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真理报》(《правда》)是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合法报纸(日报),根据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创办, 1912 年 4 月 22 日(5 月 5 日)起在彼得堡出版。《真理报》是群众性的工人报纸,拥有大批工人通讯员和工人作者,靠工人自愿捐款出版,同时也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实际上的机关报。《真理报》编辑部还担负着党的很大一部分组织工作,如约见基层组织的代表,汇集各工厂党的工作的情况,转发党的指示等。列宁在国外领导《真理报》,他筹建编辑部,确定办报方针,组织撰稿力量,并经常给编辑部以工作指示。1912—1914 年,《真理报》刊登了300 多篇列宁的文章。

《真理报》经常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1912—1914 年出版的总共 645 号报纸中,就有 190 号受到种种阻挠和压制。报纸被封 8 次,每次都变换名称继续出版。1913 年先后改称《工人真理报》、《北方真理报》、《劳动真理报》、《拥护真理报》;1914 年相继改称《无产阶级真理报》、《真理之路报》、《工人日报》、《劳动的真理报》。1914 年 7 月 8 日,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沙皇政府下令禁止《真理报》出版。

1917 年二月革命后,《真理报》于 3 月 5 日(18 日)复刊,成为俄国社

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和彼得堡委员会的机关报。列宁于 4 月 3 日(16 日) 回到俄国,4 月 5 日(18 日)就加入了编辑部,直接领导报纸的工作。1917 年七月事变中,《真理报》编辑部于 7 月 5 日(18 日)被士官生捣毁。7—

10 月,该报不断受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迫害,先后改称《〈真理报

>小报》、《无产者报》、《工人日报》、《工人之路报》继续出版。1917 年 10 月 27 日(11 月 9 日),《真理报》恢复原名,继续作为俄国社会民主

工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出版。1918 年 3 月 16 日起,《真理报》改在莫斯科出版。——1、312、376、392、543、549。

  1. 黑帮是 20 世纪初在俄国为了对付革命运动而产生的一些反动的君主派组织的成员。他们维护大国沙文主义基础上的专制制度,充实沙皇政府的惩罚机构的力量。在 1917 年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黑帮组织正式被取缔。黑帮这一名称变成了对极其反动的流派和组织评价的普通名词。—— 9、729。

  2. 立宪民主党人是俄国自由主义君主派资产阶级的主要政党立宪民主党的成员。立宪民主党(正式名称为人民自由党)于 1905 年 10 月成立。中央委员中多数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地方自治人士和自由派地主。立宪民主党提出一条与革命道路相对抗的和平的宪政发展道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支持沙皇政府的掠夺政策,曾同十月党等反动政党组成“进步同盟”, 要求成立责任内阁,即为资产阶级和地主所信任的政府,力图阻止革命并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二月革命后,立宪民主党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中居于领导地位,竭力阻挠土地问题、民族问题等基本问题的解决,并奉行继续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七月事变后,它支持科尔尼洛夫叛乱,阴谋建立军事独裁。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于 1917 年 11 月 28 日(12 月 11 日)宣布立宪民主党为“人民公敌的党”,该党随之转入地下,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 并参与白卫将军的武装叛乱。国内战争结束后,该党上层分子大多数逃亡国外。1921 年 5 月,该党在巴黎召开代表大会时分裂,作为统一的党不复存在。

——9、149、518、543、547、561、564、677。

  1. 社会革命党人是俄国最大的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的成员。该党是 1901 年底—1902 年初由一些民粹派团体联合而成的。社会革命党人否认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差别,抹杀农民内部的矛盾,否认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在策略方面,社会革命党人采用了社会民主党人进行群众性鼓动的方法,但主要斗争方法还是搞个人恐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革命党的大多数领导人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

1917 年二月革命后,随着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参加政治生活,社会革命党的影响扩大,党员人数激增。社会革命党中央实行妥协主义和阶级调和的政策,积极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党的首领亚·费·克伦斯基,尼·德·阿夫克森齐耶夫,维·米·切尔诺夫等参加了临时政府。1917 年七月事变时期, 社会革命党公开转向资产阶级方面。社会革命党中央的妥协政策造成党的分裂,左翼于 1917 年 12 月组成了一个独立政党——左派社会革命党。

1917 年十月革命后,社会革命党人(右派和中派)公开进行反苏维埃的活动,建立地下组织,1918 年 6 月被开除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他们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武装斗争,对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的领导人实行个人恐怖。社会革命党人推行所谓“第三种力量”的蛊惑政策,在 1918 年充当了小资产阶级反革命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在各地参与建立反革命“政府”,实际上为资产阶级地主反革命统治扫清了道路。1919 年8 月,一部分社会革命党人组成人民派,同苏维埃政权合作。该党的极右派则同白卫分子结成公开联盟。内战结束后,社会革命党重新成了俄国国内反革命势力的领导。他们提出“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组织了一系列的叛乱。这些叛乱被平息后,1922 年社会革命党彻底瓦解。——9、26、51、71、92、100、104、112、140、268、304、347、431、451、470、

486、539、547、551、563、573、632、647、674。

  1. 指 1919 年夏尤登尼奇白卫军进攻彼得格勒期间潜藏在苏维埃军队后方的反革命分子所策划的阴谋活动。1919 年 6 月 12 日夜间,反革命组织“民族中心”的成员策动位于芬兰湾东端南岸的红丘、灰马等炮台的守备部队举行叛乱。叛乱分子企图使喀琅施塔得防区陷于瘫痪,然后与白卫军进攻相配合,攻占加契纳,切断彼得格勒同莫斯科的联系,进而夺取彼得格勒。苏维埃政权组织了主要由水兵和彼得格勒工人参加的海岸部队,于 15 日发动进攻,在海军舰艇和飞机配合下,迅速攻下了这些炮台,平定了叛乱。同时, 15000 多名彼得格勒工人同肃反委员会工作人员一起在彼得格勒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搜查,拘捕了反革命分子数百人。——9。

  2. 指列宁《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1919 年 3 月 12 日)》(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6 卷第 1—7 页)

——9。

  1. 伯尔厄国际是持社会沙文主义、机会主义和中派主义立场的各国社会民主党的首领们在 1919 年 2 月伯尔尼代表会议上成立的联盟。伯尔尼国际的领袖是卡·亚·布兰亭、卡·考茨基、爱·伯恩施坦、皮·列诺得尔等。他们力图恢复已于 1914 年瓦解的第二国际,阻挠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防止成立共产国际。他们敌视苏维埃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颂扬资产阶级民主。1921 年 2 月,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法国社会党、英国独立工党等退出伯尔尼国际,成立了维也纳国际(第二半国际)。

1923 年 5 月,在革命斗争浪潮开始低落的形势下,伯尔尼国际同维也纳国际合并成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10。

  1. 萨多瓦会战亦称克尼格雷茨会战,是 1866 年普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交战,于当年 7 月 3 日在捷克境内的萨多瓦和克尼格雷茨(今赫拉德茨- 克拉洛韦)地区进行,结果普军大败奥军,从而决定了这次普奥战争的结局。

——14。

  1. 人民委员会于 1919 年 3 月 16 日通过法令,将消费合作社合并、改组为统一的分配机关,名为“消费公社”。这一新名称在某些地方引起了对法令的一些误解。有鉴于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 1919 年 6 月 30 日通过了《关于工农消费合作社的决定》,在对上述法令表示赞同的同时,决定用人民用惯了的“消费合作社”的叫法来代替“消费公社”这一名称(见 1919 年 7 月 3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143 号)。21。

  2. 《论国家》是列宁 1919 年 7 月 11 日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学讲演的记录,最初由苏联列宁研究院于 1929 年 1 月 18 日发表于《真理报》。按照该校学员я.я.别尔兹 1929 年给列宁研究院的信以及其他一些资料的说法,列宁还于 1919 年 8 月 29 日在该校作了第二次讲演,题目是《关于国家,国家的意义、产生及阶级的产生》,可是第二次讲演的记录至今没有找到。

斯维尔德洛夫大学即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是苏联培养党政干部的第一所高等学校。这所大学的前身是 1918 年雅·米·斯维尔德洛夫倡议成立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附属鼓动员和指导员训练班。1919 年 1 月,训练班改组为苏维埃工作学校,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以后又改组为中央苏维埃工作和党务工作学校。1919 年 7 月 3 日,俄共(布)中央全会批准了关于中央苏维埃工作和党务工作学校改名为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的决定。

——24。

  1. 斯巴达克派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左派,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形成,领导人有卡·李卜克内西、罗·卢森堡、弗·梅林、克·蔡特金、尤·马尔赫列夫斯基、莱·约吉希斯(梯什卡)、威·皮克等。1915 年 4 月,卢森堡和梅林创办了《国际》杂志,把德国左派社会民主党人团聚在这个杂志的周围。1916 年 1 月 1 日,在柏林召开了全德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代表会议,决定正式成立组织,取名为国际派。代表会议通过了一个名为《指导原则》的文件,作为该派的纲领。这个文件是在卢森堡主持和李卜克内西、梅林、蔡特金参加下制定的。1916—1918 年 10 月,该派定期出版秘密刊物《政治书信》,署名斯巴达克,该派因此也被称为斯巴达克派。1917 年 4 月,斯巴达克派加入了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但保持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斯巴达克派在群众中进行革命宣传,组织反战活动,领导罢工,揭露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和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领袖的叛卖行为。斯巴达克派在理论和策略问题上也犯过一些错误,列宁曾屡次给予批评和帮助。1918 年 11 月,斯巴达克派改组为斯巴达克联盟,12 月 14 日公布了联盟的纲领。1918 年底,联盟退出了独立社会民主党,并在 1918 年 12 月 30 日—1919 年 1 月 1 日举行的全德斯巴达克派和激进派代表会议上创建了德国共产党。——34、144。

  2. 指 1919 年 10 月 8—19 日莫斯科市党组织举行的征收党员周。征收党员周是根据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举行的。在苏维埃共和国处于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的极其困难的时刻,俄共(布)彼得格勒党组织于 1919 年 8 月 10—17 日、莫斯科省党组织于同年 9 月 20—28 日相继举行了

征收党员周。俄共(布)中央全会总结初步经验后,9 月 26 日决定在各城市、农村和军队中举行征收党员周。9 月 30 日,中央在给各级党组织的关于征收党员周的通告信中指出,在各地党组织已经完成党员重新登记的情况下,着手吸收新的党员是适时的。通告信要求在征收党员周期间只吸收工人、红军战士、水兵和农民入党。通过举行征收党员周,仅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 38 个省就有 20 多万人入党,其中 50%以上是工人,在作战部队中被接受入党的约 7 万人。——51、54、158。

  1. 俄共(布)根据该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于 1919 年 5—9 月进行了党员重新登记。俄共(布)中央于 1919 年 4 月 24 日在《真理报》上公布了重新登记的实施细则,其中说,全体党员重新登记是对各个党组织的全体人员进行的认真考核,其目的是清除党内的非共产主义分子, 主要是那些混入执政党以便利用党员称号谋取私利的人。重新登记时,全体党员必须交回党证,填写履历表,呈交由两名具有半年以上党龄并被党委会认为可靠的共产党员出具的介绍书。在重新登记期间,停止接受新党员。凡是被揭发有不配党员称号的行为者(酗酒、腐化、以权谋私等)、临阵脱逃者、违反党的决议者、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党的会议者以及不交纳党费者,都应开除出党。重新登记期间,恰逢动员党员入伍,有些人动摇脱党,这大大帮助了各个党组织清除那些不合格分子。据尼·尼·克列斯廷斯墓在俄共(布) 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经过重新登记,党员人数减少了一半。——51。

  2. 这是列宁在全俄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的关于当时形势的报告。

全俄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第二次代表大会由俄共(布)中央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中央局召开,于 1919 年 11 月 22 日—12 月 3 日在莫斯科举行。

出席代表大会的有 71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 11 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在代表大会开幕的前一天,曾由列宁主持召开了有俄共(布)中央委员和一部分代表参加的预备会议。代表大会听取了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中央局的工作报告,各地的报告,中央穆斯林军事委员会和民族事务人民委员部中央穆斯林委员部的报告,以及关于国家组织问题和党的问题、关于东部妇女工作、青年工作等小组的报告、并讨论了鞑靼—巴什基尔问题。代表大会规定了东部党的工作和苏维埃工作的任务,选出了俄共(布)中央东部各民族共产党组织中央局。——70。

  1. 立宪会议委员会是社会革命党人组织的反革命政府,1918 年 6 月 8 日在捷克斯洛代克军占领的萨马拉成立。委员会自封为立宪会议召开前的“临时政权”。委员会最初由 5 名社会革命党立宪会议代表组成,弗·卡·沃尔斯基为主席;以后不断补充,到 9 月底增至 96 名。立宪会议委员会宣布“恢复民主自由”,建立所谓的工人代表苏维埃,成立“国民军”,同时废除苏维埃政权法令,将已经收归国有的企业归还原主,并在实际上让地主夺取已归农民的土地。1918 年 6—8 月,立宪会议委员会的统治曾扩大到萨马拉、辛比尔斯克、喀山、乌法各省和萨拉托夫省的部分地区。9 月,“国民军” 在红军打击下节节败退,放弃了大部分地盘。1918 年 9 月乌法执政府成立后, 立宪会议委员会改名为“立宪会议代表大会”,它的行政机关“部长会议” 则成为乌法地区政府。11 月 19 日,在亚·瓦·高尔察克发动政变后,“立宪会议代表大会”成员被逮捕;虽经捷克斯洛伐克军交涉获释,但 12 月 3 日再度被捕,一部分人并被白卫军枪决于鄂木斯克。1918 年 12 月,“代表

大会”和“部长会议”均被撤销。——71。

  1. 凡尔赛和约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意、日等国对德和约,于1919 年 6 月 28 日在巴黎郊区凡尔赛宫签订。和约的主要内容是,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德国向美、英、法等国交付巨额赔款;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限制德国军备,把莱茵河以东 50 公里的地区划为非军事区。列宁在评价凡尔赛和约时指出:这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它把亿万人,其中包括最文明的人,置于奴隶地位。——74、184、217、259、312、567、614、721。

  2. 布列斯特和约是 1918 年 3 月 3 日苏维埃俄国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同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签订的条约,3 月 15 日经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批准。和约共 14 条,另有一些附件。根据和约, 苏维埃共和国同四国同盟之间停止战争状态。波兰、立陶宛全部、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部分地区脱离俄国。苏维埃俄国应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撤军, 由德军进驻。德国保有里加湾和蒙海峡群岛。苏维埃军队撤离乌克兰、芬兰和奥兰群岛,并把阿尔达汉、卡尔斯和巴统各地区让与土耳其。苏维埃俄国总共丧失 100 万平方公里土地(含乌克兰)。此外,苏维埃俄国必须复员全部军队,承认乌克兰中央拉达同德国及其盟国缔结的和约,并须同中央拉达签订和约和确定俄国同乌克兰的边界。布列斯特和约恢复了对苏维埃俄国极其不利而对德国有利的 1904 年的关税税率。1918 年 8 月 27 日在柏林签订了俄德财政协定,规定俄国必须以各种形式向德国交付 60 亿马克的赔款。布列斯特条约是当时刚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力了摆脱帝国主义战争,集中力量巩固十月革命取得的胜利而实行的一种革命的妥协。这个和约的签订,虽然使苏维埃俄国受到割地赔款的巨大损失,但是没有触动十月革命的根本成果,并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去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整顿国家经济和建立正规红军,为后来击溃白卫军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1918 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威廉二世的政权。1918 年 11 月 13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74、125、145、217、265、312、346、488、552、567、574、597、613、778。

  3. 列宁所说的从伦敦发出的一则无线电讯,发表于 1919 年 11 月 22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262 号。——74。

  4. 协约国(三国协约)是 1907 年最后形成的英、法、俄三国帝国主义联盟。这一联盟同德、奥、意三国同盟相对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有美、日、意等 20 多个国家加入。俄国十月革命后,协约国联盟的主要成员——英、法、美、日等国发动和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75、100、112、217、315、339、485、553、684。

  5. 共产国际(第三国际)是在 1919 年 3 月 2—6 日于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成立的。参加这次大会的有来自 21 个国家的 35 个政党和团体的代表 52 名。列宁主持了大会。他在 3 月 4 日的会议上宣读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并在自己的报告中论证了提纲的最后两点。代表大会一致赞同列宁的提纲,决定交执行局向世界各国广为传播。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的行动纲领》,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已经开始,无产阶级要团结所有力量同机会主义决裂,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而斗争。代表大会在《关于对各“社会主义”派别和伯尔尼代表会议的态度的决议》中谴责了恢复第二国际的企图。代表大会还通过了题

为《告全世界无产者》的宣言,宣称共产国际是《共产党宣言》宣布的事业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在工人苏维埃的旗帜下、在夺取政权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的旗帜下、在共产国际的旗帜下联合起来。

——79、92、119、250、273、325、474、693。

  1. 农业公社和农业劳动组合第一次代表大会由农业人民委员部召开,于 1919 年 12 月 3—10 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的有 140 名代表,其中 93 名为共产党员。列宁在代表大会开幕第二天发表了讲话。大会通过了全俄农业劳动生产组织(公社和劳动组合)联合会章程。章程规定,联合会的主要任务是把一切农业组织联合成一个统一的生产联合会,宣传土地共耕思想,并对周围农民,首先是红军家属和贫苦农民,给予实际帮助。——81。

  2. 十亿卢布基金是根据 1918 年 11 月 2 日人民委员会的法令“为改进和发展农业并按社会主义原则迅速改造农业”而设立的,用于对农业公社、劳动共耕社以及由个体耕作向集体耕作过渡的农业村社或农户发放补贴和贷款。农业人民委员部和财政人民委员部制定了发放这种补贴和贷款的详细办法(见 1919 年 2 月 23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42 号)。——81。

  3. 《关于社会主义土地规划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的条例》是在 1918 年 12 月举行的全俄土地局、贫苦农民委员会和公社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基础上制定的,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 1919 年 2 月通过。列宁直接参加了制定该条例的工作,并给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此设立的专门委员会作过报告。条例在土地国有化的基础上规定了一系列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见《苏维埃政权的土地政策(1917—1918 年)》1954 年俄文版第 417

—431 页)。——81。

  1. 指谢·帕·谢列达的《农业公社和农业劳动组合联合会》一文,发表于 1919 年 12 月 3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271 号。——85。

  2. 这是列宁在 1919 年 12 月 20—21 日举行的俄共(布)莫斯科市代表会议上就星期六义务劳动的意义问题所作的报告。星期六义务劳动是这次代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会议通过的决议强调指出星期六义务劳动是走向实际实现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同时也指出它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缓解运输、燃料、粮食等危机方面有巨大作用,要求全体党员必须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代表会议还听取了有关星期六义务劳动的组织工作的报告并批准了有关的工作细则。随后,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制定并批准了《星期六义务劳动条例》(载于 1919 年 12 月 27 日《真理报》),并成立了负责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的专门机构。

这次代表会议还讨论了关于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关于燃料、关于流行病斑疹伤寒及其防治措施、关于莫斯科的粮食情况、关于普遍军训和特种任务部队等问题。——90。

  1. 全乌克兰革命委员会即全乌克兰军事革命委员会,是乌克兰临时革命政权机关,根据乌克兰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 1919 年 12 月 11 日的决定建立。委员会主席是格·伊·彼得罗夫斯基,成员有弗·彼·扎东斯基、德·扎·曼努伊尔斯基以及斗争派代表和乌克兰左派社会革命党少数派代表各一名。委员会行使乌克兰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的职权,其任务是: 大力协助红军彻底歼灭白卫军;消灭地主,废除地主土地占有制;在苏维埃乌克兰建立巩固的工农政权;在乌克兰的大部分领土解放后立即召开全乌克兰苏维埃第四次代表大会。99。

  2. 乌克兰斗争派共产党人即斗争派。

斗争派是乌克兰社会革命党的左派于1918 年5 月建立的小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因该党中央机关报《斗争报》而得名。1919 年 3 月,该党采用了乌克兰社会革命共产党(斗争派)这一名称,8 月改称为乌克兰共产党(斗争派)。斗争派依靠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并寻求中农的支持。该党领导人有格·费·格林科、瓦·米·布拉基特内、亚·雅·舒姆斯基等。

列宁和共产党对斗争派采取灵活的策略,力求把追随斗争派的一部分劳动农民和斗争派中的优秀分子争取过来,为取消斗争派这一政党创造条件。斗争派曾申请加入共产国际,并要求承认他们是乌克兰主要的共产党。 1920 年 2 月 26 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一项专门决定,建议斗争派解散自己的党,加入乌克兰共产党(布)。经过斗争派中央内部的激烈斗争, 1920 年 3 月 20 日全乌克兰斗争派代表会议通过了斗争派自行解散并与乌克兰共产党(布)合并的决议。斗争派成员以个别履行手续的方式被吸收进乌

克兰共产党(布)。——99。

  1. 这是列宁代表人民委员会在全俄水运工人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的讲话。代表大会于 1920 年 3 月 15—23 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代表 161 名, 其中共产党员 144 名。列入大会议程的问题是:目前形势和工会的任务、中央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报告、国际工会运动、粮食问题、工会和国民经济管理机构、职业技术教育、文化教育工作等。——103。

  2. 指为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准备的俄共(布)中央的提纲《经济建设的当前任务》。这个提纲是在托洛茨基提纲草案的基础上拟订的,共 17 条,发表于 1920 年 3 月 12 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通报》第 14 号。——105。

  3.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的一件文献。

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于 1920 年 3 月 29 日—4 月 5 日在莫斯科举

行。参加代表大会的共有 715 名代表,其中有表决权的代表 553 名,有发言

权的代表 162 名,共代表 611978 名党员。这次代表大会是在红军取得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的决定性胜利、苏维埃俄国获得了暂时的和平喘息时机的条件下召开的。大会主要议程是: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经济建设的当前任务;工会运动;组织问题;共产国际的任务;对合作社的态度; 向民兵制过渡;选举中央委员会。列宁直接领导了代表大会的工作。

这次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经济建设问题,即从军事战线的斗争转向劳动战线的斗争、战胜经济破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问题。列·达·托洛茨基作了关于经济建设的当前任务的报告。大会就这个问题通过的决议指出,苏维埃俄国经济恢复的基本条件是贯彻执行最近一个历史时期的统一的经济计划。决议规走了完成统一计划的各项根本任务的先后顺序:(1)首先是改善运输部门的工作,调运和储备必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2)发展为运输业和获取燃料、原料、粮食服务的机器制造业;(3)加紧发展为生产日用品服务的机器制造业;(4)加紧生产日用品。实现国家电气化在统一经济计划中居于重要地位;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电气化计划的指示。

代表大会要求各级党组织执行俄共(布)中央关于给运输部门调配 5000 名优秀的经过考验的共产党员的指令,并决定动员这次代表大会的 10%的代表投入运输战线。代表大会决定把 1920 年的“五一”节(适逢星期六)定为全俄星期六义务劳动日。

代表大会批准了俄共(布)中央关于动员工业无产阶级、实行劳动义务

制、经济军事化以及为经济需要动用军队等问题的提纲,责成党组织帮助工会和劳动部门统计全部熟练工人,以便吸收他们参加生产,同时断然拒绝了托洛茨基关于把成立劳动军作为保证国民经济劳动力的唯一良策和把军事方法搬用于和平经济建设的意见。代表大会十分重视生产管理的组织问题。大会就这个问题通过的决议指出,必须在一长制的基础上建立熟悉业务、坚强得力的领导。以季·弗·萨普龙诺夫等为代表的民主集中派反对在企业中实行一长制和个人负责制,坚持无限制的集体管理制,同时也反对使用旧专家, 反对国家的集中管理,他们得到了阿·伊·李可夫、米·巴·托姆斯基、弗·巴·米柳亭、阿·洛莫夫等的支持。大会谴责和拒绝了民主集中派的建议。

代表大会在关于工会问题的决议中明确规定了工会的作用、工会同国家和党的相互关系、共产党领导工会的形式和方法以及工会参加经济建设的方式,在关于合作社问题的决议中要求巩固党在合作社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代表大会还作出了关于出版《列宁全集》的决定。

4 月 4 日,在大会秘密会议上选出了由 19 名委员和 12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的中央委员会。——110、155、370、395、451。

  1. 俄共(布)中央组织局和中央政治局是根据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在 1919 年 3 月 25 日举行的俄共(布)八届一次中央全会上成立的。第一届政治局委员是:列宁、斯大林、列·达·托洛茨基、列·波·加米涅夫和尼·尼·克列斯廷斯基;候补委员有尼·伊·布哈林、格·叶·季诺维也夫和米·伊·加里宁。第一届组织局委员是:斯大林、克列斯廷斯基、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亚·格·别洛博罗多夫和叶·德·斯塔索娃。——110。

  2. 指俄共(布)九大召开前在 1920 年 3 月《俄共(布)中央通报》上发表的俄共(布)中央和中央各部的工作总结报告,它们是:在 3 月 28 日第 16 号上刊登的《中央委员会政治报告》、《中央委员会组织工作报告》和《中央委员会财务部工作报告》;在 3 月 24 日第 15 号上刊登的情报统计部工作报告(1919 年 4 月 18 日—1920 年 3 月 1 日)、组织指导部工作报告、登记分配部工作报告、《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报告》、农村工作总结以及《关于〈真理报〉和〈贫苦农民报〉出版工作报告的摘要》;在 3 月 12 日第 14 号上刊登的《中央委员会妇女工作部工作报告》。——111。

  3. 国际联盟(国际联合会)是根据 1919 年在巴黎和会上通过的《国际联盟章程》于 1920 年 1 月成立的,总部设在日内瓦,先后参加的国家有60 多个。美国本是国际联盟的倡议者之一,但因没有批准国际联盟章程,所以不是会员国。国际联盟自成立起就为英、法帝国主义所操纵。它表面上标榜“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推行侵略政策、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联盟无形中瓦解,1946 年 4 月正式宣告解散。——114、178、217、266。

  4. 指 1918 年 5 月芬兰革命被镇压下去以后在芬兰出现的白色恐怖。芬兰资产阶级残酷镇压劳动人民,有 9 万多人被关进监狱和集中营。被处决的约 18000 人,被活活饿死和拷打致死的人也不下于此数。白色恐怖中的丧生者十倍于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红色战士。——116。

  5. 指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协约国帝国主义者所扼杀。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于 1919 年 3 月 21 日诞生。从 4 月起协约国帝国主义者对它实行经济封锁,并利用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政府的军队对它进行武装干

涉。在匈牙利红军制止了罗捷军队的进攻并攻入斯洛代克、协助建立了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时,协约国帝国主义者借助外交压力,强迫匈牙利红军停止进攻,撤退到 1918 年 11 月签订停战协定时由协约国划定的分界线内。此后,在罗马尼亚干涉军反攻得手的严重时刻,协约国帝国主义者与匈牙利右派社会民主党人相勾结,加紧进行破坏活动。右派社会民主党人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妨碍同协约国缔结和约和解除封锁为借口,迫使它于 1919

年 8 月 1 日辞职。116。

  1. 德国 1918 年十一月革命胜利后,政权落在右翼社会民主党人领导的临时政府手里。德国资产阶级力图把革命镇压下去。1919 年 1 月初,艾伯特政府把属于左翼独立社会民主党人的柏林警察总监埃·艾希霍恩免职,意在挑动工人举行为时过早的反政府武装起义。1 月 6 日,为回答政府的挑衅, 柏林工人举行了总罢工。但是参加领导起义的革命行动委员会的独立社会民主党人采取了叛卖策略,他们与艾伯特政府商谈以“和平方式”解决“冲突”, 从而使政府赢得了时间。艾伯特政府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于 1 月 8 日中断谈判,声称总清算时刻已经到来。陆军部长、右翼社会民主党人古·诺斯克领导的反革命军队随即对柏林革命工人进行残酷镇压。包括卡·李卜克内西和罗·卢森堡在内的大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116、209。

  2. 出自俄国诗人亚·谢·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故事说:一个穷苦的老渔夫放走了他网到的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因此给以报答,一次又一次地满足了老渔大的妻子的要求。可是老渔婆的贪欲永无止境,终于惹怒了大海和金鱼,叫她顿时失去了得到的一切,仍然守着原先的小木房和破木盆。——117。

  3. 随着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军的被击溃和苏维埃俄国的国际地位的巩固,拉脱维亚外交部于 1920 年 3 月 25 日向苏维埃政府提出了和谈建议。4 月 16 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和拉脱维亚代表在莫斯科就签订和约问题开始谈判。8 月 11 日,双方在里加签订了和约。——118。

  4. 1920 年 3 月 25 日,芬兰外交部向苏维埃政府提出划定国界的建议, 这实际意味着开始和平谈判。苏芬和约于 1920 年 10 月 14 日在尤里耶夫(现称塔尔图)签订。10 月 23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这一条约。—— 118。

  5. 指 1920 年 3 月 27 日波兰对苏维埃俄国多次提出的关于举行和谈的建议的答复。在答复中,波兰同意在靠近前线的博里索夫举行和谈,并且只在这个地方停止军事行动。对于苏维埃政府提出的全面停止军事行动、在某一中立国举行和谈的建议,波兰政府则断然加以拒绝。——118。

  6. 指卡普叛乱。

卡普叛乱是德国君主派、容克、最反动的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集团和军国主义分子发动的反动叛乱,为首的是沃·卡普、埃·鲁登道夫、瓦·吕特维茨等人。叛乱的目的是废除民主共和国和重建君主政体。1920 年 3 月 10 日,吕特维茨将军向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的联合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解散国民议会,改选总统。3 月 13 日,受到国防军大多数将领同情的叛乱分子的军队,未经战斗开进了柏林。叛乱分子成立了以卡普为首的政府,宣布全德戒严。叛乱发生后,德国无产阶级立即投入保卫共和国的斗争。3 月 15 日, 总罢工席卷全德,参加的工人达 1200 万人。工人们武装起来同叛乱军队展开战斗。在德国共产党领导下,鲁尔区还成立了红色鲁尔军。大部分官吏和职员以及大批农业劳动者也参加了反卡普叛乱的斗争。叛乱分子的队伍在许多地方被击败。3 月 17 日,卡普政府垮台,卡普本人逃往瑞典。

关于科尔尼洛夫叛乱,见注 94。——118、201。

  1. 德国“独立党”即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是中派政党,1917 年 4 月在哥达成立。代表人物是卡·考茨基、胡·哈阿兹、鲁·希法亭、格·累德堡等。基本核心是中派组织“工作小组”。该党以中派言词作掩护,宣传同公开的社会沙文主义者“团结”,放弃阶级斗争。1917 年 4 月—1918 年底, 斯巴达克派曾参加该党,但保持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继续进行秘密工作, 并帮助工人党员摆脱中派领袖的影响。1920 年 10 月,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在该党哈雷代表大会上发生了分裂,很大一部分党员于 1920 年 12 月同德国共产党合并。右派分子单独成立了一个党,仍称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存在到 1922 年。——120、141、269。

  2. 指以弗·阿德勒和奥·鲍威尔为首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多数派。该派采取同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右翼的立场相接近的中派立场。——120。

  3. 龙格派是以社会改良主义者让·龙格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党内的少数派,于 1915 年形成。该派持中派观点,对社会沙文主义者采取妥协态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持社会和平主义立场。俄国十月革命后,该派口头上拥护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继续奉行同社会沙文主义者合作的政策,并支持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120、140、231。

  4. 斯莫尔尼建于 1806—1808 年,原为斯莫尔尼贵族女子学校。斯莫尔尼学校即斯莫尔尼宫,1917 年 8 月 4 日(17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彼得格勒苏维埃从塔夫利达宫迁到这里。它的一个房间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布尔什维克党团办公处。1917 年 10 月成立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革命委员会也设在此地。列宁在这里领导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25、370。

  5. 《中央统计局公报》是苏俄中央统计局的刊物,于 1919 年 1 月 22

日创刊。《公报》由该局秘书处编辑,刊载有关国家经济生活各种问题的概述和统计资料。《公报》共出了 122 期,1926 年停刊。——126。

  1. 《中央委员会通报》即《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通报》是根据俄共(布)中央第八次代表大会的决定创办的,1919 年 5 月 28 日在莫斯科创刊。最初是《真理报》的附刊,从 1920 年 10 月起成为独立的刊物。《通报》刊登中央委员会的决定、指示、通报以及中央领导机关的工作报告、中央各部工作情况、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文章、评论等。最初几年是不定期刊物,1924 年起为周刊,1928 年起为旬刊。1926 年改名为《联共

(布)中央委员会通报》。1929 年 10 月,该刊改组为《党的建设》杂志, 1946 年 6 月以后又改组为《党的生活》杂志。——127、376。

  1. 指谢·伊·古谢夫的小册子《经济建设的当前问题(关于俄共中央的提纲)》。小册子中的一节稍作修改后被写入了俄共(布)中央向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决议草案(参看《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45 页)。——127。

  2. 指《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报》。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报》是根据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的倡议出版的联合特刊。这张报纸是莫斯科各报(《真理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贫苦农民报》、《经济生活报》、《共产主义劳动报》) 和罗斯塔通讯社的编辑部和撰稿人在 1920 年 4 月 10 日的星期六义务劳动中

编辑的,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印刷厂的工人排印,于 4 月 11 日(星期日) 发行。列宁、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亚·米·柯伦泰、杰·别德内依、亚·绥·绥拉菲莫维奇、克·阿·季米里亚捷夫等参加了这张报纸的工作。

——129。

  1. 劳动军是在国内战争末期暂时用于国民经济战线而保持军队建制的苏俄红军部队。第 3 集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首先倡议把军队用于经济战线,得到列宁的赞同。1920 年 1 月 15 日,工农国防委员会把第 3 集团军改组成为第 1(乌拉尔)革命劳动军。此后陆续成立的劳动军有:乌克兰劳动军(由西南方面军组成)、高加索劳动军(由高加索方面军第 8 集团军组成)、第 2 特种铁路劳动军。(由高加索方面军第 2 集团军组成)、彼得格勒劳动军(由第 7 集团军组成)、第 2 革命劳动军(由土耳其斯坦方面军第 4 集团军组成)、顿涅茨劳动军、西伯利亚劳动军等。劳动军从事修复铁路、采煤、代木、征购和运输粮食等工作,并在人民群众中开展文化教育活动。1920 年对波战争爆发后,有些劳动军转为战斗部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根据劳动国防委员会 1921 年 12 月 30 日的决定,劳动军被撤销。——130、435。

  2.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前夕写成并出版,分发给了代表大会全体代表。书中的论点和结论是代表大会决议的基础。

为了能赶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开会之前出书,列宁曾亲自过问该书的排印计划。这本书于 1920 年 4 月 27 日脱稿,5 月 5 日手稿发到国家出

版社彼得格勒分社。5 月 9 日,一校样发回莫斯科。5 月 23 日,列宁将 5 月

12 日写完的该书增补部分连同经他校阅过的校样一起发往彼得格勒。6 月 12

日该书俄文本出版,接着法文本和英文本也几乎同时于 7 月在俄国出版。列

宁在 5 月 23 日写的一封有关这本书的出版工作的信,载于《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9 卷第 380 页。

1920 年下半年,这本书的德、英、法、意译本分别在柏林、汉堡、伦敦、纽约、巴黎和米兰出版。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的手稿上有一个副标题《(马克思主义战略和策略通俗讲话的尝试)》和一段讽刺性献词:“谨将此小册子献给最可敬的劳合-乔治先生,以对其 1920 年 3 月 18 日所作的几乎是马克思主义的、至少是对全世界共产党人和布尔什维克极有教益的演说表示谢忱。”但是,列宁亲自校阅过的该书第 1 版,以及根据这一版刊印的其他各种单行本和全集本都删去了这个副标题和献词,只有《列宁全集》俄文第 2、3 版刊印过这个副标题和献词。——132。

  1. 《火星报》是第一个全俄马克思主义的秘密报纸,由列宁创办。创刊号于1900 年12 月在莱比锡出版,以后各号的出版地点是慕尼黑、伦敦(1902 年 7 月起)和日内瓦(1903 年春起)。参加《火星报》编辑部的有:列宁、格·瓦·普列汉诺夫、尔·马尔托夫、亚·尼·波特列索夫、帕·波·阿克雪里罗得和维·伊·查苏利奇。《火星报》在建立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列宁的倡议和亲自参加下,《火星报》编辑部制订了党纲草案,筹备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宣布《火星报》为党的中央机关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不久,孟什维克在普列汉诺夫的支持下篡夺了《火星报》。从第 52 号起,《火星报》不再是革命马克思主义的机关报。——133。

  1. 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的右翼机会主义派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137。

  2. 指 1912 年 4 月 4 日(17 日)沙皇军队枪杀西伯利亚勒拿金矿工人的事件。勒拿金矿工人因不堪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于 1912 年 2 月底开始举行罢工。3 月中旬,罢工席卷了各矿,参加者达 6000 余人。罢工者提出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取消罚款、提供医疗救护、改善供应和居住条件等要求。布尔什维克帕·尼·巴塔绍夫是领导罢工的总委员会主席。沙皇当局调动军队镇压罢工,于 4 月 3 日(16 日)夜逮捕了几乎全部罢工委员会成员。4 月 4 日(17 日),2500 名工人前往纳杰日金斯基矿向检察机关的官员递交申诉书。士兵们奉命向工人开枪,当场死 270 人,伤 250 人。勒拿惨案激起了全俄工人的愤怒,俄国革命运动从此迅速地向前发展。——139。

  3. 指俄国第四届国家杜马的布尔什维克代表阿·叶·巴达耶夫、格·伊·彼得罗夫斯基、马·康·穆拉诺夫、费·尼·萨莫伊洛夫和尼·罗·沙果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们在 1914 年 7 月 26 日(8 月 8 日)的杜马会议上强烈抗议沙皇俄国参加帝国主义战争,并拒绝对军事拨款投赞成票。他们访问了许多工业中心,召集了多次反对战争的工人集会。1914 年 11 月 2—4 日,他们在彼得格勒近郊的奥泽尔基镇召开了有彼得格勒、伊万诺沃

-沃兹涅先斯克、哈尔科夫和里加等地布尔什维克代表参加的会议,讨论了列宁关于战争的提纲,一致表示支持。11 月 4 日,他们和全体与会代表一起被捕,1915 年 2 月被交付法庭审讯,以“叛国”罪名被判处终身流放西伯利亚。

——140。

  1. 独立工党是英国改良主义政党,1893 年 1 月成立。领导人有凯·哈第、拉·麦克唐纳、菲·斯诺登等。党员主要是“新工联”和一些老工会的成员以及受费边派影响的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分子。独立工党从建党时起

就采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议会斗争和同自由主义政党进行议会交易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党领袖采取资产阶级和平主义立场。——140、268。

  1. 费边派是 1884 年成立的英国改良主义组织费边社的成员,多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悉·维伯、比·维伯、拉·麦克唐纳、肖伯纳、赫·威尔斯等。费边·马克西姆是古罗马统帅,以在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 218—201 年)中采取回避决战的缓进待机策略著称,费边社即以此人名字命名。费边派虽认为社会主义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只承认演进的发展道路。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鼓吹通过细微改良来逐渐改造社会,宣扬所谓“地方公有社会主义”。1900 年费边社加入工党(当时称工人代表委员会),但仍保留自己的组织。在工党中,它一直起制定纲领原则和策略原则的思想中心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费边社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立场。关于费边派,参看列宁《社会民主党在 1905— 1907 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第 4 章第 7 节和《英国的和平主义和英国的不爱理论》(《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6 卷第 322—327 页和第 26 卷第278—284 页)。——140。

  2. 内阁派是主张社会党人参加资产阶级反动政府的机会主义派别。因法国社会党人亚·艾·米勒兰于 1899 年参加瓦尔德克·卢梭的资产阶级政府, 所以这种机会主义策略也被称为米勒兰主义。列宁认为米勒兰主义是一种修正主义和叛卖行为,社会改良主义者参加资产阶级政府必定会充当资本家的傀儡,成为这个政府欺骗群众的工具。——140。

  3. 四月代表会议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这次会议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合法条件下召开的第一次代表会议,于 1917 年 4 月 24—29 日(5 月 7—12 日)在彼得格勒举行。这次代表会议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因而起到了党代表大会的作用。代表会议以列宁的《四月提纲》为基础,规定了党在战争和革命的一切基本问题上的路线和争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并选举了党的中央委员会。

列宁这里指的是这次代表会议通过的《关于对临时政府的态度的决议》和《关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决议》(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1 分册第 437439、455—456 页)。

——142。

  1. 格·瓦·普列汉诺夫在《Cant 反对康德或伯恩施坦先生的精神遗嘱》

(载于 1901 年 12 月《曙光》杂志第 2—3 期合刊)一文中写道:“在伯恩施坦先生的观点中现在只剩下了一点社会主义的影子。实际上他离小资产阶级‘社会改良’拥护者比离革命的社会民主党要近得多。然而他还是一个‘同志’,并没有人请他脱党。”——144。

  1. 看来是指《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哪些东西是不应该摹仿的》一文(见

《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25 卷第 111—115 页)。列宁在这篇文章中揭露了德

国社会民主党人卡·列金的叛卖行为。列金曾于 1912 年在美国国会向美国官

方人士和资产阶级政党发表祝贺演说。列宁的文章发表于 1914 年 4 月的《启蒙》杂志。——144。

  1. 指召回派和最后通牒派。

召回派是由一部分布尔什维克组成的“左”倾机会主义的派别性集团, 产生于 1908 年,代表人物是亚·亚·波格丹诺夫、阿·瓦·卢那察尔斯基、

格·阿·阿列克辛斯基、米·尼·波克罗夫斯基等。召回派要求从第三届国家杜马中召回社会民主党的代表,并停止党在工人阶级的合法和半合法组织

(工会、合作社等)中的工作。召回派以“革命”词句作幌子,执行了取消派的路线。列宁把召回派叫作“改头换面的孟什维克。”

最后通牒派是召回派的变种,产生于 1908 年,代表人物有维·拉·尚采尔(马拉)、格·阿·阿列克辛斯基、列·波·克拉辛等。在孟什维克的压力下,当时社会民主党国家社马党团通过了党团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独立的决议。最后通牒派不是认真地教育杜马党团,纠正党团的错误, 而是要求立即向杜马党团发出最后通牒,要它无条件地服从党中央决议,否则就把社会民主党代表从杜马中召回。最后通牒主义实际上是隐蔽的、伪装的召回主义。列宁把最后通牒派叫作“羞羞答答的召回派”。

1909 年 6 月,布尔什维克机关报《无产者报》扩大编辑部会议斥责了召回派和最后通牒派,号召同这些离开革命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倾向作最坚决的斗争,并把波格丹诺夫从布尔什维克队伍中开除出去。——145。

  1. 指俄国沙皇政府计划在 1906 年 1 月中旬前召开的咨议性代表机关布里根杜马。召开国家杜马的法令和国家杜马选举条例由以内务大臣亚·格·布里根任主席的特别委员会拟订,于 1905 年 8 月 6 日(19 日)和沙皇的诏书一起公布。按照法令和条例,多数居民,包括工人、妇女、军人、学生等,没有选举权;杜马只能作为沙皇属下的咨议性机构讨论某些问题, 无权通过任何法律。布尔什维克号召工人和农民积极抵制布里根杜马。1905 年十月全俄政治罢工迫使沙皇颁布 10 月 17 日宣言,保证召开“立法”杜马。布里根杜马没有召开就被革命风暴扫除了。——145。

  2. 指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期间的 1905 年十月全俄政治罢工。十月总罢工是这次革命的最重要阶段之一。参加罢工的人数达 200 万以上。在各大城市,工厂、交通运输部门、发电厂、邮电系统、机关、商店、学校都停止了工作。十月罢工的口号是:推翻专制制度、积极抵制布里根杜马、召集立宪会议和建立民主共和国。十月罢工扫除了布里根杜马,迫使沙皇于 10 月 17 日(30 日)颁布了允诺给予“公民自由”和召开“立法”杜马的宣言。罢工显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力量和声势,推动了农村和军队中革命斗争的展开。在十月罢工中,彼得格勒及其他一些城市出现了工人代表苏维埃。十月罢工是十二月武装起义的序幕。关于十月罢工,参看列宁《全俄政治罢工》一文(《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2 卷第 1—4 页)。——145。

  3. “左派共产主义者”是俄共(布)党内的一个左倾机会主义集团, 产生于 1918 年 1 月。核心人物是尼·伊·布哈林、安·谢·布勃诺夫、阿·洛莫夫、瓦·瓦·奥博连斯基、叶·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卡·伯·拉狄克、格·列·皮达可夫等。“左派共产主义者”极力反对列宁在 1918 年初提出的尽快同德国媾和的建议,认为同帝国主义国家媾和在原则上是不允许的,力主当时还没有军队的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继续同德国作战。他们把德国革命将会爆发设想为在最近某个短时期内就要爆发,认为德国政府很快会被德国革命所推翻。列宁在批判“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冒险主张时多次指出,相信德国革命成熟和宣布德国革命已经成熟,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列宁说: “我们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欧洲社会主义的胜利上”,这是我们的伟大的口号。但是如果我们同帝国主义斗争的策略“基于这样的希望,希望李卜克内西在最近几个星期以内一定取得胜利,那我们就只配遭到嘲笑。那我们就把当代

最伟大的革命口号变成了革命空谈”(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3 卷第 410、

411 页)。

1918 年 4 月,以尼·伊·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发表《目前形势的提纲》来对抗列宁的《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提纲》。他们否认过渡时期的必要性,主张用“对资本实行骑兵突击”、颁布相应的法令和“生活公社化”的办法立即“实行”社会主义,反对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反对使用资产阶级专家,建议完全摧毁银行信贷机构,加速废除货币,等等, 列宁在《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一文中批评了他们的错误观点

(见本版选集第 3 卷第 511—540 页)。1918 年夏末,“左派共产主义者” 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146、488、661、771。

  1. 工联即英国及其自治领的工会。工联成员作为集体党员加入工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联领导人大多数持社会沙文主义立场。工联思想家们否认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必要性,实际上把工人政党的作用等同于工联的议会代表团。—147、537。

  2. 拉布分子即英国工党党员。英国工党于 1900 年成立,起初称工人代表委员会,由工联、独立工党和费边社等组织联合组成,目的是把工人代表选入议会。1906 年改称工党,工党的领导机关执行委员会同工联总理事会、合作党执行委员会共同组成所谓全国劳动委员会。工党成立初期就成分来说是工人的政党(后来有大批小资产阶级分子加入),但就思想和政策来说是一个机会主义的组织。该党领导人从党成立时起就采取同资产阶级实行阶级合作的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党领导机构多数人持沙文主义立场,工党领袖阿·韩德逊等参加了王国联合政府。从 1924 年起,工党领导人多次组织政府。—147、247。

  3. 原则上的反对派即德国“左派”共产党人集团。这一集团在 1919 年 10 月于海德堡举行的德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开除出德国共产党,1920 年 4 月组成了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为了促使德国所有共产主义力量联合起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 1920 年 11 月暂时同意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作为同情政党加入共产国际,同时向该党提出同德国统一共产党合并和支持其一切行动的要求。1921 年 6—7 月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作出决议,要该党在一定期限内并入德国统一共产党。由于没有执行共产国际的这项决议,该党被认为自行退出共产国际。该党后来蜕化成为宗派小集团。

——149。

  1. 沃拉皮尤克是德国语言学家约·施莱尔于 1880 年设计出的一种世界语方案。——151。

  2. 《共产主义工人报》(《KommunistischeArbeiterzeitung》)是德国“左派”共产党人无政府工团主义集团的机关报,1919—1927 年在汉堡出版。——153。

  3. 中心小组是列宁在 1895 年创立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领导机构。参加中心小组的有列宁、阿·亚·瓦涅耶夫、彼·库·扎波罗热茨、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尔·马尔托夫、米·亚·西尔文、瓦·瓦·斯塔尔科夫等 10 多人,其中 5 人(列宁、克尔日扎诺夫斯基、斯塔尔科夫、瓦涅耶夫和马尔托夫)组成领导核心。——155。

  4. 劳动派(劳动团)是俄国国家杜马中的农民代表和民粹派知识分子代表组成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集团,1906 年 4 月成立。在国家杜马中,劳动

派动摇于立宪民主党和布尔什维克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劳动派采取了沙文主义立场。二月革命后,劳动派积极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 年6 月与人民社会党合并为劳动人民社会党。十月革命后,劳动派站在资产阶级反革命势力方面。——156。

  1. 1917 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后到 1919 年这一时期,俄共(布)党员人数变动如下:到 1917 年 4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时,共有党员 8 万人;到 1917 年 7 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时,约有 24 万人;到 1918 年 3 月俄国共产党(布)第七次代表大会时, 至少有 30 万人;到 1919 年 3 月俄国共产党(布)第八次代表大会时,有 313766 人。——157。

  2. 非党工农代表会议是 1918—1921 年期间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这种会议由地方党政机关召集。参加会议的代表由工厂和农村按照召集机关规定的名额选出。非党工农代表会议在当时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也曾被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所利用。非党代表会议后来逐渐为共产党员和非党员都参加的代表会议所取代。—— 158。

  3. 《共产国际》杂志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机关刊物,19l9 年 5 月1 日创刊,曾用俄、德、法、英、中、西班牙等各种文字出版,编辑部由参加共产国际的各国共产党代表组成。该杂志刊登理论文章和共产国际文件, 曾发表列宁的许多篇文章。随着 1943 年 5 月 15 日共产国际解散,该杂志于1943 年 6 月停刊。——162、674。

  4. 《人民政治日报》(《FolketsDagbladPolitiken》)是瑞典左派社会民主党人的报纸,1916 年 4 月 27 日起在斯德哥尔摩出版,最初是双日刊,后改为日刊(1917 年 11 月以前称《政治报》)。1918—1920 年该报的编辑是弗·斯特勒姆。1921 年,瑞典左派社会民主党改名为共产党后,该报成为瑞典共产党的机关报。1945 年停刊。——163。

  5. 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是美国的工会组织,成立于 1905 年,主要联合各种职业的非熟练工人和低工资工人。美国工人运动的活动家丹·德莱昂、尤·德布兹和威·海伍德积极参加了联合会的创建。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拉丁美洲和南非也曾建立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的组织。世界产业工人联合会反对美国劳联领导人和右翼社会党人所执行的阶级合作政策,在美国组织了一系列群众性罢工(共计 150 多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联合会组织了美国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的反战斗争。联合会的某些领导人(海伍德等) 欢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参加了美国共产党。但是联合会的领导职务从 1908 年起为无政府工团主义分子所掌握,因而在它的活动中也表现出无政府工团主义的特点,如不赞成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否认党的领导作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拒绝在美国劳联所属的工会会员中进行工作等。1920 年,联合会的无政府工团主义领导人曾拒绝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向联合会发出的加入共产国际的邀请。在 20 世纪 20 年代,联合会逐步退出政治舞台。

——164、244。

  1. 中央党是德国天主教徒的政党,1870—1871 年由普鲁士议会和德意志帝国国会里的天主教派党团联合而成,因这两个党团的议员的席位在会议大厅的中央而得名。中央党通常持中间立场。——167。

  2. 熊的帮忙意为帮倒忙,出典于俄国作家伊·安·克雷洛夫的寓言《隐

士和熊》。寓言说,一个隐士和熊做朋友,熊热心地抱起一块大石头为酣睡的隐士驱赶鼻子上的一只苍蝇,结果把他的脑袋砸成了两半。——171。

  1. 《苏维埃报》(《IlSoviet》)是意大利社会党的报纸。1918—1922 年在那波利(那不勒斯)出版。1920 年起成为意大利社会党共产主义者抵制派(弃权派)的机关报,阿·博尔迪加任主编。——174。

  2. 《共产主义》杂志(《Comunismo》)是意大利社会党的刊物(双周刊),1919—1922 年在米兰出版,扎·塞拉蒂任主编。——174。

  3. 意大利社会党于 1892 年 8 月在热那亚代表大会上成立,最初叫意大利劳动党,1893 年改称意大利劳动社会党,1895 年开始称意大利社会党。从该党成立起,党内的革命派就同机会主义派进行着尖锐的思想斗争。1912 年在艾米利亚雷焦代表大会上,改良主义分子伊·博诺米、莱·比索拉蒂等被开除出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 1915 年 5 月意大利参战,意大利社会党一直反对战争,提出了“反对战争,赞成中立!”的口号。1914 年 12 月, 拥护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政策、主张战争的叛徒集团(贝·墨索里尼等)被开除出党。意大利社会党人曾于 1914 年同瑞士社会党人一起在卢加诺召开了联合代表会议,并积极参加了齐美尔瓦尔德(1915 年)和昆塔尔(1916 年)国际社会党代表会议。1916 年底意大利社会党在党内改良派的影响下走上了社会和平主义的道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意大利社会党内的左翼力量增强。1919 年 10 月 5—8 日在波伦亚举行的该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加入第三国际的决议。意大利社会党的代表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工作。但代表团团长扎·塞拉蒂当时持中派立场,在代表大会以后反对同改良派决裂。1921 年 1 月 15—21 日在里窝那举行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 处于多数地位的中派拒绝同改良派决裂,拒绝完全承认加入共产国际的 21 项条件;该党左翼代表于 21 日退出代表大会并建立了意大利共产党。—— 175、247。

  4. 指匈牙利右派社会民主党人的叛卖活动。

1918 年 10 月 30 日深夜匈牙利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激进派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组成了联合政府。这个政府没有能力应付内部和外部困难,于 1919 年 3 月 20 日辞职,并建议由社会民主党单独组织政府。但是在当时革命危机尖锐化的形势下,社会民主党的首领们不敢成立没有共产党参加的政府,不得不同当时还在狱中的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人进行谈判。结果, 双方签订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协议,同时决定两党在共产主义原则基础上和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合并,改称匈牙利社会党。3 月 21 日,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匈牙利第一届苏维埃政府——革命政府委员会组成, 社会民主党人加尔拜·山多尔任主席,匈牙利共产党领袖库恩·贝拉任外交人民委员。

匈牙利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实行工业企业、运输业、银行的国有化和对外贸易的垄断,没收地主土地建立大农场,把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 25%,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等,并为保卫共和国建立了红军。但匈牙利苏维埃政权也犯了一些错误,特别是没有满足无地少地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未能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协约国帝国主义者从 4 月起利用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对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进行武装干涉,并对它实行经济封锁。在困难局势下,右派社会民主党人背叛革命,在军队中和后方加紧破坏活动,并在维也纳同协约国代表进行谈判。他们以匈牙利苏维埃共

和国政府妨碍同协约国缔结和约和解除封锁为借口逼它辞职。1919 年 8 月 1

日,匈牙利革命政府委员会被迫辞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存在了 133 天, 就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夹击下被扼杀。——175。

  1. 《人民国家报》(《DerVolksstaat》)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的中央机关报,1869 年 10 月 2 日—1876 年 9 月 29 日在莱比锡出版,最初每周出两次,1873 年 7 月起改为每周出三次。该报反映了德国工人运动中革命派的观点,是 19 世纪 70 年代最优秀的工人报刊之一。由威·李卜克内西领导编辑部工作,奥·倍倍尔负责出版工作。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因反对德国兼并阿尔萨斯-洛林于 1870 年 12 月被捕后,该报由卡·希尔施和威·布洛斯相继主持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该报创刊起就为它撰稿,并经常帮助编辑部纠正工作中的错误。——176。

  2. 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对美国经济学家亨·查·凯里《就政治经济学问题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信》一书的评论中说:“历史道路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它全然是在旷野上穿行,时而尘土飞扬,时而泥泞不堪, 时而经过沼泽,时而穿过密林。谁怕沾上尘土和弄脏靴子,他就不要从事社会活动。”(见《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全集》1950 年俄文版第 7 卷第 923 页)——180。

  3. 指《火星报》编辑部同彼·伯·司徒卢威就共同在国外出版秘密刊物《时评》的问题进行谈判并曾暂时达成协议一事。在谈判中,《火星报》编辑部要求新刊物《时评》作为《曙光》杂志的附刊,期数不得多于《曙光》杂志,《时评》编辑部应在平等基础上由《火星报》编辑部与司徒卢威和米·伊·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组成。在谈判过程中发现,司徒卢威打算利用《火星报》编辑部为《时评》服务,企图把《时评》变成一个同《火星报》竞争的刊物。列宁在 1901 年 1 月 30 日写给格·瓦·普列汉诺夫的信中叙述了谈判的内容(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4 卷第 86—88 页)。后来,普列汉诺夫代表《火星报》和《曙光》杂志、司徒卢威代表民主反对派共同准备了关于出版《时评》的声明。这个刊物最后没有出版。《火星报》的代表同司徒卢威的进一步谈判以完全破裂告终。虽然如此,但由于存在这个协议,当时

《火星报》刊登了司徒卢威的《专制制度和地方自治机关》一文,曙光杂志社协助出版了由司徒卢威作序加注的沙皇政府财政大臣谢·尤·维特的秘密记事。——180。

  1. 指 1915 年 9 月 5—8 日在瑞士齐美尔瓦尔德举行的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会议和 1916 年 4 月 24—30 日在瑞士昆塔尔举行的国际社会党第二次代表会议。参加齐美尔瓦尔德代表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是列宁和格·叶·季诺维也夫,孟什维克组织委员会代表是尔·马尔托夫和帕·波·阿克雪里罗得,社会革命党代表是马·安·纳坦松和维·米·切尔诺夫。参加会议的俄国代表还有拉脱维亚边疆区社会民主党代表扬·安·别尔津和《我们的言论报》代表列·达·托洛茨基。参加昆塔尔代表会议的布尔什维克代表是列宁、伊·费·阿尔曼德和季诺维也夫,孟什维克组织委员会代表是马尔托夫和阿克雪里罗得,社会革命党代表是纳坦松和化名为萨韦利耶夫、弗拉索夫的两个人。——181。

  2. 革命共产党人是在俄国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叛乱以后退出该党的一部分人于 1918 年 9 月组织的革命共产党的成员。革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安·卢·柯列加耶夫、马·安·纳坦松等。该党谴责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搞恐

怖活动和企图破坏布列斯特和约,主张同俄共(布)合作。但是它的纲领是混乱和折中的,一方面认为苏维埃政权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又否认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必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该党成立后不断有人退党,其中有些人加入了俄共(布),有些人回到了左派社会革命党内,该党曾被准许派两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这次代表大会作出了一个国家只应有一个共产党的决定之后,革命共产党于 1920 年 9 月决定加入俄共(布)。同年 10 月,俄共(布) 中央作出决定,允许自己的党组织接受原革命共产党党员加入俄共(布〕。

——181。

  1.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是俄国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的左翼,于1917 年 12 月 2 日(15 日)组成了独立的政党,其领袖人物是玛·亚·斯皮里多诺娃、波·达·卡姆柯夫和马·安·纳坦松。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这一派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形成,1917 年七月事变后迅速发展,在十月革命中加入了军事革命委员会,参加了武装起义。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社会革命党党团中是多数派。当右派社会革命党人遵照社会革命党中央的指示退出代表大会时,他们仍然留在代表大会中,并且在议程的最重要的问题上和布尔什维克一起投票。但是在参加政府的问题上,他们拒绝了布尔什维克的建议,而同孟什维克国际主义派一起要求建立有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参加的所谓“清一色的社会党人政府”。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在长期犹豫之后,为了保持他们在农民中的影响,决定参加苏维埃政府。经过布尔什维克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谈判,1917 年底有 7 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加入了人民委员会,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也保证在自己的活动中实行人民委员会的总政策。

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虽然走上和布尔什维克合作的道路,但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同布尔什维克有分歧。1918 年初,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反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在同年 3 月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批准布列斯特和约后退出了人民委员会,但仍留在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其他苏维埃机关中。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也反对苏维埃政权关于在企业和铁路部门中建立一长制和加强劳动纪律的措施。1918 年夏天,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在农村中的展开和贫苦农民委员会的建立,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中的反苏维埃情绪开始增长。1918 年 6 月 24 日,左派社会革命党中央通过决议, 提出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纠正苏维埃政策的路线”。接着,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于 1918 年 7 月 6 日在莫斯科发动了武装叛乱。这次叛乱被粉碎之后,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那些赞同其上层领导路线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从苏维埃开除出去。左派社会革命党的很大一部分普通党员甚至领导人并不支持其领导机构的冒险主义行动。1918 年 9 月,一部分采取同布尔什维克合作立场的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组成了民粹派共产党和革命共产党。这两个党的大部分党员后来参加了俄共(布)。20 年代初,左派社会革命党不复存在。——181、491。

  1. 英国社会党是由英国社会民主党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团体合并组成的,1911 年在曼彻斯特成立。英国社会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组织,但是由于带有宗派倾向,并且党员人数不多,未能在群众中展开广泛的宣传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党内国际主义派(威·加拉赫、约·马克林、阿·英克平等)同以亨·海德门为首的社会沙文主义派展开了激烈的斗

争。但是在国际主义派内部也有一些不彻底分子,他们在一系列问题上采取中派立场。1916 年 2 月英国社会党的一部分活动家创办的《号召报》对团结国际主义派起了重要作用。1916 年 4 月在索尔福德召开的英国社会党年会上,以马克林、英克平为首的多数代表谴责了海德门及其追随者的立场,迫使他们退出了党。该党从 1916 年起是工党的集体党员。1919 年加入了共产国际。该党左翼是创建英国共产党的主要发起者。——186、279。

  1. 社会主义工人党是英国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组织,1903 年由一部分脱离社会民主联盟的左派社会民主党人(主要是苏格兰人)在苏格兰建立。南威尔士社会主义协会是主要由威尔士革命煤矿工人组成的小团体。工人社会主义联盟是 1918 年 5 月在妇女选举权保障协会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小组织,盟员主要是妇女。

英国共产党成立大会于 1920 年 7 月 31 日—8 月 1 日举行。大会通过的党纲中写入了党参加议会选举和加入工党的条文。上述三个组织因为不同意这些主张而没有加入英国共产党。1921 年 1 月南威尔士社会主义协会和当时称为“共产党(第三国际不列颠支部)”的工人社会主义联盟同英国共产党合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领导仍拒绝合并。——186、248。

  1. 《工人无畏舰》周刊(《Workers’Dreadnought》)是英国刊物, 1914 年 3 月—1924 年 6 月在伦敦出版。1917 年 7 月以前称《妇女无畏舰》。1918 年英国工人社会主义联盟成立后,是该联盟的机关刊物。——186。

  2. 《曼彻斯特卫报》(《ManchesterGuardian》)是英国一家资产阶级报纸,1821 年在曼彻斯特创刊。19 世纪中叶起为自由党的机关报。起初是周报,从 1857 年起改为日报。

列宁在这里提到的戴·劳合-乔治的演说是在英国议会下院自由党党团成员会议上发表的。——189。

  1. 指科尔尼洛夫叛乱。

科尔尼洛夫叛乱是发生在1917 年8 月的一次俄国资产阶级和地主的反革命叛乱。叛乱的头子是俄军最高总司令、沙皇将军拉·格·科尔尼洛夫。叛乱的目的是要消灭革命力量,解散苏维埃,在国内建立反动的军事独裁,为恢复君主制作准备。立宪民主党在这—反革命阴谋中起了主要作用。临时政府首脑亚·费·克伦斯基是叛乱的同谋者,但是在叛乱发动后,他既害怕科尔尼洛夫在镇压布尔什维克党的同时也镇压小资产阶级政党,又担心人民群众在扫除科尔尼洛夫的同时也把他扫除掉,因此就同科尔尼洛夫断绝了关系,宣布其为反对临时政府的叛乱分子。

叛乱于 8 月 25 日(9 月 7 日)开始。科尔尼洛夫调动第 3 骑兵军扑向彼得格勒,彼得格勒市内的反革命组织也准备起事。布尔什维克党是反对科尔尼洛夫叛乱斗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按照列宁的要求,布尔什维克党在反对科尔尼洛夫的同时,并不停止对临时政府及其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仆从的揭露。彼得格勒工人、革命士兵和水兵响应布尔什维克党中央的号召,奋起同叛乱分子斗争,三天内有 15000 名工人参加赤卫队。叛军推进处处受阻, 内部开始瓦解。8 月 31 日(9 月 13 日),叛乱正式宣告平息。在群众压力下, 临时政府被迫下令逮捕科尔尼洛夫及其同伙,交付法庭审判。——201、515。

  1. 德雷福斯案件是指 1894 年法国总参谋部尉级军官犹太人阿·德雷福斯被法国军界反动集团诬控为德国间谍而被军事法庭判处终身服苦役一事。法国反动集团利用这一案件煽动反犹太主义和沙文主义,攻击共和制和

民主自由。在事实证明德雷福斯无罪后,当局仍坚决拒绝重审,引起广大群众强烈不满。法国社会党人和资产阶级民主派进步人士(包括埃·左拉、让·饶勒斯、阿·法朗士等)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要求重审这一案件的运动。在社会舆论压力下,1899 年瓦尔德克-卢梭政府撤销了德雷福斯案件,由共和国总统赦免了德雷福斯。但直到 1906 年 7 月,德雷福斯才被上诉法庭确认无罪, 恢复了军职。——205。

  1. 指 1917 年的七月事变。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组织的前线进攻以惨败告终,激怒了彼得格勒的工人和陆海军士兵。1917 年 7 月 3 日(16 日),由第一机枪团带头,自发的游行示威从维堡区开始,并有发展成为反对临时政府的武装行动的趋势。鉴于当时俄国革命危机尚未成熟,布尔什维克党不赞成搞武装行动。7 月 3 日(16 日)下午 4 时,党中央决定劝阻群众。但是示威已经开始,制止已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当天夜晚,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又同彼得堡委员会和军事组织一起决定参加游行示威,以便把它引导到和平的有组织的方向上去。7 月 4 日(17 日)这天参加游行示威的共 50 多万人。示威群众派代表要求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夺取政权,遭到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首领的拒绝。军事当局派军队镇压和平的游行示威。示威群众在市内好几个地方同武装的反革命分子发生冲突,死 56 人,伤 650 人。临时政府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所把持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积极支持下,随即对革命人民进行镇压。7 月 5—6 日(18—19 日),《真理报》编辑部和印刷厂以及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办公处所被捣毁。7 月 6 日(19 日),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七月事变后,政权完全转入反革命的临时政府手中,苏维埃成了它的附属品。——209。

  1. 《共产主义》杂志(《Kommunismus》)是共产国际东欧书记处的机关刊物(周刊),1920—1921 年在维也纳出版,共出了 81 期。该刊主编是伊斯列尔。——212、248。

  2. 指《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本版选集选收部分,见本卷第 132—211 页和《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9 卷第 1—95 页)。—

—212。

  1. 指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见注 42。——213。

  2.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是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文件之一,写于 1920 年 6 月 5 日。当天列宁将它寄给了斯大林、格·瓦·契切林、尼·尼·克列斯廷斯基、莫·格·拉费斯、叶·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帕·路·拉品斯基等征求意见。对寄来的某些不正确的意见, 列宁明确表示不同意。例如,契切林没有很好考虑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农民要加以区别的意见,对此列宁写道:“我的提纲更强调同农民的联盟(而这并不完全=资产阶级)。”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意见中谈到未来社会主义欧洲各共和国同经济上落后的附属国之间的关系时说:“如果不能同这些民族的领导集团达成经济协议,那么用强力镇压它们和用强制手段把经济上重要的地区并入欧洲共和国联盟就在所难免。”对此,列宁写道:“说得太过分了。‘用强力镇压’‘在所难免’之说是缺乏根据的和不正确的,完全不对。”

提纲初稿由代表大会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略加修改,交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提纲于 1920 年 7 月 28 日被代表大会通过。——215。

  1.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于 1920 年 7 月 19 日—8 月 7 日举行(开

幕式于 7 月 19 日在彼得格勒举行,以后的会议从 7 月 23 日起在莫斯科举行)。

出席大会的有来自 37 个国家的 67 个组织(其中有 27 个共产党)的 217 名代表。法国社会党和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派代表列席大会,有发言权。代表大会的全部筹备工作是在列宁的领导下进行的。他在会前写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对规定共产国际的任务和制定共产国际的政治路线起了重要的作用。列宁以俄共(布)代表团成员身分出席大会,被选入了主席团。

代表大会的议程包括: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的基本任务;共产党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作用和结构;工会和工厂委员会;议会斗争问题; 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土地问题;对新中派的立场和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共产国际章程;组织问题(合法与不合法组织、妇女组织等等);青年共产主义运动;选举;其他事项。为了预先审议议程上的重大问题,在 7 月 24 日举

行的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成立了 6 个委员会:工会运动委员会、议会斗争委员会、土地问题委员会、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任务委员会、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制定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的委员会。

代表大会将列宁起草的《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基本任务的提纲》作为大会决议予以批准。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代表大会通过了以列宁的初稿为基础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补充提纲》。在土地问题上,代表大会通过了以列宁提纲为基础的决议。代表大会非常注意共产党争取和领导劳动群众的问题,它谴责了左倾学理主义,通过了《共产党和议会斗争》、《工会运动、工厂委员会和第三国际》等决议。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的决议指出:共产党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主要的和基本的武器;共产党的作用在工人阶级夺得政权以后不但没有缩小,相反还无比地增大了。代表大会通过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这一文件对于在革命纲领基础上巩固共产党和防止机会主义的和中派的政党钻入共产国际具有重大的作用。代表大会还批准了共产国际的章程, 通过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和一系列号召书。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奠定了共产国际的纲领的、策略的和组织的基础,对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重大意义。——215、315、369、474。

  1. 关于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见注 35 和注 83。——218。

  2. 芬兰苏维埃共和国是指 1918 年成立的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芬兰革命于 1918 年 1 月在芬兰南部工业地区爆发。1 月 27 日夜,芬兰赤卫队占领了芬兰首都赫尔辛福斯。资产阶级的斯温胡武德政府被推翻。1 月 28 日工人们建立了芬兰革命政府——人民代表委员会。参加革命政府的有库·曼

纳、奥·库西宁、尤·西罗拉等人。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由工人选出的工人组织议会。革命政府的最主要的措施是:将一部分工商企业和大庄园收归国有; 把芬兰银行收归政府管理,并建立对私营银行的监督;建立工人对企业的监督;将土地无偿地交给佃农。芬兰这次无产阶级革命只是在芬兰南部取得了胜利。斯温胡武德政府在芬兰北部站稳了脚跟之后,集结了一切反革命力量, 并在德国政府的援助下,向革命政权发动进攻。由于德国的武装干涉,芬兰革命经过激烈的国内战争以后,于 1918 年 5 月初被镇压了下去。——218。

  1. 在拉脱维亚无产阶级和农民奋起反对德国占领军和乌尔曼尼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斗争高潮中,1918 年 12 月 17 日,以彼·伊·斯图契卡为主席的拉脱维亚临时苏维埃政府发布宣言,宣布拉脱维亚的全部政权归苏维

埃。12 月 22 日,苏维埃俄国人民委员会宣布承认苏维埃拉脱维亚独立。拉脱维亚各地纷纷起义。到 1919 年 1 月底,拉脱维亚全境除利耶帕亚外都已解放。1 月 13—15 日,在里加举行了全拉脱维亚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宪法,宣布拉脱维亚为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选举了拉脱维亚中央执行委员会,并制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纲领。苏维埃政府没收了地主的土地, 将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1919 年 3 月,在美英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德国军队和白卫军向苏维埃拉脱维亚大举进攻。5 月首都里加陷落。1920 年 1 月初拉脱维亚全境为干涉军占领,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被颠覆。——218。

  1. 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是 1917 年 12 月成立的。1918 年 2 月德奥军队侵入乌克兰,4 月底乌克兰全境被占领。在赶走了侵略者及其帮凶以后, 苏维埃政权在乌克兰恢复。1919 年 3 月在哈尔科夫举行的马克兰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第一部宪法。——218。

  2. 指尤·马尔赫列夫斯基的论文《土地问题和世界革命》。该文发表于 1920 年 7 月 20 日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第 12 期。在这本杂志出版以前列宁已读过这篇文章。——223。

  3. 指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和英国的独立工党。见注 42 和注 56。231。

  4. 法国社会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是由 1902 年建立的法国社会党

(饶勒斯派)和 1901 年建立的法兰西社会党(盖得派)合并而成的,1905 年成立。在统一的社会党内,改良派居领导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该党领导就转向社会沙文主义立场,公开支持帝国主义战争,参加资产阶级政府。该党党内有以让·龙格为首的同社会沙文主义分子妥协的中派,也有站在国际主义立场上的革命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法国社会党内公开的改良派和中派同革命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 1920 年 12 月举行的图尔代表大会上,革命派取得了多数地位。代表大会通过了该党参加共产国际的决议,并创立了法国共产党。改良派和中派退党,另行建立一个独立的党,仍用法国社会党这一名称。——245、269。

  1. 美国社会党是由美国社会民主党(尤·维·德布兹在 18971898 年创建)和以莫·希尔奎特、麦·海斯为首的一批原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联合组成的,1901 年 7 月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召开代表大会宣告成立。该党社会成分复杂,党员中有美国本地工人、侨民工人、小农场主、城市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该党重视同工会的联系,提出自己的纲领,参加选举运动, 在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开展反垄断的斗争方面作出了贡献。后来机会主义分子(维·路·伯杰、希尔奎特等)在党的领导中占了优势,他们强使 1912 年该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屏弃革命斗争方法的决议。以威·海伍德为首的一大批左派分子退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会党内形成了三派:支持美国政府帝国主义政策的社会沙文主义派,只在口头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中派,站在国际主义立场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革命少数派。1919 年,退出社会党的左派代表建立了美国共产党和美国共产主义工人党。社会党的影响下降。——245。

  2. 瑞士社会党(瑞士社会民主党)成立于 1870 年,加入过第一国际。1888 年重新建立。机会主义分子在党内有很大势力,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取了社会沙文主义立场。1916 年秋,该党右翼(格留特利联盟)从党内分裂出去。以罗·格里姆为首的多数党员采取中派主义和社会和平主义立场。党内左派则坚持国际主义立场。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该党左翼增

强。左派于 1920 年 12 月退出该党,1921 年 3 月同 1917—1918 年出现的共产主义团体一起组成了瑞士共产党(现称瑞士劳动党)。——246。

  1. 当时参加意大利社会党都灵支部的有该党左翼革命派的代表安·葛兰西、帕·陶里亚蒂等。都灵支部批评了社会党中央的调和派领导人, 指出他们在无产阶级有可能夺取政权的 1919—1920 年革命高潮中没有对形势作出正确的分析,没有统一和协调群众的革命斗争,没有从党内清除改良主义者。都灵支部提出了许多实际建议:清除党内机会主义者,在各工厂、工会、兵营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工厂委员会,对工农业生产进行监督。该支部还要求立即发动人民群众着手建立苏维埃。

列宁这里提到的都灵支部对意大利社会党全国委员会的建议是由安·葛兰西草拟的。根据列宁的提议,《共产国际》杂志在 1920 年 7 月 20 日出版

的第 12 期上转载了这一文件。——247。

  1. 《新秩序》周刊(《L’OrdineNuovo》)是意大利社会党左翼的机关刊物,1919 年在意大利都灵创刊。1921 年起改为日报,成为意大利共产党的机关报。领导人是安·葛兰西和帕·陶里亚蒂。1922 年 10 月,该报被法西斯政府封闭,但仍秘密出版,直到同年 12 月为止。1924 年该报在罗马复刊,但不久又被查封。——247。

  2. 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是由被德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919 年10 月)开除出党的无政府主义“左派”分子组成的,1920 年 4 月在柏林成立。该党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奥·吕勒和奥·梅尔盖斯。他们在代表大会上坚持错误的组织观点和策略观点。由于得不到共产国际的支持,他们退出了代表大会。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后来蜕化成为一个宗派小集团,于 1927 年解散。——248、480、551。

  3. 指瑞士的一些共产主义团体于 1918 年 10 月联合组成的瑞士共产党。这个组织当时人数很少。它有两名代表出席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

1920 年 12 月,瑞士社会民主党的左翼从该党分离出来,提出了在瑞士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共产国际支部的问题。1921 年 3 月,在苏黎世召开了有共产党的 28 名代表和原社会民主党左翼的 145 名代表参加的代表大会。在这个会上正式成立了统一的瑞士共产党。——248。

  1. 车间代表委员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一些工业部门的工人组织,由车间工人选举的代表组成。它们同执行“国内和平”政策的工联领袖相对立,捍卫工人群众的利益和要求,领导工人罢工,进行反战宣传。1916 年,车间代表委员会成立了全国性组织。俄国十月革命后,在外国武装干涉苏维埃共和国期间,车间代表委员会积极支持苏维埃俄国。车间代表委员会的许多活动家,包括威·加拉赫、哈·波立特等,后来加入了英国共产党。

——248。

  1. 阿姆斯特丹黄色工会“国际”即国际工会联合会,是由一些国家的改良主义工会领导人在 1919 年 7 月 26 日—8 月 2 日于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代表会议上建立的。参加联合会的有英、法、德、美等 14 个国家的工会组织。阿姆斯特丹黄色工会国际主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合作,屏弃工人阶级革命的斗争形式。该国际的领导人执行分裂工人运动的政策,拒绝红色工会国际的一切共同行动的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该国际停止活动。世界工会联合会成立后,阿姆斯特丹黄色工会国际于 1945 年 12 月 14 日正式宣布解散。——253。

  2. 红色工会国际联合组织指当时正在筹备而于 1921 年正式成立的革命工会的国际联合组织——红色工会国际。红色工会国际联合了未参加阿姆斯特丹工会国际的一些全国性工会组织以及改良主义工会组织中的反对派。红色工会国际为在革命斗争基础上建立工会运动的统一而斗争。1937 年底, 红色工会国际停止活动。——253。

  3. 《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的第二十条》是 1920 年 7 月 25 日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的委员会会议上提出的。列宁为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草拟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的提纲,共有 19 条(见本卷第 250—255 页)。代表大会通过的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共有 21 条。第 21 条是:“党员如果原则上否认共产国际所提出的义务和提纲, 应该开除出党。

这一条也适用于党的紧急代表大会的代表。”——256。

  1.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两件文献。

关于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见注 101。——257。120 《泰晤士报》

(《TheTimes》)是英国的一家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日报),1785 年 1

月 1 日在伦敦创刊。原名《每日天下纪闻》,1788 年 1 月改称《泰晤士报》。

——262。

  1. 《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部通报》是苏维埃俄国外交人民委员部的机关刊物,1919 年 6 月 20 日-1922 年 6 月在莫斯科出版。格·瓦·契切林、米·尼·波克罗夫斯基、费·阿·罗特施坦等参加过该刊的工作。——263。

  2. 指在革命群众压力下退出了伯尔尼国际的各国中派社会党正在筹建的国际组织。这一组织在 1921 年 2 月 22—27 日举行的维也纳代表会议上成立,通称第二半国际或维也纳国际,正式名称是国际社会党联合会。参加这一组织的有英国独立工党、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等 10 多个中派社会党以及俄国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弗·阿德勒任总书记。成立第二半国际的真正目的是阻碍广大群众转向共产国际。第二半国际的领袖们(阿德勒、奥·鲍威尔、罗·格里姆、阿·克里斯平、让·龙格、尔·马尔托夫、维·米·切尔诺夫等)口头上批评第二国际,实际上在无产阶级运动的一切主要问题上都执行机会主义的中派路线。1923 年 5 月,在革命浪潮开始低落的形势下,第二半国际同伯尔尼国际合并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

—264、515、537、551、566、610、629、639、657。

  1. “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基尔特”是拉丁语“gilda”一词的音译,意为“行会”)是 20 世纪初在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改良主义派别,创始人是费边社成员乔·科尔、阿·约·彭蒂等。1914 年,该派建立了“基尔特”全国联盟,制定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纲领。“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否认国家的阶级性,在工人中散布可以不通过阶级斗争而摆脱剥削的幻想。他们提出在现有工联的基础上由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按行业组成“基尔特” 来管理工业生产,实行“产业民主”、“产业自治”,并由国家来负责产品分配和保证全民的消费,认为这样一来就能和平地消灭资本主义,使劳动者得到解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为了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相对抗,特别起劲地宣传他们的理论。20 年代,“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影响逐渐消失。——273。

  2. 这是列宁代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所作的报告。

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成立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由英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德国、荷兰、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爱尔兰、中国、朝鲜,墨西哥、俄国、美国、土耳其、法国、南斯拉夫等国的代表共20 人组成。委员会于 1920 年 7 月 25 日讨论了列宁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

提纲,对提纲稍作修改,于 7 月 26 日提交大会审议。提纲经代表大会第四次

和第五次全体会议讨论后,于 7 月 28 日通过。此外,委员会和代表大会全体会议还讨论和通过了马·纳·罗易的补充提纲。——275。

  1. 琼果主义即极端沙文主义。19 世纪 70 年代俄土战争期间,在英国流行过一首好战的军国主义歌曲,其歌词中反复出现“byJingo”(音译“琼果”)一语,意即“以上帝的名义起誓”。“琼果”后来就成了表示极端沙文主义情绪的专用名词。——279。

  2. 巴塞尔宣言即 1912 年 11 月 24—25 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国际社会党人非常代表大会一致通过的《国际局势和社会民主党反对战争危险的统一行动》决议,列宁所引的德文本称《国际关于目前形势的宣言》。宣言谴责了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备战活动,揭露了即将到来的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号召各国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宣言斥责了帝国主义的扩张政策, 号召社会党人为反对一切压迫小民族的行为和沙文主义的表现而斗争。宣言写进了 1907 年斯图加特代表大会决议中列宁提出的基本论点:帝国主义战争一旦爆发,社会党人就应该利用战争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来加速资本主义的崩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279、569、639、691。

  3. 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最初发表于1920 年 10 月 5、6、7 日《真理报》第 221、222、223 号,当年用《青年团的任务(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为书名印成小册子出版。讲话的这一最早的单行本经列宁审阅过,是政治教育总委员会丛书第 1 种。这个版本印了 20 万册,仍不能满足需求,因而出现了一些打字本和手抄本。此后,各出版社曾用《学什么和怎样学》、《共青团员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伊里奇的遗训》、《伊里奇对青年的遗训》、《青年的任务》、《青年怎样学习共产主义》、《论共产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等书名多次重印这个讲话。1930 年,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了《青年团的任务》出版十周年纪念版,这个版本的注释经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审阅过。在《列宁全集》俄文第 5 版中,这个讲话是按 1920 年出版的单行本刊印的,删去了小册子编者所加的小标题。

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于 1920 年 10 月 2—10 日在莫斯科

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大学举行。出席这次代表大会的约有 600 名代表。大会议程如下:共和国的军事和经济形势;青年共产国际;俄国共青团中央的工作报告;青年的社会主义教育;民兵和青年体育;团纲;团章;选举俄国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列宁于 10 月 2 日晚在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了讲话,并回答了与会代表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回答共青团和俄共(布)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时,列宁指出,共青团如果真正愿意成为共产主义的青年团,就应该在党的领导下工作,遵循党的总的指示。列宁强调共青团的活动应成为正在成长的一代青年的楷模。列宁说,共产主义社会是在反对一切剥削者的斗争中形成的。“这是长期的事业,它要求组织、学习、培养。”

根据列宁的指示,共青团第三次代表大会强调指出:“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本任务是对劳动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在这一教育中要把理论教

育与积极参加劳动群众的生活、工作、斗争和建设紧密结合起来。”——281。

  1. 指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代表人物。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是苏联早期的群众性文化组织,十月革命前夕在彼得格勒成立。十月革命后在国内各地成立分会。各地协会最多时达 1381 个,会员 40 多万。参加协会的有真诚希望帮助苏维埃国家文化建设的青年工人。但是协会的领导为亚·亚·波格丹诺夫及其拥护者所把持。他们在十月革命后仍继续坚持协会的“独立性”,从而把它置于同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相对立的地位。他们否认以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力图摆脱群众性文教工作的任务, 而企图通过脱离实际生活的“实验室的道路”来创造“纯粹无产阶级的”文化。波格丹诺夫口头上承认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鼓吹马赫主义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列宁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见本卷第 298—299 页)等著作

中批判了无产阶级文化派的错误。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于 20 年代初趋于衰落,

1932 年停止活动。——285。

  1.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这一决议草案是列宁在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写的。这次代表大会于 1920 年 10 月 5—12 日在莫斯科举行。10 月 9 日和 11 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开会,以列宁的这个草案为基础,讨论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问题。会议建议代表大会的共产党党团通过一个组织问题决议,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从属于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同级机构。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根据列宁的建议起草的这个决议。但是代表大会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某些领导人却声称他们不同意这个决议,并向协会普通会员歪曲传达决议的精神,说俄共(布)中央要限制工人在艺术创作领域中的主动性并想取消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组织。俄共

(布)中央在 1920 年 12 月 1 日《真理报》上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一信,驳斥了这些歪曲事实的说法,详细分析了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错误。——298。

  1. 《消息报》(《ИЭBecTИЯ》)于 1917 年 2 月 28 日(3 月 13 日)在彼得格勒创刊,最初称《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消息报》,从 3 月 2 日(15 日)第 3 号起成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报。编辑部成员起初有:波·瓦·阿维洛夫、弗·亚·巴扎罗夫、弗·德·邦契-布鲁耶维奇、约·彼·戈尔登贝格和格·弗·策彼罗维奇。由于编辑部内部意见分歧,阿维洛夫、邦契-布鲁耶维奇和策彼罗维奇于 4 月 12 日(25 日〕退出了编辑部,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费·伊·唐恩、弗·萨·沃伊京斯基、A.A.郭茨、伊·瓦·切尔内绍夫随后进入编辑部。在全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以后,该报成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机关报, 从 1917 年 8 月 1 日(14 日)第 132 号起,用《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消息报》的名称出版。决定该报政治方向的是当时在执行委员会中占多数的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联盟的代表人物。

十月革命后,该报由布尔什维克领导。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即从 1917 年 10 月 27 日(11 月 9 日)起,该报更换了编辑部成员,成

为苏维埃政权的正式机关报。1918 年 3 月该报迁至莫斯科出版。从 1923 年 7

月 14 日起,成为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机关报。从

1938 年 1 月 26 日起,改称《苏联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消息报》。——298、

357。

  1. 指 1920 年 10 月 8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对阿·瓦·卢

那察尔斯基10 月7 日在全俄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的报道。报道说:“卢那察尔斯基同志指出,应该保证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有特殊的地位、最完全的自治。”

关于这件事,卢那察尔斯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说:“1920 年 10 月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举行代表大会时,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要我去参加会议,并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必须接受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把自己看成是它的一个机构等等。总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要求我们把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吸引到国家这方面来,当时他还采取了种种措施使它靠近党。我在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措辞相当婉转温和,而传到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里时就变得更加软弱无力了。他把我叫去申斥了一顿,后来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就根据他的指示改组了。”——298。

  1. 这是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讲话发表于 1920 年 11 月 5 日和 6 日《真理报》第 248 号和第 249 号,还刊登于莫斯科出版的《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公报

(1920 年 11 月 1—8 日)》。

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于 1920 年 11 月 2—8

日在莫斯科举行。参加会议的有 283 名代表。会议主要讨论了与建立共和国政治教育总委员会有关的一些问题。会议听取了阿·瓦·卢那察尔斯基关于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讲话、娜·康·克鲁普斯卡娅作的题为《政治教育总委员会当前工作计划》的报告和叶·亚·利特肯斯作的题为《地方政治教育委员会的组织》的报告。会议还讨论了粮食运动与政治教育工作、同恢复国家经济生活有关的生产宣传、扫除文盲等问题。——301。

  1. 政治教育总委员会是根据人民委员会《关于共和国政治教育总委员会的法令》、在教育人民委员部社会教育司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一法令是根据列宁的指示(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9 卷第 397—398 页)制定的, 1920 年 11 月 12 日由列宁签署,公布于 1920 年 11 月 23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263 号。政治教育总委员会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总局级机构,在行政上和组织上归它领导,但在涉及工作的思想内容的问题上则直接归俄共(布)中央领导。政治教育总委员会统一和指导全国的政治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领导群众性的成人共产主义教育(扫除文盲、学校、俱乐部、图书馆、农村阅览室)以及党的教育(共产主义大学、党校)。政治教育总委员会的主席一职一直由娜·康·克鲁普斯卡娅担任。1930 年 6 月,政治教育总委员会改组为教育人民委员部群众工作处。——301、350、589。

  2. 根据列宁的建议(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9 卷第 397—398 页) 制定的人民委员会《关于共和国政治教育总委员会的法令》于 1920 年 11 月12 日由列宁签署,1920 年 11 月 23 日发表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263 号。——301。

  3. 1920 年 11 月 30 日《真理报》第 269 号摘要发表了列宁在俄共(布) 莫斯科组织支部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0 卷第 41— 44 页)。其中某些内容,列宁认为从政治上考虑当时不宜公开发表。伊·伊·斯克沃尔佐夫-斯切潘诺夫在《对什么人不应该实行租让》(载于 1920 年 12 月 5 日《真理报》第 274 号)一文中纠正了《真理报》编辑部的错误。他写道,肃反委员会的机关将进行监督,不让承租人从事敌视苏维埃国家的活动。“而列宁同志在他的讲话(11 月 30 日《真理报》第 269 号发表的报道过于简略,而且有不少地方与原意不符)中提到存在着全俄肃反委员会、莫斯科肃反委员会、省肃反委员会时,显然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同样,他说一旦发生战争,根据战争法规全部财产将归我们所有,也说得完全正确,他是说只有那些确信其本国利益不要求同我们作战,而要求同我们进行贸易的集团才会记住这一点,而愿意向我们承租。”——312。

  4. 远东共和国是 1920 年 4 月在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成立的民主共和国,首都在上乌金斯克(现称乌兰乌德),后迁到赤塔。政府领导人是布尔什维克亚·米·克拉斯诺晓科夫、彼·米·尼基福罗夫等。苏维埃俄国政府于 1920 年 5 月 14 日正式承认远东共和国,并提供财政、外文、经济和军事援助。远东共和国是适应当时极为复杂的政治形势而成立的,目的是防止苏维埃俄国同日本发生军事冲突,并为在远东地区消除外国武装干涉和白卫叛乱创造条件。为了领导远东地区党的工作,成立了俄共(布)远东局(后改为俄共(布)中央远东局)。这个特别党组织的任务之一就是保证俄共(布) 中央和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对远东共和国的对内对外政策起决定性作用。在远东大部分地区肃清了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军后,远东共和国国民议会于1922 年 11 月 14 日作出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决定。1922 年 11 月 15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宣布远东共和国为俄罗斯联邦的一部分。——318。

  5. 指 1920 年国家出版社出版的小册子《关于租让。1920 年 11 月 23 日人民委员会法令。法令全文。租让项目。地图》。——323。

  6. 指 1920 年 11 月 29 日由英国贸易大臣爱·弗·怀斯交给在伦敦的苏维埃贸易代表团团长列·波·克拉辛的英苏贸易协定草案。

苏俄同英国进行的关于经济和政治关系正常化的谈判从 1920 年 5 月开

始,至 1921 年 3 月 16 日双方签订通商条约后结束。——325。

  1. 《东方民族》杂志是东方各民族宣传及行动委员会的机关刊物(月刊),由 1920 年 9 月 1—7 日在巴库举行的东方各民族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出版。该杂志只于 1920 年 10 月用俄、土、波斯和阿拉伯四种文字在巴库出版了一期。——326。

  2. 指人民委员会提请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交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批准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农民农业经济的措施》的法案。该法案刊载于 1920 年 12 月 14 日《消息报》第 281 号。法案规定把国家调节农业发展的措施同农民个人从提高本农户生产率中得益的原则结合起来。法案被代表大会一致通过。——331。

  3.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一件文献。

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于 1920 年 12 月 22—29 日在莫斯科举行。出

席大会的代表有 2537 名,其中有表决权的代表 1728 名,有发言权的代表 809

名。按党派区分,代表中有共产党员 2284 名,党的同情者 67 名,无党派人

士 98 名,孟什维克 8 名,崩得分子 8 名,左派社会革命党人 2 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党派的成员。

这次代表大会是在国内战争胜利结束、经济战线成为主要战线的时候召开的。大会议程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俄罗斯电气化;恢复工业和运输业;发展农业生产和帮助农民经济; 改善苏维埃机关工作和同官僚主义作斗争;选举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议程上的主要问题预先在俄共(布)党团会议上进行讨论。

大会的工作是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代表大会根据列宁所作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完全赞同政府工作的决议。大会通过了在列宁倡议下制定的国家电气化计划和列宁起草的关于电气化报告的决议(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0 卷第

192—193 页)。大会审议了人民委员会 1920 年 12 月 14 日通过的关于加强和发展农民农业经济的措施的法案,并一致通过了这一法案。大会通过了一个关于苏维埃建设的详尽决定。这个决定对中央和地方政权机关和经济管理机关的相互关系作了调整。大会还批准了劳动国防委员会的新条例,选举了由 300 名委员和 100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338、381、392、435、510、527、542。

  1. 1920 年 8 月 10 日,法国政府正式宣布承认彼·尼·弗兰格尔为“南俄执政者”,并任命了驻弗兰格尔“政府”的外交代表。——339。

  2. 布哈拉苏维埃共和国是指 1920 年 10 月 8 日成立的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布哈拉原是 16 世纪在中亚建立的一个封建国家(布哈拉汗国), 居民有乌兹别克人、塔吉克人、土库曼人等,1868 年被沙皇俄国征服,成为它的属国。1920 年,在红军的援助下,布哈拉共产党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布哈拉人民苏维埃共和国。1924 年该共和国改称布哈拉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由于中亚细亚各苏维埃共和国重新划定国界,该共和国从 1924 年 10 月 27 日起不再存在,其领土分别划归新成立的乌兹别克、土库曼和塔吉克三个苏维埃共和国。——341。

  3. 1921 年 2 月 26 日,在莫斯科签订了俄罗斯联邦和波斯建立友好关系的条约。条约规定:沙皇政府同波斯以及第三国签订的有损于波斯主权的所有协定一概废除;沙皇俄国在波斯占有的租借地和财产全部归还波斯;苏维埃政府放弃对沙皇政府向波斯提供的贷款的一切权利。条约还规定:双方互不干涉内政,禁止在各自领土上建立或驻留旨在反对俄国或波斯的组织或团体;如遇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双方采取共同措施。——342。

  4. 行动委员会是英国工人为阻止英国参加反对苏维埃俄国的战争而创建的群众组织。1920 年 8 月初,英国外交大臣乔·纳·寇松向苏维埃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苏维埃军队停止进攻波兰,否则将出兵干涉。英国政府的帝国主义行径引起广大英国工人的抗议。他们纷纷成立工人的战斗中心—

—行动委员会;各地的行动委员会总数达 350 个,其中一部分是共产党人主持的。在工人群众的强大压力下,工党和工联领袖们被迫参加了这一运动。8 月 9 日,在伦敦召开了工联议会委员会、工党执行委员会和议会党团代表的

联席会议,由这 3 个组织各出 5 名代表组成了中央行动委员会。8 月 13 日,

中央行动委员会召开了全英工人代表会议。会议要求给予苏维埃俄国以外交承认,同它建立正常的经济关系,并授权中央行动委员会在反战斗争中采用一切手段,直至举行总罢工。英国工人最终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公开参加对苏维埃俄国作战的打算。行动委员会于 1921 年初停止活动。——343。

  1. 国防委员会(工农国防委员会)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为贯彻它在 1918 年 9 月 2 日颁发的宣布苏维埃共和国为军营的法令而于 1918 年 11 月 30 日设立的。国防委员会是苏维埃俄国的非常最高机关,有动员人力物力保卫苏维埃国家的全权。国防委员会的决议,中央以及地方各部门和机关、全体公民都必须执行。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国防委员会是组织共和国战时经济和编制计划的中心。革命军事委员会及其他军事机关的工作都处于它的严格监督之下。列宁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主席。1920 年 4 月初, 国防委员会改组为劳动国防委员会,其任务是指导经济系统各人民委员部和所有国防机关的活动。劳动国防委员会一直存在到 1937 年 4 月。——346、377、403、435。

  2. 指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书中的一个论点:“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104 页)——348。

  3. 指根据俄共(布)中央委员会 1920 年 12 月 8 日全体会议的决定建立的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全俄生产宣传局。全俄生产宣传局由俄共(布) 中央委员会、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政治教育总委员会、职业教育总局和农业人民委员部的代表组成。1921 年 1 月 21 日,俄共

(布)中央组织局批准了该局章程。章程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的生产宣传机关的目的、任务和组织机构。全俄生产宣传局的职责是制定总的工作计划,领导和检查各机关的生产鼓动和宣传工作。——350、379。

  1. 第 1042 号命令是交通总管理局于 1920 年 5 月 22 日发布的。命令就修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期间被破坏的机车的问题作出规定,要求在四年半内(从 1920 年 7 月 1 日起)把待修机车的百分比从 60%下降到 20

%。——359。

  1. 劳动国防委员会是苏俄人民委员会的机关,负责指导经济系统各人民委员部和国防主管部门的活动,1920 年 4 月在工农国防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根据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条例,劳动国防委员会享有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直属委员会的权利。它在地方上的机关是各级经济会议。劳动国防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人民委员会主席(兼劳动国防委员会主席), 陆军、交通、农业、粮食、劳动、工农检查等人民委员,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和中央统计局局长(有发言权)。列宁是第一任劳动国防委员会主席。劳动国防委员会存在到 1937 年 4 月。——360、457、527、535、548、697。

  2. 指谢·伊·古谢夫的小册子《统一的经济计划和统一的经济机关》。他以前的那本小册子,指《经济建设的当前问题(关于俄共中央的提纲)》。列宁 1920 年 3 月 29 日在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给了这本小册子以肯定的评价(见本卷第 127—128 页)。——360。

  3. 国家电气化委员会是根据列宁的倡议和指示成立的。1920 年 2 月7 日第七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一项决议,责成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协同农业人民委员部制定建立电站网的计划草案。1920 年 2 月 21

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根据同农业人民委员部的协议,批准成立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委员会于 1920 年 3 月 20 日开始工作,并且在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前拟定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电气化的总规划。——362、434。

  1. 苏哈列夫卡是莫斯科的一个市场,座落在 1692 年彼得一世所建造的苏哈列夫塔周围。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苏哈列夫卡是投机商活动的中心。从此,苏哈列夫卡一词就成了私人自由贸易的同义语。1920 年12 月,莫斯科苏维埃作出封闭该市场的决议。新经济政策时期该市场曾恢复。1932 年被取缔。——363。

  2. 1920 年 11 月 14 日,列宁应莫斯科省沃洛科拉姆斯克县亚罗波列茨乡卡希诺村农民的邀请,和娜·康·克鲁普斯卡娅一起出席了当地农民修建的卡希诺电站的落成典礼。列宁同农民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随后在群众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国际形势和电气化对国民经济的意义的讲话,并同参加群众大会的部分农民一起照了相。

列宁提到的在群众大会上讲话的农民是德米特里·罗季昂诺夫。12 月 1 日,列宁通过莉·亚·福季耶娃要到了他的讲话稿,准备在向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作报告时引用。——365。

  1. 《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的错误》是列宁就工会问题的争论向俄共(布)积极分子发表的第一次讲话。

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是列·达·托洛茨基在 1920 年 11

月 3 日全俄工会第五次代表会议俄共(布)党团会议上挑起的。最初争论仅

限于俄共(布)中央内部。托洛茨基 12 月 24 日在济明剧院发表的演说和 12

月 25 日发表的纲领性小册子《工会的作用和任务》把争论扩大到了全党。

12 月 30 日在大剧院举行的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俄共(布)党员代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党员委员及莫斯科省工会理事会党员委员联席会议,是专门为讨论工会问题而召开的。除列宁的讲话外,会议听取了格·叶·季诺维也夫和托洛茨基的报告,尼·伊·布哈林、维·巴·诺根、亚·加·施略普尼柯夫和达·波·梁赞诺夫的副报告。这次会议以后,争论扩展到彼得格勒、乌拉尔、乌克兰、西伯利亚等地。争论开始后,各派纷纷提出纲领和提纲。但多数纲领在争论过程中陆续撤回。到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时,还剩下 3 个主要的纲领,这就是:代表列宁观点的《十人纲领》、托

洛茨基和布哈林的联合纲领、工人反对派的纲领。1921 年 3 月 8—16 日举行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以绝大多数票通过了《十人纲领》,对这场争论作了总结。

列宁的《党内危机》一文(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0 卷第 231—243 页)分阶段地分析了这场争论的过程。——367。

  1. 靴子还没有穿破出自英国作家威·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 意为时间十分短暂。丹麦王后在国王死去一个月后就嫁给了国王的弟弟。王子哈姆莱特在独白中责备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就改了嫁(第 1 幕第 2 场)。——376。

  2. 指 1920 年 9 月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决议(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37—45 页)。——376。

  3. “缓冲派”是 1920—1921 年工会问题争论中出现的一个派别性集

团,其首领是尼·伊·布哈林,参加者有尤·拉林、叶·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列·彼·谢列布里亚科夫、格·雅·索柯里尼柯夫、瓦·尼·雅柯夫列娃等。“缓冲派”以缓和列宁与列·达·托洛茨基在工会的作用和任务问题上的分歧为名,行帮助和掩护托洛茨基进行的派别活动之实。布哈林不久就放弃了自己的纲领,公开附和托洛茨基的立场。——376、393。

  1. 交通人民委员部总政治部是直属俄共(布)中央的运输业方面的临时政治工作机关,1919 年 2 月建立,当时叫交通人民委员部总政治处,1920年 1 月改为交通人民委员部总政治部。建立交通总政治部的目的是:采取非常措施防止运输业遭到彻底破坏;加强对运输工人中的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领导;加强铁路工会使之成为进一步发展运输业的工具。交通人民委员部总政治部在铁路上实行了军事纪律。1920 年,由于国内战争结束和转入和平建设,根据俄共(布)中央全会 12 月 7 日的决定,交通总政治部被撤销。—

—383、396。

  1. 运输工会中央委员会即铁路和水路运输联合工会中央委员会,成立于 1920 年 9 月。两个运输工会之所以合并起来,是由于当时俄国运输业的破坏已使整个国民经济濒于瘫痪,因而需要建立起坚强的集中化的领导,以保证迅速完成恢复运输业的任务。由于任务的艰巨,运输工会中央委员会在工作中还采取了某些非常措施和军事工作方法。运输工会中央委员会在恢复运输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后来却蜕化成为脱离职工群众的官僚主义的机关。1920 年底—1921 年初,领导这个机构的托洛茨基分子培植官僚主义, 单纯采用行政命令和委派制,拒绝民主的工作方法。所有这些引起了工人群众对党的不满,并分裂了运输工人的队伍。俄共(布)中央谴责了这些错误做法。1920 年 11 月 8 日和 12 月 7 日中央全会决定将运输工会中央委员会和其他工会一样划归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领导,同时建议它改变工作方法。1921 年 3 月根据俄共(布)中央决议召开的全俄运输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改选了运输工会中央委员会,制定了工会工作的新方法。——383、393。

  2. 水运政治部(交通人民委员部水运总政治部)成立于 1920 年 4 月, 是交通人民委员部总政治部的分支机构。它的职责是:对行政业务部门实行政治监督;领导政治教育工作以迅速恢复水路运输业;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顿劳动纪律而斗争。1920 年 12 月被撤销。——384、402。

  3. 指 1920 年 11 月 8 日俄共(布)中央全会选出的由格·叶·季诺维也夫、米·巴·托姆斯基、列·达·托洛茨基、扬·埃,鲁祖塔克、阿·伊·李可夫组成的工会问题委员会,不是中央委员的工会领导干部阿·洛佐夫斯基、亚·加·施略普尼柯夫和尤·赫·卢托维诺夫也是工会问题委员会委员。托洛茨基拒绝参加该委员会。关于这个问题参看《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0 卷第233 页。——384。

  4. 本来要进这间屋子,结果却跑进了那间屋子这句话出自俄国作家亚·谢·格里鲍耶陀夫的喜剧《智慧的痛苦》第 1 幕第 4 场,意为主观上要做某一件事,结果却做了另外一件事。——386、548、672。

  5. 全俄工会第五次代表会议于 1920 年 11 月 2—6 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会议的共有 261 名代表,其中有表决权的 202 名,有发言权的 59 名。列入代表会议议程的问题是: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工作报告;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团报告;工会的生产任务;粮食运动与工会;工资政策与工人的物质供应;工会目前的组织任务及其实现的方法;工会参加工农检查院;职业

技术教育的当前措施;国际工人运动问题和国际工会理事会的建立。

俄共(布)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改变工会的工作方法即用民主的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的军事的方法以适应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任务的问题。列·达·托洛茨基反对采用新的工作方法。11 月 3 日,他在代表会议俄共(布)党团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了“整刷”工会的口号,要求“拧紧螺母”和立即实现“工会国家化”。托洛茨基的发言挑起了党内关于工会的作用和任务问题的争论。

11 月 5 日,扬·埃·鲁祖塔克向代表会议作了关于工会在生产中的任务的报告。会议通过了他提出的《工会在生产中的任务》的提纲。列宁肯定了这个提纲(见本卷第 387—389 页)。——387、398。

  1. 《工人纪律同志审判会条例》是苏俄早期的同志审判会条例之一, 由劳动人民委员部拟订、人民委员会审议通过,于 1919 年 11 月 14 日颁布。条例规定,审判会负责审理各种违反纪律的案件,设于产业工会地方分会之下,由地方或中央工厂管理处、工会理事会和发案企业的工会会员大会各出一名代表组成。企业的工厂管理处、机关的领导机构和产业工会及其机关有起诉权。审判会在非劳动时间公开开庭,可判处训诫、暂时(不超过 6 个月) 剥夺在工会组织中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暂时(不超过 1 个月〕调任较低职务和降低工资等级、送往公共工程服重劳役等处分。顽抗同志纪律、屡受处分者,将作为不劳动分子从企业开除并送集中营。诉讼双方都有权就地方审判会的判决向省级审判会上诉。省级审判会设于省劳动局,由省劳动局,省工会理事会、省国民经济委员会各出一名代表组成,其判决为终审判决。条例还规定,工厂管理处、机关、企业的行政技术人员有玩忽职守等行为者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各人民委员就其所辖范围分别作出决定,给予各种处分,直至逮捕和送集中营监禁。——390。

  2. 《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这本小册子是 1921 年 1 月 21 日或 22 日开始写的,当时列宁正在哥尔克休养。1 月 22 日晚,列宁返回莫斯科时,小册子已写了大半部分。1 月 25 日,小册子完稿,当天付排。1 月 26 日夜,印好的一部分小册子就分发给了到各地参加关于工会问题争论的党中央委员。1 月 27 日,小册子全部印出。小册子封面上标明仅供俄共党员阅读。——392。

  3. 《彼得格勒真理报》于 1918 年 4 月 2 日创刊,最初是俄共(布) 中央委员会和彼得格勒委员会的机关报。1919 年 4 月 12 日起是俄共(布) 彼得格勒委员会的机关报。1924 年 1 月 30 日改名为《列宁格勒真理报》。

——392。

  1. 水运总管理局局务委员会委员维·伊·佐夫 1920 年 5 月 3 日的命令载于《玛丽亚区水运管理局公报》第 5 期。命令说:“这样一来,水运方面出现了决定性的转折。手工业方式、乱设委员会的做法、无组织和无权威状态已经成为过去,水运工作成为国家的了。担任领导的将是有相应权力的政治委员。委员会、工会以及选举产生的代表对技术和行政问题进行干预的权力已被废除。”这一命令把工会同已经过时的军队中的委员会相提并论, 并以命令方式不让它们参加整顿水运的工作。——403。

  2. 1920 年 12 月 24 日,苏俄铁路和水路运输联合工会中央委员会在过去的济明剧院召开了工会运动工作者积极分子和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的联席会议。列·达·托洛茨基在会上作了关于工会在生产中的任务的报告。这个报告挑起了俄共(布)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公开争论。——432。

  3. 工人反对派是俄共(布)党内的一个无政府工团主义集团,首领是亚·加·施略普尼柯夫、谢·巴·梅德维捷夫、亚·米·柯伦泰等。工人反对派作为派别组织是在 1920—1921 年的工会问题争论中形成的,但是这一名称在 1920 年 9 月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即已出现。工人反对派的纲领则早在 1919 年就已开始形成。在 1990 年 3—4 月举行的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施略普尼柯夫提出了一个关于俄共(布)、苏维埃和工会之间关系的提纲,主张由党和苏维埃管政治,工会管经济。在 1920 年 12 月30 日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俄共(布)党员代表、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党员委员及莫斯科工会理事会党员委员联席会议上,施略普尼柯夫要求将国民经济的管理交给工会。将工人反对派的观点表达得最充分的是柯伦泰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前出版的小册子《工人反对派》。它要求把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交给加入各产业工会的生产者的代表大会,由他们选举出中央机关来管理共和国的整个国民经济;各个国民经济管理机关也分别由相应的工会选举产生,而且党政机关不得否决工会提出的候选人。工人反对派曾一度得到部分工人的支持。1920 年 11 月,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 它的纲领获得了 21%的票数。1921 年初,在全俄矿工第二次代表大会共产党党团会议上则获得 30%的票数。由于党进行了解释工作,工人反对派的人数到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时已大大减少,它的纲领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得票不足 6%。第十次代表大会批评了工人反对派的观点,并决定立即解散一切派别组织。但施略普尼柯夫、梅德维捷夫等在这次代表大会后仍继续保留非法的组织,并且在 1922 年 2 月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送了一份题为《二十二人声明》的文件。1922 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从组织上粉碎了工人反对派。——432、469、551、672。

  4. 《经济生活报》是苏维埃俄国的报纸(日报),1918 年 11 月起在莫斯科出版。该报最初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经济系统各人民委员部的机关报,1921 年 7 月 24 日起是劳动国防委员会机关报,后来是苏联财政人民委员部、国家银行及其他金融机关和银行工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1937 年11 月 16 日,《经济生活报》改组成为《财政报》。——434。

  5. 《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公报》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局国家技术出版社于 1920 年 4—8 月在莫斯科出版,共出了 5 期。——436。

  6. 指德国政治经济学教授卡尔·巴洛德的《未来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一书。该书于 1898 年在德国出版,1919 年出了经过修订的第 2 版。俄译本于 1920 年在莫斯科出版。——438。

  7. 季特·季特奇是俄国剧作家亚·尼·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喜剧《无端遭祸》中的一个专横霸道、贪婪成性的富商。——442。

  8.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五件文献。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于 1921 年 3 月 8—16 日在莫斯科举行。参加

代表大会的有 717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 418 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共代表

732521 名党员。列入代表大会议程的问题是: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中央委员会的组织报告;监察委员会的报告;政治教育总委员会和党的宣传鼓动工作;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党的建设;工会及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中;俄共(布)驻共产国际代表的报告;关于党的统一和无政府工团主义倾向;选举党的领导机关。此外,代表大会还听取了党史委员会的报告并在秘

密会议上讨论了军事问题。这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有关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根本性问题的一些决定,规定了俄国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途径。

列宁领导了代表大会的工作。他就大会议程上的主要问题——关于俄共

(布)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工作、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关于党的统一和无政府工团主义倾向——作了报告,并起草了大会的最重要的决议草案。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一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代表大会特别重视党的统一问题。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见本卷第 469—472 页),要求立即解散削弱党、破坏党的统一的一切派别集团,并授权中央委员会对进行派别活动的中央委员采取直到开除出党的极端措施。大会还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我们党内的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决议》(同上, 第 473—476 页),指出工人反对派的观点是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动摇性的表现。在党的建设方面,代表大会通过了扩大党内民主、改善党员素质的决定,并向中央委员会发出进行清党的指示。代表大会还通过了监察委员会条例,规定设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各省监察委员会,这对于巩固党和改善国家机关有重要意义。

代表大会总结了工会问题的争论,以绝大多数票通过了《关于工会的作用和任务的决议》。这个决议重申了工会是共产主义的学校的论点,规定了工会的作用和任务,并提出了扩大工会民主的措施。代表大会还通过了《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的决议》,要求彻底消除从前的被压迫民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并谴责了大国沙文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这两种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倾向。代表大会选出了由 25 名委员和 15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的中央委员会。——444、511。

  1.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最初是在 1921 年 2 月 8 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听取了恩·奥新斯基《关于播种运动和农民状况的报告》,研究了改善农民状况的问题,并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起草关于这个问题的决议。在这次会议上,列宁给专门委员会写了一个题为《农民问题提纲初稿》的文件,其中表述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基本原则(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0 卷第 338 页)。2 月 16 日, 中央政治局又决定,在《真理报》上就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问题进行公开讨论。第一批讨论文章于 2 月 17 日和 26 日发表。

2 月 19 日,中央政治局讨论了专门委员会拟订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草案,决定将草案提交中央全会审议。2 月 24 日,俄共(布) 中央全会审议并原则上通过了这一决议草案。会议指派一个新的委员会再次对该草案从细节上进行修订。

在专门委员会起草决议期间,列宁接见了一些农民和农民代表团,认真听取了他们对粮食政策的建议和要求。3 月 3 日,列宁对专门委员会拟订的决议草案第二稿提出了三点修改意见(同上,第 41 卷第 357—358 页)。3

月 7 日,中央全会再次审查了决议草案,并将草案交给由列宁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最后定稿。3 月 15 日,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105—107 页)。——444、576、608。

  1. 列宁起草的关于合作社的决议草案于 1921 年 3 月 15 日在俄共

(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第十四次会议上通过。——451。

  1. 粮食人民委员部——俄罗斯联邦粮食人民委员部成立于 1917 年10 月 26

    日(11 月 8 日)。它的基本任务是收购粮食、供应居民一切日用必需品和食品。粮食人民委员部的地方机构是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的粮食委员会、农村的贫苦农民委员会。随着苏联的成立,于 1923 年建立了苏联粮食人民委员部,而俄罗斯联邦粮食人民委员部则隶属于它,享有统一人民委员部的职权。1924 年粮食人民委员部被撤销,而它的职能则转交给新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国内商业人民委员部。——451。

  2.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的第 8

    条确定了关于地方流转自由的基本原则(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107 页)。——452。

  3. 这句话显然是温·邱吉尔说的。1920

    年访问苏维埃俄国的英国雕塑家克·谢里登向列宁转述了这句话。——453。

  4. 俄罗斯联邦人民委员会中央统计局是根据 1918 年 7 月 25

    日人民委员会的命令成立的。中央统计局受委托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统计、制作和加工调查材料、出版统计方面的年鉴和其他定期出版物。1921 年 3 月 19 日中央统计局受委托对各人民委员部和主管部门所组建的一切部际委员会进行登记。3 月 3 日,所有苏维埃共和国的统计工作实行统一计划,中央统计局的工作与各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的统计机关的工作就结合起来了。俄罗斯联邦中央统计局的地方机构,在 1918—1923 年是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所属的省的、县的和市的统计局。1923 年建立了全苏机构即苏联人民委员会中央统计局,该局主持全国的全部统计工作。俄罗斯联邦中央统计局则予以撤销。——457。

  5. 指喀琅施塔得暴动。1921 年 2—3

    月间在俄国波罗的海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革命叛乱。这一叛乱是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者和白卫分子在外国帝国主义者支持下策动的。卷入叛乱的约有 27000 名水兵和士兵。当时波罗的海舰队中参加过十月革命的水兵大都上了国内战争的前线,新补充的水兵多半来自农民,不少人受到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所以这次叛乱反映了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和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叛乱分子的首领提出了“没有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的口号, 指望由小资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这实际上意味着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并为公开的白卫统治和复辟资本主义创造条件。2 月 28 日和 3 月 1 日,叛乱分子的首领召开大会,通过决议,要求让所谓“左派社会主义政党”自由活动,取消政治委员,允许自由贸易,改选苏维埃。3 月 2 日,叛乱分子逮捕了舰队指挥人员,占领了喀琅施塔得,给彼得格勒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俄共(布) 中央和苏维埃政府为平定叛乱采取了紧急措施。3 月 2 日宣布彼得格勒特别戒严。3 月 5 日重组第 7 集团军,由米·尼·图哈切夫斯基任司令员,负责镇压叛乱。正在开会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派出克·叶·伏罗希洛夫等约 300 名有军事经验的代表加强第 7 集团军。经过激烈的战斗,叛乱于 3 月 18 日被彻底粉碎。——458、517、543、552。

  6. 指帕·伊·波波夫的小册子《苏维埃共和国及与它结成联邦的各共和国的粮食产量》,1921

    年莫斯科俄文版,共 15 页。——467。

  7. 指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

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于 1920 年 11 月 20—22 日在克里姆林宫举

行。出席会议的有 289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 89 名有发言权的代表。会议议程是:关于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关于国家经济状况的报告,关于生产宣传的报告,选举莫斯科委员会。列宁在代表会议上作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任务的报告,并就莫斯科委员会的选举问题发了言。代表会议是在工会问题争论已经开始时举行的。出席会议的民主集中派、工人反对派和伊格纳托夫派的代表对党的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攻击。他们从会议筹备时起就企图在莫斯科的党组织中取得优势。工人反对派的一些人力图把自己的同伙更多地安插进莫斯科委员会,竟撇开在斯维尔德洛夫大厅开会的其他代表,而在米特罗范大厅另外召开工人代表的会议,从而形成了“两个房间开会”的局面。代表会议在列宁领导下对反对派进行了回击,就莫斯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通过了体现党中央观点的决议。代表会议否决了反对派在非正式会议上拟的莫斯科委员会名单,通过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名单。——469。

  1. 指 1920 年 11

    月在哈尔科夫举行的全乌克兰第五次党代表会议。参加这次代表会议的 316 名代表中有 23 名,即 7%,对工人反对派的纲领投了赞成票。——469。

  2. 民主集中派是俄共(布)党内的一个派别集团,1919 年初开始出现,1920

    年最终形成,首领是季·弗·萨普龙诺夫、恩·奥新斯基、弗·米·斯米尔诺夫、弗·尼·马克西莫夫斯基等。民主集中派否认党在苏维埃和工会中的领导作用,反对在工业中实行一长制和厂长个人负责制,要求在党内有组织派别和集团的自由。民主集中派的代表主张人民委员会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合并,要求取消地方政权机关对中央的从属关系。他们还反对中央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统一,力图把组织局排除于政治领导之外。在1920—1921 年的工会问题争论中,民主集中派曾公布该派的纲领。俄共(布) 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解散一切派别集团后,该派某些成员仍继续进行反对党的总路线的活动。1923 年,他们同托洛茨基反对派结成联盟。1926 年,他们结成了以萨普龙诺夫和斯米尔诺夫为首的所谓“十五人集团”,参加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盟。1927 年 12 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民主集中派分子共 23 人开除出党。——469。

  3. 《争论专页》是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不定期出版物,根据 1920 年 9

    月举行的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创办。最初是文集,从1923 年起是俄共(布)中央机关报《真理报》的附刊。一般在党的代表大会召开前出版。刊物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党内批评,讨论有关党的战略、策略以及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

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前,《争论专页》出了两期:1921 年 1 月的第 1 期和 1921 年 2 月的第 2 期。——471。

  1. 根据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决定,《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的第 7

    条当时没有公布。1924 年 1 月 17 日,在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会议上,斯大林在其《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的报告》中宣读了这一条(见

《斯大林全集》第 6 卷第 22 页)。代表会议谴责了列·达·托洛茨基和托洛茨基分子的派别活动,在《关于争论总结和党内小资产阶级倾向的决议》中建议中央委员会公布这一条文(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

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371 页)。这一决议为俄共

(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批准。——472。

  1. 指 1920 年 7 月 24

    日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共产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的决议》。——474。

  2. 关于党的统一和无政府工团主义倾向的报告是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最后一次会议即第十六次会议上作的。大会对列宁的报告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在讨论中,工人反对派和民主集中派的代表反对列宁提出的《关于党的统一》和《关于党内的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这两个决议草案。在列宁作了总结发言以后,大会以绝大多数票通过了这两个决议。——477。

  3. 指俄罗斯电气化计划。该计划是根据列宁提出的任务并在他的指导下由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制定的,是一部

    600 多页的巨著。计划规定, 除恢复和改建现有的电站外,在 1O—15 年内建设 30 座区域电站,包括 20 座火电站和 10 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 175 万千瓦;总的年发电量达到 88 亿度,而 1913 年俄国的年发电量为 19 亿度。根据计划,工业品产量将比 1913 年的产量增加 80—100%,比 1920 年增加许多倍。——479、509。

  4. 指 1920 年 8 月 4

    日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481。

  5. 指亚·加·施略普尼柯夫《1917 年的前夕。有关 1914—1917

    年间工人运动和革命的地下活动的回忆录和文献》一书,1920 年莫斯科俄文版, 共 290 页。——484。

  6. 指《真理报》,见注 1。——484。

  7. 《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这本小册子是在俄共(布)

    第十次代表大会闭幕后不久于 1921 年 3 月底开始写的,4 月 21 日完稿。小册子于 5 月初由国家出版社刊印,接着又发表于 6 月出版的《红色处女地》杂志第 1 期。苏俄各地出版社随后相继翻印,中央和地方的报刊也都全文或摘要转载。同年,小册子被译成德文、法文和英文,刊载于《共产国际》杂志第 17 期。

俄共(布)中央曾专门作出决定,要求各级党委按照列宁《论粮食税》的基本精神向劳动人民解释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意义。——488。

  1. 《新生活报》是俄国报纸(日报),由一批孟什维克国际主义者和聚集在《年鉴》杂志周围的作家创办,1917

    年 4 月 18 日(5 月 1 日)起在彼得格勒出版,1918 年 6 月 1 日起增出莫斯科版。出版人是阿·谢列布罗夫

(阿·尼·吉洪诺夫),编辑部成员有马·高尔基、谢列布罗夫、瓦·阿·杰斯尼茨基、尼·苏汉诺夫,撰稿人有弗·亚·巴扎罗夫、波·瓦·阿维洛夫、亚·亚·波格丹诺夫等。在 1917 年 9 月 2—8 日(15—21 日〕被克伦斯基政府查封期间,曾用《自由生活报》的名称出版。十月革命以前,该报的政治立场是动摇的,时而反对临时政府,时而反对布尔什维克。该报对十月革命和建立苏维埃政权抱敌对态度。1918 年 7 月被查封。——494。

  1. 《前进报》是俄国孟什维克报纸(日报),1917 年 3

    月起在莫斯科出版。该报最初是孟什维克莫斯科组织的机关报,后来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孟什维克)莫斯科组织委员会和中部区域委员会的机关报。从 1918 年 4 月 2 日起,是孟什维克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尔·马尔托夫、费·伊·唐恩和亚·马尔丁诺夫都参加了该报编辑部。1918 年 5 月 10 日,根据全俄肃反委员会的决定,该报被查封,领导人被送交法庭审判。5 月 14 日,该报改称

《永远前进报》,出了一号。1919 年 1 月 22 日—2 月 25 日继续出版。1919

年 2 月,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被最终查封(决定草案是列宁写的,

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5 卷第 475—476 页)。——494。

  1. 套中人是俄国作家安·巴·契诃夫的同名小说的主人公别利科夫的绰号,是因循守旧、害怕变革的典型。——498。

  2. 俄国的立宪会议是议会式机关。召开立宪会议的要求是十二月党人最早提出的,以后在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903 年纲领也列入了这项要求。

1917 年二月革命后,一方面,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党用召开立宪会议的诺言诱使群众放弃革命斗争,断言立宪会议能通过立法方法解决一切经济和政治问题,而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害怕比社会革命党左的农民将在立宪会议中占多数,又阻挠立宪会议的召开。布尔什维克党在不否定召开立宪会议的主张的同时,号召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指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条件下,现实生活和革命本身将把立宪会议推到后台。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采取让小资产阶级群众通过自身经验来消除资产阶级立宪幻想的方针。1917 年 10 月 27 日(11 月 9 日),人民委员会认可了上述立宪会议选举日期。选举于 11—12 月举行,在某些边远地区于 1918

年 1 月举行。社会革命党在选举中得到了多数席位,但这并不反映当时真正的政治力量对比。反革命势力提出了“全部政权归立宪会议!”的口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虽然如此,布尔什维克党仍决定召开立宪会议。1918 年 1 月5 日(18 日),立宪会议在彼得格勒塔夫利达宫开幕。以维·米·切尔诺夫为首的社会革命党中派在会上占优势。立宪会议的反革命多数派拒绝讨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不承认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苏维埃政权的法令。布尔什维克党团当即退出了会议。随后,左派社会革命党人和一部分穆斯林代表也退出了会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 1918 年 1 月 6 日(19 日)通过法令,解散了立宪会议。

——499、602。

  1. 粮食税法令即《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原料收集制的决定》, 是 1921 年

    3 月 21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根据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通过的,公布于 3 月 23 日。为执行这一决定,人民委员会于 3 月 28 日批准、29 日颁布了《关于 1921—1922 年实物税税额的决定》和《关于在已完成收集余粮任务的各省实行粮食、饲料、马铃薯和干草自由交换的法令》。自 4 月 21 日起,人民委员会又陆续通过了确定粮食、马铃薯、油料和其他农产品的实物税税额的决定。——506。

  2. 引自俄国诗人亚·谢·普希金的抒情诗《英雄》。这首诗采取“诗人”和“友人”对话的形式,诗中的“诗人”认为:拿破仑冒着生命危险去传染病院同患黑死病的士兵握手表示慰问一事,虽经历史学家考证并非事实,但一句“令人鼓舞的谎言”,要比千万个“卑微的真理”更加可贵。此处列宁是反普希金诗原意引用的。——508。

  3. 奥勃洛摩夫精神意为因循守旧、懒散懈怠。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伊·亚·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怠惰成性、害怕变动、终日耽于幻想、对生活抱消极态度的地主。——509、633、676。

  4. 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于 1919 年 3 月 18—23

    日在莫斯科举行。参加代表大会的有 301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 102 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共代表 313766 名党员。列入大会议程的问题是: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俄共

(布)纲领;共产国际的建立;军事状况和军事政策;农村工作;组织工作; 选举中央委员会。

列宁主持了大会,作了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关于党纲和农村工作的报告,并就军事问题发了言。

代表大会的中心问题是讨论并通过新党纲。第七次代表大会选出的纲领委员会已经通过了列宁的党纲草案,但是鉴于委员会内存在分歧,在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就党纲问题作报告的除代表多数派的列宁外,还有代表少数派的尼·伊·布哈林。布哈林提议把关于资本主义和小商品生产的条文从纲领中删去,而只限于论述纯粹的帝国主义。他认为帝国主义是特殊的社会经济形态。布哈林和格·列·皮达可夫还提议把民族自决权的条文从党纲中删去。列宁批判了他们的这些错误观点。代表大会先基本通过党纲草案,然后在纲领委员会对草案作了最后审订后于 3 月 22 日予以批准。

代表大会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中农的态度问题。列宁论证了党对中农的新政策,即在依靠贫苦农民,对富农斗争并保持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的条件下从中立中农的政策转到工人阶级与中农建立牢固的联盟的政策。早在 1918 年 11 月底列宁就提出了这个口号。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对中农的态度的决议》。

在代表大会的工作中,关于军事状况问题、关于党的军事政策问题、关于红军的建设问题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大会上,所谓的“军事反对派” 反对中央委员会的提纲。他们维护游击主义残余,否认吸收旧的军事专家的必要性,反对在军队中建立铁的纪律。在会上发言的大多数代表谴责了“军事反对派”,同时也对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列·达·托洛茨基轻视军队中党的领导的行为以及他的老爷作风和独裁者派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代表大会批准了根据列宁的论点制定的军事问题决议。

代表大会在关于组织问题的决议中反击了萨普龙诺夫-奥新斯基集团,这个集团否认党在苏维埃中的领导作用,主张把人民委员会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合并起来。代表大会否决了联邦制建党原则,认为必须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共产党和领导党的全部工作的统一的中央委员会。代表大会规定了中央委员会的内部组织机构,即中央设政治局、组织局和书记处。代表大会选出了由 19 名委员和 8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510。

  1. 省经济会议是劳动国防委员会的地方机关,根据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1920

    年 12 月)《关于地方经济管理机构的决议》成立,隶属于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省经济会议是为了协调经济系统各人民委员部

(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农业人民委员部、粮食人民委员部、劳动人民委员部和财政人民委员部)所属地方机关的工作。省经济会议由省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粮食委员、劳动同长、财政局长、土地局长和省工会理事会主席组成,省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任省经济会议主席。——513、588。

  1. 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923 年 8 月 28

    日起改称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1918—1934 年是全国最高军事当局的集体管理制关机。根据 1918 年 9 月 2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而成立。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主席是陆海军人民委员,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任命。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

的委员是由人民委员会批准任命的。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导所有军事主管部门和军事机关的工作,领导苏联武装力量的建设,制定苏维埃国家国防方面的基本的战略性作战任务。军事主管部门的所有机关和负责人员均隶属于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俄共(布)中央的指示进行工作,并受俄共(布)中央的直接监督。——516。

  1. 指《社会主义通报》杂志。

《社会主义通报》杂志是侨居国外的孟什维克的杂志,1921 年 2 月由尔·马尔托夫创办。1933 年 3 月以前在柏林出版,1933 年 5 月—1940 年 6 月在巴黎出版,以后在纽约出版。——519。

  1. 纳尔苏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孤芳自赏的美少年。——519、564。

  2. 《劳动国防委员会给各地方苏维埃机关的指令。草案》是和《劳动国防委员会关于地方经济会议、关于报告制度和关于贯彻执行劳动国防委员会指令的决定草案》(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1 卷第 257—258 页)同时拟订的。为制定这些文件,列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详细研究了各地方经济会议的工作报告,尤其是关于地方上推行新经济政策初期的情况报告。1921 年 5 月 20 日,劳动国防委员会会议将指令草案和决定草案交给由恩·奥新斯基(任主席)、弗·巴·米柳亭和帕·伊·波波夫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审议。专门委员会将指令草案印成了小册子,并吸收国家计委主席团成员、各主管部门和各地方组织的代表参加审订两个草案。根据列宁的提议,两个草案都交给劳动群众进行广泛讨论。5 月 24 日和 25 日,正在开会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全俄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分别讨论了这两个草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也讨论了指令草案,对它表示赞同,并责成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团把它变成法令。5 月 30 日,指令草案连同决定草案一起提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讨论。列宁在讨论时讲了话(同上, 第 339—341 页)。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原则通过这两个草案,并将其转交专门委员会作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6 月 30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批准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地方经济会议的决定和指令这两个文件。决定在最后批准之前,列宁对它又作了许多文字上的修改。指令也涉及经济系统以外的各人民委员部,因此在正式颁布时改称《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指令》。——526。

  3. 指人民委员会 1921 年 4 月 7

    日通过的关于消费合作社的法令。该法令扩大了消费合作社在采购余粮及各种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实行商品交换方面的权利。——526。

  4. 区域经济会议(或区域经济委员会)是根据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1920

    年 12 月)《关于地方经济管理机关》这一决议成立的劳动国防委员会的地方机关。根据劳动国防委员会批准、列宁签署的《区域经济机关暂行条例》(见 1921 年 3 月 30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消息报》第 68 号),设立区域经济会议是为了协调和加强各地方经济机关和省经济会议的活动。区域经济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督促及时准确地执行上级机关关于经济问题的决定,审查和协调各区的经济计划,监督其实施,监督正确利用物资, 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参加区域经济会议的有下列各单位的地方代表: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交通、粮食、农业、劳动、财政等人民委员部,工农检查院

(有发言权)和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区域经济会议主席由劳动国防委员会

任命。——529、698。

  1.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的一件文献。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会议是一次非常代表会议,于

    1921 年 5 月

26—28 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会议的有 239 名代表。代表会议议程包括下列问题:经济政策(粮食税、合作社、财政改革、小型工业);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在当前的作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关于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情况报告;组织问题。会议主要讨论了新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问题。代表会议是在列宁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列宁在会议上论证了新经济政策

的实质,对诽谤和歪曲新经济政策的言论进行了坚决的回击,指出新经济政策要“认真地和长期地”实行。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120—122 页),这一决议进一步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并且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作了一系列具体指示。

代表会议听取了关于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宁对这个问题作了补充报告。他尖锐地批评了工会领导人首先是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主席米·巴·托姆斯基的派别活动。

代表会议还听取了维·米·莫洛托夫关于党的组织工作的当前任务的报告,通过了《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工作计划》。——533。

  1.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一件文献。

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于 1921 年 6 月 22 日—7 月 12 日在莫斯科举

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 52 个国家的 605 名代表,他们分别代表 48 个共产党、8 个社会党、28 个青年团、4 个工团组织、2 个反对派共产党(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和西班牙工人共产党)以及 13 个其他组织。参加代表大会的俄共(布)

代表共 72 人,列宁是代表团团长。代表大会议程共 22 项,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危机与共产国际的新任务;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问题;意大利问题;共产国际的策略;红色工会国际同共产国际的关系;俄共(布)的策略;共产国际和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关于共产党的组织和共产国际的组织等。

列宁领导了大会的全部筹备工作和大会的进行,并被选为大会名誉主席。他参与了大会主要决议的制定,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俄共(布)策略的报告、关于共产国际策略问题和关于意大利问题的讲话,并在一些代表团的会议上多次发言。

这次代表大会对年轻共产党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是适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新条件制定共产国际的策略并研究共产国际的组织问题。在大会上,列宁除了关注同中派危险作斗争外,还非常关心同“左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代表大会奠定了共产党策略的基础,提出了争取群众到无产阶级方面来、建立工人阶级的统一和实现统一战线策略的任务。——536、641、727。

  1. 俄共(布)的新经济政策在代表大会上遇到了来自不坚定的、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背道而驰的无政府工团主义分子的反对,他们宣称,新经济政策似乎会在苏维埃俄国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并给世界革命的进一步发展设置障碍。代表大会批驳了这些观点,通过了列宁的提纲和完全赞同俄共(布)

    政策的决议。——536。

  2. 指对东方各国的普遍革命热潮有影响的 1905—1907 年俄国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1908 年的青年土耳其党人革命、1906—1908 年和随后若干年中国的一系列革命行动(列宁曾对这些革命行动评论说:“中国的旧式的造反必然会转变为自觉的民主运动。”(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17 卷第 160

页))以及 1905—1911 年反帝反封建的伊朗革命。——538。

  1. 指 1919 年 4 月 13

    日在印度旁遮普的重要工业中心阿姆利则发生的大惨案。这天,该市人民举行和平集会,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专横暴虐。英国殖民当局出动军队向与会群众开枪,结果打死了约 1000 人,打伤了 2000 多人。阿姆利则大屠杀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反抗浪潮。在旁遮普和其他一些省份接连爆发了人民起义。——538。

  2. 指全俄电气技术人员第八次代表大会。

全俄电气技术人员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苏维埃政权下召开的首次电气技术人员代表大会,于 1921 年 10 月 1—9 日在莫斯科举行。代表大会是根据

1921 年 2 月 8 日人民委员会的专门决定召开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讨论同实现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有关的技术经济问题并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国民经济电气化的工作”。参加代表大会的有来自俄国 102 个城市的 893 名代表

以及 475 名特邀来宾,在他们中间有国内最著名的科学家、经济工作人员和专家,还有许多电气工业企业的工人。列宁被选为代表大会的名誉主席。

代表大会的全体会议和分组会议共听取了 200 多篇报告和发言,其中有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关于俄罗斯国家电气化委员会工作的报告, 阿·费·约飞关于物质结构的最新理论的报告,米·瓦·舒莱金关于发展无线电报和无线电话的报告,列·康·拉姆津关于俄罗斯燃料产地和燃料供应的报告,亨·奥·格拉夫季奥关于运输业电气化的报告,弗·费·米特克维奇关于电流的本质的报告,亚·亚·哥列夫关于北美电气化新方案的报告等。列宁对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2 卷第

341—342 页)。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联邦电气化总计划的决议,关于全国各地区(南方、西北、西伯利亚、乌拉尔、土耳其斯坦、东南)电气化的决议,关于供应农村电力的决议,关于俄国金属工业任务的决议,关于石油工业电气化和发展石油工业的决议,关于宣传电气技术知识的决议以及其他决议。代表大会的建议在俄罗斯国家电气化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了考虑。——542。

  1. 最新消息报》是逃亡国外的白俄的报纸,反革命的立宪民主党的机关报(日报),1920

    年 4 月—1940 年 7 月在巴黎出版,编辑是帕·尼·米留可夫。——543。

  2. 指 1789—1794 年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欧洲许多国家 1848— 1849

    年的革命——奥地利、德国、法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匈牙利、意大利的资产阶级革命。——544。

  3. 《共产主义劳动报》是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和莫斯科工农代表苏维埃的机关报(日报),1920

    年 3 月 18 日创刊。1922 年 2 月 7 日起改称《工人莫斯科报》,1939 年 3 月 1 日起改称《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报》,1950 年 2 月 19 日起改称《莫斯科真理报》。——544。

  4. 列宁的信是针对Г.И.米雅斯尼科夫给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报告书、他的文章《伤脑筋的问题》以及他在彼得格勒和彼尔姆党组织内的多次发言而写的。米雅斯尼科夫在上述材料和讲话中要求恢复企业中的工人代表苏维埃作为带领工人战胜经济破坏的指挥员,组织农民联合会并给予它

以工农检查院的权力(如同工会一样),给予从君主派到无政府主义者的一切政治派别以言论和出版自由。他还在彼尔姆省莫托维利哈区组织了一个反党集团来反对党的政策。1921 年 7 月 29 日,俄共(布)中央组织局召开会议讨论了米雅斯尼科夫的问题,认为他的言行具有反党性质,决定成立一个由尼·伊·布哈林、彼·安·扎卢茨基、亚·亚·索尔茨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审查他的活动。8 月 22 日,中央组织局根据委员会的报告,认定米雅斯尼科夫的提纲违背党的利益,责成他不得在党的正式会议上宣读,同时决定把他从彼尔姆调回中央。但是米雅斯尼科夫拒绝服从中央决定,并且变本加厉地继续进行反党活动。1922 年 2 月 20 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委员会关于将米雅斯尼科夫开除出党的决定。——545。

  1. 中央监察委员会是俄共(布)的最高监察机关。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决定是

    1920 年 9 月 22—25 日召开的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1921 年 3 月 8—16 日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选出了首届中央监察委员会。——549、675、704、779、787。

  2. 指捷克斯洛伐克军武装叛乱。

捷克斯洛伐克军武装叛乱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者策划的。在俄国的捷克斯洛伐克军有两个师和一个预备旅,约 5 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奥匈帝国军队的战俘和侨居俄国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组成的。十月革命胜利以后, 协约国帝国主义者决定利用该军反对苏维埃共和国,主动给它提供军费。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委员会主席托·马萨里克征得法国同意后宣布该军是法军的部队,协约国代表随后要求苏俄政府遣送该军回法国。1918 年 3 月 26 日, 苏俄政府已经决定同意捷克斯洛伐克军通过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撤走, 条件是要把主要武器交给当地苏维埃政府。但该军指挥人员却同协约国代表和右派社会革命党人于 5 月 14 日在车里雅宾斯克举行会议,决定举行叛乱。这些人煽惑士兵,妄说苏维埃政府要解除他们的武装,把他们关进战俘营等等,同时鼓动他们用武力开路,冲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去。5 月 25 日和 26 日, 叛乱在马林斯克和车里雅宾斯克开始。接着,叛军同社会革命党白卫部队一起占领了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西伯利亚的大部地区。在占领区,捷克斯洛伐克叛军大批逮捕和杀害当地党政工作人员和革命工农,消灭苏维埃政权的机关,协助建立反革命政府(萨马拉的立宪会议委员会,叶卡捷琳堡的乌拉尔政府,鄂木斯克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苏俄红军于 1918 年 9 月转入进攻,解放了伏尔加河流域。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和共产党人的地下工作,捷克斯洛伐克军开始瓦解,拒绝站在白卫军一边作战。1919 年下半年,该军随着高尔察克军队的败退而东撤。1920 年 2 月 7 日,红军同该军签订了停战协定。

1920 年春,捷克斯洛伐克军集中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陆续撤出俄国。—

—553、574。

  1. 德国统一共产党当时在德国中部地区影响很大。德国政府当局为了镇压这里的革命运动,派遣公安警察和国防军进入这个地区,占领了一些重要企业,以挑动工人进行过早的没有准备的起义。德共梅泽堡专区党组织于

    3 月 21 日号召进行总罢工以回答这个挑衅。罢工在几天之内扩展到整个德国中部,并在许多地区变成了工人反对反动派的武装斗争。德国统一共产党中央也于 3 月 25 日宣布全德总罢工。德国中部地区工人的这次斗争坚持到 4 月 1 日,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被镇压下去。一百多名工人惨遭屠杀,几千名工人被投入监狱。

德国统一共产党中央在三月行动中犯了许多错误,主要是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没有指明这次斗争的防御性质,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把大多数工人群众争取到自己方面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讨论了德国的三月行动,指出了德国统一共产党的错误,同时也确认三月行动是几十万无产阶级群众反对资产阶级的英勇斗争。——555。

  1. 波拿巴主义原来是指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波拿巴(拿破仑第一) 于 1799

    年在法国建立的军事专政和法国1848 年革命失败后于 1851 年掌握政权的路易·波拿巴(拿破仑第三)的专政,后来则泛指依靠军阀和具有反动情绪的落后的农民阶层、在阶级力量均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间随机应变的大资产阶级反革命专政。俄国彼·阿·斯托雷平的统治就含有波拿巴主义的性质。——557。

  2. 指俄共(布)第一次清党。这次清党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资本主义分子及其在党内的代理人有所活跃的情况下,根据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党的建设的决议》进行的,目的是从党内清除非共产主义分子,

    纯洁党的队伍。因为是在全党进行,所以也称总清党。清党工作经过长期的和细致认真的准备。1921 年 6 月 21 日,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党员审查、甄别和清党问题的决议》(载于 1921 年 6 月 30 日《真理报》第 146 号),把征求党内外劳动群众对被审查党员的意见作为清党的一项必要条件,同时规定了成立地方审查委员会的程序。7 月 7 日,中央政治局批准了中央清党领导机构——中央审查委员会(见注 282)成员名单。7 月 27 日,中央委员会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致各级党组织的信,阐明了清党的任务和方法,提出以下清党方针:对于工人,在呈交证件、鉴定方面应放宽一些;对于农民,应严格区分富农和诚实的劳动农民;对于“摆委员架子的”和担任享有某种特权的职务的人应从严;对于旧官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出身的人,应特别注意审查;对原属其他政党尤其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人,应进行最细致的审查和清洗。这次清党从 1921 年 8 月 15 日开始, 到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1922 年 3 月)召开前夕结束。清党期间, 一般停止接受新党员。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和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先后对清党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和最终总结。清党结果,共有159355 人被除名(占党员总数 24.1%,不包括布良斯克、阿斯特拉罕两省和土耳其斯坦的材料)。在开除出党和退党的人中,工人占 20.4%,农民占 44.8

%,职员和自由职业者占 23.8%,其他占 11%。——560、588。

  1. 召开所谓“工人代表大会”的主张是帕·波·阿克雪里罗得于 1905

    年夏首次提出的,得到了其他孟什维克的支持。这一主张概括起来说就是召开各种工人组织的代表大会,在这个代表大会上建立社会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都参加的合法的“广泛工人政党”。这实际上意味着

取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而代之以非党的组织。召开“工人代表大会”的主张也得到了社会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以及立宪民主党人和黑帮工人组织(祖巴托夫分子等)的赞同。1907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谴责了这种主张(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1 分册第 201—202 页》。——561。

  1. 马基雅弗利主义是指一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无视一切道德规范的政治主张。尼·马基雅弗利是意大利政治思想家,1498—1512

    年在佛罗伦萨共和国历任要职。他反对意大利的政治分裂,主张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包括背信弃义、欺骗、暗杀等。—

—561。

  1. 奥吉亚斯的牛圈出典于希腊神话。据说古希腊西部厄利斯的国王奥吉亚斯养牛

    3000 头,30 年来牛圈从未打扫,粪便堆积如山。“奥吉亚斯的牛圈”常被用来比喻藏垢纳污的地方。——564。

  2. 指在国内导致确立资本主义和建立资产阶级制度的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按其意义说乃是欧洲范围的第一次革命,它开辟了(在这一方面它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欧洲封建制度崩溃的纪元,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564。

  3. 哈姆雷特是英国作家威·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中的主人公,是内心矛盾、犹豫不决、耽于幻想而不能坚决行动的人的典型。——564。

  4. 这是列宁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 1921 年 10 月 17

    日下午的会议上作的报告。

全俄政治教育委员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 1921 年10 月 17—22 日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的有 307 名代表,其中有表决权的代表 193 名,有发言权的

代表 114 名。列宁当选为代表大会的名誉主席。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批准

1922 年的工作计划,制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开展群众鼓动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政治教育委员会是根据人民委员会 1920 年 11 月 12 日的法令成立的,直接隶属于地方各级(乡、县、省)国民教育部门。各地政治教育委员会的工作受政治教育总委员会的指导。——572。

  1. 看来是指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1918 年 4 月 29

    日的决议。这个决议表示完全赞同列宁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报告中的基本论点,决定委托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同报告人一起用这些论点编成一个简要的提纲,作为苏维埃政权的基本任务予以公布。——573。

  2. 看来是指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1921 年 3

    月)《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105—107 页)和其他有关决定。——576。

  3. 指全俄扫除文盲特设委员会。

全俄扫除文盲特设委员会是根据人民委员会 1920 年 7 月 19 日的法令成

立的,隶属于教育人民委员部。委员会的任务是实施人民委员会 1919 年 12

月 26 日关于在 8—50 年内扫除文盲的法令。委员会由 5 人组成,其成员由教育人民委员部提名,人民委员会批准。在扫盲委员会之下还设立一个有俄共

(布)中央农村工作部、妇女工作部、共青团中央、全俄工会中央理事会、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和普遍军训部等单位的代表参加的常设会议。全俄

扫除文盲特设委员会和各省、县的特设委员会在筹建扫盲学校、培训师资、出版识字课本和教学计划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到 1921 年 10 月止,受到识字教育的人数达 480 万,红军中的文盲人数已降至 5%(沙皇军队中的文盲达 65%),海军则完全扫除了文盲。全俄扫除文盲特设委员会存在到 1930

年 9 月。——579。

  1. 这里选收了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就新经济政策问题作的报告。

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于 1921 年 10 月 29—31 日在莫斯科举行。出

席会议的有 637 名代表。会议议程包括下列问题:国内外形势;省经济会议的报告;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的工作总结报告;检查委员会的报告;监察委员会的报告。代表会议还听取了关于莫斯科和莫斯科省清党工作的报告。

列宁在大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了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并在总结发言中回答了弗·戈·索凌、英·尼·斯图科夫、尤·拉林、谢·莫·谢姆科夫、C.Л.哥尼克曼等人的意见(索凌、斯图科夫和拉林的发言见 1921 年

11 月 4 日《真理报》第 249 号的报道)。会议通过的决议表示完全拥护新经济政策。——593。

  1. 看来是指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为决议通过的《关于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的提纲》。该提纲的第 4 条指出:“苏维埃政权在一定情况下不得不后退一步,或者说同资产阶级倾向实行妥协。例如,对许多资产阶级专家付给高额薪金,就是这种后退和对巴黎公社原则的背离。”(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4 卷第 258 页)——598。

  2. 《广告小报》是苏俄的一份私人办的出版物,1921 年 10 月—1922 年 2 月在莫斯科出版。——598。

  3. 《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这一文件是从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到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期间在改组工会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结。文件写于 1921 年 12 月 30 日—1922 年 1 月 4 日。列宁原打算在 1921 年 12 月 31 日提交政治局批准,由于文件没有写完而改变了计划。列宁在 12 月 30 日给扬·埃·鲁祖塔克、安·安·安德列耶夫和维·米·莫

洛托夫的电话稿里谈到了这件事(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2 卷第 168 页)。

《提纲草案》先交委员会成员(安德列耶夫和鲁祖塔克)和政治局委员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作了修改和补充。1922 年 1 月 12 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审议了《提纲草案》,作为基础予以通过,并决定将它连同所有的修正意见一起交给由列宁、格·叶·季诺维也夫、安德列耶夫和尼·伊·布哈林组成的审订委员会最后核准,然后以中央名义发表。提纲最后文本于 1 月

17 日作为俄共(布)中央的决定(提交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中央关于工会问题的提纲草案)在《真理报》上公布。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委托专门委员会对提纲草案作了一些修改,然后予以通过(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154

—164 页)。——619。

  1. 莫斯科自来水厂总工程师弗·瓦·奥登博格尔于 1921 年 11 月 30 日夜自杀。12 月 7 日,莫斯科苏维埃主席团同俄共(布)莫斯科委员会协商后任命亚·亚·索尔茨、尼·尼·奥弗相尼科夫、米·斯·奥里明斯基组成委员会以调查奥登博格尔工程师的死因。1922 年 1 月 3 日《真理报》《新闻

栏》刊登的报道说,调查委员会确认“死者不仅是一个精通业务的工作人员, 而且是一个高度忠于职守的人。奥登博格尔自杀是由于处境恶劣使他无法进行日常工作。自来水厂三人特别小组个别成员不是协助改善莫斯科自来水厂的状况,反而极力阻碍该厂的日常工作,使之复杂化。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高级视察员谢苗诺夫工程师,作为这个三人小组的成员,对于奥登博格尔采取了粗暴、挑剔和官僚主义的态度。这个人民委员部的另一名高级视察员、前自来水厂办事员马卡罗夫-泽姆良斯基不断迫害奥登博格尔,而阿列克谢耶夫给水站的工人叶拉金和梅尔库洛夫竟毫无根据地把自来水厂技术上的混乱和职员同党支部关系不好归罪于奥登博格尔。所有这些不能不影响死者的精神状态。委员会认为马卡罗夫-泽姆良斯基不仅不能担任工农检查院的职务, 而且也根本不能担任苏维埃的公职,因为他是一个混入苏维埃政权的坏分子,一个阴谋家和在自来水厂职工中声名狼藉的骗子。委员会认为,也不能允许工农检查院高级视察员谢苗诺夫继续担任工农检查院的工作,不能允许他与莫斯科自来水厂再有任何关系。委员会还认为,必须把叶拉金和梅尔库洛夫调离莫斯科自来水厂,转到其他企业”。——628。

  1. 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于 1922 年 3 月 27 日—4 月 2 日在莫斯科举行。这是列宁参加的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

代表大会是在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和苏维埃国家转入和平建设一年之后召开的。大会的任务是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年进行总结并制订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俄共(布)中央在列宁领导下为代表大会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会的主要文件是由列宁或在他的参与下拟定的。

出席代表大会的有 522 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 165 名有发言权的代表,代

表 532000 多名党员。大会议程如下: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中央委员会的组织工作报告;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俄共

(布)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报告;工会;关于红军;财政政策;清党的总结和巩固党的队伍(包括关于青年工作、关于报刊和宣传的副报告);选举中央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和检查委员会。大会还成立一个委员会,为大会土地问题小组讨论党的农村工作和制订相应的决议作准备。

列宁致开幕词并作了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和报告的总结发言。代表大会在通过的决议中表示赞同中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认为向私人资本主义让步的退却已经完成,党的基本任务是重新部署党的力量以保证贯彻党的政策。代表大会指出,必须更明确地划分党和苏维埃机关的职责,以便党在实现对苏维埃国家的政治领导的同时,保证提高苏维埃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代表大会赞同俄共(布)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活动以及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政治路线和它采取的统一战线策略。大会批准了中央委员会以列宁拟的《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提纲草案为基础的决定。决定指出,工会应是国家政权在其全部政治经济活动中的最亲密的合作者。代表大会制定了整顿预算、扩大国家收入的措施,并强调指出必须鼓励农民从消费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认为这是提高农业的唯一保证。代表大会在《关于农村工作的决议》里指出必须仔细收集和研究地方经验,谴责以行政命令手段对待农业合作社的做法。代表大会在《关于巩固党和党的新任务的决议》里规定了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领导作用以及改善党的机关的工作和提高党的纪律的任务和具体措施。为防止异己分子侵入党内,决议规定了新的入党条件。代表大会批准了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关于根据审查

党员的经验巩固党的问题的决议》,通过了《关于党的建设的组织问题的实际建议——对关于在清党以后巩固党的决议的补充》。此外,代表大会还通过了《关于监察委员会的任务和目的》、《关于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问题》、

《关于报刊和宣传》、《关于对女工和农妇工作的问题》、《关于加强红军问题的决定》和《关于前“工人反对派”的几个成员》等项决议以及《监察委员会条例》和《中央检查委员会条例》。大会选出由 27 名委员和 19 名候

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和由 5 名委员和 2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监察委员会。——630。

  1. 促使列宁提出成立专门委员会来审查和更换工会领导干部的建议的原因是:工会领导干部中夹杂许多出身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分子, 以及按照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关于清党问题的决议必须提高工会领导干部的党龄(参看《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145—146 页)。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列宁的建议。专门委员会于 1922 年 1 月 20 日成立,其成员是: 米·巴·托姆斯基、安·安·安德列耶夫和谢·伊·瑟尔佐夫。俄共(布) 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听取了专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通过了关于审查和更换工会的领导组织的决议(同上,第 164165 页)。——630。

  2. 《列宁全集》俄文第 2、3、4 版只收载了这封信的一部分,标题是《给德·伊·库尔斯基的便条》。该书俄文第 5 版发表的是全文。——631。

  3. 这是列宁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稿,在列宁生前没有发表过。—— 637。

  4. 路标转换派是 1921 年在流亡国外的白俄知识分子中间出现的一种社会政治流派。路标转换派还得到一些没有离开苏俄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支持。路标转换派因 1921 年在布拉格出版的《路标转换》文集而得名,文集的中心思想是:承认反苏维埃武装斗争彻底失败,苏维埃政权是唯一可能的俄罗斯国家政权;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在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上转换路标,为复兴俄国工作。路标转换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流亡国外的立宪民主党人ю. в.克柳奇尼科夫、尼·瓦·乌斯特里亚洛夫、C.C.卢基亚诺夫、亚·弗·博勃里舍夫-普希金、C.C.查霍金、尤·尼·波捷欣等人。他们的刊物是《路标转换》杂志,该杂志于 1921 年 10 月—1922 年 3 月在巴黎出版。

国内战争的结束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路标转换派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路标转换派的社会基础是资本主义因素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而在苏维埃共和国有了某种程度的复活。路标转换派把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看作是苏维埃政权向恢复资本主义方向演变,指望苏维埃国家蜕化为资产阶级国家。他们号召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苏维埃政权合作,并曾协助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代表人物返回祖国。路标转换派中也有不少人愿意真心诚意地和苏维埃政权一起工作,后来成为科学文化界的积极活动家,如历史学家叶·维·塔尔列、作家阿·尼·托尔斯泰等。俄共(布)第十二次全国代表会议(1922 年 8 月4—7 日)在《关于反苏维埃的党派的决议》中指出:“所谓路标转换派迄今起了而且还有可能起客观的进步作用。这一派别过去和现在都团结着那些同苏维埃政权‘和解’并准备同它一起复兴祖国的侨民和俄国知识分子集团。就这一点来说,路标转换派过去和现在都是值得欢迎的。但同时一分钟也不能忘记,在路标转换派中资产阶级复辟的倾向也是很强烈的,路标转换派分子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同样希望在经济上让步之后在政治上也会有向

资产阶级民主方面的让步等等。”(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237—238 页)

列宁对路标转换派的评价见本卷第 677—679 页。——638、677。

  1. 犹杜什卡·戈洛夫廖夫是俄国作家米·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长篇小说《戈洛夫廖夫老爷们》中的主要人物波尔菲里·弗拉基米洛维奇·戈洛夫廖夫的绰号(犹杜什卡是对犹大的蔑称)。谢德林笔下的犹杜什卡是贪婪、无耻、伪善、阴险、残暴等各种丑恶品质的象征。——638。

  2. “鹰有时比鸡飞得低,但鸡永远不能飞得像鹰那样高”一语,出自俄国作家伊·安·克雷洛夫的寓言《鹰和鸡》。故事大意如下:有一只鸡见到一只鹰在谷舍间来回飞,便自不量力地对同伴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 鹰同我们飞得并没有什么两样。鹰听了回答说:“你说得倒也不错,只是不大完全。鹰有时飞得比鸡还低,但是鸡永远也飞不上天!”——643。

  3. 指 1921 年 1 月意大利社会党里窝那代表大会在共产主义者退出后通过的以下决议:“意大利社会党代表大会在再次肯定参加第三国际的同时,把冲突提交即将召开的国际代表大会讨论,并且预先答应一定承认和执行它的决议。”——644。

  4. 《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是为 1922 年《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第 3 期写的。

据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是在科尔津基诺村休养时考虑写这篇文章的。他那时读了很多反宗教的书籍,其中有阿·德雷夫斯的《基督神话》和厄·辛克莱的《宗教的利润》(1925 年出版的俄译本名为《宗教和发财》)等等。克鲁普斯卡娅写道:“在散步的时候我们谈论德雷夫斯,谈论辛克莱,谈论我们这里反宗教宣传搞得太肤浅,有许多庸俗化的做法,反宗教宣传没有同自然科学深刻地结合在一起,很少揭示宗教的社会根源,不能满足在革命年代迅速成长的工人们的要求。”(见 1933 年《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第 1 期第 148—149 页)

文章于 1922 年 3 月 12 日写成,但是列宁并没有停止对文章的继续加工。在把文章送杂志编辑部以前,列宁又在其中增加了关于用现代科学批判宗教的代表人物阿·德雷夫斯和罗·尤·维佩尔的内容,删去了提及辛克莱《宗教的利润》一书的地方,笼统地指出在反宗教宣传中利用此类著作的重要性。

——646。

  1. 《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是苏联为开展战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宣传而创办的哲学和社会经济杂志,1922 年 1 月 1944 年 6 月在莫斯科出版。该刊为月刊,1933—1935 年为双月刊。——646。

  2. 人民社会党人是 1906 年从社会革命党右翼分裂出来的小资产阶级政党人民社会党的成员。该党赞同立宪民主党的路线,六三政变后实际上处于瓦解状态。1917 年二月革命后,该党开始恢复组织。同年 6 月,同劳动派合并为劳动人民社会党。这个党代表富农利益,积极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后参加反革命阴谋活动和武装叛乱,1918 年后不复存在。——647。

  3. 指下述约·狄慈根的话:“我们从内心深处蔑视有学位的奴仆们口中的关于‘教育和科学’的华美言辞,关于‘理想的福利’的高谈阔论, 他们今天用生造的唯心主义愚弄人民,就像当年多神教的僧侣们用当时得到的关于自然界的初始知识来欺蒙人民一样。”(见约·狄慈根《社会民主党的宗教》1906 年柏林版第 34—35 页)——647。

  4. 自由射手是 15—19 世纪法国的非正规的特种步兵部队,在普法战争中曾从事游击活动。这里是在借喻意义上使用的。——648。

  5. 此处原为:“最近我浏览了厄普顿·辛克莱的小册子《宗教的利润》。毫无疑问,作者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阐述问题的方法是有缺点的。但是本书是有价值的,它写得生动,提供许多具体事实和对比⋯⋯”

据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回忆,列宁阅读的《宗教的利润》一书是书的作者寄给她的,随书附有一封信,信中提到他利用自己的小说所进行的斗争。她说:“每天晚上列宁借助英文字典阅读。他对此书反宗教宣传方面不大满意,但喜欢书中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批评。”(见 1933 年《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第 1 期第 148 页)——650。

  1. 怀疑论是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和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产生于公元前 4—3 世纪古希腊奴隶制发生危机的时代,其创始人是皮浪,最著名的代表是埃奈西德穆和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古代怀疑论者从感觉论的前提出发,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他们把感觉的主观性绝对化,认为人不能超出他自己的感觉范围,不能确定哪一种感觉是真的。他们宣称,对每一事物都可以有两种互相排斥的意见,即肯定和否定,因而我们关于事物的知识是不可靠的。他们要人们拒绝认识,对事物漠不关心,说这样就可以从怀疑中解脱出来,而达到心灵恬静即“无感”的境界。

在文艺复兴时代,法国哲学家米·蒙台涅、皮·沙朗和皮·培尔曾利用怀疑论来反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和教会。照马克思的说法,培尔“用怀疑论摧毁了形而上学,从而为在法国掌握唯物主义和健全理智的哲学打下了基础”,并宣告“无神论社会的来临”(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第 162 页)。相反,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布·帕斯卡却用怀疑论反对理性认识,维护基督教。

18 世纪,怀疑论在大卫·休谟和伊·康德的不可知论中得到复活, 戈·恩·舒尔采则试图使古代怀疑论现代化。新怀疑论十分明确地声称达到科学认识是不可能的。马赫主义者、新康德主义者和 19 世纪中至 20 世纪初的其他唯心主义哲学流派都利用怀疑论的论据。——651。

  1. “与其说是战斗,不如说是挨揍”一语,出自俄国作家米·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的讽刺作品《一个城市的历史》。在这部作品里,有一节记载了愚人城一市长米卡拉则的挨打故事。米卡拉则是一个好色之徒。他一天夜里,潜入本城一位出纳员的家中,准备和出纳员的妻子私通,不料被其丈夫发现。于是发生了一场“战斗”,结果,米卡拉则“与其说是厮打了一场, 不如说是挨了一顿揍”。被打了一顿的市长大人只好仓皇溜走了事。——653。

  2. 俄国技术协会是以在俄国发展技术和工业为宗旨的科学团体, 1866 年在彼得堡成立。该协会共有 15 个部,在全国各地设有数十个分会。协会活动包括出版刊物、举办学校、资助实验、举行普及科技知识的讲座及展览会等。1917 年十月革命后,协会改组了自己的活动,于 1923 年通过了新的章程和《关于工业基本需要》的纲领。参加协会的有敌视苏维埃政权的资产阶级技术知识分子和前企业主。1929 年协会被查封。——653。

  3. 《经济学家》杂志是俄国技术协会第十一部即工业经济部主办的杂志,1921 年 12 月—1922 年 6 月在彼得格勒出版(第 1 期封面上印的是 1922年)。列宁称《经济学家》杂志为“白卫分子的公开的中心”。

该杂志第 1 期是它的编辑л.A.卢托欣寄来、由尼·彼·哥尔布诺夫转交给列宁的。——653。

  1.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两件文献。关于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见注

    240。——656。

  2. 热那亚会议(国际经济和财政会议)是根据协约国最高会议 1922 年 1 月 6 日戛纳会议的决定召开的。会议名义上是为了寻求“中欧和东欧经济复兴”的办法,实质上主要是讨论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失败后苏俄同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苏俄政府也建议召开讨论欧洲和平与经济合作的国际会议(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2 卷第 211—213 页)。它在 1 月 8 日接受了参加会议的邀请。

1 月 27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非常会议选出了参加热那亚会议的苏俄代表团:列宁为代表团团长,格·瓦·契切林为副团长,代表团成员有列·波·克拉辛、马·马·李维诺夫、纳·纳·纳里曼诺夫、瓦·瓦·沃罗夫斯基、扬·埃·鲁祖塔克、阿·阿·越飞、克·格·拉柯夫斯基、波·古·姆季瓦尼、亚·阿·别克扎江、亚·加·施略普尼柯夫。列宁领导了代表团的全部工作,拟订了党中央给苏俄代表团的指示和其他有关重要文件(同上,第 405、409—411、412—413、421—422、436—438、439—440 页)。但是由于列宁健康状况不佳和国务繁忙,同时出于安全考虑,根据俄共(布)中央后来作出的专门决定,列宁没有出席会议,而由契切林行使代表团团长的一切职权。

热那亚会议于 1922 年 4 月 10 日—5 月 19 日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英、法、

意、日、比、德、苏俄等 29 个国家和英国的 5 个自治领,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上,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表企图借助外交压力迫使苏俄承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的一切债务,将苏维埃政权收归国有的企业归还外国资本家或给以补偿,取消对外贸易的垄断等等。苏俄代表团拒绝了这些要求,同时提出了帝国主义国家应赔偿由于武装干涉和封锁给苏俄造成的损失的反要求(俄国战前和战时债务为 185 亿金卢布,外国武装干涉和封锁给俄国造成损失为 390 亿金卢布)。苏俄代表团还声明,为了达成协议,它准备在承认苏维埃俄国、向它提供财政援助和废除战时债务的条件下,承认战前债务和给予原产权人以租让和租借原属他们的产业的优先权。苏俄代表团还提出了普遍裁军的建议。会议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只是决定将部分问题移交海牙会议审议。在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代表团利用德国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于 4 月 16 日与德国缔结了拉帕洛条约,击破了帝国主义的反苏统一战线。——656。

  1. 指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见注 175。——660。

  2. 指伊·谢·屠格涅夫的散文诗《俄罗斯语言》。——666。

  3. 四十座金字塔这一典故是由拿破仑第一的一句话演变来的。1798 年 7 月 20

    日,拿破仑第一率部远征埃及到达金字塔附近,和埃及精锐的骑兵主力相遇。在投入战斗前,拿破仑第一为鼓舞士气对全军士兵说:“四十个世纪从这些金字塔的顶端看着你们。”意思是以金字塔为象征的四千年的历史注视着你们,期待着你们建立新的战功。由这句话变来的四十座金字塔这一典故则是“举世瞩目”的意思。——668。

  4. 尼·伊·布哈林因在国外治病以及参加在柏林召开的三个国际的代表会议而没有出席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列宁想就国家资本主义问题同布哈林“稍微争论一下”,是因为从

    1918 年春天起布哈林是列宁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的主要反对者。——670。

  5. 贫苦农民委员会是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1918 年 6 月 11

    日《关于组织贫苦农民和对贫苦农民的供应的法令》建立的,由一个乡或村的贫苦农民以及中农选举产主。根据上述法令,贫苦农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分配粮食、生活必需品和农具;协助当地粮食机构没收富农的余粮。到 1918 年 11 月,在欧俄 33 省和白俄罗斯,共建立 122000 个贫苦农民委员会。在许多地方,贫苦农民委员会改选了受富农影响的苏维埃,或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贫苦农民委员会的活动超出了 6 月 11 日法令规定的范围,它们为红军动员和征集志愿兵员,从事文教工作,参加农民土地(包括份地)的分配,夺取富农的超过当地平均份额的土地(从富衣 8000 万俄亩土地中割去了 5000 万俄亩),重新分配地主土地和工具,积极参加组织农村集体经济。贫苦农民委员会实际上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农村中的支柱。到 1918 年底,贫苦农民委员会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根据 1918 年 11 月全俄苏维埃第六次(非常)代表大会的决定,由贫苦农民委员会主持改选乡、村苏维埃,改选后贫苦农民委员会停止活动。——670。

  6. 指全俄五金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

全俄五金工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于 1922 年 3 月 3—7 日在莫斯科举行。出

席大会的有 318 名代表(其中有 282 名共产党员),代表五金工会的 534626 名会员。代表大会的任务首先是按照新经济政策改组五金工会的工作。大会讨论了下列问题:全俄五金工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各经济机关(金属工业总管理局、军事工业委员会、电机工业总管理局)的工作报告,五金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任务,工会的组织建设,关于国际组织宣传委员会的活动,关于全俄五金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选出的出席五金工人卢塞恩代表大会的代表团。——672。

  1. 看来是指出席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全会的法国共产党代表团的部分代表——丹尼尔·勒努、路易·塞利埃等人。他们不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意义,认为新经济政策将导致资本主义在俄国复辟,削弱国际革命运动。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全会于 1922 年 2 月 21 日—3 月 4 日在

莫斯科召开。出席全会的有来自 36 个国家的 105 名代表。全会的议程包括下列问题:关于德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英国、意大利、美国、波兰和各巴尔干国家共产党的报告;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关于统一战线策略;关于工会运动;关于新战争的危险;关于新经济政策等等。全会的中心议题是统一战线策略问题。全会通过的《苏维埃俄国的新经济政策》提纲肯定了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并强调了它的国际意义。——672。

  1. 指拉科西·马蒂亚斯的文章《苏维埃俄国的新经济政策》。此文分析了奥·鲍威尔的小册子《苏维埃俄国的“新方针”》(1921

    年维也纳版)。文章发表在 1922 年 3 月出版的《共产国际》杂志第 20 期上。——674。

  2. 指侨居国外期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的斗争。——674。

  3. 指劳动国防委员会直属合营公司事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根据劳动国防委员会

    1922 年 2 月 15 日的决定成立的,由格·雅·索柯里尼柯夫任主席。根据 1922 年 3 月 8 日劳动国防委员会批准的条例,该委员会的任务包括“审查关于成立国家参与的工商业公司和信贷机构(合营公司)以及各种类型的股份公司的建议”。

1922 年 4 月 4 日,劳动国防委员会决定设立劳动国防委员会直属租让和

股份公司事务总委员会,撤销合营公司事务委员会。——675。

  1. 白海北部地区森林工业特别管理局是该地区的森林工业管理机关,根据 1921

    年 8 月 17 日劳动国防委员会的决定而建立,属于林业总委员会系统。——675。

  2. “劝说司令”是俄国士兵给临时政府陆海军部长亚·费·克伦斯基起的绰号。克伦斯基执行英法帝国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的意旨,在

    1917 年夏巡视前线时喋喋不休地劝说士兵们向敌军发动进攻。——676。

  3. 列宁指的是尼·瓦·乌斯特里亚洛夫的文章《演变和策略》,该文载于 1922 年

    1 月 21 日《路标转换》杂志第 13 期。——678。

  4. 关于《路标转换》杂志,参看注 244。——678。

  5. 指亚·伊·托多尔斯基的小册子《持枪扶犁的一年》,1918

    年韦谢贡斯克县执行委员会出版。托多尔斯基当时任特维尔省韦谢贡斯克县县报编辑。他写的这本书既是在十月革命一周年之际就县苏维埃政权一年来的工作向党的特维尔省委员会的汇报,也是韦谢贡斯克苏继埃向全县劳动人民的汇报。该书共印 1000 册,分发到全县各个乡、村,还以交换出版物和交流经验的形式寄给了中央和邻省各报纸编辑部。列宁读了此书后,当即记上:“一本出色的书!亚历山大·托多尔斯基《持枪扶犁的一年》⋯⋯(题为《锯木厂和制革厂》的那一节或章特别可资借鉴,第 61、62 页)”,并立即给值班秘书写了个便条:“请把托多尔斯基书中小标题为《锯木厂和制革厂》的一节(第 61—62 页,书上有准确标志)打两份,一份给我,另一份在我这里存档,以便查找。”“⋯⋯附言:打字、读校和复查后将此书还给我。”(1958 年《历史文献》杂志第 4 期第 4 页)

列宁特别注意书中第 62 页的下面一段话:“痛打剥削者的手,使他们不能再祸害,或者说‘制服’他们,这还只是任务的一半。只有当我们强迫他们工作并利用他们的工作成果来帮助改善新生活和帮助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候,才算把工作做到家了。”列宁在这段话下面划了着重线,又在旁边划了三道线,写上“注意”字样,后来在 1918 年底或 1919 年初写的文章《一幅说明大问题的小图画》中加以引用。列宁指出,应该从这本书中吸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问题上的重大教训”。(见本版选集第 3 卷第 688—691 页)——681。

  1. 指向苏维埃俄国提供食品的谈判。这次谈判是莫斯科消费合作社和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同法国商人茹·魏勒进行的。——684。

  2. 指 1921 年 7

    月进行的对负责工作人员的调查统计。这次调查统计的目的是确切了解各省会和县城党的领导层的数量构成和质量构成,他们的地区分布和对他们的使用是否合理。——684。

  3. 指 1921 年 12 月 9—13

    日召开的乌克兰共产党(布)第六次代表会议。——689。

  4. 党史委员会是一个收集和研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史和俄国共产党历史的委员会,根据

    1920 年 9 月 21 日人民委员会的决定而建立,隶属于教育人民委员部。——690。

  5. 指顿巴斯中央煤炭工业管理局。该管理局在整顿顿巴斯大矿场的煤炭开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对恢复小矿场及其他工业部门的意义估计不足,压制地方党和工会组织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动性。管理局领导人格·列·皮达可夫用行政命令方式和军事办法领导工业,结果影响了吸引工人群众参加

恢复顿巴斯国民经济的工作。由于这些原因,在经济领导干部之间以及在管理局和地方干部之间都产生了意见分歧。在 1921 年 12 月 9—13 日召开的乌克兰共产党(布)第六次代表会议上,皮达可夫的工作方法受到一些代表的批评。会后皮达可夫被调离顿巴斯。——690。

  1. 指 1922 年 3 月 22 日《真理报》第 65

    号刊登的一条题为《法国。反对军国主义》的华沙来电。电讯说:“共产党议员雷诺·让在讨论服兵役期限法时发言反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法国报界对他的有力发言给予极大注意。雷诺·让在右翼议席的大声喧嚷中声明,无产阶级认为与其被投入新的战争,毋宁起义。如果资产者对股息孜孜以求,那么对无产阶级来说,1793 年的法国社会革命更加珍贵,他们要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直到胜利⋯⋯”

——691。

  1. 1921

    年底苏继埃俄国财政危机的加剧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其中包括:工业遭到战争的破坏,不仅不能提供利润,并且本身也靠国家维持; 粮食储备太少,饥荒引起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不征收货币税和实行公用事业(包括市内交通的运输业、邮政、住宅等等)免费制。1921 年底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国家预算中,支出超过收入几乎达 10 亿战前卢布。这些赤字要靠不断增发纸币来弥补。由于缺乏工业品和粮食, 纸币的购买力下降到微不足道的程度。

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关于财政政策的决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以健全国家财政,恢复以黄金作基础的货币流通。(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165—170 页)。——695。

  1. 中央审查委员会是根据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1921 年 6 月

    25 日的决定设立的,由 5 人组成,在清党期间领导各地审查委员会的工作(见 1921 年 6 月 30 日《真理报》第 140 号)。中央审查委员会曾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会议和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作过清党总结的报告。—

—696。

  1. 这里指的是亚·德·瞿鲁巴和阿·伊·李可夫于 1922

    年初在德国动手术一事。当时瞿鲁巴患胆囊化脓性炎症,李可夫患化脓性阑尾炎。—— 697。

  2. 工农国防委员会红军和红海军供给特派员一职是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1919 年 7 月 8 日《关于改变组织红军供给事宜的法令》设立的。红军和红海军供给特派员办事处是采办各种食品(粮食人民委员部提供的食粮除外)并供应红军和红海军的最高机关。它的地方机关是隶属于各方面军指挥部的特派员的全权代表办事处。红军和红海军供给特派员参加工农国防委员会和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享有委员权利。直属特派员的还有军事工业委员会等机构。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 1921 年 8 月 16 日的决定,红军和红海军供给特派员撤销,所属机构的人员和财产移交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的有关机关。1919—1921 年,阿·伊·李可夫任红军和红海军供给特派员。—

—697。

  1. 看来是指 1922 年 2 月 20

    日被俄共(布)中央委员会开除出党的г.и.米雅斯尼科夫和被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除出党的Ф.А.米京与尼·瓦·库兹涅佐夫。——699。

  2. 《论“双重”领导和法制》这封信是在第九届全俄中央执行委员

会第三次常会讨论检察机关条例草案时写的。这个草案是司法人民委员部1922 年 5 月 13 日提交常会的。

草案在常会上受到了尖锐批评。草案第 5 条引起特别激烈的争论,该条规定:地方检察长越过地方执行委员会,直接受共和国检察长的领导;地方检察长的任免、调动和停职也只通过共和国检察长。根据尼·瓦·克雷连柯的报告,常会以多数票通过了把法案作为材料交给专门选出的委员会审议。委员会的多数委员都主张地方检察长受省执行委员会和中央机关(通过共和国检察长)的双重领导。俄共(布)中央为领导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常会而设立的专门委员会也通过了同样的决定。列宁在写给政治局的这封信里建议否决“双重领导”的原则。5 月 22 日,政治局以多数票通过了列宁的建议, 并把这个问题提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常会的共产党党团审议。政治局的决定中说:“否决‘双重领导’,规定地方检察机关只受以总检察长为代表的中央机关的领导。地方检察机关由总检察长在最高法庭、司法人民委员部和中央组织局监督下任命。保留检察机关从法制的观点对地方当局的一切决定或决议提出异议的权利和义务,但无权停止这些决定或决议的执行,而只有权把案件提交法院裁决。”

可是,常会共产党党团仍主张“双重领导”。5 月 24 日,政治局重申了它 5 月 22 日的决定,但删掉了“而只有权把案件提交法院裁决”一语,同时决定:“通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常会共产党党团,政治局认为必须在这次常会上通过关于检察机关的法律,党团的异议可向中央全会提出,如全会修改决议,则提交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下次常会。”常会选出的委员会经过长时间讨论后,通过了由司法人民委员部拟定的第 5 条,否定了“双重领导”。

中央执行委员会常会照此批准了《检察条例》。根据 1922 年 7 月 8 日的法令,

《条例》自同年 8 月 1 日起施行。——701。

  1. 这是列宁对英国报纸《曼彻斯特卫报》记者阿瑟·兰塞姆所提问题的书面答复。两种回答中交给兰塞姆的是第一种即完整的一种。

兰塞姆于 1922 年 10 月专程赴苏俄访问列宁。10 月 26 日,兰塞姆得到通知,要他把问题拟好写出。次日,他把拟定的 7 个问题寄给了列宁。11 月3 日晚列宁接见了兰塞姆。谈话涉及英国议会选举、意大利法西斯政变等问题,但主要还是围绕兰塞姆事先拟定的问题进行。列宁说,他还没有把所有问题的答复写出来,但他答应在兰塞姆动身以前写完。星期日,11 月 5 日, 列宁把 7 个问题的答复全部写就。星期一,“正当我收拾行装准备离开莫斯科的时候,——兰塞姆在给《曼彻斯特卫报》的通讯中写道,——我接到电话,说答复已写就。我急忙赶往克里姆林宫去取答复,给得很及时,使我得以随身带走。”

关于《曼彻斯特卫报》,见注 93。——706。

  1. 1902 年 4 月——1903 年 4

    月,列宁和娜·康·克鲁普斯卡娅侨居伦敦。列宁提到的这位朋友是康·米·塔赫塔廖夫,他是社会民主党人、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活动家、经济派首领之一、《工人思想报》编辑。

——706。

  1. 经济派是指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是国际机会主义的俄国变种。经济派的代表人物是康·米·塔赫塔廖夫、谢·尼·普罗柯波维奇、叶·德·库斯柯娃、波·尼·克里切夫斯基、亚·萨·皮凯尔(亚·马尔丁诺夫)、弗·彼·马赫诺韦茨(阿基莫夫)等,

经济派的主要报刊是《工人思想报》(1897—1902 年)和《工人事业》杂志

(1899—1902 年)。

经济派主张工人阶级只进行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等等的经济斗争,认为政治斗争是自由派资产阶级的事情。他们否认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定向工人运动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必要性, 维护分散的和手工业的小组活动方式,反对建立集中的工人阶级政党。经济主义有诱使工人阶级离开革命道路而沦为资产阶级政治附庸的危险。

列宁对经济派进行了始终不渝的斗争。他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

(见本版选集第 1 卷第 262—272 页)中尖锐地批判了经济派的纲领。列宁的

《火星报》在同经济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列宁的《怎么办?》(同上,第 290—458 页和《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6 卷第 1—183 页)一书,从思想上彻底地粉碎了经济主义。——706。

  1. 1922 年 10 月 24 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发行 1923

    年版纸币的决定。按照列宁签署的这一决定,1 个 1923 年版卢布等于 100 万停止流通的卢布,或等于 100 个 1922 年版卢布。发行 1923 年版卢布是苏联 1922—1924 年币制改革第一阶段中的措施之一。苏联这次币制改革导致了卢布的稳定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经济政策成就的取得。——708、721。

  2. 这里选收了列宁有关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的一件文献。

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于 1922 年 11 月 5 日—12 月 5 日召开。大会开

幕式在彼得格勒举行,以后的会议从 11 月 9 日起在莫斯科举行。58 个共产党、3 个其他政党(意大利社会党、冰岛工人党、蒙古人民党)以及 5 个工人组织(青年共产国际、红色工会国际、国际妇女书记处、美国黑人组织、国际工人援助会)的 408 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第四次代表大会讨论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下列问题:俄国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关于资本的进攻、关于共产国际纲领、关于共产党员在工会中的任务、东方问题和土地问题等等。

列宁在 1922 年 10 月 7 日俄共(布)中央全会上被选入俄共(布)代表团领导小组,他领导了俄共(布)代表团的全部工作,并积极参加了大会重要决议的起草。他还时常会见参加大会的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代表,帮助他们制定革命行动的政策和策略。

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俄国问题的决议,给新经济政策以高度评价。大会指出,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努力才能保障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免遭帝国主义国家侵犯和资本主义制度复辟的危险。大会号召全世界劳动者大力支援苏维埃俄国。

大会详细分析了国际革命运动的现状和任务,认为共产国际执行的统一战线策略是正确的。关于共产国际策略的提纲规定了共产党反击资本的进攻和根据统一战线的策略加紧同法西斯主义作斗争的任务。大会从统一战线策略出发提出了工人政府的口号,认为工人政府是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形式。

大会讨论了凡尔赛体系建立后的国际形势,指出这个体系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加剧了军国主义化和增加了新的世界大战危险。因此, 大会号召各国共产党,首先是法国和德国的共产党人,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团结。

大会采取了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的新步骤,向海牙国际和平大会、第

二国际和第二半国际以及各国工会发出公开信,号召它们采取共同行动来反对资本的进攻和战争危险。大会确定了共产党人在工会运动中的任务,提出了争取工会运动统一的口号。

在讨论共产国际纲领问题的时候,大会考虑了列宁的建议,没有把这个纲领作为定稿加以通过,准备对它作更细致的推敲。11 月 21 日,大会通过了以俄共(布)代表团的草案为基础的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决议,决定把所有的纲领草案转给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以进行研究加工,同时责成各国党起草本国的纲领。

大会分析了被压迫的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出了反帝统一战线的口号。为了更确切地阐述共产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政策, 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在土地问题上的行动纲领草案。

大会还在一些专门委员会和全体会议上讨论了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美国、南斯拉夫、丹麦等国共产党的活动。——716。

  1. 符拉迪沃斯克(即海参崴)是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的部队于 1922 年 10 月

    25 日解放的。日本不得不从远东撤离其军队。——721。

  2. 这里是借用俄国作家伊·谢·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罗亭》中一个地主毕加索夫的话。毕加索夫极端蔑视妇女,认为妇女愚昧无知,缺乏逻辑思维。他说:“一个男人,打个比方说,也许会说二二不得四,而得五或者三个半;可是一个女人却会说二二得蜡烛。”——727。

  3. 1919 年 5 月 26

    日,协约国最高会议给亚·瓦·高尔察克发出一份由伍·威尔逊、戴·苏合-乔治、乔·邦·克列孟梭、维·埃·奥兰多和西园寺公望共同签署的照会,声明愿意承认高尔察克,并提供军事装备、粮食和弹药的援助,以巩固他的“全俄执政者”的地位,但高尔察克必须履行下述条件:占领莫斯科后召开立宪会议;承认波兰和芬兰独立;如不能妥善解决俄国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高加索和外里海地区的相互关系问题,则将这个问题移交国际联盟,在此以前,承认这些领土为自治领土,等等。高尔察克在复信中表示愿意接受协约国提出的一系列条件。7 月 12 日, 英、法、美、意四国对高尔察克的答复表示满意,并重申愿意援助高尔察克。

——727。

  1. 指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的提纲》。——727。

  2. 列宁在莫斯科苏维埃全会上的讲话是他最后一次对公众的讲话。莫斯科苏维埃全会是同莫斯科各区苏维埃的全会一道在大剧院开的。会议听取了莫斯科苏维埃主席团和执行委员会在市、区两级苏维埃改选前的工作报告。在会议议程进行完毕以后,列宁来到了会场,受到了极热烈的欢迎。据与会者回忆,尽管列宁身体不适,但他还是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730。

  3. 1921 年 12 月 3 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的决定让列宁休假。12 月 6

    日他去哥尔克(莫斯科省波多利斯克县)治疗和休息。在 1922 年 1 月13 日以前,列宁在休假期间,继续进行日常工作,去莫斯科参加一些政治局会议和党的中央全会,写了一系列重要文献,领导了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和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的工作,答复了来信和来电,给予党的和苏维埃的机关以指示。——730。

  4. 关于改革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的工作和这两个委员会副主席的分工问题,是列宁于

    1922 年 1—2 月同亚·德·瞿鲁巴的通信中第一

次提出的(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2 卷第 387—395 页)。后来列宁制定了《关于副主席(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工作的决定》草案

(同上,第 43 卷第 147—155 页)。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亚·德·瞿鲁巴和阿·伊·李可夫参加了这一决定草案的制定。

1922 年 12 月列宁又谈到了这个问题(同上,第 43 卷第 315、320—322、

326—327 页)。——730。

  1. 指远东共和国国民议会 1922 年 11 月 14

    日通过的关于远东共和国同俄罗斯联邦重新合并的决定,合并的消息发表在 1922 年 11 月 15 日的各报上。决定的全文于 1922 年 11 月 21 日见报,是在列宁讲话之后。——731。

  2. 1922 年 10 月底至 11

    月初《真理报》上曾就同莱·厄克特签订合同的问题发表了一些争论文章。争论是按照列宁的建议组织的。关于这个问题,可参看 1922 年 10 月 30 日列宁给格·列·皮达可夫和莫·伊·弗鲁姆金的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2 卷第 517 页)。——734。

  3. 指英、法、意等国因英国和希腊对土耳其的干涉遭到失败而筹备召开的近东问题会议。帝国主义列强本想根本不让苏维埃俄国参加这次会议,但后来考虑到苏维埃俄国的国际作用日益增长,不得不在

    1922 年 10 月 7 日的照会中表示允许苏俄在会议讨论黑海海峡问题时参加。苏俄政府在1922 年 10 月 20 日的照会中就此提出抗议,接着又在 1922 年 11 月 2 日向“邀请国”发出新的照会,坚持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和格鲁吉亚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必须自始至终参加近东问题会议。1922 年 11 月 2 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了照会草稿。照会吸收了列宁在政治局会议上和在 1922 年 10 月 31 日给格·瓦·契切林和政治局全体委员的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3 卷第 249 页)中提出的建议。政治局决定使这一照会带揭发性。

近东问题会议于 1922 年 11 月 20 日在洛桑召开,一直开到 1923 年 7 月

24 日。参加会议的有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土耳其。在讨论黑海海峡管理问题时,有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乌克兰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和格鲁吉亚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代表组成的联合代表团和保加利亚参加。在讨论某些问题时曾吸收阿尔巴尼亚、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挪威、瑞典参加。

会议最后签订了以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为一方,以土耳其为另一方的和约,塞夫勒条约被废除。在洛桑会议议程上占重要地位的是黑海海峡问题。苏维埃代表团提出了列宁在《答〈观察家报〉和〈曼彻斯特卫报〉记者 M.法尔布曼问》(同上,第 237—242 页) 中所表述的建议。但是建议遭到了否决。洛桑会议通过的海峡管理公约规定, 任何国家的商船和军舰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通过海峡。苏联认为该公约侵犯了黑海各国的合法权利,也不能保障它们的安全,因此未予批准。——735。

302 根据 1922 年 10 月 16 日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决定,订于 12 月 15 日(后改为 18 日)召开的中央全会要再次讨论对外贸易垄断问题。这是列宁就这个问题写给中央全会的信。

全会前列宁做了大量的工作:组织收集关于外贸状况的材料并成立研究这些材料的委员会;根据他的建议对俄罗斯联邦各驻外商务代表处的活动进行了调查;同中央委员们,同党、苏维埃和经济部门的负责人员交谈;写了许多书信和便条,要那些还在犹豫的同志相信保持对外贸易垄断的必要性;

同支持他的观点的人商妥,由他们在全会上发言。他在 12 月 12 日给列·达·托

洛茨基的信中表示:他将在全会上为垄断制战斗(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52 卷第 547 页)。

但是由于病情恶化,列宁不能出席全会,所以在 13 日写了这封给中央全会的信。除斯大林外,列宁还把信分送给托洛茨基和瓦·亚·阿瓦涅索夫。阿瓦涅索夫是主张保持对外贸易垄断的,列宁在给他的附信中请他好好考虑一下,对关于对外贸易垄断的信需要补充什么,如何开展斗争(同上,第 549 页)。列宁建议托洛茨基在全会上发言维护“保留和加强对外贸易垄断是绝对必要的”的观点,他强调说,“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让步”(同上,第 548 页)。

列宁的信件,同列宁的谈话以及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使中央委员们相信必须保持对外贸易垄断。十二月全会一致通过决定,撤销十月全会的决定,重申“保持和从组织上加强对外贸易垄断的绝对必要性”。鉴于对外贸易垄断问题极端重要,列宁没有到此为止,他还建议向即将召开的全俄苏维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共产党党团通报此事,并把问题提到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1923 年 4 月 17—25 日举行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研究了对外贸易垄断问题。大会关于俄共(布)中央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写道:“代表大会无条件地确认对外贸易垄断是确定不移的,不允许有任何的违背和执行时有任何动摇,并责成新的中央委员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和发展对外贸易垄断。”

(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 2 分册第 249 页)——739。

  1. 指尼·伊·布哈林 1922 年 10 月 15 日给俄共(布)中央的信。—

—739。

  1. “庸俗的自由贸易论者”一语见于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马克思在那里说,“庸俗的自由贸易论者用来判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社会的那些观点、概念和标准”是从“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得出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第 200 页)。——740。

  2. 《给代表大会的信》包括列宁在 1922 年 12 月 23、24、25、26 日和 12 月

    29 日(《关于增加中央委员人数部分的补充意见》)以及 1923 年 1 月 4 日(《对 1922 年 12 月 24 日一信的补充》)口授的札记。

信的第一部分(1922 年 12 月 23 日的札记),据《弗·伊·列宁的书信、便条和交办事务登记本》所记,于当天送达斯大林。在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全会记录中没有提及列宁的这一札记。但是中央委员会曾提出必须增加中央委员人数的问题,同 12 月 23 日札记中列宁的指示完全一致(因为在《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一文中说的不是增加中央委员人数问题,而是扩大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必要性问题)。列宁在 12 月 23 日札记中的建议,后来在《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中又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信的其他部分(1922 年 12 月 24—25 日和 1923 年 1 月 4 日的札记)是

列宁逝世后由娜·康·克鲁普斯卡娅于 1924 年 5 月 18 日,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前几天,正式移交中央委员会的。克鲁普斯卡娅在移交这些文件的记录中写道:

“兹移交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患病期间在 12 月 23 日至 1 月 23 日口授的

札记,共 13 篇。关于民族问题的札记未计算在内(目前在玛丽亚·伊里尼奇娜处)。

这些札记中有些业已发表(关于工农检查院,评苏汉诺夫)。在未发表的札记中有 1922 年 12 月 24—25 日和 1923 年 1 月 4 日的口授札记,内含对某些中央委员个人的评价。弗拉基米尔坚决希望,在他去世后,他的这一札记能送达党的应届代表大会。娜·克鲁普斯卡娅”。

1924 年 5 月 21 日举行的中央全会听取弗·伊·列宁文件接收委员会的报告后,通过以下决定:“按照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意愿,把宣读过的文件交代表大会向各代表团分别宣读,规定这些文件不得复制,而由伊里奇文件接收委员会委员负责向各代表团宣读。”根据这项决定和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主席团的决定,向各代表团分别宣读了《给代表大会的信》。

1927 年 12 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决定把《给代表大会的信》

(1922 年 12 月 24—25 日和 1923 年 1 月 4 日的札记)作为附录收入代表大会的记录,同时把这些札记和列宁关于党内问题的其他信件在《列宁文集》中发表。根据这一决定,列宁 1922 年 12 月 2425 日和 1923 年 1 月 4 日的札

记被刊载在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第 30 号公报上。但列宁关于党内问题的书信当时没有在《列宁文集》或其他出版物中发表。

1956 年根据苏共中央决定,这些书信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作了传达,接着分发结党的各级组织,并在 1956 年《共产党人》杂志第 9 期上发表, 出版了单行本,还收入了《列宁全集》俄文第 4 版第 36 卷。——743。

  1. 《俄国思想》杂志原是俄国立宪民主党的机关刊物,十月革命后于 1918

    年被查封。后由彼·伯·司徒卢威在国外复刊,成为白俄杂志,1921

—1924 年、1927 年先后在索菲亚、布拉格和巴黎出版。——744。

  1. 1917 年 10 月 11 日(24

    日),在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举行武装起义决议的次日,格·叶·季诺维也夫和列·波·加米涅夫向中央提出一个声明,并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彼得堡委员会、莫斯科委员会、莫斯科区域委员会、芬兰区域委员会以及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北方区域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布尔什维克党团写了一封名为《论时局》的信,申述他们反对立即举行起义的理由。他们的信曾在 10 月 15 日(28 日)彼得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宣读过。但是,不论在彼得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还是在 10 月 16 日(29 日)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他们都没有得到支持。在这种情况下,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仍坚持自己的错误立场。加米涅夫于 10 月 18 日(31 日)在半孟什维克报纸《新生活报》上用他们两人名义发表了反对武装起义的声明。列宁对此极为愤慨,当天写了《给布尔什维克党党员的信》(见本版选集第 3 卷第 332—335 页),第二天又写了《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中央委员会的信》(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2 卷第 415—419 页)。在这两封信中,列宁将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称作工贼,要求把他们开除出党。

1917 年 10 月 20 日(11 月 2 日),党中央委员会会议讨论了列宁《给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中央委员会的信》,决定接受加米涅夫退出中央委员会的辞呈,并责成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不得发表任何反对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和它规定的工作路线的声明。中央委员会还决定,任何中央委员都不得反对中央通过的决议。

列宁不同意中央关于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决定。在给斯维尔德洛夫的信中,他把这个决定称作妥协(同上,第 429 页)。——745。

  1. 工农检查院是苏维埃俄国的国家监察机关,1920 年 2

    月由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改组而成。它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各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机关的活动,监督各社会团体,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检查苏维埃政府法令和决议的执行情况等。工农检查院在工作中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和专家中的积极分子。根据列宁的意见,1923 年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工农检查院这一党和苏维埃的联合监察机构。1934 年工农检查院撤销,其职权移交给同年成立的苏联人民委员会苏维埃监察委员会。——747、779、784。

  2. 《关于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一信是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在 1923

    年 6 月初转交俄共(布)中央委员会的。6 月 14 日政治局通过决定,“把列宁同志关于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札记通报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列宁的指示在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会议《关于经济政策的当前任务的决议》(第 8 节《关于加强计划原则的必要性》)中有所反映(见《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1964 年人民出版社版第2 分册第 385—386 页)。——750。

  3. 《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这封信论述了正确处理苏联国内民族关系这个重要问题。促使列宁写这封信的直接原因是所谓格鲁吉亚事件。1922

    年 10 月初召开的俄共(布)中央全会通过了包括俄罗斯联邦在内的各民族共和国根据平等原则联合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决议。该决议规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通过外高加索联邦而不是直

接加入即将成立的苏联。这一点受到以波·古·姆季瓦尼为首的格鲁吉亚共产党中央领导人的坚决反对,他们要求直接加入苏联。然而以格·康·奥尔忠尼启则为首的俄共(布)外高加索边疆区委员会对这一要求采取了高压政策。10 月 20 日,外高加索边疆区委员会召开全会,给格共中央领导人奥库查瓦、科·马·钦察泽和菲·耶·马哈拉泽以党内警告,解除奥库查瓦的格共中央书记和主席团委员职务。在 10 月 22 日召开的格共中央全会上,奥尔忠尼启则又指责格共领导人有“孟什维主义倾向”,搞“沙文主义”,表示对格共中央委员会“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钦察泽等于 21 日给莫斯科俄共

(布)中央委员会打电话上告。22 日格共中央委员会提出辞职。外高加索边疆区委员会接受了格共中央委员会的辞职,成立了以维·维·罗米那兹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接着又在政府部门撤换大批干部,马哈拉泽被撤去格鲁吉亚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职务,谢·伊·卡夫塔拉泽被撤去人民委员会主席职务,钦察泽被撤去肃反委员会主席职务,等等。奥尔忠尼启则还动手打了格鲁吉亚的一位领导人卡巴希泽。

列宁对格鲁吉亚问题感到十分不安。从值班秘书日记中可以看出,在中央书记处任命的以费·埃·捷尔任斯基为首的调查这一事件的三人委员会赴梯弗利斯后,他十分焦急地等待捷尔任斯基返回莫斯科。12 月 12 日捷尔任斯基回到莫斯科,列宁当晚就同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后来,1923 年 1 月, 列宁对莉·亚·福季耶娃说:“我生病前夕,捷尔任斯基对我谈过委员会的工作和‘事件’,这对我有严重影响。”(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3 卷第466 页)13 日晨列宁两次发病,14 日列宁打算就民族问题口授一信,但未能实现。后来列宁在 12 月 27 日或 28 日口授的书信和文章的拟目单里列入一个题目:《关于民族问题和关于国际主义(从格鲁吉亚党内最近的冲突谈起)》。12 月 30、31 日,正值宣告苏联成立之际,列宁口授了这封《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的信。

列宁认为这封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打算以后把它当作论文发表。但是,由于 1923 年 3 月 6 日以后列宁的病情突然恶化,他没能对《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这封信提出最后处理意见。只在发病前夕口授了两封信, 一封是 3 月 5 日给列·达·托洛茨基的信,请他代为格鲁吉亚事件辩护;另

一封是 6 日给姆季瓦尼、马哈拉泽等人表示支持的信,信中说他对奥尔忠尼

启则的粗暴,对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的纵容感到愤慨(同上,第 52 卷第 556 页)。

1923 年 4 月 16 日,在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前夕,莉·亚·福季耶娃把列宁的《关于民族或“自治化”问题》这封信送交政治局。18 日大会主席团作出《关于列宁同志有关民族问题,包括格鲁吉亚问题的信札》的决定,决定“在‘代表团领导人会议’上宣读列宁同志的这些信札以及与之有关的全部材料。然后由主席团委员向代表大会各代表团分别宣读这些材料”。——755。

  1. 俄共(布)中央全会于 1922 年 10 月 5—7 日举行。列宁参加了 10 月 5

    日的会议,其他各次会议他因健康欠佳没有出席。

1922 年 10 月和 12 月举行的党的中央全会的议事日程是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问题。——755。

  1. 杰尔席莫尔达是俄国作家尼·瓦·果戈理的喜剧《钦差大臣》中的一个愚蠢粗野、动辄用拳头打人的警察。——756。

  2. 格·康·奥尔忠尼启则打人事件发生在 1922

    年秋。据说奥尔忠尼启则因受了侮辱而发脾气,打了卡巴希泽一耳光。——757。

  3. 《日记摘录》一文,看来列宁是分两次口授的。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保存着第一次口授的打字文本;这一文本中没有收入俄国识字状况表,以开头为“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那一段结束。列宁看了这次口授的文本,提出四点补充:“(1)补充

    1920 年调查的识字人数,同 1897 年调查相对比,(2)补充关于城市工人支部对农村支部的支援,(3)补充说明,首先应当削减其他部门的开支以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而不是削减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开支,(4)补充说明,需要加强组织国民教师的工作,增加经费,以便使他们成为苏维埃制度的可靠支柱,同资产阶级制度不同,在我们这里这是可以做到的(特别注意下农村以及为此所需的开支,以便利用暑假来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这四点均由秘书写在该打字文本上)。当天,1 月 2 日,列宁口授了拟定的补充部分。打字稿上没有文章的标题。文章在《真理报》上发表时加了《日记摘录》这个标题。—

—762。

  1. “无产阶级文化”是亚·亚·波格丹诺夫早在 1909

    年提出的一种错误理论,基本主张是无产阶级必须创造一种和旧文化完全对立的“自己的” 文化,首先是“自己的”哲学。这一理论,波格丹诺夫及其拥护者曾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1909 年)和博洛尼亚(1910—1911 年)为俄国工人开办的学校里加以散布。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波格丹诺夫及其拥护者继续鼓吹这种观点,并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活动加以贯彻。他们否认以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企图通过脱离实际生活的“实验室的道路”来创造“纯粹无产阶级的”文化。波格丹诺夫口头上承认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鼓吹马赫主义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思想家们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了始终不渝的斗争。他在《关于无产阶级文化》这一决议草案中写道:“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在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无产阶级反对一切剥削的最后的斗争)的实际经验的鼓舞下继续进行工作,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见本卷第 299 页)

——762。

  1. 国家出版总局是第一个大规模的苏维埃出版机关,它是为建立国家统一的书刊出版机构,根据

    1919 年 5 月 21 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在莫斯科组建的,隶属于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该总局是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出版部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苏维埃出版部门、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出版部门、共产党人出版社和一些合作组织的出版社合并而成。除出版自己的出版物外,国家出版总局还负责编制统一的出版计划、领导其他出版社、监督图书的发行和制定纸张的生产计划等等。国家出版总局于 1930 年加入了俄罗斯联邦的国家图书杂志出版社联合公司。——763。

  2. 职业教育总局是于 1921 年在职业教育总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的,

    隶属于俄罗斯联邦教育人民委员部,主持为国民经济和文化各个部门的干部培训工作。工厂艺徒学校、职业培训班、中等技术学校、工农速成中学、高等学校、工人技能的提高都归它管辖。职业教育总局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任

务对高等学校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基本上实行到 1940 年的初级的和中等的职业教育制度。在党中央七月全会(1928 年)和十一月全会(1929 年)的决定以后,由于各个职业教育机构移交给了相应的人民委员部和主管部门,职业教育总局就不再存在了。——764。

  1. 指全俄苏维埃第十次代表大会。

全俄苏维埃第十次代表大会于 1922 年 12 月 23—27 日在莫斯科举行。出

席大会的有俄罗斯联邦的 1727 名代表和来自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共和国和

白俄罗斯共和国的 488 名贵宾——即将召开的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列宁由于健康状况恶化,未能出席代表大会,但被选为大会名誉主席。代表大会给列宁发了致敬电。

代表大会讨论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苏维埃共和国的对内对外政策的报告,还讨论了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教育人民委员部、财政人民委员部和农业人民委员部的报告。代表大会表示完全赞同苏维埃政府的工作,并在决议中规定了一系列进一步巩固工业、农业和财政的措施。12 月 26 日代表大会听取了关于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的报告。次日,在最后一次会议上就这一问题通过了一项决定,认为必须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代表大会选举了出席苏联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团。

代表大会还通过了告世界人民书,代表俄国工农庄严表明要求和平的愿望,号召各国劳动人民与苏维埃俄国人民共同努力“保障和平”,“防止人类遭受骇人听闻的毁灭性的战争”。

代表大会选出了由 270 名委员和 118 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765。

  1. 《论合作社》一文是 1923 年 1 月 4—6 日口授的。

列宁原打算在全俄苏维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谈合作社问题(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3 卷第 325 页)。1922 年 9 月,他曾向中央消费合作总

社理事会主席列·米·欣丘克索取关于合作社活动的资料(同上,第 52 卷第

479—480 页)。1923 年 1 月,娜·康·克鲁普斯卡娅曾为列宁索取有关合作社的著作。给列宁送去了下列书籍:尼·美舍利亚科夫《合作社和社会主义》

(文集)1920 年莫斯科版;弗·施陶丁格尔《马克思主义和消费合作社》1919 年莫斯科版;И.扎先《资本主义时代合作制理论的发展》1919 年莫斯科版

(这三本书藏于克里姆林宫列宁图书馆);弗·施陶丁格尔《从舒尔采-德里奇到克罗伊茨纳赫》1919 年莫斯科版;亚·恰扬诺夫《农民合作社的基本思想和组织形式》1919 年莫斯科版;米·伊·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合作社的社会基础》1916 年莫斯科版;谢·尼·普罗柯波维奇《俄国的合作社运动, 其理论和实践》1913 年莫斯科版。《论合作社》一文由娜·康·克鲁普斯卡娅在 1923 年 5 月转交中央委员会。5 月 24 日政治局通过下述决定:“认为必须以最快速度刊载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转交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文章,并在文后注明日期。”——767。

  1. 文化主义是革命前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一种力图用单纯教育活动来代替为人民利益进行实际斗争的思潮。列宁在这里借用这个词以强调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773。

  2. 《论我国革命》一文是 1923 年 1 月 16—17

    日口授的,评论了著名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一书第 3 卷和第 4 卷(1922 年柏林

—彼得堡—莫斯科格尔热宾出版社版)。《列宁值班秘书日志》有几次提到

这件事(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3 卷第 463—464 页)。文章由娜·康·克鲁普斯卡娅转交《真理报》编辑部,无标题。标题是报纸编辑部加的。—— 775。

  1. 显然是指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巴黎公社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378 页)和 1871 年 4 月 12 日马克思给路·库格曼的信中称赞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等语(同上,第 4 卷第 392 页)。——775。

  2. 指 1856 年 4 月 16

    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中所说的话:“德国的全部问题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版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如果那样就太好了。”(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第 334 页)——775。

  3. 《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一文同列宁的《给代表大会的信》有直接联系,它发展了信中的思想。1923

    年 1 月初,列宁着手写作此文;他先口授了文章的大纲,接着于 1 月 9 日和 13 日口授了文章的初稿《我们对工农检查院怎么办?》(见《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43 卷第 430—438 页)。1 月 19、20、22、23 日,列宁口授了文章的第二稿即定稿《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向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议)》。列宁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则又继续并发挥了这篇文章的思想。

中央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指示,为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拟定了关于改组和改善党的中央机关的工作,以及代表大会关于改组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决议草案。

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 1923 年 4 月 17—25 日在莫斯科举行。这次代表大会接受了中央委员会所拟定的关于组织问题和《关于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任务》的决议案。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建议增加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成员,并成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的联合机关。——779。

  1. 列宁指的是如下的书:奥·阿·叶尔曼斯基《科学组织劳动和生产与泰罗制》和普·米·克尔任采夫《组织原则》(由国家出版社于

    1922 年出版)。——789。

  2. 关于建筑沃尔霍夫水电工程的决定是人民委员会于 1918 年7 月13

    日通过的。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把该工程推迟到 1921 年才开展。发电站的第一批机组开始送电是 1926 年 12 月 19 日。——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