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集 走向世界

(字幕: 1979 年 1 月 28 日美国华盛顿)

这是邓小平最后一次出国正式访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这个国家。这一天,正好是中国的大年初一。舆论认为,邓小平选择新年的头一天飞洋过海,对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是件有象征意义的事情。

(字幕:1 月 29 日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

主人与客人都显得十分惬意,这是一个政治的抒情之夜。

美国总统卡特说,邓小平的来访,对中美两国来说是久已关闭的窗户重新打开的时刻。美国政府租用了两架大型客机供记者们跟踪报道邓小平的访美活动。

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邓小平,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从容大度地体会着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

(字幕:1 月 31 日接受坦普尔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字幕:2 月 3 日渡音飞机公司)

邓小平说:太平洋再也不应该是隔开我们的障碍,而应该是联系我们的纽带。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在他的官邸看到邓小平访美的电视报道后说:我感到中国的大门再也关不上了。

1978 年邓小平连续出访了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

邓小平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

目前,我国人民决心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1978 年 5 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率领一个政府代表团出访西欧五国,代表团的成员中除国家部委有关人员外,不少是沿海一些省市的负责人。名义是礼节性访问,实际上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前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一次实地考察。

(谷牧 原国务院副总理)

我走之前小平同志找我谈过话,鼓励我详细地做一些调查研究,好的也看,坏的也看,看看人家的现代工业发展到什么水平了,也看看他们的经济

工作是怎么管的,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经验、好的经验我们应当把它学回来。

(王全国 原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

因为资本主义二次大战以后,它把二次大战当中一些高、精技术,转为民用了,同时,总结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矛盾、弊端,也借鉴了社会主义的好东西,所以从 50 年代的后期到 70 年代这个时候,资本主义来了个大发展。一到外面一看呐,思想豁然开朗。访问回来了以后,又用了大半个月时间,在北京,我们就集体在那里总结。总结以后,向中央政治局全体委员, 整整地汇报了一天。

走向世界,不光是出去看,还要出去学。几乎与此同时,邓小平作出决策:大量派遣留学生。

(李琦 原教育部副部长)

特别是那个时候,粉碎“四人帮”还不到两年。思想上的束缚,应该说还是非常严重的,对资本主义国家,那确实就是你说的。一想,哎哟,到资本主义国家去,这就不得了。在 1978 年的 6 月 23 号,小平同志作了一个著名的大量派遣留学生的讲话。这个讲话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在这个讲话里头, 小平同志就曾经讲,他说,你们不要怕派出去,回不来,他说派出去一千个人,跑一百个人,还有九百个人嘛。不过才跑十分之一嘛,怕什么呢,他说不要怕。他说你们要大胆地派,不是派三个、五个,而是要成千上万地派。要学人家的所长,不要怕。

出去的管理,也要改善,不要怕跟人家搞到一起,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在这方面多花一点钱,是完全必要的,是完全值得的。

(字幕:中南海怀仁堂)

1979 年 4 月 5 日,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副书记王全国到这里参加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消除经济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的影响,把国民经济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王全国原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

1979 年 4 月中央工作会议,我作了三次发言。4 月 10 号那次发言当中,

我讲了今年 1 月,小平同志在一份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上批示:“这件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这对我们是很大的启示和鼓舞。特别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感觉到不改革开放不行了。特别从广东的实际出发,我们就分析广东的特点,提出来广东的改革开放应该先走一步。根据这个发言,最后作为中南组,也作为广东要向中央常委汇报。我就把我这几次发言,归纳了若干条。就是在给常委汇报以后,习仲勋同志又带着这个意见, 给小平同志汇报,就讲到,广东提出来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嘛,这个时候小平同志原话这样说:“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 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就是当时的原话。这次中央工作会议以后,五月份就由谷牧同志他率领一个由中央有关部委组成的一个工作组,来帮助广东一块儿起草文件。我们一直到 6 月 6 号,然后到福

建,福建就根据广东的报告,他们也起草个报告,然后谷牧同志就带到北京, 中央很快就批了,中发[1979] 50 号文件。

文件里写得非常明确,“出口特区”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

对外开放,就这样,在中国南方毗邻香港、澳门的深圳和珠海,撕开了第一道口子。1980 年 8 月,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梁灵光)

我想首先补充一个问题,就是 1980 年 11 月,中央确定了习仲勋跟杨尚昆同志调回北京,确定任仲夷跟我来接替他们两位的工作。我们来之前,11 月,我们 8 号离开的,11 月初吧,我跟任仲夷两个人去见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对我们来这里给予一些鼓励,但是他反复讲了两次,这个话我印象很深。他就告诉任仲夷跟我,说你们到广东去,广东的改革开放,是指全省都要改革开放,不单单是指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特区的,这个话,他是讲了两次。

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 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今天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是经济特区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考察外国经济特区代表团的团长。在特区建立 10 周年的时候,他来到了深圳。

(江泽民 中共中央总书记)

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实践,是成功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的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

但是,在特区创办初期,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到过那里的人反应也不尽相同。对新的试验,人们充满希望,当然也少不了忧虑。

1984 年 1 月下旬,邓小平的专列悄悄地离开北京,去了南方。

(梁灵光)

小平同志这次的南巡,我称它为第一次南巡。这次的南巡,我们过去在报纸上、电台上、电视台上宣传报道得不够。因为有这么个情况,就是我们到广东来,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那个时候全国呢,对改革开放有的人赞成,有的人还不赞成。

(袁庚 原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副董事长)

另外还有人讲这个东西是不是新的洋务运动啊?把李鸿章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和今天联系起来,好像开放改革也是新的洋务运动,含沙射影, 这样联系的。

(梁灵光)

那个时候,广东,我们来时压力很大,改革开放,赞成的也有,反对的

也有。风言风语很多。大家觉得压力很大,特别是 1982 年反走私紧急通知以后,压力很大。所以对特区搞得对不对,对搞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对不对,也是各种各样的议论都有。

(袁庚)

因此对“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口号,人家都认为你怎么又要钱又要命,这个事情,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口号啊!我曾经问过很多同志,很多人都是不敢回答这个问题,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梁灵光)

所以他这次来,主要是来看一看,因为这个特区政策是他首创的,是他提出来的,究竟这个特区政策搞得好不好,这个政策行不行,他说我这次是出来看看,是深入到下层来看看。

(字幕:深圳)

特区到底特在哪里?当时,中央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正是在这样一个政策的驱动下。特区建设者艰苦开拓,使深圳这个原先只有两万人口的边陲小镇,几年之间便神奇般的发展起来了。

(刘田夫原中顾委委员)

(19)84 年,他亲自到了深圳,他们向他汇报,汇报特区建设的过程, 汇报了 40 分钟,小平同志一句话也没说,他中间不插话的,一句话都没插过。到最后了,汇报完了,小平同志就提出来一个问题,因为汇报过程当中,就讲,他们有个想法,就想发行经济特区的货币。听完了之后,小平同志就提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说你们如果要发行特区货币,你们考虑过没有, 特区货币会不会对人民币有什么冲击?

(梁灵光)

以后梁湘陪他到深圳的国商大厦,到了 54 层的大楼上到了楼顶上,他看到整个深圳新发展的情况。看到发展的那么迅速,他是比较满意。但是,没有专门作讲话。当时他不大讲话,讲得不多。因为小平同志他当时看的东西, 一般地不轻易表态。所以在没有考虑成熟之前,他都不发表意见,所以我们当时也理解这个情况。后来看了一个渔民村,三、四十户人家,原来是很贫困的,后来都富起来了,每家都盖了新房子。小平同志看了后很满意。后来又去看了个电子工厂,工厂人员介绍情况他也有些插话,我记得不很准了。

在这里,邓小平被有趣的电脑应用技术表演吸引住了,他听说电脑能和人下象棋,索性坐下对起阵来,原 来安排的 15 分钟参观时间就这样又延长了半个小时。

(字幕:深圳迎宾馆桂园)

邓小平就住在这里。在这宁静的时刻,深圳人的心里却不平静。深圳在邓小平的心中究竟是一个什么印象,深圳人急切地期待着邓小平的声音。可他暂时没有表态。

(字幕:深圳湾)

远处,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片白色建筑群就是香港。镜头摇过来,海平线上隐约可见的那个城市是深圳。镜头再摇过来,这片建筑就是深圳著名的蛇口工业区。

1984 年 1 月 26 日,邓小平同志一行就是从这里离开深圳乘船去了珠海。

(梁广大中共珠海市委书记)

因为珠海特区可以说从零起来,珠海当时没有什么商品,市场经济可以说不用说了,连集体经济也都不行。当时珠海整个财政的收入,都不够自己发工资。1984 年初,小平同志来视察珠海经济特区,当时珠海这方面处在个探索的阶段,但是基本上已看到一个初步的轮廓,又盖了一批第三产业,建设的规模,也初步拉开。小平同志视察以后说,尽管认识不一致,但短短这几年,珠海能够拉开这个建设的局面,是不简单的,我很感兴趣,非常兴奋, 看到整个珠海处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局面。所以他就亲自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当时对我们鼓舞很大,当时我记得还没有给深圳题词。

珠海人激动了。深圳人心里却在打鼓。然而,几天后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确实令深圳人兴奋不已。邓小平写道: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这是对深圳人的肯定!

这是对整个经济特区的肯定!

(字幕: 1984 年 2 用 8 日厦门)

离开广东,邓小平来到了厦门。他和王震等人乘坐游艇,在风和日丽的海面上围着厦门岛缓缓地绕行了好几圈。

厦门作为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批准开发的时间比深圳、珠海晚一年,它的建设速度比广东那边慢一些。在诸多困难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作为一个海防城市,准备打仗的箭在弦上绷了几十年,现在搞对外开放,这个弯子自然要拐得大一点。

(邹尔君原厦门市市长)

小平同志 1984 年来的时候我向他汇报,我们比较慢,我们现在正在抓这

些事情,他就讲了一句话,对头。中央是 1980 年批准的特区,到 1981 年还是一片荒地,没有动工。那时我们心里很着急。因为深圳、珠海进展都很快, 而我们还在同土打交道,同石头打交道,解决基础设施问题。

(陆自奋原中共厦门市委书记)

真正的厦门动起来,开始动,是在 1982 年以后,这样在时间上隔的差距

就比较大了。小平同志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到厦门。

(邹尔君)

当时我最苦恼的就是两个问题。一个特区大小,只有 2.5 平方公里,一眼就望穿了。我们向小平同志报告,要求扩大到全岛。第二个呢,在经济特区里边,赋予自由港的政策。当时小平同志,我向他汇报的时候,他点头微笑不答复,后来他告诉我一句话,就是,你的要求,我转告第一线的领导同志,让他们去作决定。

“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厦门人对他的这个题词有过不同的理解。

有人说是对厦门的批评,有人说是对厦门的鞭策,也有人说是他对整个特区试验的期望。

(中南海怀仁堂)

  1. 天后,回到北京的邓小平同政治局的其他常委谈了他这次南方之行的感受。

在特区的时候,他讲话不多。这一次,他讲了很多。

他说,最近我专门到广东、福建跑了三个经济特区,有了点感性认识。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厦门特区划得大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这样就首先吸引大批华侨资金、港台资金,就可以把周围地区带动起来,使整个福建省的经济活跃起来。我们要开发海南岛,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 搞平均主义不行,这是个大政策。

根据邓小平 2 月 24 日的这次谈话,4 月中旬,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

(邓小平)

搞这个开放啊,关键是每一个地方的人,什么人领导。是一个明白人, 还是个糊涂人,有没有劲头的人⋯⋯

会议建议,进一步开放北自大连,南至北海的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5 月 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这一建议。

(梁灵光)

所以我说,小平同志第一次南巡,不但肯定了我们的特区的政策,我们的改革开放,广东、福建的改革开放,而且,引起第一次我们沿海开放的高潮。

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

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政策,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

(邓小平)

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了以后,明朝衰落了。以后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作出对外开放的决策,也是邓小平敏锐观察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的结果。他说:“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 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难追上。”所以,对外开放政策是我们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世纪也不可能改变。

(字幕:山西平朔)

1984 年,在山西省的北部,长城脚下,当时国内最大的合资企业安太堡露天煤矿开始破土动工。

合资方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哈默先生,他是邓小平的朋友。 1979 年 2 月在休斯敦的一次聚会上,邓小平第一次见到哈默,别人要向

他介绍,他说:不用介绍,中国许多人都知道哈默先生,你是列宁的朋友, 你在苏联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们,我们也欢迎你到中国来。哈默说:我很愿意,但是中国不让我的私人飞机降落。邓小平说:这很简单,你来之前来个电报。

后来,哈默真的坐着他的私人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

(新闻播音)

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由董事长哈默博士率领的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和美国科威特公司代表团。

翻译: 86 了。

邓: 86,你比我大六岁还多一点。哈默:这是我的夫人。

邓:你好。

邓:这是一件好事情。

(新闻播音)

邓小平说,中美共同开发安太堡露天煤矿,是中国同外国达成的最大的合资协议,这是一件好事情,我们最近决定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你们带了个好头。哈默说:由于邓主任的关心,使事情进展顺利,第一期工程建成后, 原煤年产 1500 万吨。邓小平说:这是我们奉行开放政策的结果,而且大家都赞成这种政策。哈默说:他将继续推进中美合作,开辟新的合作领域。

合资,今天看来已经司空见惯,可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对这个字眼却是那么的陌生。

(李岚清国务院副总理)

1978 年底,当时我们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谈一个重型汽车的技术引进。在谈的过程当中,这个通用公司董事长莫非就提出一个问题说,你们为什么只能谈技术的引进,为什么不能谈合资?合资,这个英文的名词就叫 JOINT VENTURE 。我当然也学过一点英语,但是我们都听不懂什么叫 JOINT VENTURE,现在人人都知道了,就是合资经营,当时他就给我们作了解释,我们听了以后觉得很有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可能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方式。但是我的思想立刻就有另外一种反应,你是资本家,我们是共产党,我们怎么能够搞合资啊?但是当时有一种制度,就是重大的项目的谈判,都随时向上面写简报。我们也写了简报,通过国务院的技术引进办公室向上报,谷牧同志当时分管这方面的工作,他就批示:拟同意。但是,同时就感到这个事情事关重大,就报送给中央政治局的所有领导。我们接到这个批示以后的简报, 当时我们感到非常惊喜和兴奋。所有的政治局的领导同志当时都圈阅了。小平同志特别的在上面批了几个字:“合资经营也可以办嘛”。我这个印象是很深的。这个批示的日期是 1979 年 2 月 11 号。这件事情我们后来在学习小

平文选时才知道在 1978 年这个时候,他已经开始有这个构想。而且在批示的前几天,他接见荣毅仁几位同志的时候,就谈到了在中国引进外资,搞合资企业。但是作为一个具体项目的正式批示,在我的回忆当中也可能是最早的一个。

合资,英文字面解释是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合资企业给我们提供了直接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的条件。

(邓小平)

我们要学会,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自己不懂,要向懂行的人学习,向外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学习。不仅新引进的企业,要按人家的先进方法去办。原有企业的改造,也要采用先进的方法。在全国统一方案没有拿出来之前, 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中央各部门要允许和鼓励他们进行这种试验。

开放,不仅给我们这个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NEW’S)

今天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发生了变化,对有些人来说,步子也许太快了。而对新一代的许多成员来说,还不够快。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并没有什么错。很显然,有不少个人是既为国家工作,也为他们自己工作,荣先生每天由司机驾驶奔驰车送他上班,他在公司的大厦里,管理和经营着企业的王国。许多高层领导都是他的朋友,据说他是这个国家最富有的人,他就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荣毅仁先生。除了他显而易见的财富和权力外,他说,他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今天自己的生命已经贡献给社会主义。(荣)我不否认我曾经是一个大资本家,但那是解放前,现在那些工厂已不再属于我了,我在为国家和人民工作。

1984 年 10 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迎来了它的五周岁生日,为纪念它的创立,中信公司在北京召开了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

(邓小平)

这么多国际的著名的企业家、金融家一块到北京来,体现了各位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的发展的关注,中国现在正在深化改革和开放⋯⋯

邓小平对到会的专家、学者说:“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字幕:广州白云宾馆)

1985 年的春节,邓小平又来到了广州,又一次登上了去年他曾经登临的这座高楼。

在他到广州的前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这个会议是根据邓小平等人的意见召开的。会议纪要指出,要把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 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区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促进本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内地。

(贾庆林北京市代市长、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福建在对外开放方面,现在已经形成了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放区、台商投资区、旅游度假区以及内地山区的开发地区,这样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格局了。

从 1979 年特区试验开始,逐步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直到全方位开放的大格局。事实证明,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大跨越。

1988 年 4 月 13 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海南建省, 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土壤上,以最大经济特区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热点。

一度因为把开发权转让给外国人而引起争论的海南“洋浦风波”,已经渐渐平息,那里的建设步伐却更加脚踏实地。

(毛志君海南省副省长)

开发洋浦,一共需要 15 年,头五年主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现在主要进

行整个开发区的平整,现在已经完成 11 个平方公里,已经建成了一个电厂,

装机容量是 31.55 万千瓦,建成了 2200 门的程控电话。小平同志听了有关开发洋浦的汇报以后,小平同志就有一个指示,就是有一个讲话,他就说,海南省委关于开发洋浦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

在中国开放的这块棋盘上,上海的浦东开发是一颗举足轻重的棋子。

(黄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

小平同志对上海非常关心,1988 年到 1994 年,他在上海过了七个春节。

(1994 年春节)

邓小平:今天我来给你们拜个年吧嘛。众人:给你拜年,向你致敬。

朱镕基:刘靖基同志,苏步青同志。

(黄菊)

1990 年,我记得是(小平同志)年初来的时候,他就特别关心浦东开发这件事。

(邓小平)

向英雄的上海市人民表示热烈的问候,节日愉快!(黄菊)

他就说了,上海的浦东开发,不是上海一个地方的事,浦东开发,可以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所以是全国的事。

(朱镕基)

我们祝小平同志健康长寿。

(黄菊)

在他的关心下,1990 年 4 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了开发、开放浦东的这个战略决策,同时,中央也宣布了,9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就是浦东开发。从那年开始,上海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了。我记得 1991 年底,

他来看了上海,他就说起 1991 年初春节在上海的时候,他就说上海开发晚了,你们要努力啊!年底时候来看,上海有了点变化,他又殷切地希望我们, 要三个一点:思想要更解放一点,胆子要更大一点,步子要更快一点。

吴邦国:刚才江泽民同志来电话,向你拜年,向你全家拜年。还向杨主席拜年,向杨主席全家拜年。

邓小平: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也给他拜年。

(黄菊)

1992 年初他来,刚好是在他视察南方,在广东走了一圈以后来到上海, 他就给我们提出了上海要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这样一个新的要求。那年呢,上海开始发展得快了,当年, 1992 年,我们利用外资,一年超过前

12 年的总和,在(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的鼓舞下取得的。到了(19)93 年,他又来上海的时候,在春节,他又提出了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他说上

海要带动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尽快建成国际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从 1920 年邓小平第一次到上海起,七十多年了,他看着这座城市在变化着。

(黄菊)

1994 年的春节,90 高龄的小平同志一到上海第一天就要看杨浦大桥,我说你刚到。第二天,到第三天,他说,一定要去。第一、第二天天气是好的, 第三天天气是蒙蒙细雨,六级风了。一早 5 点多他就起来,8 点钟,我陪着他去。小平同志登上杨浦大桥非常高兴,他就说“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毛毛在边上,她说: 40 年了,我还没听到作诗呢,小平同志就跟我说,我这不是诗,我这是内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