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论者仍在挑战
本世纪有关地壳表面的构造问题,即所谓大地构造问题的争论,不外乎前述的固定论(强调地槽—地台观点)与活动论(强调大陆漂移、板块构造观点)两大派。而且近年来,活动论的拥护者几乎取得压倒优势,这样,是否这场争论可以休止,可以作出结论了呢?
事实可不那么简单,有些问题,固定论者尚有理由坚持,活动论者也难以解释。其中陆桥之说,就属于此。所谓陆桥,简单地说,即连接两块相距较远的大陆,曾起过桥梁作用的陆地。如果你有兴趣,不妨打开世界地图, 考查一下现代各大洲之间的陆桥,也不乏存在呢!例如亚洲与北美之间有白令海峡,在海峡上,还分布着好几个面积不大,相距不远的岛屿,它们堪称为联结亚洲与美洲之间的陆桥。亚洲与澳洲之间,有新几内亚与约克角半岛之间的托雷斯海峡等等。再注意这些海峡的海水深度,更令人吃惊,如白令
海峡最低深度为 42 米,马六甲海峡的最低深度为 25 米,托雷斯海峡的最低
深度仅 5 米,德雷克海峡(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最低深度也只有 80 米。一旦海平面下降,这些海峡之底,就会暴露出海面而成为陆地(或者形成如巴拿马地峡),成为联接各大陆之间的桥梁。这不是无端的猜测,而是有事实上的可能。有人估计,距今 1~7 百万年前,当第四纪的玉木冰期之时,由于全球气温降低,出现大规模的冰川,海平面就可能比现在下降 100 米(有人
甚至估计可达 200 米),这样,世界各大陆之间就可以徒步跨越,是不需船只摆渡的。
如此看来,难道地质历史时期,像现在所见的海峡或陆桥不存在吗?早在大陆漂移说尚未确立以前,19 世纪时,有些地质学家,如休斯就已注意到被汪洋大海分隔开来的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古生物化石、地层分布、地质构造、古冰川沉积等特征都有极大的相似性。那时,他解释说,原先南半球是一个完整的贡瓦纳大陆,后来由于大陆内部若干地区发生陆沉、海水侵进,于是分隔了各个大陆。
后来,许多研究现代生物的学者注意到大西洋两岸——欧洲的西部和北美的东海岸都生存同样的圆口蜗牛。又如正蚯蚓科的许多属种在大西洋两岸同纬度的大陆上也有发现。于是,有些地质学家推想,早年北大西洋中间可能存在联结欧美两洲之间的陆桥,这块陆桥(陆地)大概由于某种原因而沉没了,不然,又如何解释这种奇特的生物分布现象呢?甚至有人将这块想象中的陆地命名为“阿特拉斯”。还有人推测,这块陆地发生沉没的时间不会太远,也许就在史前不久,有些热心的考古学家还饶有兴趣地企图到北大西洋底去寻找“文物”佐证,但他们的希望都落空了。
与此类似,有人还注意到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狐猴与印度、斯里兰卡,甚至东南亚地区生长的狐猴也极相似,于是猜想印度与马达加斯加之间曾有过联结亚非之间的陆桥,后来而成为印度洋,但也找不到任何地质证据。
更有甚者,有人甚至怀疑浩瀚无边的太平洋中心地带也有陆桥沉没的可能——现存的复活节岛也许是当年古老太平洋大陆沉没以后残留下来的部分呢!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可靠的证据。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陆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