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分布的规律

如果你翻阅一下地震资料纪录之类的书籍,或者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一看,不难发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各地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作一比较,又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

就全世界范围而论,由震中密布点所组成的地震带,基本上有三条:第一条称为地中海南亚带,包括地中海——中东——中亚——喜马拉雅山—— 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第二条称为洋中脊带,包括冰岛在内的纵贯大西洋的洋中脊、东非大裂谷、印度洋的澳洲与南极洲之间的洋中脊以及南太平洋的洋中脊。第三条称为环太平洋带,包括起自南极洲的南极半岛

——沿南美洲西海岸——北美洲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 日本——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与南亚地震带相接。

为什么会出现这三条地震带呢?先说地中海——南亚带,这是一条地质历史上最年轻的造山带,或者说,正好是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印度板块自南向北推移与欧亚大板块相撞的接界处。自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喀尔巴阡山再向东经过土耳其的托格罗斯山脉、伊朗的库赫鲁德山脉直到喜马拉雅山脉,再转向东南亚的横断山脉,基本上是第三纪时期造山运动时形成的。这些山脉,迄今仍在不断升高,说明这条几个板块相接的地带至今仍在活动,或者说,这是地质构造上的活动地区,所以地震在此带频繁出现就不是偶然的了。

至于洋中脊带,这里是海底(实际上也就是地壳)发生裂口的所在地, 其下直通地馒,岩浆往往从此喷溢而出。当然,这正是地壳破裂且极易活动的地区,地震带在此出现,也是势在必然。

而太平洋地震带,也属于板块构造的接界之处,以太平洋东岸为例,是太平洋板块与南北美两大板块的接触处;西太平洋岸也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板块向下俯冲的所在地——深海沟成为两者的接触带,断裂同样深人到上地慢部分,岩浆不时从此喷出,现今的日本、菲律宾一带正是活火山喷溢, 地质历史的新生代的火山熔岩亦沿此带广为分布,地震活动之频繁自然亦可以理解了。

这里,也许你会发问:“有好些地震并不发生在上述的三带上,那又为什么呢?”我们说这三条地震带只是说明地震频繁出没的地方。有些地震, 甚至是灾害性的大地震并不位于“三带”之内,但多少与当地的断层(特别是大断层)有关。

例如 1920 年 12 月 16 日发生于宁夏海原的接近 8.5 级的大地震,也不

在“三带”上,但却位于鄂尔多斯西部边缘的断裂带上。这条断裂带,大致呈南北走向,其南起自陕西宝鸡,向北沿六盘山东侧通过,经固原直达贺兰山南段,再向西北延伸到腾格里沙漠之内,自古生代以来,特别是新生代时期,处于十分活跃阶段,使断层东西两侧的地质特征发生重大差异,断层的深度也肯定很大,所以在海原发生了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