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如何运动的

地震发生时,地壳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小地震一般不易觉察,而大地震遗留下来的若干痕迹可以观察到,其运动方式,大致与海洋中波涛的前进相似,既有垂直的运动,又有水平的运动。例如 1976 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前,在

唐山、滦县和乐亭一带出现上升,一年之内曾上升 5 毫米,成为近 20 年来上

升幅度最高的纪录。而天津一带则发生下降,一年之内下降 4 毫米,这就是垂直运动的表现。唐山地震后,原来是平坦的大道,变得坎坷扭曲,有些高低不平,其高差竟达六七十厘米;水平方向的位移甚至更大,竟有 120~250 厘米,林荫大道被水平错开十分清楚。

国外有些大地震以后出现的水平位移情况也颇为惊人。例如 1855 年新西兰一次大地震,道路水平位移达 12.3 米。1906 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后,铁路发生严重扭曲,水平位移达 6.4 米。1976 年 2 月 4 日危地马拉大地震后, 使这个国家的北部地区向西推移 1 米以上。

国外有些大地震发生以后,也有垂直运动的纪录。例如 1891 年日本浓尾

平原大地震后,原是一块平整的地面,突然变成一个高 6 米的大台阶。1946 年秘鲁大地震,使当地安第斯山出现一个高 3 米的新断崖。1899 年阿拉斯加大地震,甚至出现 14.1 米高的新断崖。

由此想象到,在地震发生的一刹那间,震中地区的地面确实会像大海中的波涛那样汹涌起伏。

既然地震发生时的运动像波涛那样动荡,也就不难想象会出现波峰和波谷,处于波峰地段,升降的幅度大,建筑物及其他损失必然严重。而处于波谷地段,相对的比较稳定,升降的落差也极小,这里的建筑物及其他损失必然轻微。当唐山大地震后,看到残存的建筑物与倒坍的建筑物正好相间排列, 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