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时期——佃农风行

从五代十国至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古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业特点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带动农艺及各种农产品加工技术不断发展演变,总体趋向是提高生产效率。

虽然这一时期农业技术的主流仍然是传统的精耕细作,但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不平衡,呈现出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农林牧副渔商诸业共同发展的态势。

而各王朝旨在发展生产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力我国近古时期农业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五代十国时的农业经济

五代十国时期处于唐宋变革之际,在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在农业方面以经济作物的生产变化最大。农业经济是改善生存环境和向生产的深广度进军的第一要项。

这一时期农业经济的主要表现,就是以水稻种植为主,桑柘、茶树等多种经营为辅的生产经营模式。

这一模式渐渐成型,标志我国农业经济重心南移新格局在南方区域形成,以此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渐渐显示出新鲜的活力。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因为长期的战乱,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虽然五代战乱不堪,但仍有不少君王提振经济。

后梁太祖朱温称帝后重视农业,他任张全义为河南尹,以恢复河南地区的生产。908年又令诸州灭蝗以利农桑。后唐明宗执政期间,提倡节俭,兴修水利,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得以喘息。

后周时,后周太祖郭威为了减轻农民压力,于952年直接将兵屯的营田赐给佃户,以提升税收;并且废除后梁太祖实行的“牛租”,使农民免除牛死租存的负担。后来实行均田制,按实际占有田亩征税。

与五代相比,南方十国的经济型农业却能够继续发展。当时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再加上华南地区被细划分数国,各国为了提升经济实力莫不细心经营,这使得十国的经济力远胜于五代。

南方十国提倡发展经济,并且重视兴修水利,防水治害。吴越、南唐奖励农桑;闽及南汉促进海外贸易;前蜀和后蜀亦能发展农耕丝织,此均能令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

巴蜀地区在唐朝就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国之誉称。经历战乱后,在前蜀王建与后蜀孟知祥父子的经营下,政治相对稳定。他们又注重兴修水利,广泛耕垦,在褒中一带还兴办了屯田,使得农业生产比较发达。后蜀时期,“百姓富庶”、“斗米三钱”,米便宜到一斗三文钱。

吴与南唐、吴越所在的两淮、江南与太湖地区在隋唐时期十分繁荣,是唐代的粮食重镇。历经庞勋之变与黄巢起义后也逐渐回复,当地朝廷支持大规模开垦荒地,并且修筑水道。

吴和南唐在丹阳疏浚练湖,在句容疏浚绛岩湖,在楚州筑白水塘,在寿州筑安丰塘,少者溉田数千顷,多者溉田万顷以上。

吴越境内钱塘江一带,遭受海潮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造海塘,使钱塘江附近成为富庶的农业区,人们感激他,编织出了“钱镠射潮”的神话,反映了人与自然作斗争的英勇气概。

南唐和吴越的农民还修建了一种圩田,即围田。旱则开闸引水灌田,涝则关闸拒水,把低洼的涝地变成良好的耕田。

福建地区在唐代后期经济力不强,王潮、王审知兄弟领有闽国后,他们劝民农桑,在连江县车湖周围筑堤,可溉田40000余顷。

湖广之地,在东晋南朝以来也十分兴盛。马殷据湖南建国楚国后,不断提升湘中、湘西的粮食产量。在周行逢据有湖南时,人民尽务稼穑,四五年间,仓廪充实。这些都使得长江中下游一带成为著名的余粮区,到宋朝更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

南方除了粮食作物兴盛之外,在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也十分兴盛,且进入专业化的地步。当时种植面积最广泛的就是茶树,除了种于山区之外,也有建立于平地丘陵制之上。

在南方十国,茶树等经济作物出现了生产规模扩大、新品种增多、生产技术改进、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的发展趋势。

在南唐统辖地区,楚州山阳县出茶陂,舒州出土产开火茶,庐州出土产开火新茶,和州、蕲州、安州、信阳军、鄂州、兴国军、广德军、歙州、池州、筠州、饶州、吉州、抚州出土产茶。茶树的种植,普及全境。

在吴越统辖地区,常州出土产茶,宜兴出紫笋茶,顾渚在唐代就是著名的茶产地,越州余姚县瀑布岭出仙茗。在七闽统辖地区,福州、建州、漳州、汀州出土产茶。在湖南楚国统辖地区,潭州、邵州、衡州、思州出土产茶,播州出土产生黄茶。当时湖南的茶利,非常可观。在南平国所辖地区,荆州松滋县出碧涧茶,峡州出土产茶,归州出土产白茶。

在前蜀、后蜀的统辖地区,植茶更是普遍。彭州、眉州、邛州、蜀州、雅州、渝州、泸州、巴州出土产茶。

茶树类经济作物在南方的普遍种植,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南方的制茶、丝织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蜀绣、吴绫、越锦等丝织品驰名全国。

南唐制茶业最为发达。南唐国家农桑之盛,前所未有,农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南北无出其右者。当时的扬州蜀岗茶,常州紫笋茶闻名于世。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制茶业在南唐兴盛起来。南唐仅官府就有茶叶坊38处之多,专门生产高级茶品,供皇家和贵族使用。民间制茶作坊更多,境内私茶作坊有1000多处。

农业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制茶业的发展,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业经济商品化的进程。通商贸易、互通有无是大势所趋。

华北需要的茶叶经常通过商人南来贩运,南方茶商的行踪也远至河南、河北,他们贩卖茶叶,买回丝织品、战马等。江南人所需的一部分食盐也依赖华北供应。

北方诸国从契丹、回鹘、党项买马,蜀向西边各少数族买马。南方的吴越、南唐、楚、南汉等国以进贡方式和北方进行贸易。吴越、闽国与北方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路等。

南方十国的对外贸易也很兴旺,我国的茶叶、丝织品等远销海外,东自高丽、日本,西至大食,南及占城、三佛齐,都有商业往来。明州、福州、泉州、广州都是外贸重要港口。

五代十国时期,富有特色的农业经济,为两宋时期农业经济作物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旁注]

后梁太祖朱温(852年~912年),原名朱温,归唐后赐名朱全忠,称帝后又改名朱晃,原丰县人。朱温一生,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但朱温的滥杀无辜,荒淫无耻也是历史上极为突出的,为历代人所不齿。

后周太祖郭威(904年~954年),字文仲,小名“郭雀儿”。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人。五代后周的建立者。在位期间,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清廉勤政的好皇帝。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陈州项城,今河南省沈丘人,一作许州舞阳,今河南省舞阳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大治。

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今河北省邢台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建立者,在位一年。934年,他趁后唐内部皇位争夺之机在成都即皇帝位,建国号“大蜀”,史称“后蜀”,改元“明德”。

王潮(846年~897年),原名王审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人。秦名将王翦的后代。唐代将军,历任泉州刺史、福建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等。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王潮弟,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人。五代闽国创建者。在位期间,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农民种茶。

马殷(852年~930年),字霸图。原籍许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五代十国时楚国第一代君主。任用高郁、吕师周等人,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楚境的独立和地方安定,发展经济,使楚国在五代十国中强盛一时。

周行逢(916年~962年),朗州武陵,今湖南省常德人,出生于农家。五代时期曾任武平节度使。应募为楚主马希萼部静江军卒,与王进逵、潘叔嗣、张文表等人结为“十兄弟”,在10人中最有计谋。行逢积功成为的军校,后升任静江指挥副使。

七闽 五代十国时期居住在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南部的闽人,因分为七族,故称。后称福建省为闽或七闽。苏轼在《送张职方赴闽漕》中有“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句。

契丹 中古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后改称辽,统治我国北方。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延续了93年。

回鹘 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数民族。原称回纥,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回纥汗国从646年建立,到840年灭亡的近200年里,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党项 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族党项羌”的称谓。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

[阅读链接]

柴荣是郭威的继承者,坚持郭威的改革。郭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黥面的天子。黥面就是因为犯罪而被在脸上刻字。

他当政时积极改革。其继位者柴荣是茶商出身,善于计算,懂得经济,继续坚持改革。为了恢复生产,柴荣首先奉行节约政策,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他把宫内珠宝玉器以及金银缕装床几,饮食之具等数,悉数当众砸碎,下诏凡过去进贡之宫中衣服、用具、酒,海味、麝香、羚羊角、熊胆、獭肝等百余种,禁止再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