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种种

“三元”之说,源于道教。道教把天、地、水称之为“三元”,所信奉的神亦即天官、地官、水官。《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这样,三元就配上了三官,并认为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另外,日、月、星作为三光之元,简称亦为“三元”;天、地、人通常合称为“三才”,有时亦被称作“三元”。

按我国的旧历讲,一年的头一个月叫“正”,“正”在此处作“长幼” 的“长”字解,即 12 个月中的老大哥,最先的一个月。

一个月的头一天叫“朔”。朔字本意指天明时候的鸡鸣。“正朔”就是指一年的头一天,也叫“元旦”。“元”在此处做“首”字或“始”字解, 就是一年之首或一年之始。

每日的一清早叫“旦”,即一日之始。旦字很象形,下面一横是水平线, 上边表示“日头”,合起来喻指日刚刚从水平线跃起。

正、朔、旦合起来叫“三元”,也叫“岁朝”,即一岁之朝也。古人认为旧历的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所以也把这一天称为“三元”。有副春联为“三元复始,万象更新”,即由此而来。

封建科学制度中,乡试、会试和殿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三者合称“三元”。

科举考试兴盛的明清时代,其考试分为四级:童试(县、府、院试)、乡试(省试)、会试(京试)、殿试(廷试)。童试,全称为童子试,亦称小试,在县、府举行。参加童试的是童生,考中者称为“生员”、“相公” 或“秀才”,获第一名者称案首。这是古代读书人求取功名的起点。乡试, 一般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只有“生员”或“秀才” 才有资格应考,考中者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 在京城礼部举行,时间是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应考, 考中的称为“贡士”,贡土中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这是最高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贡士”才有资格应考,考中的称为“进士”,进士中的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应试者若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都名列第一,得中解元、会元、状元, 即称之为“连中三元”。

此外,在明代,殿试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也曾合称“三元”。