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言
华语的两次变迁
中国语言学曾经受过两次大的外来文化影响。第一次是受印度梵文的影响,产生了音韵学。语言学旧称“小学”,范围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大部分。训诂学由于训释古书文字古义的需要最先兴起。尔后,由于小篆简化为隶书,字形起了很大变化,隶书久行,于是研究字形的文字学产生。而音韵学,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非拼音文字,所以一直未能产生,直到东汉末印度佛教传入后才兴起。佛教僧徒译经时传入梵文拼音法,直接启发汉族人民创造了音读反切法(以上字声母与下字韵母合在一起,拼出被切字的读音)。反切法比以往直音法大大前进一步。佛教徒诵读佛经很讲究声音的高低抑扬,从而又启发人们提出了“四声”之说(平上去入)。华僧从胡僧那儿悟出了字母之学,制定了 36 个字母,而音韵学更是明显来自梵文。音韵学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语言学本身,并大大推动了中国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的发展。
中国语言学第二次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是 1840 年鸦片战争后到解放前这段时间,受西洋文化的影响。这次的影响是全面的。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产生了语法学。汉语语法比较简单,古汉语句法可以通过熟读来领悟,所以其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法不发达。直至 1898 年马建忠模仿拉丁语语法创作了《马氏文通》,中国才出现了第一本真正的语法学著作。稍后又有黎锦熙借鉴英语语法创作了《新著国文语法》等等。在这段时间中,方言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开展起来,描写语言学兴盛。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化中国字运动也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