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

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从此著力修。

——岳飞

退居庐山的卫国功臣

冬去春来,转眼到了1137年2月,岳飞带了部分亲兵,快马加鞭,兼程赶往平江府。他是在接到朝廷命他“前来行在奏事”的省礼后,前往接受赵构的召见的。

赵构为什么一再要三省、枢密院以省札传达他的旨意,命岳飞到行在平江府奏事呢?这还得从刘光世的问题说起。

刘光世是南宋三大武臣之一,另外两人为韩世忠和张俊,但刘光世骄惰贪鄙,胆小如鼠,在对金、伪齐的战争中毫无建树,而且一再误事,数万大军白白消耗国家大量钱粮,引起了朝野的普遍不满。

迫于舆论的压力,赵构解除了刘光世的兵权。刘光世的部队被称为淮西军,是南宋军队中的主力之一,把它交给谁呢?赵构最先想到的是岳飞。

当时,岳飞已升格为宣抚使,这是一个与宰相平级的官职,而他的太尉头衔又是武臣中级别最高的,他与刘光世的地位已经相同,由他来代替,自然更合适。

1137年3月,岳飞收到了两份文件,一份明白指示,刘光世所统官兵52312人,马3O19匹,都交给岳飞指挥。另一份文件是赵构亲自写给刘光世部将王德等人,而要岳飞转交的“御札”,赵构明确指示他们今后听从岳飞的号令。

接着,赵构召见了岳飞,当面亲自对他说:“中兴之事,朕全部委托给你,除了张俊、韩世忠以外,其余部队都由你节制。”

这意味着,除了张俊、韩世忠二人的部属,其余朝廷所有部队都归岳飞指挥,这些军队加在一起约有十六七万人,而张、韩两支队伍加在一起才只十万人。

对于皇帝如此的信任和器重,岳飞万分感奋,他决心更加尽心竭力报效皇上,于是很快便向赵构呈送了一份恢复中原的大计,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部收复失土,使皇帝重返开封故都。

赵构读了以后亲笔批示说:“有你这样的大臣,朕还有什么可以忧虑的,进军的事由你安排,我不干预。”

正当岳飞准备接受刘光世的部队时,赵构忽然变了卦,给岳飞写了一封亲笔信说:“原来交由你转给王德的那份‘御札’,等到朝廷发布正式文件之后再作处理。”

岳飞看出皇帝要反悔,便去找宰相张浚询问其中的原委,因为张浚原来也是同意由他接管刘光世的淮西军的。

哪知见面之后,张浚仿佛根本不知道有过这么一回事,先发制人地问道:“淮西军交给王德去指挥,我再派吕祉去给他作参谋,你看怎么样?”

吕扯现任兵部尚书,是张浚的心腹。岳飞已完全明白了张浚的心思,他是想把这支部队控制在自己手里。

为了抗金大计,岳飞也顾忌不了得罪张浚,直率地回答:“淮西军有许多叛将盗贼,这些人反复无常,王德与淮西军的另一位将领郦琼的地位不相上下,现在让他受王德的指挥,他必不服气。吕尚书虽然很有学问,不过不大懂军事,不能服众,我看还是另选一名大将去掌握这支部队,才能稳定军心,要不然会出乱子的!”

张浚又问:“张俊怎么样?”

岳飞回答说:“张将军是一名老将了,原来是我的上司,我了解他,他脾气急躁而且缺少谋略,郦琼等人也不服他,未必能镇得住!”

“杨沂中呢?”

“杨沂中与王德地位相同,怎么能去指挥他?”

张浚恼怒了,“我早就猜出你的意思,这支军队是非交给你不可了!”

岳飞也气愤地回答:“宰相既然问我,我自然应该说出我的看法,我并不是非要这支军队不可!”

两人不欢而散。岳飞怀疑是张浚从中作梗,便亲自去谒见赵构,作最后的一次争取。赵构一见他,却明知故问:“按照你的计划,恢复中原得要几年?”

岳飞如实回答:“大约得三年。”

赵构沉下脸说:“我现在住在建康,正依靠淮西军来保卫,如果你把他们调去收复中原,万一收复不了,连建康和杭州的安全都保不住,这就严重了!”

赵构这是在威胁。岳飞看出来了,皇帝和宰相事先已经串通好了,事情已经毫无希望,一腔热血顿时凝成冰团。

岳飞怀着极度失望的心情离开建康,返回他的襄阳防区,当他乘船沿江而上时,心潮也如同大江一样起伏难平,默默思忖着这次变化的奥妙。

看来朝廷对他手握重兵很不放心。宋朝自立国以来,就对掌握兵权的武臣怀有猜疑和恐惧,开国皇帝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为以后的皇帝确立了一个准则,从此宋朝重文不重武,因此一百多年来,对异族的侵凌,只是一味求和退让,划地送钱,失去了一个泱泱大国应有的尊严。

到了如今,在经历了亡国破家的惨痛之后,正是需要发奋图强之时,朝廷对武臣还是这样的不信任,莫非以为他岳飞掌握了大权之后,会有什么不轨之举吗?朝廷这样的不理解他,猜疑他,使他感到十分痛苦。

当船经过江州时,岳飞想起了安葬在江边庐山上的母亲。一年多以前,他移忠作孝,匆匆拜别母亲的坟莹,此后在沙场奔走,他再也未能来母亲的坟前祭扫,对母亲的深深负疚之情向他袭来,他慨然叹道:“该尽一尽对母亲大人的孝道了!”

于是,岳飞修了一道奏章上报朝廷,请求解除军职,退居庐山,继续为母亲服丧,也不等朝廷的回复,便舍舟登岸,回到庐山东林寺旁。

对于岳飞的辞职,赵构以为是对他的不满、不敬,很是恼火。可是一些有正义感的大臣认为这完全是由于皇帝的出尔反尔、举措失当造成的,因而为岳飞打抱不平。

赵构担心由此引起大臣的人心离散,再说岳飞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将,以后还很需要他,便封还了岳飞的奏书,并亲自写信表示挽留。

岳飞寒透了心,他再也不相信赵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了,他执意不再出山,赵构连下三道“御札”都未能说动他。

岳飞这样地不肯听命,赵构真的动怒了,他以朝廷的名义,给岳家军的参议官李若虚、统制王贵下了一道严厉的命令,要他们亲自去请岳飞返回军营,若是请不出,就要对他们及岳家军的其他将领军法从事。

李若虚、王贵来到东林寺拜见了岳飞。

王贵说:“岳帅,自你走后,张浚派了他的心腹张宗元来接管军务,看样子想把咱们吞下去,众将士纷纷不安,人心混乱,你若再不回去,咱们岳家军可就要解体了!”

岳飞感叹说:“他们愿接管就让他们接管吧!我岳飞不带一兵一卒,他们大约也就放心了。”

李若虚看出来,不把话说重些,很难说动岳飞,便严肃地说:“将军这样一再抗拒朝命,决不是一件好事,朝廷必然会怀疑将军,将军原来不过是河北一农夫,受天子的委托,得以挂帅统兵,将军难道以为自己能和朝廷相对抗吗?将军执意不服从朝命,我们势必受刑而死,我们多年来追随将军出生入死,究竟有什么对不起将军的地方?如果我们真的因此而死,将军难道不感到羞愧吗?”

面对着这些和他并肩战斗的部将,岳飞动摇了。终于返回襄阳赴任。可是从此赵构和岳飞之间出现了裂痕,而这道裂痕又因一件新发生的事情而继续扩大。

对于岳飞的巨大的声望,宋高宗很是不安,他不敢将更大的兵权交付给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