里形成海沟;而紧靠大陆的岩石层则会凸起,形成岛弧或海岩山脉。如果是两块大陆板块相撞,在它们相对峙的地带就会发生隆起,形成高山,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大陆块同亚洲大陆块相碰撞挤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