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 绘制蓝图

(字幕:德国德累斯顿第十二届国际行动理事会)

1994 年 6 月上旬,国际行动理事会第十二届年会在德国南部的德累斯顿举行。本片摄制组专程赴会采访。

这届国际行动理事会年会的议题是讨论世界经济转轨和南北差距问题。记者们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引起了与会政治家的广泛兴趣,邓小平的名字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奇迹,被他们屡屡提及。

(基辛格美国前国务卿)

记者:为什么中国在会议中被屡屡提到?

答:第一,因为中国的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展幅度最大;第二, 中国拥有 12 亿人口,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中国毫无疑问将是 21 世纪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瓦西里欧塞浦路斯前总统)

是他(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并且创造了我们有目共睹的经济奇迹。

(特鲁多加拿大前 总理)

他(邓小平)有原则,他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他还把自己的原则投入到实践当中,他是个实干家,他追随自己的目标,并且认为可以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相同的目的地,那就是:中国的强大,中国的统一,中国的稳定。

(范·阿赫特荷兰前首相)

他(邓小平)是我当时所见过的最风趣、最充满活力、最具魅力的人之一。我并不想充当预言家,但当时我便认为,他是能改革中国,引导中国踏上新路程、新发展道路的人,而事实恰恰如此。

同邓小平的会见,给范·阿赫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是 1980 年,中国刚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新政策,邓小平介绍了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初步设想,还说,为了寻找现代化道路,新中国的领导人已执着探索了 30 年。

(字幕: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毛泽东)

准备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字幕: 1964 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10 年后,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字幕: 1975 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又一个 10 年过去了,周恩来扶病登上了四届人大的讲台。

(周恩来)

我现在作政府工作报告,请求大会讨论和批准。

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克服种种艰难险阻, 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薄一波原中顾委副主任)

毛主席是想迅速地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的面貌。这个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应该的。我们国家是个贫穷的国家,落后的国家,各方面都不行,应该改变。但是呀,他这个心情很急,没有步骤,也没有一个什么更高的理论, 提出来的办法呢,就是搞人民公社,吃大锅饭,六千万人上山土法炼铜。这一条路一定,损失之大,那就不知道有多大了。长期以来没有恢复起来。这是探索中间的一种失误,探索还是对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 又经历了两年徘徊。在急躁冒进的错误思想指导下,1978 年 2 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发展规划,提出要在本世纪末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急于求成,又一次造成了中国经济的严重失调。

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才能走上现代化建设的通衢大道呢?邓小平揭示了一条真理:

(邓小平)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1978 年年底,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这个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情,开始重新考虑经济发展战略。

1978 年 9 月,邓小平会见了日本新闻界的一批客人。谈话中,他对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目标作出了新的解释。他说,就是到这个世纪末, 我们实现了四个现代化,我们也还是不富,我们的水平比你们差得远。国际舆论认为,邓小平已经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差距。

一个月后,邓小平应邀对日本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访问。

(画外音)

日本原田外相走进机舱迎接。他对邓小平说:“你带来了难得的艳阳天。”

人们发现,他以极大的兴趣参观工厂企业,考察日本经济。

日本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竹内实说:邓小平副总理的访问“宛如台风经过一样,日程安排显示了他的精力十分充沛”。竹内实还说:“访日期间邓小平反复讲四个现代化,从这种不同寻常的热心来看,他在深入思考。”

(邓小平)

目前,我国人民正在执行新时期的总任务,决心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首先要靠自己的努力,同时我们也要学习外国的一切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

在日本众参两院议长举行的欢迎宴会前,邓小平说,日本早有蓬莱国之称,听说有长生不老药,这次访问,也是为了得到它。或许没有长生不老药, 但是我想把日本发展科学技术的先进经验作为礼物带回去。

在神奈川县日产汽车制造厂,邓小平了解到,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比当时中国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高几十倍。他感慨地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了。

从 1978 年 10 月起,邓小平频繁地出国访问考察。国门外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使他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和希望。

(邓小平)

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

(薄一波原中顾委副主任)

我们是耽误了时间,这 20 年时间“四小龙”上来了,其他国家都上来了,

(相对地说)我们退了一步。如何找到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小平同志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条道路找到了,叫做改革,叫做开放。

1979 年 7 月,邓小平和家人来到了安徽南部的黄山脚下。这时候,山下广阔的农村正在躁动着改革的热潮。

好像为了证明什么,75 岁的邓小平一定要亲自攀登这座高山奇峰。

(周爱义原安徽省委办公厅警卫处长)

小平同志和我们从观瀑楼过来以后,散步到这个地方。到这以后就准备上去。小平同志问这是什么地方?朱福生同志讲:这叫桃源亭。小平同志说这是指什么讲的,是不是指后面的桃花峰讲的?朱福生说:是,是指桃花峰讲的。小平同志到这个地方后一口气就上去了,这台阶还是比较陡的,他一口气就走上去了。在这里站了一会儿,小平同志问前面的高山是什么地方, 我们就介绍,前面是天都峰,非常高。今天是有雾,看不清楚。在讲“山非常高”的时候,毛毛就讲,哟,山这么高,爸爸,我们明天能上得去?小平同志听了后,笑了笑,说:气可鼓,不可泄,明天我们一定要上去!

(朱福生原黄山旅游局局长)

当时在这个地方上山的时候,大家都跟他说,邓老,这一段比较陡,你是不是坐一段抬子(滑竿)。他说,不要,坐什么抬子嘛。他说,爬山就爬山嘛,爬山哪,有一条经验,把裤管一定要卷上来,卷到膝盖上边来,这样走起路来就比较利索。他一边说护士就帮他卷,他自个儿也卷。他这一卷, 我们工作人员就随着他,也把(裤管)卷起来。看到我们都卷了,很多游客也都卷起来。这样,沿着这条路上来的游客绝大部分都把裤管卷了起来。

邓小平徒步登上了黄山光明顶,云海和奇松之下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邓小平)

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现在全国人口有 9 亿,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王光宇原安徽省委副书记)

回来的时候,我们在这个地方,我们的常委同志都来欢迎他。当时我们说,小平同志,你爬了几天很累了

吧?他就很高兴他讲,黄山这一课,证明我完全合格。小平同志上午下山,下午 3 点后就接见我们省委常委。在这个接见当中,小平同志作了很重要的一系列的指示。我们体会最深的,就是小平同志要我们解放思想,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发展山区经济,发展黄山的旅游事业。要增加山区人民的收入,改善山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个地区可以先富起来,一部分人也可以先富起来。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下了黄山,邓小平又去了上海,去了山东,去了天津。一路上,他掰着手指和当地省市领导算经济发展帐。

(字幕:北京中南海怀仁堂)

带着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鲜感受,邓小平回到了北京。 10 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他说:我们开了一个大口,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提法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关注。

1979 年 12 月,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率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来到中国。大平正芳是著名的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专家。60 年代初,他所设计的日本经济发展十年倍增规划实施成功,日本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中国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出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回答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算个小康水平。

从此,小康目标,这个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几十年的新概念就提了出来。

(孔令朋 孔子第 76 世孙、上海外贸学院教授)

小康这个词,据我了解,是出自于《礼记》这本书上的《礼运篇》。它是描述西周初期的社会景象。孔子要把这个社会作为他的理想社会,所以终

生作此追求。小康是他的初级的理想社会,他最高的境界是“大同”。自从孔子提出小康概念,历经两千多年到今天,没有一个朝代能实现真正的小康。

(王梦奎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根据我学习小平同志著作的体会,他的所谓“小康”,就是温饱到现代化的中间阶段。用他的说法就是不富裕,日子好过,但是还不富裕。就是不穷不富这么一个阶段,或者也可以说是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的阶段。这个阶段将会延续几十年的时间,一直到实现现代化为止。那么小平同志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本世纪末的发展目标,他有多种提法,比如说“实现小康”, 比如说“翻两番”,就是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两番。比如说“人均八百美元”。我认为这三个提法实际上是一回事。

提出小康目标,实际上是对过去设想的“要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作了重要修改。1982 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把本世纪末实现“小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此,中国老百姓体会自己的生活,就有了一个亲近朴实的说法。

(字幕:安徽省繁昌县江南第一茶市)

(农民) “小康”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搞得好,吃的不愁,吃得也好,穿的也不

错,做生意嘛,就是搞得活跃。

记者:你过去家里是做什么的? 答:过去种田的。

记者:过去不敢卖茶叶吧?

答:过去哪敢呢!现在我胆子大了,人人胆子大了, 思想开放。记者:是胆子大了,还是政策好了?

答:是政策好!政策好胆子就大了。

记者:你卖一个瓶子一块钱,一个塑料袋多少钱?答:一个塑料袋五分。记者:像这样一天下来,你能挣多少钱?答:能够挣 100 元。

记者:一天 100 元,那一年呢? 答:一年就可以计算了嘛。

记者:你过去在家里是做什么的?

答:过去我上班,在单位上的,现在不上班了,搞个体了。记者:你现在收入好了,家里就⋯⋯

答:家里就富裕了嘛。 记者:吃不愁了,穿呢? 答:穿也不愁。

记者:你家达到“小康”没有? 答:达到“小康”啦。

记者:你懂得“小康”的意思吗? 答:就是生活过得好呗!

(字幕:苏州)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1983 年 2 月,就在党的十二大正式确定小康目标后不久,邓小平来到苏杭地区,他要在这个比较富裕的地方,验证一下小康目标合不合实际。

(戴心思原苏州地委书记)

小平同志到苏州的时候,正好是我们党的十二大开过不久。那个时候, 苏州和全国一样,大家都在议论“翻两番、奔小康”的问题。那个时候一谈就是这个问题,因为十二大刚刚开过,小平同志对江苏和苏州这个地方,他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能不能翻两番,什么时候能够奔上小康。他很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他问现在苏州农村的现状究竟是什么样子?你们对“翻两番”有没有信心。因为当时有一种议论,好像基础差的地方翻番比较容易,因为基数低,翻番比较容易。基础好的地方,好像块头大,翻番比较难。当时江苏省委的一些领导同志和我们苏州市呀、地区呀,我们的一致看法,就觉得不一定。可能基础好的地方翻番比较快。因此当时我们就估计苏州这个地方, 翻两番肯定不要到 2000 年。

离开苏州,邓小平又来到了杭州。

(铁瑛原浙江省委书记)

他来么,一是好多年没到杭州来过年,一个是在这儿过年。另外主要是想在这里研究一下到 2000 年是不是可以达到翻两番,怎么样个翻法。他说, 我在苏州,苏州的同志、江苏的同志向我汇报了一下,说他们(苏州市)现在已经接近八百个美金,浙江当时是 3800 万人口,我们全省的平均,给他算

了算,达到 450 个美金,我们说可以翻,不但可以翻两番,而且还可以⋯⋯ 当时没敢多说,至少可以翻两番半。他听了以后很高兴,而且他讲,江苏、浙江恐怕是要多翻一点,不止翻两番,要多翻一点。因为什么呢?宁夏、青海、甘肃这些地方比较后进,如果江苏、浙江只翻两番,他们怎么办?意思是达不到。他就让我们要多翻一点,这样可以拉到翻两番,全国翻两番。

苏杭农村的巨大变化,使邓小平对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充满了信心。在返京的列车上,有人问他感受如何,邓小平高兴地说:到处喜气洋洋。

(字幕: 1984 年国庆节)

(邓小平)

党的十二大提出,到 2000 年,我国的工农业年总产值,要比 1980 年翻两番。最近几年的情况,表明这个宏伟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小康目标切实可行;实践的发展又促使邓小平考虑中国未来更长远的奋斗目标。他说,我们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

1987 年 4 月 30 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一行。这时,提出小康目标已经过去了七年,格拉称赞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

化。

(邓小平)

我对一些外宾说过,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到那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在同格拉的会晤中,邓小平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描绘了从新中国成立到下个世纪中叶一百年间中华民族的复兴蓝图。他说,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半年后,在党的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的这个百年图强的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得到了全党的确认。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李鹏国务院总理)

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尊重客观的经济规律,这就是说,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这样一个国家的实际情况, 因此他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要分三步走的这样一个战略目标。也就是说, 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然后达到“小康”水平,然后再用 30 年到 50 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是按人均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这样就为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奋斗目标,有强大的凝聚力,有具体实现的目标,也鼓舞了大家的斗志。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 90 年代后期,这就是在中国即将完成第八个五年计划,要实现“九五”,到“九五” 要基本实现小康。当然,这个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因为我们现在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还有八千万左右的人民还没有脱贫。但是从现在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我们经过努力,用五年的时间,达到全国基本上达到“小康”的水平还是有可能的。所以我想,小平同志提出的这样一个三步走的战略方针,是有充分的科学依据的,也是高瞻远瞩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也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9 年的植树节,邓小平在北京亚运村工地移植了一棵有 40 年树龄的松树。40 年的岁月,正是新中国已经走过的历程。挺立的松树,让人们感受着绿色的未来。在邓小平的设计中,中国的明天将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

(邓小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来了。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逄先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

精神文明建设,它本来就是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讲社会主义优越性,它不仅仅表现在物质文明方面,还表现在精神文明方面。所以小平同志讲,两个文明都搞好,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平同志在规划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说,抓精神文明建设要狠狠地抓,一天也不放松地抓,要从具体事情抓起。他还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那么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所以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小平同志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设计的中国现代化,是中华民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蓝图。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先富起来的地区要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逐步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问题。

也许,再过几十年,中国的农村很多能像江苏省的华西村一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里的农民富了,但他们并没有忘记帮助贫穷落后的地区。在华西村,我们摄制组碰巧赶上一对新人的婚礼。

新娘是本村人,在外村工作。

新郎是外村人,娶了华西村的姑娘。

(访新郎)

记者:你是哪个村的? 新郎:我是前进村的。记者:离这儿有多远?

新郎:离这儿大概有一公里路吧。

记者:你们村的经济状况跟这儿相比,怎么样? 新郎:明显不如这里。

记者:你能不能讲讲,你跟华西村的新娘是怎么认识的? 新郎:我们同厂,同一个厂。

(华西村村民)

因为前进村的经济条件比较差,所以我们华西为周围帮了五个村,有前进村、华民村、向阳村、三芋阳村、泾浜村一共是五个村。前进村我们办了一个化工厂。我们这个新娘就是派到化工厂工作。和前进村的那个男青年爱上了,就嫁到前进村去了。帮助他们富起来。记者:现在你们帮助他们富起来这种情况,除了本地周围的几个村外,外地的还有吗?

村民:有,我们还要到中西部去,陕、甘、宁、晋地区。记者:你们帮的形式有些什么?

村民:有经济方面的,有给他们培养人才的,都有。

我们周围呢,主要是经济帮助。像中西部地区呢,我们主要是给他们培养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我们最近办了一个培训班。就是培训陕、甘、宁、晋 100 个乡党委书记。来了以后,第一个阶段两个月,让他们了解华西, 让他们知道华西创业的经历。然后再两个月,让他们跟着我们的供销员出去搞营销。最后两个月,让他们在我们的工厂担任一定的实职。我们主要是培养他们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

1986 年 9 月 2 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华莱士问邓小平:

华莱士:现在中国领导人提出致富光荣的口号,资本主义国家很多人对此感到很惊讶,这个口号同共产主义有什么关系?

邓小平:致富不是罪过。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我们的政策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优先发展科学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邓小平日夜牵挂的大事。

(邓小平)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

邓小平接见杨振宁、丁肇中、李政道等著名科学家。

(李政道 美籍物理学家)

我想小平先生他是了解中国要有前途,就必须要有发展。可是我们现在是站在高科技的社会里,所以没有高科技的发展,实际上中国社会是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

1984 年 10 月 7 日,邓小平来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工程的奠基石培了土。

正负电子对撞机是世界高科技项目。一位欧洲科学家问邓小平,你们现在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邓小平回答说: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

四年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室建造成功,邓小平又一次来到这里, 仔细地参观了全部的实验设备。

(邓小平)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这么一个国家必须在高科技领域里面有一席之地。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落后,必须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搞这个工程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还说: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不仅这个工程,还有其他高科技领域,都不要失掉时机, 都要开始接触,这个线不能断了。要不然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

(李政道 美籍物理学家)

没有小平先生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而现在不光是“一席之

地”,在这个领域里,是全世界公认,中国是第一。

1986 年 3 月,北京的几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跟踪高科技发展的建议,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当即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断。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随后,中央很快拨出专款,批准实施了简称“863 计划”的《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邓小平亲笔为这个计划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字幕:1988 年邓小平在北戴河接见科学家)

1988 年 9 月 5 日,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龚育之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小平同志在跟捷克总统谈话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说,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讲的,这完全对,但是,这还不够,依我看是第一生产力。这样就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性质确定了,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了,提出了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这是新命题,不仅仅重申马克思的观点,既重申他的观点,又发展他的观点。我想除了研究马克思以后的科学发展,研究了二次大战以后的发展,还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就是研究了我们国家科技的发展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差距拉开的背景。把科学技术摆在第一生产力这样一个地位上,是对现代生产力新的观察和概括,也是对现代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观察和新的概括。我们讲社会主义,在当代条件下讲社会主义,如果把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两种时代潮流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话,那么就不可能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邓小平)

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

1983 年国庆节,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北京的后圆恩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我们还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徐永光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在 1992 年我们掀起了一个“希望工程”百万献爱心活动。在这个活动最

高潮的时候,是在 6 月 10 日那一天。基金会就是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捐款

室,来了两个军人,他们拿出了 3000 块钱的捐款交给我们的捐款接待员,后来我们说要登记捐款人的名字,两位军人讲,这个是有纪律的,不能公开这位捐款人的名字,如果你们一定要写名字的话,那么就写“一位老共产党员”。10 月 6 日那一天,又来了两位工作人员,用同样的方式又捐了 2000 块钱, 后来我们经过多方面的调查,最后终于知道这是小平同志的捐款,所以我们

就把小平同志这 5000 元的捐款,全部用到他过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就是广西的百色地区。

邓小平的捐款转到了广西平果县的希望小学,受到资助重新背起书包的孩子们,给邓爷爷写了一封信。

(童声,旁白) 敬爱的邓爷爷:

您好!我们是百色地区平果县希望小学的学生,当我们得知您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献了 5000 元钱,又知道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这笔钱用于救助我们百色革命老区的失学孩子时,我们都激动得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