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上书阻止金人阴谋
由于赵构、张浚的举措荒谬,终于导致了淮西军的叛变,郦琼杀了吕祉,裹胁了淮西军近十万名官兵及眷属投降伪齐刘豫去了,张浚因此被免去了宰相的职务。
事实证明了岳飞是完全正确的。可是,岳飞下山以后,还不得不一再向赵构上书请罪。
就在岳飞返回襄阳上任不久,得到了一个情报:金人对伪齐皇帝刘豫已经失去了兴趣,要将国系在北方的宋钦宗的儿子赵湛送回开封,立为皇帝,形成南方、北方两个赵姓的宋朝皇帝,早在北宋灭亡以前,赵湛已被立为皇太子,因此,从皇位继承制度来说,赵湛也是十分合法的。
可是,如果这一阴谋得逞,势必会在拥护赵宋王朝的臣民中引起混乱,甚至导致分裂,岳飞对此深感忧虑。
1137年9月间,岳飞奉诏去建康奏事,和他同去的有随军转运使薛粥。在船上,岳飞向薛粥严肃地说道:“我这次入朝,还要向皇上奏请一件有关国家根本的大事。”
薛粥看他说得如此认真,忙问是什么事。
岳飞将上面的情况告诉了薛粥,说:“我想请皇上将建国公正式立为太子,这样金朝的阴谋就难以实现了。”
建国公叫赵伯琼,即后来的宋孝宗赵昚,他是赵构的侄子。十五年前二月的一个深夜,当赵构在扬州的行宫中拥着妃子寻欢作乐时,突然听说金人的大军兵临城下,受了惊吓,从那以后,便失去了生育能力。几年以前,他将赵伯琼迎进宫中收养,很明显是要立为继承人的。
立太子是封建皇朝的一件头等大事,立谁,在什么时候立,只能由皇帝本人决定,一般大臣不宜过问,否则便会落下个“阴谋废立”“离间骨肉”“巴结皇子”等可怕的罪名,更何况赵构此时才31岁,谁知道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薛洒不便多表态,只是告诫岳飞要慎重。
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岳飞却无心观赏两岸绚丽的秋色,终日在船中握笔习字。岳飞虽然是名武将,闲暇时常好写诗填词,也常练习书法,他的行书、草书写的都是很不错的,不过这一回他却在一笔一划地练习端正的小楷。
原来,岳飞习写的正是请立赵伯球为太子的奏书。
薛粥看到岳飞如此认真,不禁有些替他担心,劝告他道:“足下身为大将,对这种事情还是少过问为好!”
岳飞明白他的意思,不过他自觉心地坦荡,便答道:“我身为大臣,受皇帝厚恩,不应当有那么多的顾忌。”
到了建康,入朝奏事以后,岳飞便取出了他的奏书,对赵构诵读起来。他过去同皇帝所谈,全是用兵打仗的事,自然应对如流,而现在诵读的,却是有关政治方面的事,他毕竟不大熟悉皇家有关这种事情的种种规定制度,而且他提出这种事究竟合适不合适,心中也不大有底,这么一犹豫,读的时候便有些结结巴巴。
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手中的奏纸随风抖动,仿佛岳飞的手在颤抖一样。这种异于往常的表现,使赵构不由猜疑起来:岳飞为什么这样紧张。
听完奏书的内容,赵构不由警惕起来,联系到在淮西军归属问题上岳飞的种种作为,一片阴影笼罩上心头:莫非有叛我之心?这种武将若是有了二心,那就太可怕了!但他毕竟只是猜疑,并无根据,他也不好发作,只是脸色十分阴沉地说:“你是一个手握重兵的人,不应当参与朝廷中的这种事情。”
过去每次陛见皇帝,都是在他取得大胜或受命出征之时,从皇帝那儿听到的,都是奖谕和鼓励的话,何曾有过像今日这样含有怒意的警告!这话似乎证实了岳飞的想法,皇帝对他握有重兵很不放心。岳飞的心情更加沉重了。当他退殿之时,面色如同死灰一般。
赵构接着召见了同岳飞一起来的薛粥,问及岳飞的近况。薛粥回答说:“臣在岳飞帐下供事,从来不见他同别人议及此事,他这一次密奏,也是自己在船中自撰自抄的。”
赵构这才放心了些,不过,他在同新任宰相赵鼎谈话时,还是表示出了忧惧之心。
赵鼎立刻找到薛粥说道:“岳飞怎么能这样不知分寸,他身为大将,领兵在外,怎么能干预这种朝廷大事?你去对岳飞说一声,这可不是保全自己功名、善始善终的做法!”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是,赵构同岳飞之间的鸿沟却因此而更加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