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戎马生涯

邓小平曾几次对外国客人说,我是一个军人,我真正的专业是打仗。1989 年 11 月 20 日,邓小平会见二野战史编写组成员。

(邓小平)

二野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而且完成得比较好,这是对二野的评价。在战争时期,二野从头到尾都处在同敌人针锋相对的局面, 二野都处在这个局面的前面。

这些曾跟随邓小平南征北战的老将军,至今还亲切地称他为“邓政委”。这个称呼,从抗战爆发后不久就开始了。

(资料片解说)

中华民族争取生死存亡的奋斗连同 7 月 7 日这一天开始了。同胞们,我们的敌人是这样的凶狠强暴,我们除了牺牲到底,是无法求得生存的,他们要使我们四万万五千万的同胞都变成他们的牛马,我们全中国的民众要把这群野兽一样的日本人赶出国境去。

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8 月 25 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宣布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一一五、一二○、一二九三个师。

33 岁的邓小平,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

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发现的邓小平在抗战期间的唯一一个电影资料镜头。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区的辽县,也就是今天的左权县,有一个只有

几十户人家名叫西河头的小村庄。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二九师的师部就驻扎在这里。1938 年 1 月 18 日,邓小平改任一二九师的政委来到这里。从这时起,邓小平的军事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记者:老人家,来打扰您了,我们来跟您了解一下,当年一二九师师部在这儿吧?

老头:整个师部都在这个院,这问就是师部的办公室,那间就是刘伯承住的屋,邓小平就住这个屋。

师长刘伯承生于 1892 年,比邓小平大 12 岁。他们两个都属龙,又都是

四川人。在太行山区的抗日烽火中,开始了他们长达 13 年之久的合作。由此传出了“刘邓不可分”的佳话。半个多世纪后,我们采访了原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宋任穷。

(宋任穷原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

他们两个人前后共事 13 年,小平同志同伯承同志是互相尊重的,感情非常融洽,工作非常协调,两个人的工作配合得很好。

太行山纵贯山西、河北、河南三省边界,山高势险,易守难攻,在华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区后,在这里创立了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

1938 年 2 月,日军三万多人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蒋介石下令反攻太原,八路军的任务是切断敌后方交通,配合友军行动。一二九师打响了长生口战斗。这是新政委邓小平参与指挥的第一仗,首战告捷。

(杨国字原一二九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

以后打响堂铺、神头村、关家地这一系列的战斗,他(邓小平)没有一次不在场,每次都在场,这样就赢得了大家对他的另眼看待,他又是四川人, 大家对他特别亲热,你别看他严肃起来不说话,可一说话,就像打出一颗子弹,那你就非执行不可,虽然话不多讲,也不讲空话,讲一句,算一句,讲了就要办到,办不到的话他不会讲。

一二九师在晋东南连续组织的一系列战斗,使日军受到了沉重打击。这一年的 4 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倾其全力向晋东南地区实行“九路围攻”。刘

伯承、邓小平率部进行了 26 天的反围攻作战,消灭日军四千多人,收复县城

19 座,最后将日军全部赶出了晋东南,奠定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随后,刘邓又率部实施第二次战略展开,挥戈东下冀南、冀鲁豫平原,开辟了敌后平原地区的抗日根据地。

今天的太行山人很少知道,抗战期间盟军在延安与太行山之间开辟了一条空中通道,运送了许多国际友人和八路军高级将领来到这里。1938 年,当时的美国驻中国大使馆武官埃文斯·卡尔逊来到了太行山根据地。

(欧阳山尊原抗战文艺工作团英文翻译)

我们是从延安出发,经过晋西北、晋察冀到冀中,然后冀中吕正操同志派人把我们护送到南宫。不久,邓小平到了南宫。他们谈了好几次,特别是谈到一个问题,是个国际问题,就是美国对中国人民同情这个问题,卡尔逊提到美国人民是倾向于八路军的,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小平同志提出来一个问题,关于美国把废钢铁卖给日本。因为日本自己原料很缺,而炼钢需要废钢铁,要废钢铁才能炼出钢来。日本没有,是美国供给它。我记得当时说是美国把一半的废钢铁卖给日本,另外一半卖给其他国家,而这些国家又转口卖给日本,当时这样说的。这个事情使卡尔逊很震惊,他不相信,他说: “不呵,美国人民是同情你们中国的,你这个消息确实吗?”小平同志说是确实的,而且指明这是你们美国一个新闻社报道的。

卡尔逊回到美国后不久,还真的去查了资料,证实了邓小平说的话。不久,他辞职退役,认真研究起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战略思想,撰写了《中国的双星》一书,用不少笔墨写到邓小平,他说邓小平的头脑像“芥茉一样辛辣”。这是邓小平第一次被外国出版物介绍到西方。

抗战时期的延安,吸引了大批热血青年,他们冲破层层封锁来到这里追

求革命真理。

(资料片解说)

我们整个民族,结成了一支燃烧的队伍,光明的队伍。美丽的火把,耀眼的火把,热情的火把,金色的火把,赤烈的火把,让我们跟着队伍去吧, 跟着队伍到那边去,到那火把出来的地方去,到那喷出火光的地方去!

在这滚滚的洪流中,有一个女青年,她的名字叫浦琼英。1937 年 11 月, 浦琼英步行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她同全国各地投奔延安的进步青年一起,很快地习惯了延安那种艰苦却充满生机的战斗生活。她的名字也从浦琼英改为了卓琳。

1939 年 8 月,卓琳认识了从太行山回到延安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的邓小平。

(刘英张闻天夫人)

那也很有意思的,多少年没有见到小平同志, 1939 年他才从前方来。来的时候原来是准备开“七大”的,后来“七大”没有开,因为学习文件, 推延了。前方需要,所以他不能等待。但是他没有一个爱人,大家就关心他, 邓发等同志要帮助他找个爱人。那时女同志倒是不少。抗战时期,来了很多女同志到延安追求真理,陕北公学、女子大学都有。所以他要找个爱人,看中了卓琳。卓琳也很年轻,也很不错,在陕公已经毕业了,就介绍给他。那时他要回前方去,只有赶快结婚了,结了婚才好带走。所以这个时候,中央就给他组织了一个结婚仪式。这个仪式很简单,就在杨家岭毛主席那个窑洞外面的山坡上摆了一些桌子。在那个地方很热闹,小平同志和卓琳,还有孔原和许明,两对很高兴。虽然仪式很简单,但是到的人都是高层次的。毛主席夫妇也到了,我同张闻天也到了,富春同志、蔡大姐也到了,还有王首道秘书长也到了。敬酒敬得一塌糊涂,孔原同志也是高兴了,喝酒喝得很多, 最后就醉了。许明就埋怨他,可小平同志一点没醉。我就奇怪,小平同志平时不喝酒的,他怎么能够不醉呀?那么多酒,一杯杯的,他还很豪饮,来者不拒。大家给他敬呀,他喝那么多酒,怎么不醉呀?闻天就讲,他说有假, 我说什么有假?他说是白开水。

这一年,邓小平 35 岁,卓琳 23 岁。婚后不久,他们就一起回到了太行山。

1940 年 8 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对日本侵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在很短时间内,摧毁了日军在华北的交通线。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当时在一二九师师部工作的张香山,看到了这样一幕:

(张香山原一二九师政治部科长)

有一天,参谋打电话叫我到他那个地方去。一进去,看到他们两位,邓小平同志拿着洋蜡,他们在看贴在窑洞墙上一张五万分之一的地图,找地名。小平同志拿着洋蜡,因为刘师长一只眼睛失明的,不大方便看东西,所以有些地名要找到,小平就拿着洋蜡。刘师长顺着洋蜡的光看地图,一个说这是

什么什么地方,然后两个人就商量,怎么样跳出包围圈,非常亲密的,真正亲密的战友。

1940 年的年底,一二九师的师部搬到了河北涉县的赤岸村。此后的五年时间里,这里成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心脏和首府。邓小平和刘伯承就住在这座小院里。

这时的邓小平除了抓军队建设外,还十分注重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他先后撰写了《党与抗日民主政权》、《太行山区的经济建设》、《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报告》等文章。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报告中,邓小平较早地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提法,高度赞扬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些文章对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41 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岁月。由于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的疯狂“扫荡”,严密封锁,使得抗日军民处境非常困难。面对根据地的困难局面,邓小平在赤岸发表了《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一文,号召根据地军民以武装斗争为核心,正视困难,克服右倾情绪,展开全面的对敌斗争,反击日军的“扫荡”和“蚕食”。

在刘邓首长的带领下,太行军民响应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一手拿枪抗击日军,一手开荒种地,纺纱织布。从 1940 年到 1943 年的四年间,太行山根据地没有向党中央要一个铜板、一颗子弹的接济,不但改变了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困难局面,还在物质上支持了其他根据地,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表彰。

1943 年 1 月,邓小平在温村主持召开了中共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就

五年来的对敌斗争情况和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作了报告。这年 10 月,中央决定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八路军总部与一二九师师部合并,邓小平担任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彭德怀、刘伯承等一批高级将领在党中央安排下前往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太行山上,留下了 39 岁的邓小平独立主持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田酉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学会理事)

太行这段可以说是小平的思想逐步地走向成熟的主要阶段。也就是说, 作为小平,在他的政治、军事、政权、经济、群众这么诸多工作中,太行他是比较全面的。作为党,他是第一把手;作为军,他是和刘师长一起领导一二九师。刘师长和彭总走后,他是八路军总部第一领导,在前方的第一领导; 作为政,他是军政委员会主席,整个政权这一套也是他在这儿独立领导。所以说,在小平一生中太行这一段是小平作为一个政治家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时期。到 1943 年、1944 年,太行山是个大丰收年, 1945 年物质相当丰富, 社会相当安定。

1945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太行山主持工作的邓小平,没有参加这次大会,会议选他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随后,毛泽东给邓小平专门发来一封电报,表示祝贺,并要他赶赴延安

参加七届一中全会。

日本投降了。八年的抗战结束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开创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块根据地已基本上连成一片,成为拥有 2400 万人口,30 万军队的全国最大的解放区。

太行山养育了这支部队,刘伯承、邓小平永远也不会忘记在这块土地上战斗和生活的岁月。

人民欢庆胜利。蒋介石又挑起了内战,中国面临着两个命运、两种前途。1945 年 10 月,刘邓指挥部队胜利地进行上党、平汉战役。以后,太行、

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解放区的主力部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从这时起,人们称这支部队为“刘邓大军”。

全面内战爆发后,刘邓大军在陇海路南北先后九次与国民党军较量,九战九捷,打出了刘邓大军的赫赫威名。

全国自卫战争打了八个月,歼灭国民党军一百多万人。蒋介石改变战略, 集中兵力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

毛泽东决心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立刻转入战略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他选择了刘邓大军。

(杜义德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

这儿是陕北,这儿是山东,刘邓大军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就在这个地方, 正好是中间。邓政委说,我们就好像是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山东,一头挑着陕北。不管这个担子有多重。我们只有打过黄河去,才能把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

1947 年 6 月 30 日深夜,刘邓大军 12 万人马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

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即在鲁西南大地激战 28 天,一下子歼敌王牌部队整编六十六师。

毛泽东看出,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东临南京、西逼武汉的大别山地区, 才能全面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毛泽东要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字幕:刘双大军跨过陇海路)

(陈锡联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原来我们过陇海路后,准备休息一个礼拜。休息一个礼拜有两个意思, 一个是恢复体力,捉到那么多俘虏、装备,整理了以后再走,走还是要走的。另外一个是看情况,有机会的话依托根据地再打一仗。毛主席以个人的名义向邓发出一个秘密电报,说陕北的情况非常紧张,意思是希望我们进大别山, 在中途再不能犹豫了,要赶紧走。

这是一着险棋。

邓小平后来回忆:我们看完后立即烧掉电报。当时我们真是困难啊,但是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大别山。实际上不到 10

天,我们就开始出发了。这一走就是 1000 里。

刘邓大军 12 万人马,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有追兵,前有黄泛区、沙河、汝河、淮河的阻隔。要完成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按时到达大别山, 困难重重。邓小平说:走到大别山就是胜利。

(杨国字)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到大别山。过黄泛区是很难的,陈锡联的大炮陷在里面没法走,邓小平下决心大得很。有些人哭的哭,叫的叫,走不动,前面又是飞机,后面又是敌人追击。他狠心一下,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打到大别山去。大炮炸掉,不惜一切地炸掉,汽车甩掉,人陷在里面,邓小平、刘伯承拄着棍子,跋上跋下,黄泛区过了,又过沙河。

到了汝河,前面敌人的火力阻击很猛,后面追兵只有 30 里。刘伯承说: “狭路相逢勇者胜,杀开一条血路。”邓小平要求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打过去!”

8 月的淮河正值雨季,水情变化无常。刘邓大军缺少渡船,被阻在北岸。刘伯承借着马灯的光亮,手持竹竿,亲自探测水深。

刘邓大军冒险淌过淮河,刚刚走出五里多地,追兵就赶到淮河北岸。不料河水暴涨,数十万国民党军队只得望河兴叹了。

(字幕:刘邓大军淌过淮河)

(廖中楷,息县水文站站长)

1947 年,据我们水文历史资料推算,8 月份有一次洪峰水位,当时的水

位下去了以后,上游降雨大概有 150 毫米左右,中游水位变化大概 4.7 米,

流域洪峰空过时间大概 20 个小时。

记者:那么根据您的介绍,当时的刘邓大军淌过淮河就是在两个洪峰之间,抓住了那个空隙,是吧?

廖中楷:对!

(郭汝瑰原国民党政府国防部作战厅厅长、起义将领)

刘伯承、邓小平他们进军大别山呀,那是纵井救人,跳到枯井里去救人, 自己就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那刘邓是最危险的了。进去,他本身是个危险的事情,他敢于,他一进军大别山,就把整个状况都变了。(国民党)所有人马,大别山分一部分,徐州分一部分,华北又分一部分,济南又分一部分, 国民党的部队都分散了。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调集 33 个旅进行全面“围剿”。大别山的形势骤然紧张。

在大别山里,刘邓大军度过了抗战胜利后最艰苦的一段岁月。

冬天来了。刘邓大军在风雪荒野的大别山,没有后方,缺衣少粮。他们

既要同“围剿”的敌人作战,又要自己设法解决给养。邓小平号召部队勇挑重担、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一切为了在这里站住脚。

为了调动和分散敌人,刘伯承率一部分部队跳出包围圈,在淮北指挥全局。邓小平和李先念、李达率另一部分部队坚持在大别山内。

在最困难的时候,粟裕曾提出率几个纵队前来增援。邓小平说,我们在大别山就是为了吸引敌人于我周围,减轻兄弟部队的压力,他致电中央: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对全局极有利。

很多年后,当有人间起这段经历时,邓小平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战略行动,这是毛主席定下的,二野挑的是重担,种种艰难我们都克服了,完成了任务,还是那句老话,叫做合格。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

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

1948 年春,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一起,逐鹿中原,驰骋于江河淮汉之间,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中原防御体系,创建了拥有几千万人口的中原解放区。

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

1948 年秋,被中外史学界称之为“中国世纪大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拉开了战幕。解放战争开始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随着中原和华东野战军攻克济南、郑州,蒋介石收缩在徐州地区的南线主力,已处在中原和华东两大野战军的夹击之中。

1948 年 11 月,历时 66 天的淮海战役开始了。

国民党军投入兵力 80 万人。

人民解放军兵力 60 万人。

(陈忠新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馆长)

这是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淮海战役是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对于这次战役, 国共两党都非常关注。蒋介石强调说,徐淮会战实为我国家存亡之最大关键。毛泽东主席也明确指出,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

为了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11 月 16 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五人总前委,成员有:刘伯承、陈毅、栗裕、谭震林。统一指挥我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作战。

毛泽东主席说,两支野战军加在一起,不是增加一倍的力量,而是增加

几倍的力量。

(字幕:淮海战场旧址)

淮海战役波澜壮阔。规模空前。双方共投入兵力一百四十多万人,仅我方支前的民工就动员了五百多万。总前委成立,使淮海前线有了统筹一切的总指挥部,这对于正确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统一指挥两大野战军作战, 组织战区党政军民对敌斗争,动员后方人力物力支前,起了重大的作用。

11 月 22 日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在中原野战军配合下,华东野战军于碾庄全歼黄伯韬兵团。

第二阶段怎么打?

(张震中央军委副主席)

小平同志审时度势,一看到这个情况,只有把黄维兵团歼灭,因为黄维兵团也已经走得精疲力竭了。同时他也离蚌埠比较近,那面南京的部队逼近。把南京和徐州拉开,所以决定先打黄维兵团,以后再集中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消灭杜幸明兵团。

记者:当时黄维兵团力量是不是很强,是比较难啃的骨头?

张震: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所以中原野战军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朱敦法原国防大学校长)

刘邓指挥的中原野战军情况怎样呢?1947 年渡过黄河歼灭国民党军九个半旅以后,接着又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千里跃迸挺进大别山,这是在解放战争史上相当有意义的一笔,但是有一个问题,中原野战军也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当时的非战斗减员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要消灭黄维兵团是要下很大决心的。当时小平同志告诉中野的部队,只要能歼灭黄维兵团,哪怕是中野付出再大的损失,甚至说道,即使打光,能争取全国的胜利,也是非常值得的。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完全同意刘陈邓先打黄维的决策,并指示:“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必请示。”

四十多年后,我军电影工作者将这段历史真实地搬上了银幕。

(故事片《大决战》片断)

  1. 月 25 日,在华东野战军的配合下,中原野战军主力将黄维兵团包围于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

(小李家村)

小李家村,这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在淮海决战最紧张的时候,总前委的三个常委邓小平和刘伯承、陈毅,就是在这里指挥整个战役的。他们亲密合作,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决策,及时作出正确的部署,每项作战计划决定后,邓小平又承担大量的组织实施和前敌指挥工作。

从这张当时的照片看,一向军容整齐的邓小平,忙得连胡子也没有来得及刮。

  1. 月 15 日黄维兵团被歼,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

1949 年 1 月 10 日,杜幸明集团被华东野战军全歼,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结束。

淮海战役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余人,是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斯大林听到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在他的笔记本中写道:奇迹!真是奇迹!

(张震中央军委副主席)

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高度评价说:“淮海战役,好像是一锅生米饭, 还没有煮熟,就在小平同志统率指挥下一口一口地吃掉了”。

淮海战役的胜利,对全国解放战争战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人民解放军乘胜南下,直指长江北岸,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 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西柏坡)

1949 年 3 月,邓小平来到这里参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发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邓小平第一个在会上作了发言。会后,毛泽东在召集邓小平、陈毅商讨渡江作战问题时对邓小平说,就交给你指挥了。

(字幕:安徽肥东县瑶岗村)

总前委曾经居住在这个小院里。1949 年 3 月 31 日, 邓小平亲自起草了

《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张震中央军委副主席原第三野战军参谋长)

我们司令部作战室,专门研究作战方案,进行了讨论。小平同志最后作了结论,该怎么样打,该怎么样部署。会后, (3 月)29 号,小平同志对陈毅说,你们把我们讨论的写一个作战计划过来。陈老总找到我,说这个参谋工作我也不太熟悉,说你来写,让我写。当时我就写了一个“两个野战军渡江作战的计划、方案”,写了以后送给小平同志。小平同志讲,写得太具体了,因为我们讲的是哪个团哪个军向哪个方向打,怎么打,怎么突破江防。小平同志讲,作为总前委写这个作战计划纲要的话,应该站得高一些,更原则一些,要指挥员有一个机动的余地,他们会按照战斗的情况执行,所以他自己写这个作战纲要。

(孙新渡江战役纪念馆负责人)

4 月 1 号,以华东台这个名义向中央报告了这个纲要。中央同意这个纲要。以后这段时间,总前委在这个地方主要负责渡江战役前的敌情侦察、人事组织安排、支前工作、部队的训练以及渡江战役的实施。

记者:您给我介绍一下渡江战役最先突破口是哪个地方?

孙新:突破口在繁昌的两侧。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多华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一举突破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南京回到了人民的手中。1949 年 4 月 27 日深夜, 邓小平与陈毅渡过长江,步入蒋介石居住多年的南京总统府。

这天晚上,他们住在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